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拒绝在《秦王破阵乐》中丑化自己曾经的敌人?

史事春秋


那一年,邙山大捷中,兰陵王带领五百将士杀出重围,有如天降神兵,在金墉城下缓缓摘下脸上的面罩,那一刻,众位将士的心沸腾了,他们为兰陵王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将兰陵王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也为兰陵王的死亡埋下了隐患。

像《兰陵王入阵曲》这样纯粹歌颂战功的曲子并不多,后来北齐还是被北周灭亡,而杨坚篡周立隋。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割据势力打得不可开交,然后在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李渊在晋阳起兵了,一路高歌就进了长安,然后形势一片大好,李渊坐镇长安,负责军事调度和内政,而李世民、李孝恭等王室成员负责开疆扩土。

大唐建国的第二年,李渊的压力很大,当时刘武周得到了突厥的支持,设定入图晋阳以争天下的计划,晋阳一度被攻占,情势危急。而李世民奉命追讨刘武周,经过几番部署,最终将刘武周和宋金刚逼逃到了突厥,当然最后两人都被突厥人所杀,而在这场评定刘武周的战役中,李世民还得到了尉迟敬德这一员大将。

刘武周被平定之后,庆功宴上,将士为李世民作《秦王破阵乐》,以歌颂秦王李世民的英勇战绩。这部曲子后来在军中和民间流传开来,但也仅止于此,就如同《兰陵王入阵曲》一样,毕竟不是雅乐,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秦王破阵乐》的情况又比较特殊,因为后来李世民登基了。既然李世民做了皇帝,这歌颂李世民战功的曲子自然也就被重视了起来。于是贞观元年的元宵节,即627年正月十五日,李世民大宴群臣的时候,《秦王破阵乐》第一次登上大舞台,“登于雅乐”。

但当时的《秦王破阵乐》被搬上大舞台比较仓促,没有系统的进行编舞,没有歌词,甚至名字也没有改变,总之就是比较粗糙的,但是胜在李世民喜欢,不过李世民也说了: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所以在天下已然四海归一、歌舞升平的时期,这种纯粹的歌颂战功的曲子其实是有些不合时宜的,但李世民又舍不得,于是就下令将《秦王破阵乐》进行改造。贞观七年的元宵节上,有了一支全新的《七德舞》,此即《秦王破阵乐》的升级版,由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臣子为此曲写歌词,而李世民亲自作《破阵舞图》,再由起居郎吕才教导乐工练舞。

《七德舞》的出现是李世民出于偃武修文的考量,毕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划,这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的。当然在《七德舞》的改变过程中,太常卿萧瑀曾提过一个建议,他认为《七德舞》并不能完全将唐太宗的圣功表达完全,这其中就缺了“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擒获之状。”如果能将这部分添加进去,相信会更加让人热血沸腾。

李世民虽然喜欢《七德舞》,但还没有烧坏脑子,相反他非常的清醒,要不然就不会将《秦王破阵乐》包装成《七德舞》了。李世民对于萧瑀的建议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彼皆一时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尝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状,能不伤其心乎?”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这些人在隋末的大环境下也都是一时英雄,没必要丑化他们的形象。

其实我们看隋末时期,刘武周也好、窦建德也好、王世充也好,和李渊都一样,是乱世英雄,都想要在动乱之际在这天下分一杯羹,至于谁能笑到最后,这取决于很多的因素。

但在最开始,大家都一样,李世民丑化这些对手,对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他们越强,能够打败他们的李世民才是更强的,所以李世民没有必要丑化他们,再说,现在胜负已分,没必要再去折辱他们。

其二就是他们的很多部下如今都在朝中为大唐效力,看到他们的故主被如此对待又如何不伤心呢?

这些乱世英雄,谁手底下没有几员大将、几个谋臣,而这些大将和谋臣在时代的裹挟下有些已经投靠了大唐,成为李世民的部下,更成为朝中大臣,比如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这些人都不是从一开始就追随大唐的。所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故主被李世民折辱,心情会如何可想而知。

当然,李世民没有说的一点是,李世民压根不需要丑化他们,反正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如果非要给李世民一个要丑化的人,那也是杨广,毕竟大唐是篡隋而立,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将杨广的形象进行丑化,才能让杨广和隋朝失去民心,才能让大唐和他李世民更得民心。所以,李世民的敌人其实从来不是刘武周、窦建德那群人,或者说这些人只是李世民的阶段性敌人,而杨广和隋朝才是值得李世民认真对待的。

  


尚宫女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说实话,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李世民是不屑于以这种手段去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的。这背后的具体原因,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军功是李世民的最大依靠

