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晚上农村放电影,全家都去看电影,必须留下一个人看家,一般来说你家都是留谁?

待富者20


那个时候看电影,就是人的快乐,铁锅炒豆,瓜子,看着电影,老人在家看家,我走过十多里地看电影,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


A爱你就好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80后,我就简单说一下我儿时的记忆,八十年代,文娱生活可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像手机、电脑。在那个时候的农村,人们白天要下地干活儿,晚上回家就睡觉了,生活枯燥无味。如果有电影放映员来放一场电影,村子里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那个时候的放映员,是十里八乡的明星。每到一处,都有好多小孩追逐簇拥着,而更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是在村里村委会的空地上扯上白布,因为这就意味着,今晚一定有露天电影可以看了,村里放啥电影?成了全村最关注的消息。大家都兴奋起来。我们也提前跑回家去。督促着爸妈赶紧做饭,性子急的,干脆连晚饭也不吃了,男女老幼拿起板凳就往场地集结,好占据一个有利的观影位置,没带板凳的就找块砖头、石头坐着,还有好些站着看、爬树、骑墙上看。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有一部电影叫烈火金刚是抗战片,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那时候我就特别羡慕军人,直到现在我也有过从军的经历,也算圆了儿时的梦想吧!

我们这一般很少留人看家,我记得小的时候,邻里之间都相互帮助,很少有锁门,看家这样事情,如果说非要留人的话,我记得应该都是老人,像爷爷奶奶的什么的,他们见孩子们都非常高兴,如果要留,会主动提出留下的,我还记得小时候奶奶特别慈祥,不过我记得一般留下的好像是父母,时间太长了记不清了。

这就是我小时候记忆力一些看电影的回忆,也许能给大家产生一些共鸣吧!





龙江小孟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没有决对性,七十,八十年代农村放电影,全家都去看电影,必须留下一个看家的人,这个人是谁?

记得那个时候,当得知村里来了电影队,睌上放电影时,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吃罢睌饭,一家家扶老携幼,扛着板櫈,拿着小櫈子,说说笑笑的来到电影放影地。夜幕降临时,露天影幕上,大家爱看的战斗片或故事片,开始放映了。随着剧情故事情节的展开,人们忘记了一天的劳累,聚精会神的看着。

那时候全家都去看电影,几乎没有听说必须留下一人看家的,因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形容那个年代,社会稳定的代名词,社会风气正,人们觉悟高,祥和,安定,在治安,安全方面不存在不好的阴患,人们大可放心。

所以,农村放电影,一家都去看,必须留一人看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


林言静语


我父亲,我父亲是个粗人,也看不懂,夜晚防贼,每回放电影,我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去看电影,听戏!只有到早上的时候,我父亲早早起来到放电影的地方溜达,开始不知啥意思,最后父亲回家时,高兴的说,可以捡到点小钱,小刀,围巾,反正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可在那个年代足以让全家高兴一阵了!


付富豪


想起七十年代小时候时光,那时真是又可怜又好笑,先说可怜那时电影很少,平时都在公社驻地演,一听公社有电影,队长一说收工就赶紧家去胡乱吃点,往公社上跑因为七八里的山路,又是晚上,去之后看不上正面,只能看反面,记的那次是演的卖花姑娘,看到大人们哭的是很伤心,我们小孩也跟着抹眼泪,再说好笑的,每次上村演,高兴的围着看,看放映机,还有发电机我们都叫电锅,每次演好片放到后面,先纪录片然后是正片,3个小时得到十一点,困的难受,明晚上别村演本不想去,大人们说明晚换片了,又去了到那一看还是那片,看上几个庄以后就死心了。


啦呱88


从我记事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在我们那个小村庄可是没有几台啊,因此很多人来到我们家看电视,我爸爸当时为了方便让大家看电视还在做出了很多的的板凳,看电视的人多的时候就像是现在的电影院一样。

记得小时候尤其是下雪的时候,当时很多人为了看电视扫雪直接扫到了我们家门口,就是为了方便看电视。



现在想想那段童年的时光真的很快乐很难忘,就连问题当中所说的农村放电影,在家必须留一人这个确有此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村一般都会留谁在家看家,和农村放电影的那些有趣的事情。


农村下乡放电影

在农村七八十年代里最有趣的应该就是去和几个同伴看电影了,记得当时一张白色的电影幕布和一台手动的放映投影机就能看电影了,可是当时放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无声电影”只能看到画面人物而不能听声,就是这样大家看的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只要那个时候大家知道该放电影了就会很高兴,我现在依然记得看电影的时候如果电影的旁边有麦秸垛,那么你就会看到麦秸垛上有几个人在上面坐着看电影,是不是很有乐趣。



一般都会留谁在家老家呢

留在家里老家的可不是我们小孩子哦而是爸爸,当时只要有放电影下乡的那么这个消息知道最早的就是家里的爸爸,每次只要准备去看电影的时候爸爸总会说你和妈妈一块儿去看吧,我在家里看着家。


其实爸爸在我和妈妈去看电影的时候也去看电影了,只是爸爸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想让我和妈妈一块儿看电影才这么说的,这样的情况在我们村每家都是这样,只是每一位爸爸这样说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够在看电影的时候安心,同时这也体现了爸爸对家人的关爱。

