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儿子中潜心学问,不关心政治的老三,为什么会被雍正囚禁致死?

空心树子



主要原因是胤祉和胤祥关系太恶劣,雍正帝最喜欢的是自己的十三弟,所以爱屋及乌之下也对胤祉就非常不好。

另外一个原因是胤祉的世子弘晟在十四阿哥军中效力,两人关系特别密切,而十四阿哥被雍正帝所厌恶人所共知,胤祉没能第一时间向雍正帝申请免除弘晟的世子地位,这让多疑的雍正帝对胤祉影响更坏。

认真说,雍正帝对胤祉就算有些看法,但是没有特别的恶感,在雍正帝极具争议性继位后,雍正帝让胤祉去给康熙帝守墓也说不上是迫害,顶天是让他暂时离开政治中心,刻意减低他的政治影响力而已。

毕竟胤祉在雍正朝也是雍正帝唯一活着的哥哥,所以雍正帝虽然不喜欢胤祉,但是还是在雍正八年被雍正帝晋升为亲王。

胤祉真正触怒雍正帝的是他在怡亲王胤祥葬礼上毫无哀容,这才是他在雍正朝倒大霉的真正原因。

如果说有一个人是雍正帝这一辈子真正在乎的,那这个人就是怡亲王胤祥莫属,如果大家去看雍正帝和怡亲王相关的奏折,大家就能知道雍正帝爱怡亲王胤祥爱的都有点像同性恋了。


我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雍正帝有多喜爱自己这个弟弟:

雍正帝一继位就宣布在康熙朝属于没有任何品级的胤祥为亲王,并且世袭罔替,这开了清朝的先例,非军功被册封为世袭罔替亲王的自胤祥开始,并且册封胤祥为亲王的典礼,负责册封的正副使均为正一品,这个规格也大大逾制,超过了“立后”大典。

然而雍正帝在自己亲爱的弟弟胤祥逾制道路上才刚刚开始。

他又逾制的宣布把胤祥亲王仪仗翻了一倍(相当于两倍的皇后仪仗之多)。

对胤祥的子女视如己出,收养胤祥的女儿于宫中为养女,封和硕公主,而且也打破皇女必须抚蒙古的惯例,胤祥的女儿一生未离开京城和蒙古王子联姻不归牧成婚还送王府。

甚至就连胤祥去世多年的母亲敏妃,雍正帝都直接追封为敬敏皇贵妃,还塞进了他爹康熙帝的墓里。

雍正帝登基后,本来按照惯例皇帝兄弟为了避讳,要改名,把胤改为允,但是雍正帝特谕胤祥不必改字仍保留原名,这又是一项清朝绝无仅有的恩典。

雍正元年某一天,雍正帝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他的爱弟胤祥很穷,穷到“家计空乏,举国皆知,朕心不忍”的地步,所以要赏给胤祥二十三万两银子,并且允许胤祥“令支官物六年”。

这个恩典实在太逾越了,胤祥当然是固辞,后来拗不过雍正帝,胤祥只愿意收十三万两银子,雍正帝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干脆把诸王大臣叫过来,让诸王大臣“评评理”。

雍正帝不光是给胤祥钱,他最惊世骇俗的是他把怡王名义下兼管的旗兵军队实际掌控权给了十三,并添护卫亲军和刀枪,给了他一支无需皇帝过问就能直接管辖调动的私兵。“朕另行加恩,将现在王所兼管之佐领俱令为王之下属...另添护卫亲军。”

又不顾胤祥极力推辞逾制一门两王封另一儿子为郡王亦世袭罔替,其它皆满门加封,连胤祥刚夭折的儿子也强行过继其刚出生的侄子“生而为贝勒”,

雍正帝害怕大臣们不亲近胤祥,特意下旨命大臣们和怡亲王结交亲近,“除怡亲王外,不许结交一人“。


雍正帝对胤祥的好还体现在雍正帝充分考虑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问题,为了照看十三弟身后事,特谕:


“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佐领属下等项,亦不可挪移更改。”(《清世宗实录》)

胤祥生病时,雍正帝甚至在宫中举行佛教仪式,用自己的命给胤祥续命,可以说雍正帝对胤祥的恩典,已经到了不惜自己生命的地步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大家明白雍正帝有多喜爱胤祥这个弟弟,也因此当胤祉在胤祥葬礼上迟到早退,面无哀容后,雍正帝再也忍不住,在胤祥葬礼完结后立刻就圈禁了胤祉,并且剥夺了他的亲王爵位,一直到胤祉去世时,雍正帝还把胤祉在胤祥葬礼上“心怀嫉忌,迟至早散,无戚容“的往事拿出来再说一遍。

综上所述,雍正帝本人对胤祉并无特别大的恶感,但是胤祉在胤祥葬礼上“心怀嫉忌,迟至早散,无戚容“深深地刺激了宁愿把自己命让给胤祥的雍正帝,所以雍正帝才会削去胤祉的亲王头衔,把他圈禁到死。


兰台


康熙众多皇子中,排行老三的胤祉文武双全,是最有能力者之一。

论文,诗词书法,都非常精通,尤其是书法好,康熙皇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就是他书写的。同时,他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律历渊源》两部大书,为文学和文化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论武,胤祉曾在围猎过程中,与善于骑射的康熙皇帝亲自比试过,父子二人竟不分上下。

康熙皇帝在世时,胤祉备受康熙喜欢,康熙经常到胤祉府上勾留,以示宠爱。但雍正继位后,胤祉境遇一落千丈。雍正六年(1728),有人弹劾胤祉向苏克济索贿,雍正以胤祉“无人臣之礼”为由,将胤祉夺爵,降为郡王,囚禁在他府里,后恢复自由。

