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这本书,历代医家哪位注解得最好,最全面呢?

春天的荆竹


中医同好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总之,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有理。

可惜,绝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别人注解得如何尽善尽美,说到底也只能是别人的学习心得,对自己的学习,虽然有帮助,效果究竟如何就不好说了。

最好的注解者,只能是自己。

《伤寒论》的学习,有一种说法是,读懂了这本书,也就明白了中医,而且可以成为中医的佼佼者。话有点过头,但是能够治好一多半的病也是事实。不过,真正读懂了,难度还是挺大的。

我觉得,当一个人准备攻读《伤寒论》之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中医基础理论、古汉语。

回到正题。

自己注解,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却是学习的正确方法。换一种说法,《伤寒论》只有通过自学,才能“读懂”。

也许有人会问,《伤寒论》高深莫测,怎么可能通过自学才能“读懂”呢?

这个念头是在准备学习,或者刚开始学习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想到。呵呵,难道你忘了,各大医家的注解正在给你指路呢。

作为经典,学习《伤寒论》果真一学就会、一用就灵,那也太不够意思了。没十年八年,没一读再读,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读透读懂了,一定是在欺骗自己。

我信你个鬼!


安徽小保姆


《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原著为《伤寒杂病》,全书共十六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

《伤寒论》问世于一千七百余年之前,自金代成无已开始注解起,历代名贤又名又各加发挥,在这慢长的岁月中,它经过了千锤百炼,始终被奉为“金科玉律”,仲景也被称为“医中之圣”,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要学习中医学,《伤寒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通行的《伤寒论》有两种版本,一是宋版本,一是成注本。宋版本国内已无原刻本,只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也称赵刻本;成注本是金·成无己注解的。至于原书的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该书金代医学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根据成氏自己结合自己临证心得撰写而成,本着《内经》之旨,进行注释。其所采用的“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研究方法,堪为后世以经释论的典范。全书保持了仲景《伤寒论》之原貌,又通俗易懂,清晰明了。是学习中医重要的读本。


dai春华


我看过三个版本的,最早看的刘渡舟,后来看的胡希恕,最后看的倪海厦,觉得刘老讲的比较传统,也就是历朝历代比较传统的注解;胡老则是参杂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在里面,虽然有些理解前后似乎不太一致(胡老自己也说他对伤寒论的观点每个阶段理解有差异),而让我觉得讲的最透彻的我认为是倪海厦的,倪海厦讲的伤寒论讲的最透,症状,组方都会追溯到脏腑经脉,所以让人看了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伤寒之我见


正好在学《伤寒论》,简答之:

①注解没有最好、最全面的,只有相对较好、较全面的。

②专家认为较好、较全面的有:

a、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b、徐大椿《伤寒论类方》

c、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d、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③个人喜欢比较有自己见解的书:

a、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b、姜建国《伤寒论讲稿》

c、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

d、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④如何学《伤寒论》?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尽信书”+背条文。第二阶段:实践检验阶段:“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质疑精神)+在临证中检验条文(理法方药)。

第三阶段:升华理论(简单+明了)。



用户12345670wys888


回答问题的都是喜欢中医的人,喜欢他,就要想法去发扬他,绝对不是捧杀他。我也说说我对《伤寒论》的看法。他成书已有两千年,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因为他就是一本治病救人的书,可以说,有了他,小病小灾,照方取药就行了。但学好它,却是大不易,掌握他更是难上加难。前人由于时代和科学的局限性,会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如果我们当代人还是故步自封,还去神话他,分裂他,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里看到的几日、几时死,那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下,那他就有可能死不了,西医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活生生的细菌和病毒,你还说是中风、伤感、温病吗?西医有西医的优势,中医有中医的优点,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方剂是西医不能代替的,他就是有效,科学只会证明他是对的。所以,我旗帜鲜明的拥护中西医结合,但中医要学好。



行蹇


我读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主编的《伤寒论(注评)》,里面对《伤寒论》条文有古今不同时期名医的评注,不同的注解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按说是比较全的。《六经八钢方证辨析《伤寒论》》(顾武军)则选的是刘渡舟和陈慎吾的注解,关于伤寒论大家有说北刘南陈一说,况且好像刘渡舟关于《伤寒论注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此说,这些《伤寒论》注解应该是很权威的了。当然,解读《伤寒论》还没达到一槌定音,不同解读恰恰体现了中医的精深和奥秘。不过,我作为中医业余爱好,则渐渐对从古至今的某些解读有些怀疑,比如《伤寒论》中麻黄汤,麻黄与桂枝的君臣配比问题,医家一直都说桂枝是用来制约麻黄的,以防麻黄发汗太过等等,我却觉得有可能是桂枝助麻黄,即如果单独麻黄量大可能生变,麻黄量小则少效,故搭配桂枝助力而非制约。随着阅读和实践以及中西医的参悟等,也许还有一些不同的解读。亦如张锡纯对肾阴肾阳的看法,他认为肾的寒热皆因寒。毕竟《伤寒论》是本很经典且实践性很强的著作,多读多研究多实践总是有益的,但不可拘泥,也不要太相信权威解读。


平凡气象人


《伤寒杂病论》注解最好的医术家是黄元御和刘绍武,黄元御高深研究《伤寒杂病论》,发现《伤寒论》里面的辩症论治和开方用药,符合一气周流的理,法,方,药,,,黄元御用《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的理法去领悟《伤寒论》的辩症论治和开方用药,,,,,使复杂难懂的《伤寒论》变得通俗易懂,简单好用。刘绍武开避学习和运用《伤寒论》的快速好学好用的新门路~~《伤寒论》三部六病学用方法,非常简单,非常实用,非常有效。


布气333


个人认为: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如果初学者适合读宋版原文,参考郝万山讲课,因为郝万山是现代院校教育的讲课方式,参照了历史多家对《伤寒论》的注解,比较系统而客观的入门;

《金匮要略》入门适合看看王雪华教授的讲课。

学习当然入门是要下点功夫的,熟读原文是基本功。

如果是高级级别的,研究生级别的,推荐学习姚荷生的相关论文及遗作。《伤寒论》流传千百年来,著作不计其数,唯见姚荷生能够透析讲解每一个条文,只要能够围绕姚荷生著作中提及的中医理论不断的完善和丰富,定可以比较全面掌握中医,把这学下来,没有十年功夫也难完成,其他的就不推荐了。


贤山医话


建国以来最好的《伤寒论》注本是陈亦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译释》,该书有以下特点:1.是宋版《伤寒论》的全本注解。2.有《伤寒论》的整体归纳总结,可以使读者执简驭繁。3.有自注、集注和述评,有汤证鉴别。4.有译释。5.汤证条文多附有典型案例。建国后中医药院校的《伤寒论》教材多以该书为蓝本编写。


中医王振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