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籤》的資料


《雲笈七籤》是擇要輯錄《大宋天宮寶藏》內容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北宋天禧三年(1019),當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後,又擇其精要萬餘條,於天聖三年至七年(1025~1029)間輯成本書進獻仁宗皇帝。

《雲笈七籤》的資料

《雲笈七籤》的資料


  道教稱藏書之容器曰"雲笈",分道書為"三洞四輔"七部,故張君房在該書的序言中有"掇雲笈七部之英,略寶蘊諸子之奧"等語,因名《雲笈七籤》;並稱編纂此書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備皇帝陛下乙夜之覽,下以裨文館校讎之職,外此而少暢玄風耳"。

  此書按張君房自序,原為一百二十卷,《中興書目》(《玉海》引)、衢本《郡齋讀書志》、袁本《郡齋讀書後志》《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皆著錄。《遂初堂書目》無卷數。《直齋書錄解題》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統道藏》《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輯要》本不分卷,亦無張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則此書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種。百二十二卷本為今通行本。載《正統道藏》太玄部。

  張君房雖稱此書乃"掇雲笈七部之英"而成,但這僅指它的內容是掇《大宋天宮寶藏》七部之英,而不是體例也按七部分類,實際上它是將摘錄的七部內容按性質加以歸類的。如卷一道德部,採摘《老君指歸》《韓非子》《淮南鴻烈》《混元聖紀序》《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中之語,以總論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經》《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經》之語,以論宇宙生成變化,並特引《太上老君開天經》詳述老君開天闢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師;卷四道教經法傳授部,引《上清源統經目注序》《靈寶經目序》《上清經述》《三皇經說》《雲臺治中內錄》等,以論上清、靈寶、三皇諸家的傳授系統。其他各卷無不以綱帶目,在一個總題目下引錄若干道書。有的題目內容較多,如雜修攝、說戒、諸家氣法、金丹、內丹,符圖,以及仙籍語論、紀傳等、則各列若干卷,以摘錄多種道書。可見此書引錄的道書雖多,但綱目頗為清晰。至於引錄道書的具體數字,已難作出準確統計,因為所引之書,有的標出原名,有的只是某書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張君房所擬之名。不過"大都摘錄原文,不加論說",基本上保留了原書的面貌。這是它最具歷史價值之所在。

  《雲笈七籙》以上清派為正統,故收載該派道書尤多,敘上清經傳授系統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詳,體現出上清派佔居顯學地位的時代特徵。此外,收錄唐代以前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書為多。然而本書除了繼續承認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別突出宋真宗時代出現的聖祖(趙玄朗)崇拜。例如將真宗所制《先天紀敘》和《軒轅本紀》列於紀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紀》《太上道君紀》《混元皇帝聖紀》之上。傳則首錄宋真宗制序、以宣揚宋王朝君權神授為主要特徵的《翊聖保德真君傳》,然後繼以上清眾真傳記。這與同為類書,以靈寶派為正統,收載靈寶派道書的《大道通玄要》截然不同。

  

  張君房(公元1001年前後在世)字尹方(又作允方),嶽州德安府安陸人。張君房生於建隆三年(962),六十三歲時知隨州,時在天聖二年(1024) ,六十九歲致仕還鄉,乃天聖八年(1030),逝於慶曆年間,春秋八十餘雲。嘗記鬼神變怪之事,作乘異記,鹹平六年書成,自為序。景德中,(公元1006年左右)進士及第。官尚書度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祥符中,(公元1012年前後)自御史臺坐鞫獄謫官寧海。適真宗崇尚道教,盡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等校正。綸等同王飲若薦君房主其事。君房乃編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進之。官著作佐郎。君房於編成道書後,又撮其精要共萬餘條,成雲笈七籤一百二十二卷,《四庫總目〈及乘異記三卷,《文獻通考》並傳於世。

  太祖趙匡胤晚年,對於佛教文獻進行整理,並進行雕版於當時,有名《開寶大藏經》,其卷帙的繁多,在當時印刷書籍中,儒道兩家則是無法抗衡。而在太宗趙匡義,對佛道二教,則採取兼容幷蓄。所以有命徐鉉等人,校正、撰修《道藏經》。尤其真宗趙恆,尊崇道教,故有第二次進行《道藏經》的整理。

  另為宋真皇帝與道教有關情況,如下:一、大中祥符間屢降天書,各地獻瑞與靈芝。二、封禪於岱嶽,祀汾陰后土祠,朝謁老子故里太清宮。三、加封聖祖玄朗,興建景靈宮。四、京城建玉清昭應宮等觀,府、州興建天慶觀。五、恢復唐代宮觀使,置提舉、管勾、廟監祠祿。六、命王欽若總領校勘《道藏經》,還有道教羽士多人參與其中,時間達數年之久。最後張君房為纂修《道藏經》,為主要之人。

