軍人常服上的黃繩子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軍武視界


軍人很嚴肅,軍服的設計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軍服是一種制式服裝,只能軍人使用。由於軍人職業比較特殊,因此軍服相較於其他服裝也更為人所好奇。實際上軍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應一隻軍隊的精氣神,也能看出一個國家軍隊的正規化與否,同時軍服也反映了軍人的等級,對於作戰指揮是有幫助的。按照使用狀態的不同,軍人的軍服可分為作訓服、常服、禮服等等

如果小編沒猜錯,所謂的黃繩子應該學名叫“綬帶”,一般常服上沒有,應該是與禮服相配

綬帶是用於連掛勳章、獎章和略表的帶子,也是一種裝飾品。通常以絲綢製作,有規定的顏色和斑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勳章和獎章皆配有綬帶。一般來說軍人出席重要場合時候會使用它,而且男裝綬帶佩掛於左肩,女裝綬帶佩掛於右肩。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極具專業性,因為前面有軍隊“常服”這個限定條件,一般說來,軍裝上掛“繩子”的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軍官或者禮兵的“綬帶”,二是參謀軍官的“參謀飾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綬帶”只是在軍官(或禮兵)的禮服上專用,沒看見在常服或者野戰服上還掛這種東西的,因此,問題的答案只能有一個:參謀飾緒。

(武警軍官禮服綬帶)



關於玩意兒的起源,據說是軍事狂人、法國皇帝拿破崙手下的參謀們發明出來的,這幫人老得進行圖上作業和記錄命令什麼的,那時候都是用鉛筆,為了防止司令官臨時有命令時抓瞎,參謀們就用繩子把鉛筆接起來,一端系在釦眼裡,一端把鉛筆別在肩章上。

軍用地圖一般用紅藍兩色鉛筆,既然有了這個鼻祖,你會發現參謀“飾緒”也有兩個墜頭,只是不用再掛鉛筆而已。



(日本海軍參謀飾緒)

要特別注意,按照這個邏輯,畢竟大多數人都習慣用右手工作,所以參謀飾緒為求方便一般掛在右肩。而現在我軍的軍官禮服和禮兵綬帶是掛在“左肩”的,這也就是參謀飾緒和裝飾用綬帶的一個重要區別。它逐漸演化成參謀軍官的專用標識,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由於參謀體系比較獨特,所以使用最為廣泛。

這東西別去看抗日神劇,那基本是胡編瞎戴,最近看過幾部日本的二戰電影,把裡面的內容拋開,其對本國軍隊參謀綬帶的刻畫還是比較準確的:在東京的辦公室裡,參謀總部的將軍們掛金色參謀飾緒(看參謀總長梅津投降時照片),在沖繩島的前線,參謀軍官掛軍綠色的參謀飾緒,原因也很簡單,在戰場上掛金色(黃色)的標識,那是給敵人提供射擊活靶子。

(參謀總長梅津投降)

日本陸軍的參謀是一個地位很高的階層,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都不成,一般沒有陸軍大學的學歷是當不上參謀的, 海軍的參謀也絕大多數上過“海軍大學校”。再加上日軍另類的參謀體系,所以,這些參謀們佩戴參謀飾緒也是一種自我陶醉,以證明其高人一等的學歷和資歷,儘管很麻煩,但是仍然樂此不彼。

參謀飾緒一般都是固定在右肩,系在領下第一個釦子上,由兩粗兩細四道金線或黃色絲綢編制而成。甲午戰爭時期的1895年,日軍對飾緒規定進行了修改:飾緒長為4尺5寸二,其兩端有鏈組,加入金屬零件各1個。參謀將官的直徑是2釐米,參謀佐尉官直徑1.8釐米 ,胸前金屬零件做成石筆形狀,為金色長2寸六分,到二戰後期又出現了簡化版的飾緒。

(日本陸軍參謀)