两年后,因在雍正最喜欢的弟弟胤祥的丧礼上,胤祉不但迟到,而且脸上毫无忧伤之色,受到十六弟胤禄的弹劾,因此被下宗人府议罪。雍正又将他夺爵,并将他和家人一起,囚禁于景山永安亭,后死于禁所。

胤祉一生爱文,潜心学问,表面上悠然于是非之外,不参与康熙晚年的夺嫡争位之斗,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最后还要将他囚禁致死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胤祉并没有完全置身于皇位的争斗之外;另一方面,雍正一直不待见这个老兄。

胤祉的传记在《清史稿》的诸王列传中,据他的传记记载,在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战中,他首先是站在太子胤礽一边的,他同太子的关系非常亲近,所以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因为胤祉与太子关系“亲睦”,还特意召他“问太子情状”,因他与太子关系好,却没有助纣为虐,所以康熙没有处分他。

胤祉帮助太子打击他人是明显的,大哥胤禔为争位,曾魇镇太子,胤祉得知后,主动向康熙告发,弄得康熙勃然大怒,遂处罚胤禔夺爵,圈禁于他自己府上,直到去世,胤禔他再也没能出来。可以说,胤禔的圈禁致死,是胤祉的“功劳”。虽然胤禔魇镇太子属于卑劣行径,但胤祉公开揭发,也算是人心险恶的表现,可见他在争权夺位中,并非置身事外之人。

同时,先有大哥胤禔圈禁,后有太子再度被废,论年龄和资历,康熙众皇子中,继承康熙皇位,胤祉算是最适合人选了,在这种情况下,说胤祉还没一点念想、没一点运作,也不符合事实,他不自然地就成为了争夺皇位之战的一员。

当然,在雍正的诸兄弟中,胤祉算不得大奸大恶之人,雍正之所以将他圈禁到死,还是雍正不待见他,对这个兄长有所忌惮。兄长文才那么好,又有一帮清流围在周围,随时写点若隐若现的文章,出出含沙射影的书籍,这都会让雍正坐立不安的。

何况,作为雍正最喜欢的弟弟胤祥的丧礼上,他表现得极为散漫,因为胤祥对自己最忠,对这样一位忠贞兄弟的散漫,就是不忠的表现,这犯了雍正的忌,故永远圈禁,痛下杀手。


帝国的脸谱


雍正嫉妒自己的三哥胤祉,就这一个原因。

雍正的继位其实是不清不楚的,他在康熙朝的地位远远不如胤祉。康熙对胤祉的信任要远远超过雍正。所以,雍正上台后就对这位三哥进行了报复。

很多人都说雍正在康熙晚年最受重视,这话没有道理。

康熙对胤祉的关爱和重视程度,都要超过雍正,甚至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众皇子首次封爵,胤祉就封为郡王,而雍正只是个贝勒。

第二次废太子后,陪同康熙出京的是胤祉而不是雍正。

康熙不在京城时,各种政务的处理都要以胤祉为首。

总之:雍正有的东西,胤祉其实都有;而胤祉有的东西,雍正其实没有。

有些人说康熙一直嘱意雍正继位,理由是雍正曾经代康熙祭天。

但是不好意思,这个待遇胤祉也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冬至,康熙派三阿哥胤祉恭代祭天。

别人也有的东西,你怎么能说自己是特殊的呢?


还有人说康熙赐给雍正圆明园是独有的特殊待遇。

但是,这个待遇胤祉也有:康熙赐给胤祉的园林是熙春园,也就是在今天的清华大学。

因此,面对胤祉这样一个始终压自己一头的兄长,你觉得雍正会有怎样的情绪?

话又说回来:如果雍正真是坦然地即位,根本犯不上对胤祉阴阳怪气吧?

在雍正年间,胤祉被革去亲王爵位,并囚禁于景山永安亭。


HuiNanHistory


您说的对,电视剧里就是这么演的,但是历史上的胤祉并没有表面那么纯洁,年羹尧倒霉还不就是因为胤祉,雍正帝所说的的“以储君自命”就是在说胤祉。雍正帝下手是狠了些,但绝到不了歇斯底里,是兄弟就杀的程度,做为九子夺嫡的局中人,他比咱们这些靠资料了解史实的人,更为清晰透彻的洞悉事无巨细的全部过程。

有恩于雍正帝的,比如胤祥,雍正能感激、感谢、真心待他他一辈子,和他关系一般的兄弟就安稳当个闲散王爷也就是了,当然也不能让你完全闲着,加点小心,干事不要出什么岔子,基本就没问题,关系不咋地甚至把自己照死坑的,一个也别打算活命,比如胤禩和胤禟,溥仪和溥杰曾经看过雍正帝的手谕,这两个人就是雍正密旨处死的,即便被圈禁,即便不能再兴风作浪也不行,也必须死,雍正忍受不了他俩多活一天。

那些年胤祉做过的事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先来看看爵位是怎么封的,而康熙帝稀罕胤祉哪些优点。

初期,康熙比较在乎的儿子分别是胤礽、胤褆,一个嫡长子一个庶长子,排第三的就是胤祉,第一次分封,胤褆、胤祉都是郡王,自老四胤禛到老八统统贝勒,胤禛只比胤祉小一岁······年龄可不是借口。

到了一废胤礽,胤禛的地位才稍稍有所提高,和胤祉一起受封亲王,其他皇子也各有所封,除了胤祥以外,虽然雍正帝把资料删的够干净,不过但凡脑子正常些的都能推论出一个结果(虽然不是直接证据有些遗憾吧),胤祥必定参与了一废胤礽,这也是他尽康熙一朝未曾受封的原因。