综上所述:

农村放电影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到现在我们村每年还会有人来放电影,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都有网络,但是大家依然保持着对放电影看电影的热情。


纪录乡土


说到七十、八十年代放电影的话题,又勾起了儿时的记忆,现在想起来也感到开心快乐,想那儿时无尤无愁,天真烂缦,天不怕,地不怕,跟着一群小伙伴,游山玩水,上树抓鸟,玩着现在没有的游戏,不知疲惫地东奔西跑,啊,那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

那时候电影也很少放,一二个月才有一次下乡,如果听说那里放电影,十多里路也会赶去看,记得有一次,离我村十二里路远的村子放电影,小伙伴们连晚饭都不吃,你叫我,我叫他,成群结队地向放电影的村子跑去,记得是放的战斗片,风雪大别亡山。片中的主人公是:郑中义,李小龙,林天祥。

看完电后,也不知道走那条路了,跟着人流走,结果走反了方向,好在遇到一个好心的婆,问我们是那里的孩子?我们告诉她村名后,她说她也亲戚在我这村里,叫我们到她睡觉,天明后回家去,还讲晚上小孩子不要走夜路,有鬼会迷小孩,会使人整夜都在原地转,那时候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大人讲鬼话。只好老老实实地跟着婆婆去她家里睡,六七个人,同一张床,那情况可想而知了。第二天回家后。都被家大骂一顿,当听到我们说好心的婆婆留我过夜时,家长很感动,直接去那个婆婆的亲戚家致谢。并请她专话谢收留我们过夜的好婆婆。转眼过了几十年,现在还记得儿时的情形,是多么直得留恋呀!


友好为人99


一说起七八十年代在农村放电影,我想现在的八零后的小伙伴都应该有印象吧。毕竟八零后的小伙伴在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有上农村去放电影那就是都很高心的了。要是必需就一个人在家看家一般都是爸爸或者妈妈了,没有太固定的。

我还急的我小时候我们村有去放电影的,那个时候就赶上是要过年的了是的。我们小伙伴早早的就过去,看着放映员在哪里布置场地,我们就在边上看着,因为在那个年代农村家里都是没有电视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只有再有去农村放电影的时候才能晚睡一会的。那个时候更是小伙伴最好兴的时候了,可以让父母给买点毛嗑和饮料什么的,平时父母是不会给卖的,也就这个时候回给买点。那个时候也是小伙伴们玩的最好的时候。

但是也是有美中不足的就是家里都得留人看家,父母每回都是会有一个在家看着的。




乡村淇译


我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那个时候看电影就跟过节似的。特别的喜庆,特别的热闹,家家户户呢,炒点瓜子,小孩儿早早的搬个小板凳,在银幕下的排排队找好自己的位置,然后呢,有许多的孩子们借的眼镜儿,这个时间那就空挡。看眼前这个期间的孩子们又疯又闹的个个欢欣鼓舞啊,真是像过年一样,这么热闹。

看电影的时候呢,家家户户都得留一个看家的那个时候,不需要给人看家的,家里欣赏有啥,基本都没什么贵重的东西。但是也要留下一个人看家,为什么?

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得有人守着这个家呀,一个当家的人,总得有一个人留下来看家啊,一说起来看家呢,往往真的都是老人在家看家,孩子们没有一个肯在家看家的。再说了,家长单独把一个孩子留在家里看家,家长也不放心。

有的偏远一点儿小村落要走很远,走十里八里的去看一场电影,那这个时候呢,这个砍价的意义可能就更大。夜晚,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总在月亮的大道上。那个感觉呀,大家沉浸在电影里,故事当中说的热热闹闹的,还有的孩子们直接就开始扮演电影主角说的话。

十里八里的,大家吵吵闹闹的,也就一会儿的功夫就到家了,这个夜晚呢,在家睡着可以炒着深沉,夜梦当中啊,常常被自己的故事吵醒了。

孩子们常常按照电影中的主人公的样子来描画自己的理想,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会像电影主人公那样,经天纬地。

老人家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成就了孩子的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我们这个民族颇具我服奉献的牺牲的精神,尤其在孩子身上,所有的家长都有很好的牺牲精神。









东北向前


这个问题不太切合实际!

大多数家庭不会放过这一难得的“盛宴”,记得七二年,村里上映《地道战》,父亲想让母亲在家照看待产的母猪,提醒母亲这部电影早看过,没有再看的必要,母亲反诘:“你没看过?"

再也没有比那时候的电影更吸引人的东西了,无需演什么,只要挂银幕的杆子竖起来,电机响起来,便携老扶幼,倾巢而出!

有一年在公社大院放露天电影,村民照样闻声而动,争相抢占最佳位置。当然,社直机关的男男女女,都坐在前面。电影本来是慰问即将进入“双抢"大忙的农民,他们却坐在边上,甚至坐在银幕的反面,公社书记看不下去了,拿起话简吆喝起来:广大的社直各单位职工同志们,不要和农民同志抢位置,他们马上就要大忙了,再说,他们的文化娱乐实在很少,夜里除了搞点男女关系,就是吹灯睡觉!

口味虽重,却很贴心,至今老一辈还在怀念那个接地气的好书记!

几十年过去了,恐怕再也寻不回当年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