在參謀系統以外,日軍的將官在身穿軍禮服時也可以佩戴黃色的金絲“綬帶”,主要是出席正式場合和典禮時的裝飾,而綬帶原本是用於連掛勳章、獎章和略表的帶子,這與參謀飾緒含義是不同的。你會發現在一些將官留存的舊照中確實有綬帶的存在,因為那都是用來裝13的“標準照”,而在前線或者戰區身著軍常服或者軍便服時,一般不會掛那東西的,太零碎。

日本天皇的侍從武官、皇族、王公等佩戴的是銀色的“綬帶”,作為禮服專用,他們與將官一樣,其“綬帶”是三股三進的,而參謀佩戴的飾緒是六股六進的,所以粗細也有區別。民國軍隊的高級將官們,也只有在特別正式的場合身穿禮服時,才會佩戴綬帶,這完全是一種裝飾了,比如蔣介石、何應欽等人的大禮服照片。



而現在我軍的綬帶更是禮儀性質的,換裝07式軍服後,軍官配發的禮服都佩有綬帶,同時禮儀兵、軍樂團員、文工團員等人員的禮服上也有綬帶,通常一端扣在右(或左)肩肩章之下,另一端扣在右(或左)衣領下,呈半橢圓形垂在胸前。

警察的禮服其實也佩有銀色綬帶,方式方法與部隊基本相同,並且條例規定,軍警男裝綬帶佩掛於左肩,而女裝綬帶要佩掛於右肩,但這都屬於“禮服”範疇,與提問並不符合,就不多著筆墨了。

(山本五十六身後的參謀)


度度狼gg


崤山小虎第473條回答。

軍人常服上的“黃繩子”絕對不是《西遊記》裡金角大王的“幌金繩”,是用來捆綁仙家的;而是有專門的屬於叫“綬帶”,用來“捆綁”榮譽的,或者彰顯軍人榮譽的。

在這裡小虎特別說明一下,“綬帶”和“綏帶”的區別。

一、綏帶(sui四聲)。

一般指用於迎賓、禮節性場合,迎賓人員或禮儀小姐別在身上的帶子,主要用於醒目,提醒來往賓客注意事項等。

比如:火車站的迎賓小姐披在身上的帶子、戰士退役、軍人受獎等批在身上的非制式帶子。



這上面三種形式寬大、醒目的“披紅”都是“綏帶”。

二、綬帶。

所謂綬帶是指連掛獎項、勳章、略表等的帶子。通常有國家、政府或軍隊授予,屬於制式配發或授予的榮譽。

綬(shou四聲):印綬,指古代用於拴官印的帶子。現代則用於系獎項、勳章等。

比如:各種獎勵的綬帶、以及國家和軍隊授予的大綬等、國家元首出訪某國時獲得的大綬等。




此種由國家授予的,永久的、制式的榮譽,有規定製式的稱為綬帶。

作為軍人來講,國家規定軍人在禮服上或常服上可以佩戴綬帶以此來彰顯軍人的自豪和榮譽,所以比帶應為“綬帶”。

所以綬帶的作用就是為了彰顯榮譽,標榜功勳與價值。是給予授獎人最高的榮譽。而且,通常只有高規格的獎勵才會有綬帶,普通獎勵還夠不上綬帶。


哨兵小虎


那叫穗帶,也叫綬帶、文明帶、精神帶,總之叫法多的很,並非常服上的東西,而是軍禮服的配備。所以,普通的士兵階層一般沒有這種東西的,只有文工團的演出服、樂團、儀仗隊的禮賓服會配備。現在一些地方保安也喜歡整這玩意兒,讓業主不明覺厲。

按照最傳統的解釋,是叫“穗帶”還是“綬帶”需要分清楚是否具備功勳。有功勳意味的為“綬帶”,它代表了榮譽。無功勳的兵種認證或純禮儀裝飾則為“穗帶”。不過我軍一般不做這種區分,而外軍的道道又太多,就不做細談了。