  《雲笈七籤序》有云:“祀汾陰之歲,臣隸職霜臺,作句稽之吏,越明年(1012)秋,以鞠獄無狀,謫掾於寧海。冬十月會聖祖天尊降延恩殿,而真宗皇帝親奉靈儀,躬承寶訓,啟綿鴻於帝系,浚清發於仙源,誕告萬邦,凝休百世,於是天子銳意於至教矣。在先時盡以秘閣道書,太清寶蘊,出降於杭郡,俾知郡故樞密直學士戚綸,漕運使今翰林學士陳堯佐,選道士衝素大師朱益謙,馮德之等,專其修較,俾成藏而進之,然其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舛謬不同,歲月坐遷,科條未究,適綸等上言,以臣承乏委屬其績,時故相司徒王欽若總領其事,亦誤以臣為可使之。又明年( 1013) 冬,就除臣著作佐郎,俾專其事,臣於時盡得所降道到道書,並續取蘇州舊《道藏經》本千餘卷,越州、台州舊《道藏經》亦各千餘卷。及朝廷續降到福建等州道書, 《明使摩尼經》等,與諸道士,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祥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僅能成藏,都盧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起《千字文》 , 天字為函目,終於宮字,號得四百六十六字,且題曰:《大宋天宮寶藏 》 。距天禧三年 (1019)春,寫錄成七藏以進之。……因茲探討,遂就編聯綴《雲笈》,七部之英略,寶蘊諸子之奧,總為百二十卷。……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備皇帝陛下,乙夜之覽,下以裨文館校讎之職,外此而往,少暢玄風耳,臣張君房謹序”。

  以其他事佐證序文,“祀汾陰之歲”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丁酉日,真宗法駕發京師,二月癸丑日至河中府,丙辰日至寶鼎縣奉祗宮,辛酉日舉行祀后土地祗大禮。乙巳日至華州雲臺觀,三月己卯至洛陽幸上清宮,四月初返回汴京。

  有“聖祖天尊降延恩殿”之事,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於“冬十月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於延恩殿。”又序雲:“浚清發於仙源”,在閏十月“戊寅改兗州曲阜縣,為仙源縣,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丘,以奉聖祖,及聖祖母。” ○2景靈宮供奉聖祖趙玄郎,太極觀供奉聖祖之母。

  推薦張君房,為“樞密直學士戚綸”,戚綸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擢樞密直學士,四年(1011)祀汾陰為昭宣使。而《鹹淳臨安志》,於大中祥符三年,以樞密直學士,兼戶部郎中除知杭州,七年(1014)徙知揚州。祀汾陰與知杭州相差一年,不知何故?“今翰林學士陳堯佐”,修《真宗實錄》後,以右諫議大夫,為翰林學士,此乃在仁宗天聖間,時乃劉太后攝政,至於王欽若事蹟見後。

  序雲:“太清寶蘊”中,提到毫州太清宮古藏本,正如宋人張邦基《墨莊漫錄》雲:“藏書之富。……號外府,太清老氏之藏室”。以上例證與序文,皆完全符合當時史實,則無可置疑。

  序中有“隷職霜臺”,即御史臺,宋御史臺,則分為三院,臺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監察御史。張君房所任霜臺,乃察院監察御史,故有“鞠獄無狀”乃謫掾於杭州,時間為大中祥符四年之秋季。

  張君房由戚綸與漕運使陳堯佐薦舉,而任編纂《道藏經》,時間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之冬,書成於大中祥符九年(1016)三月,所以有“距天禧三年春”之語。還有一事值得一提,所謂《摩尼經》收入《大宋天宮寶藏》之中,明《道藏》已無此經。近代學者陳垣,柳存仁等學者,均有此方面的論述,這又合《道藏經》開拓新的研究園地。張君房所撰《靈夢志》之尾,題為天禧三年(1019)九月二十一日,著作佐郎,知錢塘縣事。

  《雲笈七籤》序雲:“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備皇帝陛下,乙夜之覽”雲。從序文中,可以窺見其年代,真宗崩於乾興元年(1022)二月戊午日。仁宗趙禎受遺詔即皇帝位,當時只有十二歲,由章獻明肅劉皇后攝政。《雲笈七籤》成書可能在天禧末年,張君房於乾興間,除江陵通判,地方誌乘有所記載,乾興只有一年,第二年改元為天聖元年(1023),撰寫《雲笈七籤》序,在乾興可能性最大,推遲一步也在天聖初年,序文等於進書表,不同一般書序。

