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兒子為什麼不能做太子?

柴創6


因為古時候講究是嫡長子繼承製,而胤褆雖然是長子,但是他並不是嫡子,在古代宗法制度中天然處於劣勢。所以作為老二的胤礽,在出生的時候就壓過了大兒子,成為了太子。

事實上大阿哥的母親地位也不算低了,也就比較皇后低那麼一點點,但是就低那麼一點點就不是正妻,在古代嫡庶有別的情況下,在繼位這個大的問題上就敗給了二阿哥。因為康熙的兒子那麼多太子的位子,人人都想做,如果不確定一個具體的標準出來的話,那麼就會非常的成問題,所以嫡長子繼承製應該是最好的一個標準。

當然到了後來,由於太子胤初惹怒了康熙,最後被廢掉,從理論上講,這個時候的大阿哥應該是最具有優勢的。因為作為嫡子的太子被廢掉了,其他的兒子都不是嫡子的情況下,自然就從庶子中尋找,而庶子中作為老大的胤褆自然是最有優勢的。

不過大阿哥的一個雷人的做法讓他早早就失去了繼位的可能性,因為可能過於急切的想當太子,當太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康熙廢掉他,但是並沒有對他做多餘的動作。而大阿哥在一旁居然說要替皇帝殺掉的太子,康熙皇帝再怎麼狠毒,對自己的兒子還是下不了手的,而大阿哥如此狼子野心,為了利益居然要殺掉自己的弟弟,這怎麼也很難讓康熙皇帝心安。所以大阿哥的一個愚蠢的操作,讓他直接出局。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千古名帝康熙,在接班人這個問題上為什麼沒有把大兒子立為皇太子?那麼有以下兩點:

第一點,老大的母親是妾,老二的母親赫舍裡芳儀是皇后才是妻,古代的時候,妻跟妾,區別是很大的,所以老二才是太子的第一人選

第二點,晚年的康熙,更希望看到是父慈子孝的局面,老二被廢后,老大為了當上皇太子,居然說出: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一心要治太子死地,以絕後患。康熙希望後面的繼承者是以仁愛治國,老大的這種做法,讓康熙十分反感!康熙最後給他的評價是:用心歹毒,無君無父。這樣的人還能做得上皇帝嗎?

其實對於清朝來講皇帝的繼位並不完全依賴,於是否位居太子之位?清朝一共12帝,只出現了一個名號的太子而且兩次被廢,終究沒有登上皇位清朝唯一一位太子坐上皇位的只有一個人即嘉慶皇帝。在清朝僅僅是嫡長子,不一定能坐得上皇位關鍵還得看皇上是否欣賞你,你能否有做這個皇帝的能力!





寧哥說事


引言:

康熙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與歷史上無數個短命的皇帝相比較,他是一個智慧的,理性的,富有憂患意識的英明君主。歷史證明,康熙沒有立大兒子為太子是絕對正確的。

大阿哥因為出生的原因無緣太子位,心不甘

康熙的大兒子叫愛新覺羅·胤禔,別名允禔,是康熙皇帝的第5個兒子。因為他前面的4個哥哥都在幼時夭折,故允禔為皇長子。

明太祖朱元璋主張皇位嫡長子繼承製,經過200多年的演變,到了康熙皇帝,他更看重的是出生和人品。所以,允禔雖然是皇長子,卻因允禔的生母只是一位庶妃,因此,允禔從出生就與太子位無緣。

允礽是二阿哥,小允禔1歲。允礽的母親是皇后赫舍里氏,她在生允礽的時候難產去世。康熙和皇后的感情很好,因此皇帝非常疼愛這個皇后用生命換來的孩子。1675年,康熙立2歲的允礽為皇太子。

允禔才華橫溢,還是個美男子。因為心中的太子夢,在皇宮中他一直是個有心人,所以,在大人的眼裡,他是個聰明能幹的大阿哥。

一直心有不甘的允禔 ,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和允礽之間的點滴,尤其是康熙帝對允礽的態度。20多年來 ,皇上和太子之間的一些大事小事,以及由此引來的一些甚至細微的變化,允禔都默默記在心裡。

不過,他一直都不敢輕舉妄動。

大阿哥心術不正挑起是非,太子被廢

允禔是皇長子,他的年齡在皇子中最大,所以經常會替父親康熙作些事情,每次允禔都完成的很出色,康熙很喜歡這個懂事的皇長子。

康熙帝三次出征、巡視,允禔都跟隨其左右,並且表現出色,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與肯定。特別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允禔第二次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允禔與內大臣索額圖一起領御營前鋒營,參贊軍機。