美軍的穗帶恐怕是最不起眼的,但卻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更符合標題的“常服穗帶”概念。美軍受過訓的新兵下連隊後即可獲得穗帶,帶子會區分兵種,比如什麼步軍藍,炮兵紅,騎兵黃之類,某些部隊甚至還有一戰時的外軍綬帶。

美軍不允許穗帶掛在工作服和作戰服上,只有嚴肅的正式場合才能佩戴,所以這個時候穗帶便迴歸了“兵種識別”功能。

通過綬帶,單一系統內的官兵能很快通過帶子來辨別各自的單位和工作內容,比如美軍“副官隊”的穗帶,從總統助理到各級將軍副官都有相應的制式,不過真要研究得另開帖子了。

在一些特殊的禮儀場合,士兵們也會被配發穗帶執行任務,比如聯合國的中國藍盔們就幹過這種事兒,穿著作戰服掛穗帶。這其實是一種土鱉的做法,不過我喜歡。

據說早期我國有“男左女右”的掛法要求,但因為影響部隊整體的觀瞻而被取消了。在我軍,穗帶主要作用就是好看,是一種禮儀純裝飾用的飾品,吊在身上既不能戰鬥力+5也沒有荊棘光環,頂多魅力值+1,但軍人外在的榮譽感不正是靠這些東西來提升的麼?

捷克布拉格城堡衛隊的穗帶粗壯又華麗,按照西式傳統通過軍裝第二粒紐扣固定一端。只是配色總讓人想起我國傳統的彩條布。

羅馬尼亞衛隊的這種打扮更符合穗帶過去的風格,現代軍裝說實話與這種亮閃閃的絲帶並不是很搭,更多的來自於一種習慣性傳承。

非要說的話穗帶、綬帶是一種從外軍沿襲來的“接軌慣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歐洲近代甚至更早。但究竟有什麼文化內涵或源頭說法並沒有人關心,也得不到標準的答案。總之這是現代軍隊通行的禮儀飾品,禮儀、禮賓、和一些外交場合都可以佩戴。

關於穗帶的源頭眾說紛紜,網上比較多的說法是根據沙俄士兵的兵種識別帶而來,不過有些外文資料說它來源於古代騎兵的拴馬繩,這些繩子平時盤在扈從身上,下馬後可以用以拴馬放馬,打仗時可以用來綁縛戰利品。

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是過去“火繩槍兵”的火繩演變而來。火繩槍兵需要消耗大量的火繩和火藥,這些火繩和火藥罐被盤起掛在肩頭,時間長了,火藥罐帶成了武裝帶,火繩成為穗帶。

“海軍說”也有,一些說法認為過去的水手和海軍誕生了這種傳統,他們總喜歡把纜繩掛在肩頭。

最後一種說法更搞,據說穗帶來自於古代警察,那些城市衛隊們為了彰顯城主的榮譽,需要打扮得花裡胡哨招搖過市,所以連捆犯人的繩子也做得漂亮無比。這些繩子不需要做的太粗太長,所以時間長了,衛隊們總會想辦法將之弄得好看一些。最後變成了軍服上的穗子。

與網友討論的時候還得到了一種最惡俗的說法:歐洲過去拿麻繩當廁紙,所以許多騎士為了向女士或領主、爵士們拍馬屁,在負責護衛時,會故作瀟灑的盤著繩子把他們迎到茅房,親自掛上繩子。而這種士兵自然會被領導拍拍胸脯說:“好樣的”。久而久之大家都學會了這招,於是...呵,這個肯定是扯淡無疑,僅供大家一樂吧。

你覺得會是哪種原因呢?


