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浚县的社火玩会(二)

舞龙俗称玩龙灯,也是浚县浚县庙会期间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以城内东大街的舞龙为最。每逢元宵节,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灯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把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外画龙鳞,龙头龙尾也以竹篾编扎造型,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龙身长达三丈,可任意弯曲。龙腹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龙腹下固定木棒若干,舞龙者持之。表演时先跑圆场,然后作蛟龙探海、滚龙盘柱、飞龙腾空、苍龙摆尾、金龙戏珠、窜桌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时而飞云端遨游,时而入海破浪。再配以龙珠及鼓乐衬托,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秧歌,又称舞秧歌,俗称“扭秧歌”。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的民间舞蹈,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浚县的秧歌队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两个领队着黄马褂,戴红缨凉帽,手持马鞭。其后依次为青蛇、白蛇、许仙、苏三起解、穆桂英、杨文广等,压尾者为打伞人。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曲调,边舞边行。浚县的秧歌曲目有《全家福》、《要陪送》、《马二头坐坐》、《韩湘子渡林英》、《踢沙灯》等百余个。县城东大街更具特色,扭银丝、山坡羊、耍孩儿等曲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花船,俗称“划旱船”,是浚县当地的一种有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娱乐表演活动,多在节日用来祝福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福寿安康。浚县的花船以顺河街为最,相传起源于曹操在枋城淇河口下大枋木筑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漕运的东汉时期。之后经过唐宋时期,在明朝开始在浚县大运河两岸一带流行,很受运河两岸老百姓的喜爱。制作花船舞的主要道具为竹扎、布围、纸糊的无底船。其表演形式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可二人、可三人、五人,与当地戏曲文化充分融合,突出了诙谐、幽默、喜庆的特点。顺河街的“旱船”有单舱和双舱之分,单舱容一人,双舱可容两人,表演的多为姑娘或媳妇,亦有其他人物角色,着装多为红、绿、黄等艳丽色彩为主的服饰。船内人手拎花船起舞,为减轻压力,表演者把红绸带系在船上,用肩挑手提的方式。船前有一个或两个老汉或小丑,各持竹竿模拟撑篙行船。船两边各有1队伴舞者,前有撑船的男子,后有手持莲花灯的女子,随队行进,边走边舞。小丑插科打诨、逗趣取笑,撑船人窜蹦跳跃,指挥小船时疾时徐,忽左忽右,随波逐流,闯滩避险,情况危急时锣鼓大作,险情排除时笙歌嘹亮。气氛紧张热烈,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装扮的角色多来自民间故事,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陈妙常赶船》、《白蛇大闹金山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曲调多民间小调,伴奏乐器主要为鼓、锣、镲、钹、二胡和笙等。

闹元宵——浚县的社火玩会(二)

舞龙


闹元宵——浚县的社火玩会(二)

扭秧歌


闹元宵——浚县的社火玩会(二)

划旱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