當年的三月,康熙皇帝封26歲的允禔為直郡王。也許是父親的信任給了允禔足夠的幻想,那顆覬覦太子之位的內心,急劇膨脹起來。

1708年的秋天,幾個太子隨康熙在塞外行圍。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為此,康熙皇帝和太子允礽之間鬧了些不愉快。

見時機已到,以大阿哥允禔為首的幾個皇子,藉機向康熙帝彙報了太子允礽過往的種種。康熙帝聽了之後,對太子非常不滿。

不久,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廢除了太子,並讓允禔負責監視允礽的工作,從塞外至京城全程負責看守。

此時的允禔,非常得意。而太子被廢,太子的眾多兄弟們開始日夜惦記這個空出的位置,大阿哥允禔更是躊躇滿志。

大阿哥冷血,提議自己替康熙殺太子

當允礽的太子之位廢了後,允禔有些小開心,甚至意想天開地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

康熙帝是什麼人?

他對允禔的花花腸子早就清楚的很,包括在圍場允禔一夥人數落的太子行為的真假程度!所以,康熙帝曾經明確地表明他的觀點: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如此看來,允禔真是高估自己!不過,大阿哥並沒有灰心!

當允禔從塞外到京城一路盡職盡責地監視著允礽,他感覺到機會又來臨了。倚仗康熙帝對自己的信任,他積極向父親推薦八弟胤禩,說有相面人張明德曾經說過,八阿哥後必大貴。

八阿哥胤禩從小聰慧,親切隨和,康熙帝很喜歡他。而且胤禩年幼的時候,是允禔的母親撫養長大的,他們兄弟倆有一份不同於他人的手足情。如果八弟胤禩真的成功了,允禔就相當於站對了隊!

而且允禔在推薦八阿哥之後,又向父親諫言,允礽行為不端大失人心,提議自己可以替父親殺了允礽。

允禔要殺允礽!這個想法頓時讓康熙大吃一驚,也讓他意識到皇儲的爭奪越來越激烈,這是作為一個帝王最為忌諱的事情!

康熙帝在圍場廢太子,主要原因是因為康熙帝的心裡有根刺:在康熙二十九年,皇帝在出塞途中生了一場大病,太子允礽見到父親生病,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憂愁。為人子女,如此為之不孝。

康熙帝一直認為,對親情淡漠的人,不堪重用,也不能重用!

如今允禔不是對親情淡漠,而是對親情冷血,這更不符合康熙帝任人唯賢的作風。

康熙在惱怒允禔的同時,又極為寒心!他嚴厲批評允禔,指責他殺弟的行為是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大阿哥做死,陰謀暗害,觸碰康熙的底線

在允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之事,為八阿哥製造輿論的時候,康熙帝也派人來調查張明德相面之事的真相,結果又查出了案中案。

允禔不僅搞出了相面之事,而且允禔企圖謀殺皇太子!

原來,當父皇派人再次調查時,這一幫參與奪嫡的皇子都如坐針毯,沒有參與的皇子在一旁落井下石。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紫禁城的冬天來得比往年都要冷得多。一天上午,再也坐不住的三阿哥允祉,經過深思熟慮,向康熙皇帝揭發大阿哥允禔勾結巫僧、使用巫蠱之術,企圖謀害允礽,並提供了物證。

面對事實,允禔的母親惠妃無限絕望!她知道自己的兒子觸碰到了皇帝的逆鱗,她哭著說允禔不孝,請求皇上正法。

而知道真相之後的康熙帝,極其憤怒,痛斥允禔為"亂臣賊子"!但他又不忍殺死自己的親生骨肉,就下令革除允禔王爵,終身幽禁!

康熙帝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外出巡視,他生怕在這個期間,允禔會勾結誰跑出來。於是,又加派了重兵把手,還下了一道死命令的渝旨 :"如果誰翫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三少說:

大阿哥聰明,但他的聰明卻沒有用對地方。他的個性,他的思想,他的三覌都不符合康熙對太子的要求,更不符合未來一國之君的要求 。也許,深宮的幽禁才是允禔最好的歸屬。


三少yun


康熙的大兒子為什麼不能做太子?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裡,大阿哥允禔,其實算起來是康熙的第五個兒子,母妃是惠妃拉那氏。由於前面四個兒子,有的生天花,有的是其它疾病,都早夭,第五個兒子允禔就成為了長子。做為長子的允禔沒有當太子,而是次子也就是二阿允礽做上太子,這不僅僅是允礽的母后赫舍裡皇后的緣故,還有那次宮中太監作亂的契機。



一,太監作亂!