  可惜《宋史》沒有給張君房立傳,今錄宋人筆記三則,而知張君房其人其事。宋釋文瑩《湘山野錄》 ,有“祥符中,日本國忽梯航稱貢,非常貢也。蓋因本國之東,有祥光現,其國素傳中原天子聖明,則此光現。真宗喜敕本國建一佛祠以鎮之,賜額曰《神光》。朝辭日,上親臨遣,夷使回乞令詞臣撰一寺記。當時直者,雖偶中魁選,詞學不甚優贍,居常止以學士君房代之,蓋假其稽古才雅也。既傳宣,令急撰寺記,時張尚書為小官,醉飲於樊樓,遣人遍京城尋之不得,而夷人在閣門翹足而待,又中人三促之,紫微大窘。後錢、楊二公玉堂假日,改《閒忙令》 ,大年曰:世上何人最得閒?司諫拂衣歸華山,蓋种放得告還山,養藥之時也。錢希白曰:世上何人號最忙,紫微失卻張君房,時傳此事為雅笑”。由此掌故而知張君房,學養精深嗜古,文才橫溢於當時,此時可能是任職集賢校理之事。

  仲放、即仲逸、字放,河南洛陽人。隱居終南山的豹林谷,景德二年(1005)詔至汴京,擢右諫議大夫,從真宗東封禪於岱,西祀汾陰后土於脽上,居嵩嶽,多次至京城,屢乞還歸終南。仲放乃是陳摶弟子也,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逝於豹林谷,服道士衣,真宗親撰悼文,贈工部尚書,《宋史》有傳。

  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縣人,進士及第。晚年為工部侍郎、翰林院學士,兼史館修撰,景靈宮副使等官職,《宋史》有傳。

  王銍《默記》雲:“張君房、字允方,安陸人。仕至祠部郎中,集賢校理,年八十餘卒。平生喜著書,如《雲笈七籤》、 《乘異記》、 《麗情集》、 《科名分定錄》、 《潮說》、 《脞說》之類甚眾。知杭州錢塘,多刊大字版攜歸,印行於世。君房同年白稹者,有俊聲,亦以文名世,早卒,有文集行於世。常輕君房為人,君房心銜之。及作 《乘異記》 ,載白稹死,其友行舟,夢稹曰:我死罰為龜,汝來日舟過,當見我矣。如其言,行舟見人聚視,而鳥鵲噪於岸,倚舟問之,乃漁人網得大龜,其友買而放之於江中。 《乘異記》 既行,君房一日朝返,出東華門外,忽有少年拽君房下馬奮擊,冠巾毀裂,流血被體,幾至委頓。乃白稹之子也,問:吾父安有是事,必死而後已。觀者為釋解,且令君房毀其板,君房哀祈如約,乃得去。”○5此故事發生於汴京,可以肯定在仁宗時代。除知於隨、郢、信陽三郡時,回朝面君奏事,在東華門外遇見白稹之子,羞辱於眾人情形實屬難堪,同年已經已經物化,何必作此揶揄之文,有傷於厚道,非長者所為,文人相輕信不誣也。現存《乘異記》,在《說郛》中,僅存四條而已,無有白稹為龜記載。

  同鄉王得臣《麈史》雲:“集賢張君房、字尹方。壯歲從學,逮遊場屋,甚有時名,登第時年已四十餘。以校道書得館職,後知隨、郢、信陽三郡,年六十三分司,歸安陸年六十九致仕。嘗撰《乘異記》三編,《科名定分錄》七卷,《儆戒會最》五十事,《麗情集》十二卷,又《潮說》,《野語》各三篇,泊退居又撰 《脞說》二十卷。年七十六仍著詩賦雜文,其子百藥嘗纂為 《慶曆集》三十卷。予惟《會最》, 《麗情集》外,昔嘗見之,富哉所聞也。”○6又在同書中,有“予裡集賢張君房,年六十三分司,六十九致仕。光祿卿張君靖,年六十六致仕,其子朝請大夫濤,仕京東提刑,年六十九致仕,三人皆康寧無疾。”○7張君房晚年身體無疾,閱讀大批文獻,得以養生之術有關。《麗情集》,今雖然流行於世,但已經殘缺不全,無以見十二卷之全貌了。《科名定分錄》,而《默記》作《科名分定錄》,所記書名相異,不知何故?