王司徒軍武百科


首先糾正一下,解放軍的常服上是沒有黃色繩子的,禮服上才有。


禮服上的這根繩子叫綬帶,主要作用一是裝飾,二是彰顯軍人榮耀,三是體現國家和軍隊威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禮服多於重大慶典和禮儀場合時穿著,比如授銜儀式、節日慶典、表彰大會等場合。

前蘇聯和美軍軍人配帶綬帶都有較長時間歷史,我軍直到07式軍裝時才為軍官配備的禮服。禮服上配有綬帶,使得服飾與服裝更加協調,增加了軍裝的美感。綬帶顏色為金黃色,既能體現民族特色,又能體現軍隊威嚴。


和諧湘聲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題主說的黃繩子就是"穗帶",通常是禮兵,軍樂團員和文工團員等人員禮服的裝飾品。自配發07式軍裝後,軍官禮服上也配飾"穗帶",而普通士兵的常服是沒有這個穗帶的。按照功能來說,有功勳的被稱為"綬帶",其代表的是榮譽,而普通的純禮儀裝飾則成為"穗帶"。
【三軍儀仗隊禮服】

這類"穗帶"在我國軍隊中並不做區分,但國外的軍隊則對"穗帶"有著嚴格的區分。比如美國軍隊的新兵在完成新兵連集訓後就可以獲得"穗帶",而且還會因其兵種區分顏色。比如步兵的"穗帶"是藍色的,炮兵的則是紅色。但此類"穗帶"只允許在嚴肅的正式場合中佩戴,起到了區分兵種的效果。同時,美軍的各級軍官的"穗帶"也有所不同,能夠以此判斷其等級。
【二戰時美海軍陸戰隊軍官禮服】

"穗帶"的出現歷史已無從考究,但目前公認的說法是從火繩槍兵的火繩演變而來的。因為火繩槍兵在作戰時需要大量攜帶火繩和火藥,為了方便使用,便將其盤在肩上,久而久之,火繩就變成了"穗帶"。現在很多軍事題材的影視劇作品中,隨意佩戴"穗帶"其實是非常不嚴謹的,包括一些小區的保安服上也配有"穗帶",看起來很是不倫不類。



【古時的火繩槍兵服裝】

"穗帶"是何時出現,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其代表的意義是榮譽和奉獻,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從心底尊敬軍人。


路漫漫吾求兮


軍服上的那根“黃繩子”叫做綏(讀作讀音suí)帶,我軍只有軍官禮服上才配置黃色綏帶,常服上沒有;美軍的陸軍士兵常服倒是有綏帶,但不是黃色。目前我軍軍服上加綏帶的作用是裝飾,部分國家的軍服綏帶除了裝飾以外還具備區分兵種的功能,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兵種,比如炮兵、工兵佩戴鮮紅色;裝甲兵佩戴土黃色;航空兵佩戴深藍色;憲兵、專業士官配戴綠色等等。綏帶在成為軍服裝飾品之前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實戰工具,最初出現在法國海軍,是一種測量工具,當軍艦行使到某陌生海域時一般艦長都會要求測量海深,這時候值日軍官就會從右肩上取下標有刻度的繩子扔入海中測量船舷到海底的深度。為了讓繩子快速下沉到海底,軍官們會在繩子的兩頭繫上尖頭的金屬墜子,這就是綏帶的雛形。由於這個方法特別實用,法國陸軍炮兵也開始效仿這種做法,只不過繩子變得更細、更短,繩頭系的則是便於地圖作業或記錄命令的鉛筆。下圖為裝甲兵參謀軍官使用的土黃色綏帶。

