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说的有道理吗?

杨晨予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饮食文化一直为百姓们尊崇,餐桌这一形象,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有很多功能。上至宴请王公大臣、招待外宾、贸易往来、交谈生意等,下至接待亲朋好友、家庭聚餐等,这其中当然就包括各种各样的礼仪和规范。这些用餐规矩至今都还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并且还会不断的传承发扬下去。

形成很多非常有意思餐桌礼仪,具体到菜肴上几个、筷子怎么摆、客人怎么坐等等,答案就是“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01、菜不摆三
所谓“菜不摆三”的意思就是在宴请宾客时,哪怕只有一两个人,也不能上3个菜,原因有三个,首先,中国人聚餐或者吃饭讲究一个团团圆圆,好事成双,双数在中国人眼中就是成双成对圆圆满满的意思。
3为单数,听起来不是很吉利;其次,三的谐音为“散”,寓意解散,中国人习惯将字谐音化,例如看望病人不能送梨,意味“离”。
所以同理,三这一数字在大家眼中不是一个好的寓意;最后,在祭祀时,常摆设三盘贡品或者菜品,如此招待宾客,客人可能会心生芥蒂。
02、筷不成五

所谓“筷不成五”,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是指的筷子的长短,主人分给每个人筷子必须长短统一。

并且我们在用餐前和用餐完毕后摆放筷子时不能胡乱摆放,看起来长长短短的,因为这样会有“三长两短”的意思,并不吉利,甚至还会得罪人,除此之外,筷子也不能竖插在米饭上,这一行为有烧香拜佛祭祀之意。

03、席不成六
最后所谓的“席不成六”就更有意思了,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仙过海”,也就是坐八个人,而不能坐六个人,主要是为了避免宾客们坐成“乌龟席”。
所谓“乌龟席“是指一张桌子的两侧分别坐两人,上下分别坐一人,俯瞰如此形态像是一只乌龟,别称王八,虽说乌龟在古代文化中有长寿的意思,但是也难免会让人心生歧义,为了避免误会,所以才有了这一谚语。
以上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餐桌礼仪的冰山一角,还包括上菜顺序、食用礼仪等等,虽说现在的我们除去那些惯用规范以外,很少了解其余餐桌礼仪。
但在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字里行间里所积淀出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经验,更是彰显了治国平家、为人处世的真谛和道理,所以称之为五千年文化的精髓。

文化茗居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衍生很多俗语和日常的行为规则。

说到“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餐桌上的规则和礼仪。

菜不成三,有三重重意思,

一是在邀请的时候,表示菜太少,客人都不能吃好,做为主人家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二是古代祭祀有三牲,而“菜不成三”可能与祭祀的“三牲”相避讳。

三是人们都喜双不喜单,对于单数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九五至尊是个变数)

筷不成五,有2重意思

吃饭时,筷子都是成双使用的,出现一只单的也没法使用

可能也是寓意筷子要一样长,而不能出现长短不一,长短不一就会给人一种“三长两短”的感觉,很不吉利。



席不成六,这个寓意不是很明朗,毕竟6的出现一般都寓示吉利与幸运。

酒桌都有方桌和圆桌之分,当圆桌坐了六个人的时候,依次坐下来,从高空俯瞰,整桌的造型跟王八差不多,这给人的感觉不好,在我国的礼仪文化中也算是一种忌讳了。


虽然说现在是自由的年代,很多东西也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和顾及。可是代代相传的俗语还是要去了解,很多社交相关的礼仪俗语我们还是要去掌握,对自己在一些宴请的酒席上表现的更得体自如有很大的帮助。


风雨生月


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尤其体现在餐桌上。所以从古至今就衍生出了很多餐桌文化。古代的礼节也远比现在要讲究得多,民间有句俗语说的是“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道理肯定是有的。

第一个:“菜不摆三”

指的是招待客人的时候,所上桌的菜肴,不能是三个菜。古人认为,“三”与“散”同音,既然是请客吃饭,自然是大家在一起团圆,但是“散”这个音与团圆之意不符,故而比较忌讳。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敬天祭祖,经常用“太牢”或者“少牢”的礼节来祭祀,祭祀桌上摆放牛、羊、猪三牲以敬天地,所以当我们邀请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如果只是上三道菜,就如同祭祀一样,对方会觉得自己被“祭祀”了。

