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獵人 保障出行不“停擺”

由於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武漢市宣佈自1月23日10點起,全市公交、地鐵等暫停運營。

在出行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大數據顯示,武漢市內部分市民多以共享單車替代此前的出行方式。

為全力提供充足的單車並進行及時消毒,緩解出行資源緊張帶來的困難,在武漢疫區,特別是離病毒最近的醫院周邊,有這樣一個群體——單車獵人,他們的工作,是把散亂停放的單車擺放好,或是調度到更需要的地方。他們自願留下,為自己生活的城市做些事情。

已經返鄉的單車獵人們

義無反顧逆行回到“前線”

疫情發生時,大部分人已開始放假或返回家鄉,單車運維工作本可以放慢節奏,但是單車企業的武漢工作群裡卻在這時發出“徵集帖”:呼籲武漢的單車獵人留崗加班,有特別補貼,自願報名,工作區域:離病毒最近的醫院。

“幾乎所有人都報了名,其中包括已經回家的同事,報名後又返回了武漢。” 哈囉出行漢口區運維負責人於海濤也退掉了回家的車票,因為他和同事一樣都希望能為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做些事情。

單車獵人的工作,是把散亂停放的單車擺放好,或是搬運回倉庫,或是調度到更需要的地方。

疫情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防備,似乎空氣中都瀰漫著恐慌。於海濤說,雖然日常的工作就是解決“無序”,卻沒想到有一天,還要面對病毒和難以名狀的情緒。

胡啟是放棄春節休息主動請纓,繼續堅守崗位的運維人員之一。因美團單車公司武漢運營區長在工作群裡徵集人員為金銀潭醫院送車,作為武漢人,他覺得這個時候能做點事情就多做點。

調度車輛保障醫護人員和民眾的必要出行,是胡啟每天工作的重中之重,他的同事每天也穿梭在城市的各條道路,為梨園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市中醫院、武漢市七醫院、省人民醫院等醫院和大型商超、社區周邊提供車輛調度保障。

按照正常流程,調度司機的收入需要與調度車輛數掛鉤,但關鍵時刻為了儘快將車輛運送到位,胡啟覺得收入已經不重要了,“也不是為了收入。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在一線救人,但還是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大家共渡難關。”

上崗前先自測體溫報備

所有單車每天消毒三次

培訓完畢正式上崗的第一天早上6點半,於海濤跟往常一樣起床洗漱,給自己煮了點麵條當早餐。

不一樣的是,吃完後開始自測體溫,溫度計上的數字要向工作群報備,顯示體溫正常後便開始全副武裝,“口罩、護目鏡、手套,該戴的全戴上。”於海濤拎起84消毒液、噴水壺便出了門,前往醫院等重點工作區域。

由於居住地離工作地點武漢協和醫院比較遠,負責調度的司機師傅會開車捎上他。從車窗向外看去,曾經熱鬧的街頭變得空蕩蕩,碰到的同路人都是全副武裝的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以及穿著防護服騎單車的工作人員。

7點半,醫院門口的單車散亂地停放著,經過一夜的流轉有的淤積在一處,有的阻擋了生命通道,於海濤要在醫護人員和患者到達醫院前的這段時間完成車輛的有序擺放、嚴格消毒。

除對車輛整體進行消毒外,車扶手、坐墊、開關鎖三個部位是重中之重。對坐墊消毒後會用一次性毛巾進行擦拭,因為消毒液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如果粘在衣服上會掉色,“這些細節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於海濤解釋,這樣的消毒處理是定時定點必須要做的,一天至少三次。

另外,根據天氣情況、人為觀測和後臺數據,每天會對車輛的投放量進行調節。多餘的車輛會由調度司機運往其他需要的區域,裝車時會再次對單車進行消毒。

大約10點鐘時,上午的工作也就基本結束了,但作為負責人,於海濤會繼續巡視周邊,修理故障車、尋找失聯車、擺放無序車、消毒。

12點午飯時間,他只能去周邊便利店買些食物填飽肚子,因為特殊時期,很多商戶已暫停營業,雖然不會餓肚子,但是貨架上可供選擇的食物卻不多。大部分都是泡麵和餅乾,有一次極其幸運,他還買到過煲仔飯。

如果恰巧趕上調度車在周邊,他中午休息時會和司機在車上坐著聊會兒天,有時候也能睡一會兒覺。下午2點,新一輪的擺放、消毒工作開始,一直到晚上六七點,又一輪的擺放、消毒操作。

“一天下來,我的手洗過了無數次,平時用洗手液洗手都嫌麻煩,更別提用酒精了。”晚上回到住處,於海濤會在門口先把口罩、護目鏡、手套、外套、鞋都脫下來,用酒精全噴一遍,把手機也消毒一遍,再進家。

走進家門後,洗手、量體溫,向公司報備,然後跟爸媽視頻通話做“彙報”,又是一系列必要的操作。

身處疫情一線的他們

感受到一切都在好轉

於海濤說,因自己身處一線,能看到最真實的情況,現在國家推出的多項舉措,使得一切正在一步步好轉、變得有序,“利用所看、所聽、所想,加上防護措施做到位,放下壓力,戰勝內心的恐慌,就不會有事,都會好起來的。”

於海濤會繼續堅守在一線直到疫情結束,既然選擇了留下,做就要做完,“等我們共同戰勝病毒,武漢還是那個充滿活力的城市。”

談及疫情結束恢復正常生活後最想做什麼,於海濤說,第一件事肯定是把好朋友全都召集起來好好吃一頓,犒勞一下自己。

吃泡麵果腹時,於海濤特別懷念美食城、美食街裡的小碗菜、蓋澆飯,“每天吃得都不重樣,後悔當初沒有多吃點。”(記者 宋霞 統籌 孫慧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