胤礽被废,胤褆因提议对胤礽下毒手被圈禁,胤禛和胤祉的地位再次提高,但还是胤祉相对来说比较受宠,因为经手于他的奏折和手谕比较多。

“遣皇长子允褆,皇三子允祉出迎”

“谕皇长子允褆,皇三子允祉助银三千两。”

“发引时遣皇长子允褆,皇三子允祉,侍卫海青五格往送。”  

类似这种记录非常多,但是胤褆后来急于上位,且用心过于歹毒所以被康熙帝圈禁,所以胤祉的地位又再次提高,胤禛能不知道这事么,胤祉在当时是有机会的,他自己也有心思朝着皇位方向而努力。

康熙帝对胤祉的喜爱在于类似,胤祉崇尚自然科学,并且有一定造诣,这与康熙帝相近,学识不错,气质也为之改变,作派儒雅。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着令胤祉编修《律吕渊源》(写成后赐名)可见对胤祉的看重,因为此书其实是将康熙帝亲制的律吕历法、算学编纂结集,长达百卷,是当时在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自然科学的总结性巨作。而当时的内阁大臣们对西学中的算学是一窍不通的,也只有胤祉堪当重任,因为康熙帝不止自己听传教士讲学,他学会以后也都教给自己的儿子们,当然,大多都是应付差事,因为缺乏兴趣,而胤祉这方面学的还是不错的。

提到胤祉就不得不提到一部重量级巨作《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以前的名字叫“古今图书汇编”,这个大部头巨著单只目录就40卷,全本共10000卷,胤祉与侍读陈梦雷(实际创编者)等编纂历时27年,以至于康熙帝都没命等到完成的那一天,所以这部书是雍正帝作序。

虽然比《永乐大典》还相差一段距离,但是永乐大典没有被妥善保护,所以越来越少,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一脉相承的失火问题^_^,后来到了晚清又被大量卖给了外国人一批所以留存十不存一(4%),殊为可惜。

满清发起狠来,连自己都不放过,《四库全书》因文字狱销毁删改的过多,收录的并不是很全,《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堪称类书之最,因为它被保存的比较好,缺失较少。

胤祉书法水平高超,《神功圣德碑文》就是胤祉作品,当然,惯例,还是康熙帝亲自要求他写的。

在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胤祉陪着康熙出塞围猎,与精于骑射的康熙不相上下,从此以后只要是类似活动,诸如行围打猎和祭祀一般都让胤祉陪同,关系愈发亲密,还有一点,初时,胤祉和太子胤礽关系莫逆,所以虽然胤祉也受过罚,但是复起后直接就是和硕亲王。

那些年胤祉缺过的德

说是缺德,其实就是胤禛看不惯他的原因种种。

先说年羹尧,革职留任就是因为胤祉,都用不着雍正继位以后清算,康熙直接就把孟光祖砍了,而且不追问不深究,奇怪吧?

胤祉的这个手下全国各地到处拉拢关系,而年羹尧在康熙时期就已经被重用了,算号人物,孟光祖四处送礼就送到年羹尧府上了,那时候哪有人敢不收胤祉的礼,王公贵胄满朝文武都知道胤祉这个老三是有机会登基的,而且特别受宠,所以都不得已收下了,但是派系冲突那么严重的时期,孟光祖的行为没几天康熙就知道了,自己儿子忍了也就忍了,一外人也搞这套,所以孟光祖就悲剧了。

可气吧,胤禛也很生气,太明目张胆了,但更可气的在后头,康熙用自己的皇权试图掩盖还授意别人说瞎话,“如果有人提起此事,就以胤祉修书为名挡一挡,可别把胤祉牵扯进去······”,“你就说你每天都和三阿哥在一起修书,这事不会是胤祉授意的,你当以身命保之······”。

看出康熙的偏心了吧,不但要保住胤祉,还要让人家豁命也要保住,自己表面还不会表现出太偏袒,然后交代下去孟光祖事件不允许深究,事儿是圆了,问题天底下谁不知道孟光祖是胤祉的人,这不就是为上位打前站么,处理其他儿子一个比一个狠,胤祉就一点事儿没有,别人不提,胤禛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羡慕嫉妒恨呐。

同样是器重,还想对胤祉更多一些,比如康熙帝临幸胤禛花园(热河)6次,这本是殊荣,其他皇子难以享受的,但是去胤祉的花园竟然高达9次,当时在康熙心中的分量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这是胤禛对胤祉的嫉恨之处。

当初太子被废,其余几个兄弟基本都明白怎么回事,也就智商欠费的胤褆想搞死胤礽,康熙气得不得了,如果没有胤祺,搞不好胤褆就被砍死在当场了,结果胤褆被圈禁,落井下石的就是胤祉,一下子就把胤褆踩得死死的,如果说康熙帝是把胤褆推到井里,那么胤祉就是在井口盖上磨盘的人,这心思,瞅准机会就能要人死命。

胤祉是咋出手的呢?胤祉奏称,其牧马厂蒙古喇嘛受胤褆允禔唆使,镇魇废太子允礽。这下胤褆算是彻底交代了,本来康熙对胤褆就已经起了杀心,但是毕竟是自己儿子不好动手,现在抓到证据,胤褆一辈子都别想出来了,要知道康熙帝生气归生气,他最疼爱的还是胤礽,胤褆不但大行魇镇之事,还有弑弟之心,这种歹毒之人,康熙帝是不会再给机会了。

胤祉的行为无异于给胤礽“续命”,为了这个嫡子,康熙豁出去自己骗自己,固执的觉得胤礽就是被魇镇所乱,所以性格突变,行为乖张,种种狂悖全由胤褆而起,黑锅终于妥妥的找到了下家,这些胤禛都静静的看在眼里。