在古代,废长立幼往往是会引起国家动荡的大事情。在初唐的时候,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太子之争便差点引发了唐朝的崩溃。李建成是太子,而且善于做人,势力深厚,李世民作为二子凭什么能给太子掰手腕呢?那就是因为李世民过人的军功。我们甚至可以说李唐的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在《新唐书》中如此写到: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

最开始的时候,李建成确实是太子,而且还是那种不可动摇的太子。但是后面随着李世民大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反王的行为,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甚至远远胜过了太子李建成,由此才引发了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忌惮。如果说李世民没有这份功劳的话,李建成是完完全全不怕李世民的。

因此李世民在后世的自我标榜之中,往往也多说是因为我军功实在是太卓越了,因此父亲李渊对我非常赏识,一直说让我做太子,因此现在这个皇帝的位置是我应得的而不是我篡位来的。

其实我们很清楚李世民的篡位来的,李世民自己也很清楚。但是通过李世民的这套说辞,完完全全可以骗过当时唐朝99%的不知情的百姓,让人们觉得李世民确实是因为军功卓越才当时这个太子的。而李世民曾经对抗的这些敌人,差一点就可以灭了唐朝,要不是因为李世民就没有大唐了。

但是如果李世民将自己曾经对抗的敌人丑化一下,将他们都变成一副臭鱼烂虾的样子,这时候人们的议论就会变成“原来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当年对付的不是什么可以灭掉唐的大敌人,而是一堆臭鱼烂虾啊,看来他的军功也不值得一提,看来他也就那么回事,可能他的皇帝的位置来路不正啊!”

因此此时对于李世民来说,贬低敌人就等于贬低自己,反而抬高敌人的位置就等于抬升了自己的军功,因此李世民不会去刻意贬低自己的敌人的。正如同我们现在的抗日神剧中将日本人描绘得特别愚蠢,这样不是在羞辱敌人,而是在羞辱我们自己。

二、此时时间还短,老百姓还没有忘记历史

此时李唐刚刚建国,时间连五十年都没有,距离唐初那一段兵荒马乱的岁月还不算远,因此在老百姓的心中还有着非常多的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

就举个例子说吧,例如说窦建德。窦建德对于自己手下的百姓非常好,据记载:

“然倾身接物,其执苦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死力。”

因为窦建德对手下非常好,因此他的手下往往都对其归心,即便是在窦建德死后,他的地盘被李唐占领,这一块地盘也是李唐之中最不安稳的一块地盘。此后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重新起兵,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便再次掀起大乱,据记载:

“军大振,不半年,尽有建德故地。”

可见老百姓是有记忆的,并不是愚蠢的。因此李世民如果丑化对手,仅仅是欺骗了自己,欺骗不了天底下千千万的群众的,与其这样,不如坦诚一点比较好。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李世民在没有登基为帝之前,民间就有人创作了《秦王破阵乐》(618年,李世民封秦王),并在民间流传起来。这事极有可能是李世民派系的人为李世民在民间树立威信而创作流传,但缺乏历史资料为依据。(现代版《秦王破阵乐》)

李世民登基之后,将《秦王破阵乐》(又称《秦王破阵乐曲》)在宴席之间演奏助兴,不过这时李世民已经贵为皇帝,秦王这一称呼显得已经过时了,必须得改,不但要改,而且要大改。

李世民还是有自知之明,刚刚登基不能马上搞王朝的大型歌舞剧,这样会惹起群臣的非议,对李世民的名声也非常不好。经过七年的励精图治,贞观年间政绩斐然,李世民于是自己亲自绘画创作了《破阵乐舞图》,根据自己征战的艰苦历程,重新回顾了一下,并命令四位大臣领衔,根据《秦王破阵曲》创作大型歌舞剧。

李世民亲自捉刀上阵,和一群音乐家创作乐曲,命令魏征、虞世南、李百药、褚亮等从新创作歌辞。期间,大臣建议将《秦王破阵曲》改为《七德舞》,又称为《七德之舞》。(《七德舞》歌辞创作团队,魏征、虞世南、李百药、褚亮像)

何谓“七德”?