綏帶曾是是參謀軍官最實用的作業工具

陸軍炮兵在學習海軍使用繩子做為測量工具以後被參謀軍官們發掘出它最實用的一面,它集測量與書寫功能於一身,系在肩上又能觸手可及,而且行軍作戰時也不會丟失,一旦有測量需要即可將它從肩上取下來使用,而遇到指揮官下達命令時則直接伸手拉過來就可以書寫記錄,故此綏帶成為參謀軍官的標配。西方國家的軍隊指揮中心一般由正指揮官、副指揮官、參謀長散打職務軍官組成,正指揮官的職責是決策;副指揮官的職責是協助指揮;參謀長的職責是根據指揮官的決策來策劃行動計劃或者為指揮官決策提供建議。因此地圖作業是參謀長和參謀軍官的必備基本技能,我們經常在戰爭題材影視劇看到指揮部裡各種犬牙交錯的態勢圖就是參謀長帶來參謀軍官們繪製的。當指揮官下達作戰決心後,做為參謀的軍官們是指揮部裡最繁忙的人,而系在肩上的那條繩子就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因此這根綏帶就被稱為“參謀帶”,前來報告軍情或者領命的士兵們只要一走進指揮部就知道誰是指揮官,誰是參謀長了。下圖為正在地圖上使用“參謀帶”測量炮擊參數的炮兵參謀軍官。

從實用工具“參謀帶”到象徵榮譽的“綏帶”的華麗轉身

參謀制度起源於德國,德軍中有這樣一句話:聰明又懶惰的人,適合當司令官;聰明又勤快的人,適合當參謀長;愚蠢又勤快的人,可以被支配著使用;愚蠢又懶惰的人,就只能叫他滾蛋了。這句話實際上就說明了司令官只要是提出作戰設想和大體方向,而具體的作戰計劃的制定和人員,後勤,物資等等這一切具體的安排都需要由參謀們來決定,參謀長就是一個總負責人,所有的司令官的設想都需要參謀長及他手下的參謀們來替司令官完成和實現。因此參謀長在軍隊其實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職務,它的作用僅次於指揮官,但是地位卻低於副指揮官,造成原本是參謀長做出的貢獻,而功勞則全部由指揮官受領或者指揮官與副指揮官共同分享,卻沒有參謀長什麼事。那些獲得晉升、胸帶勳章的指揮官們為了表達對自己參謀長的敬意,特意命人用金絲編製成參謀帶,並將系在參謀帶上的鉛筆換成黃金吊墜頒發給做出突出貢獻的參謀長佩戴,至此做為實用工具的“參謀帶”正真成為象徵榮譽的“綏帶”。但凡左肩佩戴有金黃色綏帶的軍官都是在戰爭中為軍隊做出貢獻的參謀軍官,這種做法被西方各個列強國家效仿,綏帶從此成為參謀軍官身份的象徵。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視察前線的德軍總參謀長毛奇,他身後兩位同樣戴著參謀綏帶的軍官都是參謀長,而旁邊兩位沒有綏帶的軍官則為軍事主官或指揮官。

綏帶從榮譽的象徵到裝飾物的演變

隨著測繪技術以及器材的進步,參謀軍官們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左肩隨時掛著繩子搞地圖作業了,做為榮譽象徵的綏帶開始逐漸被佩戴到出席莊重場合才穿著的禮服上。在人們眼中那些軍裝上掛著金黃色綏帶的參謀軍官遠比胸口佩戴無數勳章的指揮官們帥得多,事實上參謀軍官們左肩上的綏帶確實更符合人類審美觀,因此原本只有做出重大貢獻的參謀軍官才能佩戴的綏帶被設計師們忽略了其莊重的象徵意義,在為領袖或者將帥們設計禮服時也加入了綏帶元素,而領袖與將帥們在虛榮心的驅使下也欣然接受這種原本只屬於參謀軍官榮譽象徵設計,綏帶從此淪落為大人物的制服裝飾物。這裡反而又進一步說明了參謀長們的無奈——作用和貢獻非常大,但是地位卻非常低。不得不說“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的說法不僅僅存在於我國,而一種軍界的客觀普遍現象。下圖為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攻克旅順港的日軍將領合影,居中畜白色鬍子大鬍子者是被軍人奉為“軍神”的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而旁邊三位右肩上帶著黃色綏帶的軍官都是他的參謀長,沒有綏帶的軍官都是各參戰部隊的軍事主官。