康熙有多爱胤礽,就有多恨胤褆,其实初废太子,康熙并未放弃对胤礽的“拯救”,只不过他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让人家看到了会说,你看废太子是你,废而复立的又是你,所以他要借别的嘴说出来,所以就对大臣们说,太子的人选你们举荐吧,只要不是胤褆就可以,我同意!但是大臣们最终却把胤禩推了出来,康熙帝立刻怀疑胤禩勾结朝臣,而且大臣们忤逆了他的意思让他很气恼,其实那种情况不怪大臣们,你自己废了太子,谁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万一你一发怒,人头落地咋办,所以大臣们不敢推举有恶劣前科的胤礽。

胤禛和胤祥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铁瓷,胤祉为什么会倒霉被降为贝勒呢?因为敏妃过世,还未满百日胤祉就剃了头,所以被降为贝勒,敏妃是谁呢?胤祥的生母,如果胤祥和胤祉的关系不是那么糟糕,应该出不来这事,做为铁杆兄弟的胤禛能不记仇么?

胤祥的母亲去世胤祉就这幅样子,待到胤祥本人过世,胤祉还是没有吸取教训,不但迟迟才到,而且脸上没有任何悲痛的神色,那种场合,哪怕就是装,也得装象一点呗,胤祉明知道胤祥是已经继位康熙帝的死党,还是这种做派,多少有些肆无忌惮了,这也是雍正帝清算他的原因。

本来相对出色的胤祉就颇遭雍正帝嫉恨,加上桩桩件件那么多事,雍正还能放过他么?

雍正帝是如何评价允祉的呢?大意就是,不是我想法办你,毕竟我就你这一个哥哥了,但是你逼着我治罪于你。你极富才华是可用之才,就是你的险恶用心让我没法用你,四十多年了,什么事我都看的清清楚楚,即便这样,想要重用你却如此之难。

阎崇年怎么评价允祉呢?皇三子胤祉是很杰出的一个科学家······比较准确,他就是一文人,一科学家,他根本不懂政治,咱们说了很多,比如康熙对胤祉如何如何好,但是本有希望获取皇位的胤祉是什么时候被康熙帝放弃的呢?

自作自受,就是胤祉举报胤褆的那次,嫡子完了,庶长子被胤祉适时的“干掉”了,胤祉对皇位的心思,昭然若揭,康熙帝已经看出来了,当时的状况就是谁争谁“死”,胤祉太心急了,胤褆有弑弟之心当然不对,都是同胞手足嘛,可是你胤祉好像也没有顾忌这一点,忽略了康熙这个做爹的感受。还有一点,正是因为胤祉的多才多艺,让康熙帝知道这个儿子真正所长,他不是干政治的的材料。

那些年他遭受过的清算

看看允祉的倒霉过程吧,倒霉的时候他已经被改名允祉了:

①雍正帝继位,胤祉改允祉,这点一视同仁不算特意打压。

②允祉被雍正帝指派去守景陵,也就是守护玄烨的墓葬,这是让他老实呆着,静静神,甚至可以算是保护,现在没打算动他,只不过不想让他在参与进来了,如果允祉够聪明的话,这种机会应该自己求。

③弘晟获罪,削去世子之位,变为闲散宗室。

④允祉索贿事发,遭到弹劾,雍正斥责,夺爵,软禁自家(还是留手了,否则下场就是短期内死亡)

⑤降为郡王,允祉之罪要他儿子弘晟来扛,弘晟被宗人府收监。

❤雍正八年,打压够了,雍正帝网开一面封允祉为亲王!

⑥允祥身死,允祉毫无哀容,允禄弹劾,这次不用儿子扛罪,终于亲自进了宗人府。

⑦再次夺爵,软禁在景善永安亭,家人同囚。

⑧雍正十年,身死,以郡王礼安葬,5年后乾隆追谥。

胤禛的感情牌打的很好,在立储竞争过程中,永远都是在打亲情牌,装厚道,装“天下第一闲人”,唯知孝而已······几次重大变故都没有让胤禛轻易的暴露自己对皇位的欲望,从感情上来说,康熙对胤禛总算不错,知子莫若父,胤禛的政务处理能力,康熙帝也能看得出来,所以胤禛能够继位也算意料之中,那些出乎意料的人,只不过是当时不能很好的揣测到康熙的内心所想罢了。

胤禩一群人呢,总要搏个胜负输赢,从开始就错了。胤禛不但看的比较准,而且更能拿捏康熙的心思,做事沉稳干练张弛有度,棋高一着,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抓住了最紧要的一环,最终成为胜利者。


古今通史


雍正四年,已经坐稳了龙椅的雍正皇帝决定对八阿哥允禩下手。在此之前,他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三阿哥允祉跟老八有没有勾结。于是就有了一封允祉写给雍密折。在这份密折里面,允祉言辞恳切,表示自己对雍正绝无二心。如果雍正还不相信他,他愿意承受一切责罚。

主子如此决断以来,未曾降旨,是以允祉并不知晓。今将杀允禩之过落于我身,我情愿承受,主子说我是允禩同党,我也接受。主子圣明,且有上苍为鉴,我若捞取声名,与外人胡言乱语,即让我如允禩一样承受苦难。臣允祉乃一奴才,忝为人兄,竟敢如同主子之手足。主子如何想,谕旨如何言,我就如何遵照而行。此外再无他言。伏乞主子阅讫批还。若无主子圣明奇恩,我岂能存活至今。——雍正四年允祉密奏

不得不说,允祉的文笔确实好,几段话就把自己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还用近乎于乞求的语气在试探雍正。



后来雍正虽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是雍正在允祉密折的朱批回复却让人感到耐人寻味。雍正说:圣祖爷在上,不是我故意怀疑你,而是三哥你原本就是一个善于说谎骗人的人。被你骗怕了,我要是不怀疑你,都对不起自己的智商。你要是故意骗我,就是对不起皇阿玛!行了,行了,我信任你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

皇考在天之灵,必有明鉴。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容忍一切异端,朕稔知此情,怀疑憎恶是实。朕若即称相信,实为欺骗上苍,尔若执意骗朕,即是悖逆于皇考。日月长久,试目以待!阿哥果能如此,不仅多有尔主子弟弟的好日子,朕之福份也才全备。身为亲兄,宜倍加谨恪。——雍正朱批回复

其实从雍正所批的那句『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中就可以看出,三阿哥允祉不是一个善茬子。至少雍正认为他不是善茬子!或许允祉在历史上真的是一个潜心治学,无心于皇位,无心于名利的人,但问题是雍正对他不信任呀!