在康熙登基親政之後,假朱三太子楊起隆一直在京城伺機作亂。

那次,在回民清真寺,借禱告之機,楊起隆欲大肆虜殺回民嫁禍給康熙,沒有想到康熙接到了線報,就帶領魏東亭幾個前去徹徹底底粉碎了楊起隆的陰謀。

陰謀失敗的楊起隆見一招失敗,又生毒計:發動宮中太監作內應叛亂。

當時宮中太監近千人,當中就有三百多個太監參加了叛亂!那時赫舍裡皇后正懷身孕。

太監叛亂那晚,康熙做好了佈署在五風樓禦敵,皇后赫舍裡在後宮指揮著穆子煦對叛逆大開殺戒粉碎了陰謀!

由於緊張,動了胎氣的皇后早產了。

皇子就是二阿哥允礽是平安生下來了,可皇后赫舍裡不行了!



二,太子被封。

在五風樓粉碎了楊起隆的叛亂後,康熙得知皇后快不行了急急趕回後宮。

皇后眼珠能動,就是不能說話,也不斷氣,非常的痛苦。

太醫無策。康熙無解。

赫舍裡皇后就是不斷氣。眼睛不停流淚。康熙雷霆咆哮!

站在康熙旁邊的周培公就說:娘娘是擔心皇子?

非常痛苦的皇后眼睛竟然眨了幾下,康熙明白了,徵得太皇太后的同意,康熙當場宣佈:由於特殊情況,不得不違背祖制,封剛剛出生的二皇子允礽為皇太子。

皇后赫舍裡一聽,終於嚥下最後一口氣,也暝目了!

二阿哥允礽封為太子,大阿哥就只能是大阿哥了!



由此可見:大阿哥不能當太子,並不是他母妃不是皇后的緣故,而是事發突然,康熙臨時決定所致。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這要從中國沿襲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宗法制說起,依照宗法制,所有的貴族,包括天子之王族、諸侯之公族、大夫之氏族,都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即正妻的第一個男性後代為繼承人,是為嫡長子,如此嫡長子傳嫡長子,世代相傳,是為嫡系。有人會說,如果沒有嫡長子怎麼辦?當然有辦法,它是遵循著這樣一種順序實行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具體為:嫡長子,嫡長孫,嫡次子,嫡次孫……庶長子,庶長孫……無子嗣才會有兄弟繼承。這種制度之所以能夠從周代開始一直沿用至清朝帝制終結,是因為它保證了皇權的平穩過渡,起到了安定人心、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再說回康熙,他的皇長子名為愛新覺羅·胤禔,母為惠妃那拉氏,排行第五,因前四子皆幼殤未齒序,故為皇長子,又因母親只是妃,實為皇庶長子。而當時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已經生有二子,分別為嫡長子承祜,嫡次子胤礽,因長子承祜幼殤,故按宗法制應由嫡次子胤礽繼位。而實際上,胤礽也確是在剛滿週歲就被早早立為了太子。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在清朝的歷史中,皇位的傳承有別於其他朝代。傳統中,立長立嫡是鐵律,不可以更改。但是清朝在這一問題上,情況就比較複雜。

滿族是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生產力低下,經濟貧困,部族之間戰爭不斷。這就造成了部族首領必須擇優而立,否則部族的存亡就在旦夕之間。

努爾哈赤統一各部後,已擁有了一個政權的基礎。這是他也考慮仿效漢族的立長立嫡制度,以取代原來的公平競爭、自由推舉、擇優而立的民族傳統。但是,雖然努爾哈赤雄才大略,在挑戰傳統時,卻遭遇了慘敗。長子褚英首先成為犧牲品,次子代善也險些步了後塵。因此,努爾哈赤終其一生,也沒能解決這一問題。

這就造成了清朝歷史上,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隨著一場血雨腥風。而康熙立儲,更是上演了手足相殘的慘劇。雍正即位後,確定了秘密立儲的制度,才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


三維看歷史


大兒子有機會做皇帝,但沒機會做太子

雖然兩立兩廢,但至始自終,康熙朝太子只有一個胤礽,如此情況,胤禔又如何能做太子呢?