綏帶做為制服裝飾物時的注意事項

雖然大人物們剝奪了參謀長們的獨有榮譽,但是軍隊指揮官們始終離不開參謀長,或者說參謀長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所以各個列強國家除了大人物以外,軍隊還是比較尊重參謀長軍官的,為了在實際行動上表達這樣的尊重,在為軍官和士兵們設計禮服或常服時可以加入綏帶元素,但是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非參謀職務不得使用金黃色綏帶;第二、非參謀職務不得在綏帶上使用吊墜。這就是美國陸軍士兵常服能佩戴綏帶的原因,他們的“綏帶”是都是圍繞左肩肩章一週且沒有吊墜的款式,相同設計的還有英國警察制服,總警司以上警銜的警察制服可以有紅色綏帶,卻不能帶吊墜。而我國就厲害了,不但非參謀職務的軍官也能人手一根帶吊墜的金黃色綏帶,而且警察禮服也搞了帶吊墜的綏帶!也難怪來我過參加交流的外國軍人驚呼道:中國人真厲害,不但每位軍人都能當參謀長,就連警察也能從事軍隊參謀工作。不知道當他們看到小區門口的保安大哥也在右肩佩戴金黃色綏帶時又會作何感想。下圖為在我軍將領陪同下檢閱長白山艦的英國海務大臣喬治貝拉斯上將,他只在右肩佩戴一枚軍銜而且有金黃色綏帶,說明他曾經擔任過參謀長職務。

綜上所述,軍裝上的“綏帶”是一種軍隊文化傳承的體現,就像海軍的袖口軍銜甚至軍人之間的敬禮行為一樣,都是從具有實戰意義中逐漸演變為禮儀意義的。能正確利用綏帶元素來設計制服的國家必然是擁有悠久的強軍歷史,而那些只圖美觀而亂搞的國家真不知道該如何用實際行動去體現軍隊文化的傳承以及對參謀職務軍人的尊重,倘若只是單純地認為只要軍裝設計得更好看就能提升軍人榮譽感的話會不會顯得太過於膚淺了呢?據說我軍下一代士兵冬常服也要像美軍那樣加入綏帶設計元素,真心希望設計師們在加入綏帶之前能好好研究以下軍隊文化,千萬不要再搞出給士兵們佩戴上帶吊墜的金黃色綏帶的可笑設計了。下圖為身著佩戴灰色帶有吊墜綏帶的我國警察禮服,警察禮服配軍隊“參謀帶”的奇葩現象恐怕只出現在我國。


兵器知識譜


這種常服上的“黃繩子”,正式的英文名稱是Aiguillette,現代人民解放軍常稱之為“綬帶”,實際並不貼切,清末、民國時代中國軍隊翻譯為“參謀帶”,才更加接近於這個東西的歷史淵源。

歷史淵源

(參謀帶的歷史源於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法國軍隊)

參謀帶的歷史自然和參謀有關,緣起於拿破崙戰爭時代,當時隨軍的秘書、參謀人員因為需要隨時隨地進行簿記等工作,尤其是經常要騎在馬上完成記述命令、草擬文件以及圖上作業等工作,為了方便起見,於是習慣性在肩章上栓根繩,繩子的一頭扣上粉筆或者鉛筆(也是拿破崙戰爭中開始普遍出現),這樣方便隨時拿筆。同時,為了右手握筆書寫方便通常是掛在左肩。

這種系在軍人肩側的繩絛,於是成了參謀、文書人員的重要外在標識。

參謀帶時期

參謀帶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純粹的裝飾品,頭上不再繫著鉛筆或者粉筆,代之以金屬的筆狀裝飾物。

(參謀帶頭上的金屬吊墜,實際上就是“鉛筆”的化身)

(中國近代將Aiguillette譯為參謀帶,是非常接近這種裝飾歷史典故的譯名)

(民國北京政府時代的一張有趣照片。合影中的2名參謀都按照當時的規範,在左肩佩戴了參謀帶,表示自己的參謀身份。由於海軍藍色公服沒有肩章,為了方便佩戴參謀帶,兩個人都在左肩上裝了專門為掛參謀帶用的單肩章)

