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都有哪些?

溫潤而澤


新冠主要傳播途徑:飛沫傳播和空氣傳播。所以要勤洗手,洗臉,戴口罩


殺破狼99999


據當前認識,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氣溶膠和糞—口等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確定。

1、呼吸道飛沫傳播,即空氣飛沫傳播,是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一般情況下,飛沫傳播只有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才可能實現,而距離傳染源1米以外是相對安全的,距離2米以上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沒有外部條件(如風力)的幫助,飛沫噴射到兩米以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2、接觸傳播,指病原體通過媒介物直接或間接接觸,直接接觸傳播指病原體從傳染源直接傳播至易感者合適的侵入門戶,間接接觸傳播指間接接觸了被汙染的物品所造成的傳播;

3、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

4、糞口傳播就是消化道傳播,是傳染病很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一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可存在大便中,通過大便排出體外,汙染水、食物或食具,易感者於進食時獲得感染,引起致病。

5、防範措施。由於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預防與隔離是最有效途徑,儘量減少與感染或潛在感染患者接觸的機會。首先要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在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其次要注意手衛生和飲食衛生,勤洗手、多飲水、避免疲勞、保證睡眠,家庭和工作環境保持多通風。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症狀,要注意咳嗽禮儀,要及時就醫,前往醫院途中,戴口罩。


星地空間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發疾病”,隨著患病人數和治癒出院人數的增長,關於它的越來越多的“熱點言論”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科學預防,嚴格減少外出活動,做好個人的衛生防護,做到密切的健康監測和及時就醫,保持“優秀的健康習慣”。對於“新冠肺炎”來說,有些人需要格外注意,他們的“患病風險”更高,他們在生活中更需要重點“防控”,謹以此文獻給那些更需要預防的人。

“新冠病毒”的汙染源和傳染途徑是什麼?

現有的證據顯示:

1.通過咳嗽或打噴嚏在空氣中傳播;

2.沒有安全防護情況下與病人密切接觸;

3.觸摸被汙染的物體表面,然後用被汙染的手觸碰嘴巴、鼻子或眼睛等。

4.接觸到可疑的被感染的動物。

先告訴大家一個基本的概念,請更正思維:

其實,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說,其本身是一種“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的疾病”,只要是某個人接觸到“足夠多的病毒”,在很大程度上即會患病,坊間流傳的“某種人根本不會患病”的言論屬於謠言,並不可信。

當然,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來說,他們的患病風險的確會比正常人要高一些,值得大家去重視。

這些人患“新冠肺炎”的風險更高:

需要重點防控的“老年群體”:

關注現在的“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年齡分佈”,“老年人群”的佔據比例是最大的,老年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皆屬於“年齡分佈中的最大份額”。

相對而言,老年人群的機體能力處於下降階段,臟器能力和免疫能力皆低於年輕人,所以他們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擊敗”,患病風險自然會更高。

由於各種原因,經常出現在“人流密集場所”的人群: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來說,其傳染方式更多是“飛沫”傳染,因此,人多的地方,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自然就會更高。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甘於寂寞”,總是習慣到人多的地方停留、玩耍,有些人也可能是由於工作的特殊原因,然而在封閉、空氣不流暢且人流密集的地方更容易發生“病毒傳染”的情況,人多,病毒就多;空間小,病毒單位空間內的數量就多,這樣一來傳染的風險自然就會增高。

本身存在“某些基礎疾病”的人群:

通過官媒的數據報道,我們發現在公示的“重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屬於本身存在呼吸系統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等問題的患者;存在嚴重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也屬於“新冠易感人群”,需要重點關注。

生活習慣不好、自身免疫力較低的人群:

如果您在平常的生活中並不喜歡運動鍛鍊,如果您平日裡長期久坐、吸菸、飲酒;如果您很容易就會被旁邊的人傳染感冒,那證明您的“抵抗力相對較低”,這類人群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這類人群需要靠譜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模式,多鍛鍊,吃動睡平衡安排,增強對病毒的防禦能力。

除此之外,像小朋友、孕婦以及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也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這些人更需要在生活中“重點防控”,避免被疫情侵襲。

科學預防,請這樣做:

避免“踏入”疫情高發區,從根本上降低風險。

相對而言,家裡是最安全的地方,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場所,人多病毒多,別給自己找麻煩。