另外还要注意,单数菜也是不吉利的席面,这种席面往往用于祭祀。用数目为三的菜或者单数菜招待来客,会被理解成在诅咒客人亡故。

在当下,很多农村地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如果发现上桌的菜肴不能凑成双数,会选择用咸菜之类的食品,充当菜肴数目,来打破单数菜肴席面。

第二个:“筷不成五”的五

并非是说筷子不能摆放五双:倘若客人有五个,也不能多准备一双筷子。“筷不成五”的五,指的是人的五个手指。人的五个手指,三个是长的,两个是短的。一是让人联想到“三长两短”,意味着死亡,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一种体现;而是让人觉得又长又短是被区别对待。

事实上很多地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也会不经意间,选用同一批次生产的筷子来招待,避免筷子出现差异。

第三个:“席不成六”

指的是一个席面不要出现六个人处于一张桌子的状态。因为六个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很容易产生“乌龟席”的场景,就是布局从高处俯瞰,会让人想到乌龟。在我国民间文化里,乌龟和王八,往往是用来骂人的词汇。“乌龟席”会让食客不经意的感觉自己是乌龟、王八,从而产生一种尴尬甚至被羞辱感。因此,招待客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乌龟席”,于是有“席不成六”的说法。

人类不断进步,古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化礼仪至今仍然适用,并且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餐桌礼仪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不迷信,但是文化应当传承。


悦学越乐


谢悟空!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古人说的有道理吗?


我认为以上所讲的是我们的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结婚的喜庆日子,要好酒好菜招待所有的来宾贵客,当然要有自己文明礼仪的规矩,首先从数字上来体现主人的文明与忠诚之分,比如菜不摆三,其原因是奇数,单纯的,过喜事就要讲究双数才是正确的,单数是不适合配用的忌讳。

筷不成五,也是单数,而且喜事的最终目地希望二人相爱,温柔善良幸福美满的心愿,五与武同音,有不协调的含义,是忌讳的关键!



席不成六,是指六与绿相近,喜事是以红为象征,最忌讳绿的用意。这些细节规程,到现在还广范流传,有很多上了年岁的老人,每到人家贺喜时,都在观察有多少席,每席有多少菜啊,主人给贵宾们安的是什么席啊?丰盛不丰盛阿等等,这是很正常的讲究与习惯。所以,古人说的很有道理的。
这是人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知识!这是我的观点!对于否,望朋友们点评交流!


用户老三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不讲究了,在过去,尤其是在待客上特别讲究,像“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俗语,现在也还流行。

所谓“菜不摆三”,就是请人吃饭时,桌上不能摆三道菜或者是不能上了三道菜就动筷开吃。为什么?一是中国人讲好事成双,而“三”是单数,又与“散”谐音。民间骂人说傻子是“傻才”,“三”也叫“仨”,谐音“傻”,“仨菜”等于“傻才”。二是古代祭祀仪式上,一般摆三道贡品或菜品。三是过去被执行死刑处决的犯人吃的最后一顿饭,一般是三个菜,称为“断头饭”丶“上路饭”。所以饭桌上忌摆三道菜。

“筷不成五”这里的“五”其实是指摆整齐的意思,是指筷子的长短要一致,摆放整齐了。若摆不齐就有“三长两短”之意,人死后装入棺材的棺材板才是“三长两短”。

“席不成六”是说不要六人坐一桌吃饭。所谓六人不成桌,如果六人围着一张桌子,那就是桌子的两侧各坐两人,前后分别坐一人,这种座位布局从俯视的角度看,很像一个乌龟,难免让人多想。


马火蚁


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经验,这个毋庸置疑,但是现在还适用与否,就难说, 人性方面,基本是一样的,物质方面可能有差距


哦哦5077


菜不摆三我们那边风俗是三个菜不能摆一行,那样是上坟,可以摆成三角形,筷子5双有的说五常鬼,人不可6好像不怎么听说


豪威57688196540


历史上过去,只能是历史,当今是现代要以现实生活怎样快乐就怎样生活。


但贵方


有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