胤祉,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因此又被称呼为三阿哥或者三爷。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是康熙儿子中是最高的,因而他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一个书生形象。其实三阿哥的骑射本领也是很强悍的,他曾经在木兰秋猎时与康熙笔试骑射,两人不相上下。所以,胤祉是一个文物兼备的阿哥,康熙对他很喜爱。只不过他是庶出的,因此皇位的继承人轮不到他。

康熙三十七年,三阿哥被封为诚郡王,但是因为敏妃(十三阿哥的生母)过世,百日祭期内剃头,被康熙以不孝顺的罪名降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胤祉因为检举揭发大阿哥胤褆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的企图,开始在夺嫡之中崭露头角。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胤祉因为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老爷子的好感。在太子胤礽复位后,胤祉也被一起晋封为和硕诚亲王。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康熙明确了不会再立太子。胤祉心领神会,开始专心著书。他所主持编修的《律历渊源》在两年后出版,康熙甚感欣慰。

从以上经历中可以看出,胤祉并不是一个单纯潜心治学的人,他所谓的潜心治学只是为了博得老爷子的青睐而已。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才是真正的老实人(一个不通汉学,一个身体有残疾)。


(胤祉的书法造诣之高)

既然有夺嫡之心,那么胤祉就不可能真正的潜心治学。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祉继位的可能性非常大(至少他认是)。因为他当时具有两个优势,这让他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就非常强烈了。

第一、文武兼备。当时能跟他竞争的对手只有雍正和老十四,雍正的骑射不如他,老十四的文学不如他;

第二、事实上的老大。在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都被永久圈禁后,康熙已无嫡子,胤祉是事实上的长子;

只不过胤祉后来因为孟光祖事件,给他的形象摸了黑,康熙为了保护他,也让他不要参与夺嫡。胤祉再次心领神会,主动的退出了夺嫡圈子。

雍正即位后,胤祉被改名为允祉。雍正对他很戒备,以他与废太子允礽关系密切为借口,将他发配到了遵化的东陵为康熙守陵。并且还伺机剥夺了他儿子弘晟的世子爵位,贬为闲散宗室。雍正的这一系列政治打击,要说允祉在私下里不牢骚,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有了开头的那封密奏,允祉用豁出去的态度说:雍正你要想杀我,我也没法抵抗,你给我安罪名,我也愿意承受,无所谓,看开了。

后来允祉因为勒索贿赂和老十三之死缺少哀悼之情被雍正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并在幽禁处病死。(存疑)


纵观三阿哥的后半生,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命运看不开。按照汉人的规矩,皇位继承遵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就凭他比雍正年长,雍正就不可能放过他,因为他太碍眼碍事了。另一方面,三阿哥文武双全,并非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当年老十四在西北打仗,后方协助康熙处理军务的就是老三。而且老三还明确的参与过夺嫡,雍正岂能放过他?

雍正之所以先不动他,是因为雍正实在是太忙了,老八、老九、年羹尧、隆科多,这么多人要收拾,一时还顾不到老三。等到好不容易把这些人都收拾了,曾静的谣言又冒出来了。等到雍正把《大义觉迷录》发行天下后,再一扭头,原来角落里还留了一个碍眼的老三啊?然后老三就悲剧了。



最后再说两个跟三阿哥胤祉有关的记载:

记载一、胤祉的去世时间非常蹊跷。根据史料记载,三阿哥被幽死于雍正十年壬子闰五月十九日,而五阿哥胤祺也是死于雍正十年壬子闰五月十九日丑刻。老三和老五同一天死,这也太巧了吧???

记载二、三阿哥的孙女被乾隆指婚给了准格尔大汗。这个大汗是被清军俘虏的,据史料的记载,这个大汗叫达瓦齐,长的肥头大耳,一身的骚臭味,乾隆却让自己的堂侄女嫁给了这种人。

日惟向大池驱鹅鸭,浴其中以为乐而已。体极肥,面大于盘,腰腹十围,膻气不可近。

由于三阿哥是被幽禁致死的,所以他的十二个儿子都混的比较惨。继承爵位的大宗也只是不入八分辅国公,没有继承爵位的儿子则全部都是闲散宗室。


Mer86


康熙儿子中潜心学问,不关心政治的老三,为什么会被雍正囚禁致死?(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在九王夺嫡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老三胤祉比较老实,其实不然,他是老八胤禩与老四胤禛最担心的,也是最要防备的 。起因在于老三胤祉文武双全,不过最喜欢弄弄文学。也因为这个,康熙皇帝才让他去编书。

其实,康熙皇帝对老三胤祉也是非常宠爱的,因为老三胤祉比较有才华,康熙皇帝基本很少说过老三胤祉。老三胤祉的也非常聪明,在九王夺嫡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低调。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这也是最好的隐藏。

接下来,长城君曰分析一下,雍正皇帝为何将老三胤祉囚禁至死?

先来聊聊,老三胤祉为何人?