  《麈史》還記有令狐揆經常入城至張君房家閱書,或有借書而歸,張君房藏書有萬卷餘。令狐揆是安陸名儒,目齊安致仕後,除耕釣之外,著書撫琴而已,是張君房晚年好友。《麈史》王得臣,記載鄉前輩之事,可以為真實記錄,而且同代的人,以年齡屬於後生人也。

  釋文瑩、字道溫,杭州錢塘縣人,晚年荊州金鑾寺,《湘山野錄》成書熙寧間。王銍、字性之,河南汝陰縣人,其父萃仍是歐陽修的弟子,其《黔記》成於高宗紹興間。王得臣、字彥輔,自號鳳亭子,安陸人。生於仁宗景佑三年(1036),嘉佑四年(1059)進士及第,《麈史》書成於政和五年(1115)。

  張君房之墓,《湖北通志》雲:“宋張君房墓,在縣南二十里董店,府志、又縣誌雲、明天啟間,其後裔張鶴鳴官兵部尚書,屬邑人護持,後失其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董店人竣塘,掘得墓磚,有張金紫宅匛字,棺木猶存,事聞於縣,知縣錢喬雲親加封窆。二十四年知縣梅體萱建立墓碑,並立碑於道左,墓後屯田二斗,為民婦張氏業,願捐作墓基。”張鶴鳴《明史》有傳。從道光二十三年到現在,又有一百五十餘年,人世間幾經滄桑鉅變,張君房這墓,不知還存在否?如存在親至其地憑悼,以表景仰前賢。

  張君房的事蹟,宋人筆記,皆有所涉及,但是無有超出以上之書。在輿地著作中,如王象之《輿地廣記》、祝穆 《方輿勝覽》、 明清《一統志》。屬於地方誌乘,如宋《臨安志》、明《湖廣總志》、清《安陸府志》與《安陸縣誌》,以及《浙江、湖北通志》,皆有記載,文字雖有繁簡,大體上還是一致的。

  《大宋天宮寶藏》始末

  首先由太宗敘起,太宗晚年,對於道教文獻甚為重視,進行一次整理,所以詔命徐鉉等人,校正、繕寫分送給各大宮觀,時間在端拱二年(989)至淳化二年(991)之間,以時論還是倉促而成,並不完善。所以英宗再次進行整理,始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至九年(1016)初步完成,又延續到天禧初年,才繕寫完畢,故名為《大宋天宮寶藏》雲。

  敘其始太宗有云:“左散騎常侍徐鉉刊正道書”之詔。本文重點是真宗時《道藏經》的整理,始末兼顧。在《續資治通鑑》記載,大中祥符二年之秋,真宗詔旨左右街,“選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經》(二年八月辛卯)。明年(1010)於崇文院集官詳校,欽若總領,鑄印給之。舊藏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太宗嘗命散騎侍郎徐鉉、知制誥王禹稱 、太常少卿孔承恭校正,寫本送大宮觀。欽若增六百二十二卷,又以《道德經》、《陰符經》,乃老君、聖祖所述,自四輔部升於《洞真部》。欽若自以深達教法,多所建白,時職方員外郎曹谷亦稱練習。欽若奏:校藏經未幾,出為淮南轉運使,奏還卒業,詮整部類,升降品第,多所為也,會著作佐郎張君房,就杭州監寫本。”(上“散騎侍郎”應作“常侍”,《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與《宋史》皆作"常侍"可考考。)王欽若總領其事,內中有“出為淮南轉運使”時間問題?可能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八月,淮南路滁、和、楊、楚、洄五州旱,詔發運使減運河水,以灌農田。王欽若是否此時為轉運使,不久調回汴京。張君房校正《道藏經》,是在六年(1013)之冬,還是王欽若總領其事,至於曹谷其人,於大中祥三年(1010),為度支判官,祀汾陰后土地抵亦涉及其人,惜《宋史》無傳,其他文獻也無有記載,實屬遺憾也。