(高級官員穿著大禮服、禮服時,為了好看也佩戴參謀帶。不過除非自己真的是參謀長、參謀之類,否則都會把參謀帶掛在右肩,以示和參謀人員的區別)

在改為裝飾品之後,實際上這種帶子普遍是參謀人員佩戴的,以表示其參謀的身份,無論穿著禮服、常服都要佩戴,通常套在左肩膀的肩章下(海軍的藍服因為一般沒有肩章,參謀人員在佩戴參謀帶時,會額外裝一個單肩章)。

因為覺得這玩意有很不錯的裝飾效果,以至於其他軍官在穿著大禮服、禮服時,為了突顯豪華氣派,也掛上了參謀帶。不過為了表明自己不是參謀人員,非參謀人員通常是佩在右肩。

五花八門時期

參謀帶發展到二戰時代以後,乃至到了現代,進入了一個“禮崩樂壞”的五花八門時期,在很多國家漸漸被當作了一種非常普遍的制服裝飾品而廣泛運用,而不明白其本來的文化寓意。

不僅軍人佩戴,甚至於警察、保安乃至所有制服上,為了好看,都可以拴上參謀帶。

但是也有一些國家,仍然保留著參謀帶的傳統用法。

(人民解放軍把參謀帶稱為綬帶,具體的佩戴方法採取的是“男左女右”)

而人民解放軍對於這種帶子,除了軍樂隊、儀仗隊普遍採用外,其他軍官在穿著禮服時按照“男左女右”的佩戴方式,如果按照其傳統寓意,男軍官就全成了參謀人員。


海研會


大家一定對於儀仗隊、軍樂隊以及文工團等軍人常服上有黃色繩子感到比較的好奇。其實,這個“黃繩子”也被稱之為精神帶、文明帶等。

而軍人佩帶黃色繩子,顯著更加雄姿勃發,精神抖擻。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軍人都可以佩帶黃繩子。例如我國的佩帶黃繩子的軍人大多數是文職軍人、儀仗隊以及功勳軍人等,而普通的士兵則沒有佩戴黃繩子。

不過,相比於其他軍用裝備而言,我國對於軍人佩帶黃繩子要求也不是非常嚴格。現在很多高檔的物業公司,其保安也佩帶黃繩子,那麼這黃繩子起源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呢?

1、軍人常服上黃繩子簡介

軍人常服上的黃繩子起源於拿破崙戰爭時期,拿破崙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名將,其對於軍事藝術要求非常嚴格。讓自己屬下務必要做到言行禁止,因此拿破崙希望自己的命令能夠完完全全的傳達到基層軍事指揮人員。所以要求自己的秘書、高級參謀以及高級將領隨身攜帶筆與紙張。

紙張固然是非常容易攜帶的,而筆不同,如果拿文具盒,定然是非常麻煩的。拿破崙的手下一名大將繆拉發明了黃繩子,即將筆掛在自己胸前,即簡單也非常容易攜帶,還不礙手礙腳。

在拿破崙的軍隊中,文職人員以及大將佩戴黃繩子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在拿破崙帝國覆沒以後,軍人常服佩戴黃繩子的行為非但沒有被取締,而且還不斷的發揚光大。在1853年的克里木戰爭中,文職軍人與將領佩戴黃繩子的現象更加的普遍,其中黃繩子上掛的筆與口袋中的紙張,成為英法聯軍的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工具。

而我國軍人佩戴黃繩子是在天津小站練兵時期,在甲午戰爭之後,天津小站成立了我國首支近代化的軍隊,在訓練方法以及軍人儀表等,都全面借鑑西方,因此文職人員佩戴黃繩子也被引用。

在民國成立之後,軍人佩戴黃繩子的行為更加的普遍。當然,在民國時期,地方軍閥,對於佩戴黃繩子的要求也是比較的嚴格的,一般只有督軍與副官才可以佩戴黃繩子。而在蔣介石統一全國之後,規定只有文職人員與藝術軍人才能夠佩戴黃繩子,也就意味著軍人佩戴黃繩子已經走向正規化。