一:说起胤祉,在雍正王朝中,他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人称三爷。他主要是在文学与书法造诣上颇高,看上去像一个书生形象,其实,他的形象把我们骗了。为何?因为他文武双全,骑射本领比较强,雍正皇帝也没有他好。当年老三胤禛与康熙在木兰秋猎时,他们的骑射不相上下。因此,胤祉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也让康熙更加喜欢他。

二:康熙37年,三阿哥胤祉被封为诚郡王,因为他的母亲去世,百日祭期这段时间要剃头,因此,被康熙皇帝视为不孝,便降为贝勒。后来,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胤祉因检举老大胤褆对太子胤礽不利,想企图坐上储君之位,便开始出场。

三:在康熙48年,康熙皇帝恢复胤礽的太子身份,平时老三胤祉与太子胤礽的太子关系好,因而康熙皇帝对老三胤祉有些重视,等太子复位之后,胤祉便封为和硕诚亲王。之后,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康熙皇帝确定下来,暂时不会在立太子之位。因此,胤祉便开始专心著书,他所主持编修的《律历渊源》,两年之后完工,让康熙皇帝非常欣慰。

可见,胤祉并非是一个潜心治学之人,他之所以要潜心治学,其实,是为了博得康熙皇帝的喜爱罢了。

长城君再来分析一下,雍正为何要将老三胤祉囚禁至去世?

其一,雍正皇帝怕老三胤祉与老八胤禩勾结。众所周知,八阿哥胤禩是雍正最大的对手,也是雍正对不好对付的一个,如在加上老三胤祉的话,就更加难对付了。

因此,老三胤祉为了让雍正皇帝相信自己的忠心,便写了奏折给雍正皇帝,不过雍正皇帝也很好的回复了老师胤祉。说自己是怀疑过老三胤祉,怕老三胤祉不忠于自己。

其二,老三胤祉为人低调,其隐藏的比较深。当时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而大阿哥胤褆也被永久圈禁,然而老三胤祉就成为老大了。其老三胤祉做事,都是比较低调。一般都很难让人发觉。

越是这样的人,雍正皇帝越是不放心,因此,对他的防备也比较早。

最后,老三胤祉因与太子胤礽走的太近,让雍正皇帝把他圈禁起来。更是放着他与八阿哥胤禩联合,因为康熙皇帝临死之时,让雍正皇帝处决其兄弟们。故而没有处决老三胤祉,只是圈禁而已,导致圈禁至去世。

长城君曰:其实,老三胤祉被雍正皇帝圈禁,都是他自己做事低调,又与太子胤礽走的太近,又是文武兼备。雍正皇帝不得这样做,为了大清朝江山更加稳定,也为了自己能坐稳皇位。


长城说历史


三皇子胤祉没有在九王夺嫡里展露头角

是因为他的夺嫡路线乃是不争之争

九子夺嫡派系分别有嫡庶之分,结党之争

老三哪边也不想碰,因为不结党,所以不显山露水

但是他做了几件事儿,让人不得不提防

第一,查皇长子胤禔魇镇太子之事,举报揭发

举报揭发,借刀杀人,显示其心狠手辣

第二,太子胤礽二次被废,胤祉得赐银五千两

废太子,得赏银,说明他推太子下台觊觎皇位

第三,编纂新书,或康熙称赞,并出银帮其平债

讨好康熙,拉康熙给自己站台,博政治资本

这是老三有争夺之心,却不锋芒毕露

胤禛哪能容他兴风作浪

史书记载不全,但是通过这几点可以断定,胤祉参与了九子夺嫡

而且是个阴狠的角色,与八王胤禩的拉党结派硬钢太子党和四爷党不同

胤祉的夺嫡策略是坐收渔翁之利

先挖八爷党,后踹太子党,与四爷党争宠

条条都够九子夺嫡各方势力喝一壶的

别的阴险招数肯定还有,史书没有记载罢了





山石道人评红楼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莫名其妙的恨。雍正对兄弟是出了名的刻薄,但被清理的兄弟都是对他有威胁的对手,对于自己的铁杆同盟胤祥、胤礼,雍正还是非常顾及兄弟情义。

雍正打击胤祉,既是对他实力的忌惮,也是对他所作所为的不满。

胤祉参与过九子夺嫡,与雍正有竞争关系

胤祉不管是文学造诣,还是书法、骑射、在康熙的皇子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有一次,胤祉陪同康熙到塞外狩猎,与同样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两人不相伯仲(估计胤祉故意放水,不想抢了康熙的风头)。

凭借过人的才华,胤祉很受康熙的赏识,也给胤禛带来不小压力。1698年,康熙封胤祉为诚郡王,当时的雍正才仅仅一个贝勒。1709年,胤祉与胤禛同时晋升为亲王,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在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中,胤祉也有自己独立的支持团队,只是行动比较低调,“孟光祖事件”就是证明。
孟光祖是胤祉的门人,到地方活动几年。当时,皇子以及家属、门人离京都需要审批,拿着通行证才正常出行。而孟光祖没有任何证明材料,没有上面的人开绿色通道恐怕行不通。

在地方“交流”期间,孟光祖经常打着胤祉的旗号结交督抚,年羹尧和佟国勷都与其礼尚往来。孟光祖的活动,是在为胤祉争取地方大员的支持。

胤祉表面上是学霸,不代表他不在意政治。实际上,胤祉在康熙年间参与过许多政务。康熙征噶尔丹,胤祉就执掌过镶红旗大营,随同出征;皇家祭祀,胤祉参与过不少。

胤礽当太子时,胤祉与他关系很好;大阿哥魇镇太子胤礽,胤祉打探过后将这事告诉康熙,直接导致皇长子出局;从1707年起,胤祉每年都请康熙到自己府上吃饭,与皇帝关系之密切,让对手看着“眼红”。