唐太宗是马上得天下,必然颂扬李世民的“武功”,古代王朝武功中有七种德行,分别是: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

“武功”有这“七德”,李世民全部都获得了,所以创作了《七德舞》。

1、禁暴(又称禁虣)。

意思就是制止暴乱,制止强暴。李世民征战四方,平息了各个山头的武装,统一了天下,这一功德自然算是李世民的武德之一了。

2、戢兵

戢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停止军事行动;第二层意思是指收起士兵手中的武器。李世民定鼎天下,功劳非常大,大唐国内没有战乱,军事行动自然也就非常少了(除了对外战争),这一武德,李世民也算是有了。

3、保大、定功。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记载,如下:

昔圣帝明王,静乱济世,保大定功,文武殊涂,勋烈同归。

圣明的帝王,安稳的居于大位,而且能够有此福分的皇帝,必然是有功德的。李世民做到了!而且文臣武将各得其所,论功定赏。

4、和众、安民

这里指统治者和民众和睦相处,让人民安居乐业。这一点李世民也做到了,贞观之治就是典型事例证明。

5、丰财。

不但让天下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并让普天之下的民众都富裕起来了。李世民即位之后,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减少赋税,“丰财”这一功德,李世民也做到了。

大臣们定名《七德舞》就是颂扬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这一名称高大上,李世民欣然同意了。(贞观盛会绘画,作者为孙景波、李丹、储芸声,2016年11月-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大型歌舞剧《七德舞》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既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参与创作的大型歌舞剧,自然就是颂扬李世民创业夺天下、守业创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了,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李世民来创作的诗史巨作。《七德舞》主要描述李世民18岁起义,到35岁创“贞观之治”这段时间,共计18年。

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创作了《七德舞》这首诗,如下: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
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白居易基本按照大型歌舞剧《七德舞》创作了这首诗《七德舞》,不再赘述。(白居易电视剧形象)

为何李世民拒绝将王世充、薛仁杲、窦建德、刘武周等搬上舞台?

李世民亲自主持,魏征、虞世南、李百药、褚亮等参与创作的大型歌舞剧《七德舞》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李世民征战消灭的几个大的反派人物都没有出现,主要有五个人:窦建德、王世充、

薛仁杲、刘武周、刘黑闼。这么大的漏洞自然有大臣看出来了,并向李世民建议将这四个人搬上舞台,让他们跪服在李世民脚下。李世民听了这个建议之后,很痛快的拒绝了这一建议,为何?

一、李世民的政治远见。

虽然李世民平息了这些割据势力,但是每一个割据势力手下肯定都有一大批人追随,这些人败亡之后,很多他们的将领、谋士都归顺了李世民,成为李世民的干将,如主编《七德舞》歌词的魏征、虞世南都曾经在窦建德手下任职,窦建德缺乏政治远见才被李世民擒获杀害,李世民胜利的有些侥幸;大将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大将宋金刚的部将,对尉迟敬德有大恩。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如果将这些人搬上舞台,估计李世民手下的很多大臣脸上都挂不住,他们的旧主都对他们有恩的。

李世民为了和谐自己的大臣,也不能将这些反派搬上舞台。(窦建德、王世充剧照,都是一代枭雄,在各自统治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民间政治和解。

李世民不将这些大反派搬上舞台,除了照顾自己手下的大臣之外,还考虑到原来这些割据势力在民间的影响力,他们割据一方自然有其成功之道,很多百姓也受益了,有很多百姓也记得这些人的恩德。

唐朝时期,在河北大名县建有“窦王庙”,就是为了纪念窦建德,他在河北人民心中的形象还是非常伟大的。如果李世民在《七德舞》中将窦建德、刘黑闼搬上舞台,无疑是刺激河北的民众,这直接会影响到李唐对河北地区的统治,为李唐长远计,决不能把这两个人搬上舞台。

同样的道理,其他几个人在各自的割据范围内都有很大影响力,李世民需要和谐社会,绝对不会揭这几个人的伤疤,只要搬上舞台就等于积累了仇恨,对唐朝的和谐社会极度不利,不能干!

三、李世民个人意见。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们是一个大杂烩,隋末各个起义军分支中都有代表人物在他手下担任要职,他要顾忌这些人的颜面,大唐需要和谐。

再者,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薛仁杲、刘武周都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些时候李世民自己就觉得在和这些人征战中胜利的有点侥幸,这些人或者被唐朝所杀,或者为其他势力所杀,没必要再拖出来,搬上舞台,再次“羞辱”一番,非英雄所为。

李世民没有必要丑化自己的敌人,事实胜于雄辩,李世民不但胜利了,做了皇帝,他包容万象,开创了“贞观之治”。


穿越再现彼岸


李世民拒绝丑化自己曾经的敌人,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丑化对手,是对自身的不尊重

首先,那些被李世民亲自征服的各路势力,如薛举父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与李氏父子一样,都是趁着乱局意图逐鹿中原的军阀,他们间纯粹是竞争关系,可能有道路选择和策略的优劣,但并没有政权道德性的高下之分。李世民对他们没有必要进行贬低。

