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下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疫情下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肺炎疫情爆发后,社会各界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到和疫情抢夺生命的战斗中。

但也是在这次肺炎疫情爆发后,暴露了我们社会存在的诸多短板。比如我们的医院设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怎么面对疫情时,却发生了床位不够?很多疑似病例收不进来!

为什么我们的医药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面对病毒,我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研发出有效的药物治愈患者,阻断疫情的蔓延?

都说我国人才济济,怎么一到了关键时刻,不是缺医生,就是缺护士?


在疫情下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们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人才不足

就像在这次疫情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呼吁的那样,应该把演艺圈的高薪给那些一线的科研人员。

但我想说的,李院士的呼吁还是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人才培养的局面。

少年强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是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一句话,这是我们历经百年磨难收获的至理名言。

但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我们在培养青少年人才方面真的做的很好吗?我们对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硬件、软件、资源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关怀备至了吗?


在疫情下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社会的怪相,何时成了社会风气

我们很多时候,都能从各种媒体获悉,某某明星,今天在某某贫困山区捐助了一所小学,充分表达了他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爱心,他身体力行了一个公众人物对社会的担当;某某明星今天给山区儿童送去了过冬的各种物质、衣物。受到他捐赠的山区儿童感激涕零,声泪俱下,表示将来要记住好心人的善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报答某某的资助之恩。

类似的情形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但我看那些站在镜头前语焉不详的贫困儿童可能还是没有搞明白,我本来有强大的祖国,凭什么又要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们在校园里接受教育,本来是天经地义,是他作为一个国家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那又是谁让他站在镜头前对一个他不认识的人哭着表达感激之情的呢?

我们也不能责备那些真心做善事的明星,毕竟人家肯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回馈社会。毕竟还有很多赚着大把钱而对困难儿童置之不理的,他们没有能够真心体会过受贫困儿童的遭遇,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孩子们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大不了花点小钱,请一帮不良媒体在孩子们面前假装慈悲一回。流下几滴鳄鱼眼泪,然后告诉国人,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贫困山区孩子能偶正常完成学业殚精极虑。

我们对艺人的监管还很不到位,给了这帮人欺世盗名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我们的监管机制什么时候才能抑制这种光怪陆离的画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机制上平抑这种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缺失与大明星挥金如土的反差。

抑制明星的收入。很可能会有人说我们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我们不是还有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吗?宏观调控不就是针对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采取的国家手段吗?这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福布斯公布了2017年中国演员年收入的数据。成龙以3.3亿元名列榜首,此外,中国2017年收入最高的十位明星的合计收入为22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增长了166%。①如果这还不够直观的话,我们不妨看下图:

在疫情下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福布斯统计的2017年演员收入

数字背后的残酷现实

当然这只是排名前十的演员的收入就合计22亿元人民币,那还有其他没有被统计上的演员的收入呢?当然,没有人去统计,但我们可以去想象,去想象数字背后的数字。

而根据国家财政部统计的2018年国家对教育系统的总投入为46135亿,比2017年的投入增加了8.39%。②演员的收入增长率达到166%,而国家对教育系统的财政投入增长率还停留在个位数,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寄托于少年强则国强,不光停留在口号上,也不应该停留在一时的热血上面。我们全社会不是更应该考虑怎样让我们的青少年更加有尊严的完成他们的学业。让他们不必为了求学途中的一餐一饭而发愁,不必为了家庭的收入而担心自己有可能辍学打工?

我们很多孩子只有到了初中,才能上计算机课,才能见到自媒体教室。他们所在的教室可能四面透风,他们可能坐在教室里,还会被寒风冻得瑟瑟发抖,他们可能连一块正规的操场都没有见过,就更别提足球场,室内篮球场这种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基础设施。

被称为中国的足球教父的于根宝不是有这样的困惑吗?我们为什么要花几千万去请外国的著名教练,而不愿意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修一个像样的足球场,让他们更早的接受足球文化的熏陶?我们为什么要给有点名气的足球运动员动辄上百万、千万的年薪,而不愿意去解决体校孩子们每天一杯的牛奶,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壮,改善他们的体质,让他们更适合于足球这项需要高强度对抗的体育赛事?③


在疫情下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的前途不能指望偶然和幸运,更多的是制度的约束和国人的努力。

同样有人会说,这也是市场经济的结果,我们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干事情。培养下一代人才,让国家的将来不再为人才而困惑。我想请问,这需要怎样的市场规律?这是市场规律能够解决的事情吗?

我也不明白,靠着赞助、施舍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国家今后发展的需求吗?他们的尊严和对国家的信仰能够支撑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舍生忘死,完成时代交予他们的重任吗?

要知道接受施舍多了就容易失去自尊,而没有自尊的人更容易当叛徒和汉奸。

不是有人提出,要在中国实行差异化教育吗?让有条件的孩子接受更精细化的教育模式。但我想问问这些人,你凭什么实现差异化的教育?谁给你的权利去实行差异化的教育。难道有钱人的孩子就比穷人家的孩子聪明?难道有钱人家的孩子就该比穷人家的孩子更有前途?

能够预言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病态。一个社会的病态,一个民族的病态。我不说想要在中国实行差异化教育的人居心叵测,但起码他敢讲这话,就说明我们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让社会的教育资源更加平均的分配到每一个中国家庭身上。要贵族化教育,大家都来贵族化。要跨省、跨国的学生夏令营,那么我们就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出省、出国见见世面的机会。

不是说精细化教育好吗?我们就搞全民精细化教育,让每一个家庭都知道马术、高尔夫,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无所不能的绅士。


在疫情下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小结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能靠偶然和幸运,他更应该依靠制度的推进和全体国人的努力。只有在受约束的范畴内,我们才能见到中国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们才能看到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气定神闲,不是这样慌里慌张。

每个国家都面临社会资源分配的难题。但我们的民族经历过鸦片战争,经历过东亚病夫的屈辱。我们对人才匮乏、国运不兴有更切肤的感受!少年强则国强,愿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够不拘一格,愿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更能厚积薄发,源源不断。

①2017福布斯《中国演艺圈收入排名》

②财政部《2018年政府财政支出》

③于根宝《我有余生,何必慌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