  曾鞏《隆平集》有云:“《道藏經》,大中祥符九年(1016),樞密使王欽若刪詳,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欽若言:《道德》、《陰符》乃老君 、聖祖所述 ,升於洞真部,《靈寶度人經》之次。又總為目錄、表、求御製序,詔從其請,賜名曰:《寶文統錄》。欽若又言:三洞真經者,無上大羅天玉京元都秘藏之所蘊也。元始命天皇真人。象形模寫,名曰:《天書玉錄》為文字之宗,由是經錄符圖,諸天靈寶遞相祖述,故道經為首焉,《洞真經》、 《洞元經》、 《洞神經》 ,總百九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卷,秘在玉京元都三十三天,未盡降世間,開闢後已降之經,一萬九千九百七十卷。梁簡文帝時,有六千餘卷,唐明皇所撰《瓊綱》 ,才三千餘卷。徐鉉等嘗校勘,去其重複,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王欽若又增五百餘卷。 《洞真》、 《洞元》、 《洞神》謂之三洞,《太清》、 《太平》、 《太真》、 《正一》 謂之四部。欽若又於,《道藏》中,檢閱神仙國姓者,四十人事蹟以聞,詔圖形景靈宮廊廡。”(文“隆”應作“陰”字,“真”應作“玄”,“千”應作“十”字,有的避諱,有的抄寫時之誤,文中涉及未降之卷數,雖然荒唐,但是古人有此想法,難以用今天尺度定是非,起碼反映了王欽若的觀點,應從歷史角度看,不能一概抹殺當時情況。尤其是《道藏》卷數,如梁、唐、宋三朝之卷數,這對於治道教文獻,有其參考價值,不能因噎而廢食也。)馬端臨《文獻通考》雲:“唐開元中列其書為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厥後亂離,或至亡缺。宋朝再遣官校定,事具釋道志,嘗求其書,得七千餘卷,命徐鉉等讎校,去其重複,載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大中祥符中命王欽若等照舊目刊補,凡得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元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真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合為新錄,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撰篇目上獻,賜名曰:《寶文統錄》。”(由此數字加起來為四千三百五十卷,與總數相差九卷,不知馬端臨為何數字失誤?而張君房上《大宋天宮寶藏》為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則多於《文獻通考》,二百另六卷,說明馬端臨卷數,來源於《寶文統錄》。)程俱《麟臺故事》記載:“大中祥符九年(1016)三月,加王欽若檢校太師,又加兵部郎,直史館。張復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祁暐階勲賜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欽易太常博士、秘閣校理。慎鏞魚袋、皆預校《道藏》故也。是日典宴賞花於後苑,上作五言詩,從臣鹹賦,因射於太清樓下。”(文中張復祠部員外郎,乃張君房。《寶文統錄》完成之後,對於參與其役人員,皆有晉級,唯獨慎鏞無有涉及官職,僅得賞賜魚袋,不知何故?特別是內苑賜宴和賞花,則非同一般,群臣賦詩唱和,其情其境可想而知,然後又射擊於太清樓下,太清乃是內藏書之處。由此知曉真宗對於道教之態度,以及對於道教文獻之重視,可以與唐玄宗《三洞瓊綱》相媲美,而且在整理文獻,還有超過的地方,尤其是卷帙,大有後來者居上,乃是勢之必然。王欽若《宋史》無有“又加兵部郎”記載。)下表以大中祥符間為準則,由此可以窺見編纂《寶文錄》之過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八月辛卯日,“詔左右街,選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經》典。”見謝守灝《混元聖紀》卷九,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三年(1010),“於崇文院,集官詳校,欽若總領,鑄印給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六。

  約在四年(1011),“初詔道釋藏經,互相毀訾者,削去之。欽若言《老子化胡經》,乃古聖遺蹟,不可削除,詔從之。”謝守灝《混元聖紀》卷九。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五年(1012),“知處州張若言,黃帝任六相而天下治。……其六位仙官,望令編修《道藏》所增入,醮位及於聖祖殿設像,從之。”李燾《續資通鑑長編》卷七十九。

  六年(1013)六月己巳日。“以御製《大中祥符頌》、《真遊頌》、《聖祖臨降記》、賜天下《道藏》,從中書門下所請也。”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

  約在六年,“爾欽若以《道德經》、《陰符經》、 乃老君、聖祖所述,請自四輔部,升於洞真部。”謝守灝 《混元聖記》 卷九。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六。八月丙戌日,“出御製《靜居集》三卷,並《法寶錄序》、示王旦等,先是趙安仁準詔編修藏經,表乞賜名制序,詔從其請,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一。

  七年(1014)五月癸丑,“王欽若上洞真部,六百七十卷”。王欽若又言:“《九天生神章》、《玉京》、 《通神》、 《消災》、 《救苦》、《五星》、 《秘授》、 《延壽》、 《定觀內》、 《保命》、 《六齋》、 《十直》凡十二經,溥濟於民,請摹印頒行,從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六。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八年(1015)閏六月丙辰日,“王欽若準詔,討閱《道藏》趙氏神仙事蹟,凡得四十人,詔畫於景靈宮之廊廡。”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五,《宋大詔令集》有真宗之文。

  九年(1016)三月戊申日,“樞密使王欽若,上新校《道藏經》,賜目錄名《寶文統錄》,上制序,賜欽若及校勘官器幣有差。尋又加欽若食邑,校勘官階勲,或賜服色。”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六。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亦有記載。從以上可以窺見當時校《道藏經》情況,可供參考。

