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薪族如何修成百万富翁?

01


普通工薪族如何修成百万富翁?


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自己忍不住想要吐嘈一下,“百万富翁”,十年前拥有一百万也许可以称为百万富翁,可如今的一百万,在北上广深,连房子的首付都不够,拥有一百万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富翁了。

这里的百万富翁也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一百万叫百万富翁,五百万也叫百万富翁,主要是想探讨一下如何才能积累财富。

我知道,很多工薪阶层退休后都是靠退休金生活,退休后的工资原本就比在职时少了一部分,如果退休后还有未还完的房贷,那更是压力山大,晚年生活质量肯定会下降。

难道普通工薪阶层命中注定就只能靠那点微薄的退休金来生活吗?我想,也不一定,其实还是有机会积累到财富的,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一个新的理念,然后去付诸行动,这个理念就是投资。

通俗点说,普通工薪阶层积累财富最好的方法就是“钱生钱”。投资,说穿了就是让钱生钱。钱生钱,这其实也是富人们的生财之道。

新东方的合伙人徐小平,有了钱之后,就开启了“钱生钱”之路,他现在是天使投资机构“真格基金”的创始人,投了很多物联网、游戏、O2O、电子商务等项目,耳熟能详的有聚美优品、小红书、51Talk等。为什么转型做了天使投资人,我想应该是是钱生钱赚的更多。

《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中,“富爸爸”和“穷爸爸”最核心的区别就是理念,富爸爸在投资,让钱生钱,而穷爸爸就盯着那点工资,他一生的追求也就是寻找一个好工作,得到一份好薪水。结果就是,一个是“富爸爸”,一个是“穷爸爸”。

02


普通工薪族如何修成百万富翁?


假设现在我们30岁,有几个方法让我们在60岁的时候拥有500万呢?

方法一:最笨的办法。每个月节约13885元,放在储蓄账户,什么也不做。30年后,我们就存下500万。

这种方法弊端是账户会缩水。假设2%的通货膨胀率,到60岁时,账户会缩水到375万,25%就这样被通胀吃掉了。这种方法一般是不可取的。

方法二:最夸张的办法。30岁的时候拿出5元来,然后投资,让我们的资产翻一倍。5元变10元,10元变20元。 20年后,就拥有500万,那时我们只有50岁。

这种方法太夸张,每年翻一番,这个收益不可能达到。假如我们增加原始资本的投入,不可能也许会变成可能。

方法三:30岁的我们拿出175000元,把这些钱去投资,每年获得12%,的收益,到60岁的时候就会拥有500万。

方法四:30岁的我们假设一次拿不出将近20万,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每个月能节余1500元,从30岁一直持续到60岁,每个月拿出1500元放到一起,然后这些钱同样获得12%的投资年收益,到60岁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485万。

也许有人会不相信,认为肯定是算错了,因为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其实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人类最有力的发现——复利”,也被一些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就是俗称的“利滚利”。一听利滚利,首先想到的是高利贷,当我们借贷的时候,利滚利会要我们的命。可当我们把自己的钱利滚利,让利滚利为我们所用,那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有可能会成为百万富翁。

03

普通工薪族如何修成百万富翁?


曾经听到一个故事。1626年,荷兰首任住美总督彼得·米纽伊特用价值仅为60荷兰盾(约24美元)的玻璃、石头之类的小物品,从当地印第安酋长手中购买了整个纽约曼哈顿岛。这一直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廉价的交易之一。

然而,如果将那24美元用于投资,以8%的年利率计算,到今天这24美元就会变成120几万亿元,不但可以把曼哈顿重新买下来,包括那上面的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帝国大厦、联合国大厦等等,而且还可以买下整个纽约州。

看来投资还是非常有诱惑力。可是,投资有风险,亏了怎么办?

投资的风险肯定是有的,但关键是如何在风险和收益中进行平衡。其实,只要承担很小的风险,比如5%、10%,甚至不会亏本,就有可能会成为百万富翁,你有勇气去行动吗?

每个月只有一点点节余,去投资什么好呢?房产、开店、开公司都需要大额启动资金,肯定不适合。有什么项目投入少,又有可能积累财富呢。

有,那就是投资金融市场。

有人会提出疑问,投资证券股票?中国股市就是“一赚两平七亏”,哪里还能让投资者有钱赚。

那我们这样想,如果证券市场是一条死路,那国家为什么还有沪深两个证券市场,又有创业板又有科创板的,美国的证券市场气势如牛,长达十年的牛市啊,不知道造就了多少百万千万富翁。

这中间必然有其中的道理,实际上,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投资金融市场。

我们是要投资而不是投机。

投机是瞄准一个机会,大赚一笔,一劳永逸,投机实际上更多的是风险,是灾难;而投资是要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积累,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产物。

如何去投资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一个理性投资者,多学习投资理财知识,量力而行的定投主动开放型或被动指数型基金。也许,几十年后,我们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就会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