更重要的是,这些敌人都是硬骨头:薛举父子曾经让唐军遭受了巨大失败;刘武周则端掉了李家的老巢太原,逼得李渊一度想退守关中;窦建德携十余万大军援助王世充,也曾令唐军将士甚为惊恐:“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而曾经的刘武周部下刘黑闼,也让唐军吃尽了苦头,名将罗士信也命丧其手。

因此,如果对这样的劲敌进行抹黑,不仅是弱化李世民本人对大唐的贡献,更是对浴血奋战的唐军将士的侮辱。刘世民作为曾在一线奋战的统帅,不会做出丑化敌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二、顾全大局、团结队伍,安抚各股势力

修订《秦王破阵乐》时,李世民刚刚登上帝位不久,可谓是个人的政治事业草创之际。当时,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来自各个渠道,既有隋朝时代的官员(如李靖),也有原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魏征、薛万彻等),更多的则来自那些原竞争对手阵营,如来自刘武周麾下的尉迟敬德、窦建德势力的虞世南、王世充信任的秦琼程知节等等。能否团结这些各路英豪,关系着李世民政权的稳定。因此,若干出丑化敌人的事,不利于人心的笼络,对李世民百害而无一利。

三、刹住溜须拍马之风

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这是李世民对魏征所说的话,意思是君主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要做好表率、向外界传递正确的信息。若重用了君子,则其他君子也会纷至沓来;若任用了小人,其他的心怀不轨之徒一定会有样学样。所以李世民在任期间,基本做到了以才取人,不因个人喜好而纵容那些迎合帝王的行为。

而以不符合事实的画面抹黑李世民的对手,从而对他进行抬高,无疑是典型的溜须拍马行为;李世民若接受了这个馊主意,相信其他的趋炎附势之徒一定会前仆后继赶来,贞观年间的清明政治风气也就无从谈起。

丑化敌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古人尚且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近些年那些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导演们有何感想。


正史漫谈


人总是要脸的,已经把自己的父亲,兄弟丑化成那样了,太过分的话,真把别人当傻子?

再说,把敌人说强才能抬高自己。如果自己只是击败一个白痴,那还有什么可吹嘘的呢?


满楼314


作为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唐宗,李世民至少是个英雄,刘武周、薛仁杲、王世充、窦建德虽然均为手下败将,但这些人起于乱世之中,割据一方、纵横天下,也不愧为当世枭雄,这种英雄惜豪杰的感情多少是有一点的。更何况,他麾下爱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都是从对手处投诚过来的,要是做得太过了,这些猛将兄的面子也不好看呀。恨不得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李大哥咋可能做这种伤害人才投靠之心的亏本买卖?[机智]而且,把对手丑化的太厉害,怎么能显出自己的英明神武呢?当然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能说明自己的军功啊。


三石成言


做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尊重自己的对手,甚至出现惺惺相惜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尤其是唐太宗这位英明的皇帝是决不能丑化自己的敌人的,丑化敌人无异是轻视了自己,隋未天下大乱,七十二路烟尘一时豪杰並起,人人都想当皇帝,李渊也早有此心,但迟迟拿不定主意是李世民伙同裴寂,刘文静等一力促成反隋,立国,以太原起兵每战太宗必身先士卒率死士往返冲突敌阵,使敌人先乱了阵脚,然后掩杀之战无不胜,秦王破阵乐就是根据这些形成的,当时的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等都是一时的英雄豪杰,具有博大胸怀的唐太宗怎么能轻视丑化他们呢,浅見,谢谢。


韩I949


单论胸怀,李世民在所有的帝王中都是最顶尖的,不早说秦王破阵乐没有丑化敌人,看看李世民执政时期的朝堂和最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其他势力的叛将如秦琼,程咬金,李勣,尉迟恭这些;前朝的老臣如虞世南,屈突通,萧瑀这些;甚至还有前太子的重臣魏征这种,要李建成弄死李世民的人。侯君集当时已经因为谋反被杀,依然位列凌烟阁。

李世民这种战功卓著,胸襟开阔的帝王,怎么可能会去抹黑敌人,再强大的敌人他都不会放在眼里,渭水之盟的耻辱不过几年,就把颉利可汗抓到长安跳舞去了。


桃花劫13


如果此事是真的 就说明李世民是一位比较真实的坦荡明君 从他对待功臣的态度做法 以及临时释放死囚回家探亲见家人最后一面 在我心里李世民还是一位不错的皇帝


般若勇士


简单点说,看看现在的抗日的各种神剧爽剧。正常人会觉得侮辱的不是日本鬼子,侮辱的是我们死了几千万的同胞。侮辱的是众志成城的抗战将士。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