2、軍人常服上黃繩子的意義

現在軍人常服黃繩子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與作用。現在軍人常服上的黃繩子,主要存在著以下幾點意義:

  • 一是區別文藝兵、儀仗隊與其他作戰的軍種。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只有儀仗隊與文藝兵在接待外賓與大型的活動時候才佩戴黃繩子。

  • 二是良好的裝飾效果。例如儀仗隊佩戴黃繩子,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裝飾效果,在接待外賓的時候,能夠向外賓展現一個國家的整體精神風貌。

  • 三是區別不同的兵種,這主要是在美國,美國軍人普遍佩戴繩子,不同的兵種,佩戴不同的繩子,例如海軍陸戰隊佩戴的繩子是藍色的。


小小嬴政


在一個個升旗或閱兵式裡,高大偉岸的身影,一個個軍人挺拔的背影佇立,十分氣派。不同顏色的軍裝,也構成另一種美麗的風景。

仔細看時,會發現有些軍裝上面有黃色的繩子,不論海陸空的常服都有這樣的黃繩子,它們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這種常服上的“黃繩子”, 英文名稱是Aigillette,正式的名稱叫穗帶,也叫綬帶、文明帶、精神帶,清末、民國時代中國軍隊翻譯為” 參謀帶”,總之叫法多的很,並非常服上的東西,而是軍禮服的配備。


現代,穗帶通常是禮儀兵、軍樂團員、文工團員等人員禮服的裝飾品。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隊員、禮兵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旗班等禮兵著禮賓服時佩帶穗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參加重大活動和重要會議演奏時以及文工團員演出時均佩帶穗帶。

綬帶一般用金線、銀線或彩色絲線編織成的有金屬裝飾端的帶子,通常一端扣在肩章之下,另一端扣在衣領下,呈半橢圓形垂在胸前。男裝綬帶佩掛於左肩,女裝綬帶佩掛於右肩。

不同國家的綬帶顏色會有不同,同一國家綬帶的顏色會根據兵種的不同而不同。

那麼,綬帶的來源是什麼呢?

綬帶作為軍服的一個組成部分,最早於17世紀在西歐一些國家的軍隊中採用。1762年始,俄國總參謀部的將官、校官和尉官、副官、軍事地形測繪員、憲兵、機要信差以及某些龍騎兵團、胸甲騎兵團、火槍營和擲彈營的人員,均佩帶綬帶。


也有說法是說在拿破崙戰爭時代,當時隨軍的秘書、參謀人員因為需要隨時隨地進行簿記等工作,尤其是經常要騎在馬上完成記述命令、草擬文件以及圖上作業等I作,為了方便起見,於是習慣性在肩章上栓根繩,繩子的一頭扣上粉筆或者鉛筆 , 這樣方便隨時拿筆。

同時,為了右手握筆書寫方便通常是掛在左肩,所以綬帶也稱為參謀帶。這種系在軍人肩側的繩絛,於是成了參謀、文書人員等的重要外在標識。後來,綬帶用以表示身份,無論穿著禮服、常服都要佩戴。

從二戰以後到現在,很多國家漸漸將綬帶當作了一種非常普遍的制服裝飾品而廣泛運用。不僅軍人佩戴,甚至於警察、保安乃至所有制服上,為了好看,都可以拴上綬帶。 但是也有一些國家,仍然保留著參謀帶的傳統用法。


最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綬帶的佩戴方法。

軍禮服在右鍵肩章下方和右側衣領下方分別有一個釦子。綬帶上有兩個小套環,一個掛在肩章的扣子上,另一個掛在胸口。綬帶的正確佩戴是左高右低,通過心部以示誠意。一般情況應佩戴綬帶男裝綬帶佩掛於左肩,女裝綬帶佩掛於右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