在家,別忘了多通風、勤消毒;開窗通風可以降低室內病毒的數量,預防呼吸系統疾病。

飯前便後要洗手,接觸過“雜物”後要洗手;總之要“勤洗手”,肥皂、洗手液與手要搓洗20秒以上。

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發熱或者相關呼吸道感染症狀,請佩戴口罩後立即就醫。

出門戴口罩,開車要戴口罩,與人溝通戴口罩,而且要戴“醫用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

關注“重點易感染人群”,做好科學的防護,希望患病人數越來越少,希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被傳染。


小月月是我我是小月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直接傳播,第二種:是氣溶膠傳播,第三種:接觸傳播。

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元氣補給站


飛沫傳播: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它是屬於空氣傳播的一種

接觸傳播:跟傳染病患者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經過唾液,或者是空氣裡面的唾沫星子傳播,還有你們之間通過握手,或她沒有洗手手上帶有病菌傳染給你

氣溶膠傳播:關健在於氣溶膠布朗運動特性是長時間漂浮在空中,其流行病學意義在於,易感染者可以在未與患病者見面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吸入了懸浮在空氣中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微粒而被感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公園無人,空氣好,也不能去的理由!!!因空氣雖好,但疫情未控,傳染源還在,空氣中氣溶膠仍在長時間漂浮。所以出門必須戴口罩,宅在家裡最安全!


事界看事件


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飛沫、接觸、雖然糞口、氣溶膠的證據不足。

一、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可掉以輕心,一但擴散就很難收場,就會造成難也彌補的損失。武漢萬家宴,明知有疫情卻掉以輕心,造成大量擴散,製造恐怖,給就冠肺炎爆發的機會,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

二、從武漢短期內大規模的擴散,造成全國史無前的封城,放超長版的春節假,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短期內傳播速度快,加上飛機、高鐵、高速公路車輛……等的推波助浪可以推斷,氣溶膠、異口傳播是大概率的事。

三、殺雞用牛刀,不給新冠肺炎爆發任何機會,有益無害。


交通達人57377909148


根據國家衛建委繪製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途徑與預防指南》,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

直接 / 氣溶膠傳播:吸入感染者咳嗽、噴嚏說話時噴出的飛沫,或者飛沫形成的氣溶膠

接觸傳播: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如桌子或門把手),之後再觸摸口、鼻或眼睛

此外,接近攜帶病毒的動物,食用未煮熟的帶病肉類,也可以傳播病毒

很多人對接觸傳播依然警惕不足。最近廣州首次在門把手上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提醒大家一定記得勤洗手、多消毒。

皮膚接觸會傳播病毒嗎? 不會。

新型肺炎診療方案提到了病毒的「接觸傳播」。這裡的「接觸」是指接觸口、鼻、眼睛等處的黏膜。除非皮破了,否則單純的皮膚接觸不會感染。

糞便或下水道會傳播病毒嗎? 有可能。

新型肺炎患者糞便中檢測到了病毒陽性,說明存在糞口傳播的風險。一定記得勤洗手,馬桶蓋關上再衝水,並定期對衛生間地漏進行補水和消毒。

外賣和快遞會傳播病毒嗎?

可能性不高,但仍需要注意防護。

最近深圳一名外賣騎手被確診為新型肺炎。建議大家,戴好口罩去取外賣和快遞,並建議用 75% 酒精噴灑外包裝消毒。

待在家誰也不接觸,會感染病毒嗎?

可能性很低很低。

內蒙古報道了一例病例,據說沒有外出,僅僅是樓下住著名患者就被感染了,核實後發現內蒙古這名患者也只是沒有去外地,但在本市有頻繁的活動,絕非閉門不出。

在家的時候多通風,注意個人衛生,是不太可能感染病毒的。

這麼多傳播方式,那怎麼保護自己呢?

一句話就還是:勤通風,多洗手,講衛生,常消毒,戴口罩,不扎堆。



耿老師在種草


大家不了低估這個病毒,已經知道的具體傳染方式專家已經列出,但有時也會是想不到的方式傳染,儘量做到個人防護,少與人接觸,少出門,為一線人員減少負擔!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050007fd8efc11e510\

lxh愛測試的女人123


衛健委發佈的第五版診療標準明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和口糞傳播不排除,目前證據不足!





doctorzpx


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另外,新型冠狀病毒有糞口傳播可能性。雖然還未明確新冠病毒可通過糞口傳播,但以它之前明確的傳播方式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已經足以讓人不敢出門了,這一新傳播可能性再次提醒我們,要小心再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