  另方面四川大學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史》中,收錄真宗之文,足以一厚冊有餘,而《寶文統錄序》文,編中沒有收,甚為可惜。

  校勘編纂《道藏經》之人物

  宋《道藏經》的編纂始由太宗端拱,而至大中祥符、天禧終。歷時既久,所參與者亦眾。今只取可以考見者,介紹於次。

  徐鉉、字鼎臣,江蘇廣陵人(今揚州市)。先仕於揚吳,時為校書郎,又仕南唐李氏,孝宣帝李璟保大間,官知制誥中書舍人。後主李煜時為禮部侍郎,除中書省事,歷尚書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學士,御史大夫,吏部尚書等職。後歸於趙宋,太宗太平興國初,為直學士院,四年(979)隨太宗徵太原劉繼元,除給事中,八年(983)遷右散騎常侍,判尚書省。端拱二年(989)遷左散騎常侍,淳化二年(991)以廬州尼道安誣陷,謫靜難行軍司馬於邠州(陝西彬縣),至道二年(996)復左散騎常侍。在邠州時題其署曰:“道者天地之母,書訖即卒,年七十六,鉉無子,門人鄭文寶護其喪至汴,胡仲容歸其葬於南昌之西山”。(徐鉉有子先其父而亡。徐鉉校正《道藏經》,應在端拱二年和謫官之前,而《騎省集》以及墓碑都沒有涉及此事,但是其他文獻皆記載此事,徐鉉奉詔校定《徐氏說文》,精通於錄隸皆臻其妙,享有盛名於當時,篤信於道教,《集》中所撰道教之碑為數較多,著有《騎省集》三十卷,《贊疑論》和《稽神錄》皆流傳於世。《宋史》有傳。)王禹稱,字元之,山東鉅野縣人,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及第。初授任武城主簿,徙知長淵縣。雍熙四年(987),奉詔赴闕為大評事,端拱元年(988)擢右拾遺,直史館,二年拜左司凍,知制誥。淳化二年(991)為徐鉉雪誣,謫商州團練副使,又移解州。淳化四年(993)召還拜左正言,直昭文館,以禮部員外郎,復知制誥。五年入翰林院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尋罷以工部郎中,知滁州。至道二年(996)徙知揚州,三年召還復知制誥。真宗鹹平元年(998)以刑部郎中,知制誥,除知黃州,再遷蘄州,逝於官署,終年四十八歲。“其為文著書,多涉規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故屢見排斥,所與遊必儒雅,後進有祠藝者,極意稱揚之。”(王禹稱校正《道藏經》,應在端拱二年(989)、首次除知制誥之時。著有《小畜集》二十卷(四庫作三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議》十卷、《詩》三卷,《宋史藝文志》有《制誥集》十二卷,《小畜集》三卷,又《外集》二十卷,《別集》十六卷。惜現存《小畜集》無記載校正《道藏經》之事,可能在其餘文集中有所敘述,《宋史》有傳。)孔承恭、字光祖,河南洛陽人,亦有作京兆萬年縣人。後晉石敬瑭時以門蔭授秘書省正字,入宋由王審琦薦為鄭州參軍,太宗即位命監西京(洛陽) 氿麴,遷大理正議。太平興國八年(983)擢庫部員外郎,判大理少卿,遷屯田郎,兵部郎中。淳化元年(990)為太常少卿,故有“詔承恭與左散騎常侍徐鉉刊正道書,俄以疾求解官。且言早遊嵩少間,樂其風之,願卜居焉,上召見,哀其嬴瘠,出御藥賜之,授將作監致仕。”(卒年六十二歲,孔承恭參與校《道藏經》,為淳化元年任太常少卿之時,但是由太僕少卿張洎、司農少卿臧丙等人傳,孔承恭為太常少卿,當為端拱二年,因為當時有九人晉升為少卿之職,不知《宋史》九人之傳中記載有異,相差一年。清田文鏡、顧棟高纂修 《河南通志》、孔承恭藉貫作洛陽人。《宋史》有其人之傳。)張契真、字齊一,浙江錢塘縣人。在“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受《正一盟威靈寶法錄》於大元樊先生。由是紫蕊玉笈之書,無不歷覽,而名振江浙。忠懿王精崇道法,每三錄齋,俾總其事,王公貴人,亦從而欽尚。宋太平興國中,太宗命有司,即國之東南建太一宮,詔天下戒潔之士居之,即契真與選,未幾禁中清醮,因召見,款對稱旨,賜紫衣。而上以道書魚魯未定,詔兩街道錄選優學者刊正,而契真復與,既畢,賜元靜大師之號。”(文中雖然未有確切年代,從時間情況,當時端拱間事,則無可疑。張契真逝於真宗景德三年(1006)正月二十五日,卒年七十一歲。清《浙江通志》和《杭州府志》,皆有張契真傳。以上四人都是太宗朝,校正《道藏經》都作出了貢獻,景仰前賢故志不忘。)王欽若、字定國,江西新喻縣人。其祖父鬱任職鄂州(武漢市)時,長江水驟至,徙家居於黃鶴樓, 即王欽若呱呱誕生於此樓。淳化三年(992)進士甲科,初授毫州防禦推官。遷秘書省秘書郎,以右正言,知制誥,遷翰林學士,除西川安撫使。鹹平四年(1001)拜左凍議大夫,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以工部郎中,判天雄軍,還朝特置資政殿學士,又加大學士。三年遷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初為經度制使,兼判兗州,封禪岱嶽為天書儀杖副使,除為淮南轉運使,遷禮、戶、吏部尚書、樞密使,同平章事,八年(1015)為樞密使,同平章事。九年(1016)為檢校太傅、太尉。