太子和大阿哥出局后,胤祉成了最年长的皇子,各种关于胤祉继位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正因为这样,雍正上位后曾经指责胤祉“以储君自命”、“希冀继位”。

胤祉有独特的影响力,雍正不得不防

胤祉是学者,负责主编过《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在编书的过程中,胤祉的身边聚集了一批赫赫有名的文人,如周昌言、陈梦雷、杨文言等。

众所周知,在古代,文人掌握着社会舆论,他们可以左右对一个人的评价与看法,甚至历史地位。简单的说,胤祉要“抹黑”一个人,也就一句话而已。

胤祉与胤禛不是一条心,胤禛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心里肯定害怕被胤祉抹黑。当时的雍正要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新政”,得罪了许多知识分子,关于雍正的不利言论已经俯拾皆是。

雍正要激浊扬清,就要先将代表这帮“喷子文人”的胤祉给清理掉。

落下把柄

雍正六年,胤祉向苏克济索要钱财,后来消息走漏。雍正励精图治,对贪官是深恶痛绝,胤祉这不是火山口上闯吗?雍正指责胤祉没有人臣之礼,夺取他的爵位,把他囚禁在府邸。

1730年2月,雍正又封胤祉为亲王。当年5月,怡亲王去世,在丧礼上,胤祉迟迟未到,并且没有一点悲伤的表情。庄亲王胤禄等人上书弹劾他:

"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怡亲王是雍正的超级铁杆,他去世,雍正都悲伤不已,知道胤祉的行为直接火冒三丈。半个月后,雍正新仇旧恨一起算,直接定了胤祉十二条大罪,夺了他的爵位,将他幽禁到景山永安亭。

1732年,胤祉在幽禁之中去世,雍正以郡王的规格将他安葬。

雍正上位当天,胤祉虽说第一个下跪承认雍正的皇位,却没有及时的转变立场。如果主动上交投名状,转变为雍正的御用文人,鼓吹雍正的“丰功伟绩”,应该会有一线生机。

胤祉的结局,有点可惜。他出生于皇室,行走于朝堂,本该成为一代文豪,却无意成了雍正的“眼中钉”,可谓“楚人无罪,怀璧其罪”。


秋媚读史


康熙的三儿子胤祉有才学,这一点确实如此,可是若说他不关心政治的话,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胤祉生在皇家,说不不沾染政治、不关心政治,这可能吗?他的存在本身便已经是政治的一部分了。

胤祉也从一开始便属于皇太子胤礽一系,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突然生了病,让胤礽和胤祉一起去侍疾,但是因为胤礽对于康熙的生病无动于衷,没有所谓的忧色,让康熙很不开心,所以又让他和胤礽一块回去了。

如果说这还不能说明胤祉和胤礽是一系,只是康熙的命令恰好如此的话,那么康熙四十七年所发生的一件事也能够证明。

当时,康熙以胤礽“不孝不仁”为由废黜了胤礽之时召见了胤祉,因为胤祉和胤礽的关系向来亲睦,所以向胤祉问了一些关于胤礽平时的所作作为的情况,问完之后,康熙便说:“允祉与允礽虽暱,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

康熙要废黜胤礽,为何不问别人,反要去问胤祉?正是因为胤祉和胤礽二人走得近,胤祉对于胤礽平时的行为才会一清二楚。

倘若胤祉不是站在胤礽这一边的话,他又何必和胤礽走得那么近?

胤礽被废之后,胤禩成了储君人选中呼声最高的,胤禩和他的支持者们也在积极地活动,想要趁着胤礽被废而推胤禩上位。

可是这时候胤禩被一个人给坑了,这个是人谁呢?是皇长子胤禔,胤礽被废之后,胤禔跑去和康熙说了两件事:一是皇位当由胤禩来继承;二是让康熙杀了胤礽,并且他可以代劳,不用康熙亲自动手。

康熙听了之后会怎么看?他会认为是胤禩在背后搞鬼,所以骂完了胤禔,又指桑骂槐地教训了胤禩。

胤禔见康熙竟然不同意杀胤礽,还将自己骂了一顿,心里也有气呀,于是私底下继续行动,找来了蒙古喇嘛用“厌胜之术”去诅咒胤礽。

胤祉知道了这事之后,急急忙忙跑去找康熙,爹呀,不好啦,胤禔那王八蛋用厌胜之术诅咒胤礽啦!于是,康熙将胤禔夺爵,赏了他一个终生圈禁。

胤祉为何会知道胤禔找喇嘛来诅咒胤礽?这说明自从胤禔向康熙说了那两件事之后,胤祉这小子一直暗中派人盯着胤禔呢!

所以,胤祉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胤禔用魇术来诅咒胤礽。

胤祉的所作所为,还能叫做不关心政治吗?他太关心了,因为将来是谁当皇帝,也将影响着他的命运,不关心不成呀!

说完了胤祉关心政治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雍正即位之后,为何会对胤祉下手,将胤祉夺爵,然后囚禁至死。

胤祉既然深陷夺嫡之争这个政治漩涡当中,又选择了站到了胤礽那一边,那么他自然而然地便站到了雍正的对立面。

雍正即位之后,胤礽逃过一劫了吗?并没有,虽然雍正没有对胤礽下死手,可也一样圈禁了胤礽。

胤礽被圈禁了,胤祉作为胤礽的党羽,他能逃得过去?雍正即位之后,胤祉马上被安排去给康熙守陵了,这也只是雍正对他出手的第一步。

雍正对胤祉出手的第二步是在雍正六年,当时胤祉向苏克济索贿,这事捅到了雍正那里,胤祉也是不知死活,竟然在雍正面前呵斥举报他的人,这下终于让雍正抓到了他的把柄,于是以胤祉“无臣礼”为由,将他囚禁在府邸。