天禧元年(1017)遷右僕射,尋拜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三年罷太子保,尋判杭州。逾年復資政殿大學士,資善堂侍講,進司空,除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洛陽)。降司農卿,分司南京(商丘)。仁宗即位,復秘書監,尋改太常卿,知濠州,遷禮部尚書,知江寧府(南京)。天聖元年(1023)復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二年進司徒,兼譯經使,封冀國公。領過會靈觀、景靈宮、玉清昭應宮三宮宮使等官職,薨於位贈太師,諡曰:文穆,卒於天聖三年(1025)十一月戊申日,享年六十四歲。王欽若嘗言,“少時過圃田,夜視天中赤文成紫微字,後使蜀至褒城道中,遇異人,告以他日位至宰相,既去視其剌字,則唐相裴度也。及貴遂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儀建壇場,以禮神朱書紫微二字,陳於壇上。”(著有《鹵簿記》、 《彤管懿範》、《天書儀制》、《聖祖事蹟》、《翊聖真君傳》、《五嶽廣闡記》、《列宿萬靈朝真圖》、《羅天大醮儀》,奉詔編纂《冊府元龜》一千卷。王欽若自以精熟於道教,多所建明,領校《道藏經》總其事。《宋史》有傳。)錢易、字希白,浙江臨安縣人。錢惟渲之從弟也。太宗時錢易以十七歲舉進士,試於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惡其輕俊特罷之,自此才學知名於當時,真宗朝又舉進士,惡其無行又落第,在鹹平二年(999)進士第二人。初授濠州團練推官,召還為光祿寺丞,尋判蘄州。景德二年(1005)除秘書丞,又通判信州。大中祥符無年(1008)東封禪於太山,獻《殊祥錄》,遷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四年(1011)祀汾陰后土,修《東駕所過圖經》,轉祠部員外郎,後坐事降職潁州稅,不久召還判三司磨勘司,知開封縣,復直集賢院。七年(1014)真宗朝謁毫州太清宮,又修《東駕所過圖經》,獻《宋雅》一篇,擢知制誥。九年(1016)為秘閣校理,天聖二年(1024)遷左司郎中,為翰林學士。享年春秋五十九歲。錢易“才學瞻敏過人,數千百言,援筆立就,又善尋尺大書行草,及喜觀佛書,嘗校《道藏經》。著《殺生戒》。有《金閨》、《瀛洲》、《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雲總錄》、《青雲新錄》、《南部新書》、《洞微志》一百三十卷。”(《東都事略》、《宋史》、以及《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臨安縣誌》,皆有錢易之傳。)祁暐、字坦之,山東膠水縣人(膠縣),大中祥簡進士及第,擢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真宗朝謁毫州太清宮,參與修《東駕所過圖經》,除知濰州。乃當時有名孝子,有“母喪廬墓,衰麻蔬食,經六冬,有白兔白馬馴擾墓側,狀聞,詔賜粟帛。”(而《萊州府志》作天禧中進士,記載有不同,參與編纂《道藏經》,見《麟臺故事》中。)慎鏞、浙江衢州信安縣人(常山)。其父從吉乃錢俶之婿,後入宋。慎鏞為“金部度支員外郎,秘閣校理。”(查閱地方誌乘,未有尋到其人之傳。只有《宋史》在其父傳中記載,有慎鏞以上官職,《麟臺故事》內五人中,有慎鏞“預校《道藏經》”得賜魚袋的記載。)段少連、字希逸,河南開封人。以詞學科入試,授秘書省校書郎,知崇陽縣,杭州觀察判官,“預校道書,改秘書省著作佐郎”,除知蒙城,含山、金華三縣,入以本省丞為審判院,除江寧通判,召還為御史臺推直官,遷太常博士。降秘書丞,監漣水軍氿稅,復為博士,通判天雄軍,還為殿中侍御史,除開封府判官,改尚書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為三司度判官,除兩浙轉運副使,徙使淮南兼發運司事,加兵部員外郎,又徙陝州,兼待御史,為度支三司副使,擢工部郎中,天章閣侍制,除知廣州,遷龍圖閣學士,知涇州,尋改渭州,命未至而逝。史雲:“通敏有才,遇事無大小,決遣如流,不為權勢所屈,即卒,仁宗嘆息之。”(少連甚為范仲淹所讚譽,故云:“才堪將帥”之語。段少連參與預校《道藏經》,乃是任杭州觀察判官,後升為著作佐郎,完全符合當時情形。清修《河南通志》、《浙江通志》皆有段少連傳。《宋史》列傳第五十六。)李建中、字得中,原京兆人,後由蜀遷徙居洛陽,故為洛陽人。太平興國八年(983)中進士甲科。初授大理評事,知嶽州錄事參軍,遷著作佐郎,監潭州茶場,改殿中丞,歷通判道、郢二州。轉太常博士,降殿中丞,直昭文館,改直為集賢院。除兩浙轉運副使,遷主客員外郎,景德中進金部員外郎,掌西京留司御使臺,加司封員外郎,工部郎中等職。有“善修養之術,會命官校定《道藏》,建中預焉,又判太府寺。大中祥符五年(1012)冬,命使洄州,奉御製《汴水發願文》,就致設醮使還得疾,明年(1013)卒,年六十九。建中善書札,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爭取以為楷法。”(著有《文集》三十卷。釋文瑩《玉壺清話》載雲:“李建中,後被詔與張君房集賢校勘《道藏》,時號稱職”)李建中校定《道藏經》,應在大中祥符三年至六年,即所謂第一階段,供參考。

  馮德之、字幾道,河南人。有“少習儒業,書無不讀,京師號馮萬卷,不慕聲利,棄家入道。被旨住杭州洞霄宮,時公卿皆以詩餞行。宋真宗銳意玄教,盡以秘閣道書,出降餘杭郡,俾知郡戚綸,漕運使陳堯佐,選先生及衝素大師朱益謙等修校成藏以進,號《雲笈七籤》。初詩人潘閬與先生為道義交,任洄州參軍卒,先生囊其骨歸葬天柱山,錢易銘浦墓具載其事。”傳中《雲笈七籤》應作為《寶文統錄》,或者為《大宋天宮寶藏》,此及鄧牧,一時失誤,所記非實,出現失誤。潘閬《消遙集》中,有贈馮尊師詩三首,王禹稱亦有《送馮尊師》詩,當時達官顯宦,騷人墨客有詩酬唱,可以想見馮德之為人,潘閬、王禹稱二人舉例而已,還有多人之詩未錄。《杭州府志》、《餘杭縣誌》仙釋中,皆有馮德之傳。

  至如曹谷和朱益謙,因為文獻中還未能查到,只好暫缺。還有玉清昭應宮上座,慕真大師劉去奢。號和靖先生,博通教典,並有道行,與真宗有宮邸之舊,及真宗即位甚得青睞,論時與校正《道藏經》相吻合,是否參加此役役,惜無記載,留得他日發現,再作補充。

  不妨再重複贅語,宋《道藏經》,由太宗端拱二年至淳化二年,校正領其事者為散騎常侍徐鉉,及知制誥王禹稱。大中祥符二年至九年,並延續至天禧三年,總領者為宰輔王欽若,以及集賢張君房,成藏目以獻,賜名《寶文統錄》御製序冠其首,收尾工作繼續進行,至天禧三年繕寫完畢以進,名曰:《大宋天宮寶藏》,每次卷數遞增,淳化間得數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大中祥符得數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後者多前為數六百二十二卷,天禧為數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則多《寶文統錄》二百另六卷。

  在此基礎上,可以說給《政和萬壽道藏》,鋪平道路,也給雕版印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至使徽宗時卷數猛增到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以及南宋,越來越多浩繁的卷帙。雖然宋《道藏經》天壤間已經絕跡,但是對於金元明三朝《道藏經》編纂,是有所影響和鑑,至元雖然有焚經之厄,然而多數文獻,還是留存於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