雍正对胤祉出手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是老十三胤祥死后的事。

胤祥和雍正的关系最为亲密,雍正对他可以说好到没边,他在雍正八年的时候病死了,雍正很伤心呀,可是这时候有一个人却不伤心,是谁呢?是胤祉。

雍正见了之后很生气,于是在他的授意之下开始有人弹劾胤祉,雍正遂剥夺了胤祉的爵位,将他囚禁在了景山永安亭。

所以说,雍正之所以会囚禁胤祉,说到底还是政治的原因,胤祉在政治上属于废太子胤礽的阵营,是雍正的政敌,这一点注定了他的结局不可能会好。

向苏克济索贿也好,对胤祥的死面无忧色也罢,实际上只不过是给了雍正一个对胤祉出手的契机或者说借口而已。

不过呢,胤祉的结局倒也比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好多了,胤禩和胤禟不仅被圈禁,还被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一个成了狗,一个成了猪。

所以呀,胤祉多多少少也该庆幸,雍正没有这么薄凉地对待他。


宁糊涂


爱新觉罗.胤祉并不是不关心政治,他也曾参与夺嫡,只是胤祉比较有自知之明,夺嫡无望后提前明哲保身。胤祉被雍正囚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死,第一,敬敏皇贵妃;第二,爱新觉罗.胤祥。

胤祉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个儿子,因为兄弟早夭,实质性排名第三。在康熙皇帝所有儿子中,胤祉在文学上造诣最大,主持编纂了康熙朝的多部著作,其中以《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最为著名。

康熙晚年“祸起萧墙”的事情基本上尽人皆知,但皇子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勾心斗角的您知道吗?胤祉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先介绍一下“九王夺嫡”的起因。

二皇子胤礽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毕竟胤礽生母是康熙原配,这件事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有详细演艺,没有必要过多介绍。胤礽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是可以继承大统的。这一切从康熙亲征准噶尔开始出现变故。

公元1696年,康熙再次亲征准噶尔。出征前,康熙把部分兵营名义上分配给几位成年皇子,其中胤祉掌管镶红旗大营。这是皇子们第一次有了“职务”,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职务,但从这时候开始,他们不再只是皇子,每个人都多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本来就是皇亲贵胄,再有了名正言顺的官职,使得每位皇子心中都出现了微妙的想法,“九王夺嫡”的萌芽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所谓“九王”指的是:大皇子胤禔、二皇子胤礽、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娥、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禵。所以,胤祉的的确确参与了最初的夺嫡之争。

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皇子,被册封的皇子开始正式参与朝政,其中胤祉被封为诚郡王。自此,诸位皇子都有了自己的“部门”和实权,虽然有的皇子职位并不高,但是不会有任何一位“上司”敢得罪这些“下属”。这些皇子利用自己高贵的身份和手中的实权网络人才壮大自己的实力。历史上著名的“九王夺嫡”拉开了大幕(九王夺嫡的经过和本文无关,不再详述)。

在“九王夺嫡”的过程中,胤祉干的最大一件事是把大皇子胤禔魇镇太子胤礽的事情透露给康熙,康熙大怒,斥责并惩罚了胤禔,直接导致胤禔失去夺嫡资本。

无心之举,埋下祸根。

公元1699年,敬敏皇贵妃去世。在敏妃丧期不满百日的时候,爱干净的胤祉理发了,在清朝皇室这一举动是对死者的不敬,因此胤祉从“郡王”降为“贝勒”。

敬敏皇贵妃是皇十三子胤祥的生母。在二月河先生的帝王系列中,胤祥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给胤祥留下了被世人猜测的身世,使得胤祥从小受到其他皇子的欺负,只有四皇子胤禛保护他。其实这些只是二月河先生为了小说内容吸引读者作出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敬敏皇贵妃是在胤祥13岁的时候去世的,这时候胤祥已经成为“四哥”的得力助手。

整个大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爷。前八位都是跟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天下的兄弟,史称“八大铁帽子王”。从顺治皇帝之后只有4位铁帽子王,其中就有“十三爷”胤祥。足以证明胤祥和日后的雍正皇帝关系亲近。胤祉这次对胤祥生母不敬的行为是日后胤祉被囚禁的原因之一。

明哲保身,没能躲过被囚禁的下场

公元1708年,康熙朝上演了著名的“废太子风波”。在胤礽被废期间,诸位皇子为了太子宝座争得头破血流。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千纲独断,复立胤礽为太子。在其他皇子仍然不死心想方设法继续夺嫡的时候,胤祉深知自己夺嫡无望,非常明智的退出了夺嫡之争。召集很多文人,一门心思的编纂文献去了。在这期间,康熙皇帝为了政治需要,把与世无争的胤祉封为诚亲王。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如愿以偿的登上皇位成为雍正皇帝。在雍正执政期间,胤祥做出了很大贡献,是雍正当之无愧的左膀右臂。

公元1730年,怡亲王胤祥病逝。对于雍正皇帝来说,无论在心灵上、生活上、还是朝堂之上,这位十三弟的位置是不可代替的,胤祥的死无疑是雍正皇帝最伤心的事。而在胤祥的葬礼上,胤祉毫无悲伤之色。甚至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众人悲伤之时胤祉突然笑出声来,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声,并没有逃过雍正皇帝的耳朵。因此雍正皇帝大为恼怒,又回想起当初敏妃丧期胤祉理发的事情,一气之下把胤祉永久囚禁,直到1732年去世也没有得到自由。

当时胤祉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笑出声来?已经无从考证,成为清史的一个未解之谜。但是,这一笑让胤祉失去了晚年的自由,也失去了亲王头衔。胤祉死后,是按照郡王的规格下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