康熙大兒子叫胤禔,出生於1672年,因為母親是惠妃,所以是庶長子,暱稱大阿哥。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673年,康熙原配皇后赫舍裡也生了兒子,叫胤礽,毫無爭議的嫡次子,實質的嫡長子

本來康熙並不打算立太子,因為那時候康熙還年輕,而且自己爹福臨,自己爺爺皇太極,自己太爺爺努爾哈赤,他們都沒有立太子的傳統,各自也沒做過太子,家傳淵源,康熙計劃是等以後再說

可是,髮妻赫舍裡生胤礽時難產身亡,那天既是大喜也是大悲,為了紀念赫舍裡,也是對於他們愛情結晶的期待,康熙毅然打破傳統,在嫡子滿周時,封胤礽為皇太子,試圖用皇朝氣運庇佑這個兒子健康成長

當然,這麼做更大可能是當年正處於平三藩關鍵時刻,王朝後繼有人,也能提升士氣

大兒子做太子,也有可能

如果在平三藩時胤礽夭折,這大阿哥真有可能被立為太子

可惜,沒那麼多的如果,胤礽順利長大成人了,加上康熙平三藩、定葛爾丹、收臺灣,讓大清王朝空前穩定,康熙本人又牢牢把控朝堂,這時候,還需要什麼太子來穩定人心?太子不犯錯也就罷了,犯錯,廢也就廢了

至於新太子,等自個兒百年終了再說吧,嫡不嫡的無所謂,反正傳統在那,自己也用不著聯姻什麼的

再如果,如果胤禔有老四的隱忍,厚積薄發之下,算計康熙也不是不可能


靈石蘊珠寶


康熙比較重視對皇儲的教育,因而康熙的兒子們文武雙全的很多。如果不是因為出於同一時代,基本上都是做皇帝的料。

其實胤禔這個人的實力還是蠻出眾的。早年間康熙也是比較重視這個皇長子的。至少在康熙親征準噶爾的過程中,胤禔是都有參與的,而且還在索額圖的營裡做過先鋒官。康熙帶著幾個兒子一起去鍛鍊打仗的時候,唯獨是胤禔單獨率軍當前鋒的。

但是胤禔最終被圈禁,落到如此下場,還真怨不得別人,是因為他對儲位過於執著了,甚至走火入魔,突破了人倫的底線。

胤礽成為太子和本身的能力關係不大(雖然胤礽也是文武雙全),最主要的因素在於赫舍裡難產死後,為了繼續籠絡索額圖等赫舍裡家族的人,在“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前提下,選擇了立胤礽為儲君。所以胤礽這個太子當得實際上很吃虧。雖然說名分早定,但是滿人對宗法制度的搖擺,既沒有按照宗法制度選儲的傳統,也沒有後續繼承的土壤。滿人更相信實力,也就是所謂的“選能不選嫡”。

所以在諸位皇子實力相當的情況之下,鬆土的就特別多。胤礽就相對很吃虧。很多往往實際上不是自己的錯,但是耐不住別人不斷地在康熙耳邊打小報告,時間一長,人就崩潰了,做出的事情也就不計後果了。而胤礽一倒臺,其他皇儲就看到了機會了,明爭暗鬥就無可避免了。

而實際上在第一次廢黜胤礽的時候,胤禔的贏面是最大的。因為他年紀最長,戰功最多。也就是說拿得出手的資本也最多。

但是在他所有問題沒有暴露出來之前,最大的劣勢在於,他曾經在朝中的背景是明珠,而明索黨爭,實際上在胤礽被廢之前,明珠和索額圖都不同程度遭到了罷黜。受他倆的影響,胤禔實際上,即便康熙中意他,也不會立即立他為儲。但是如果胤禔一直都沒出現那樣重大錯誤,很難說,到最後康熙會不會就偏向於他?炒米個人認為可能性是有的。要知道索額圖是死了,還被康熙罵為“本朝第一罪人”,但是明珠後來又官復原職了,只是沒再受重用而已。

但是很可惜,胤禔政治鬥爭的水平較低,手段比較低級;並且缺乏對康熙帝王心術的探究,是他做事往往欲速而不達。

胤禔有一個非常急功近利的邏輯,那就是認為胤礽被廢,自己就理所當然會上位。這個邏輯雖然荒誕,但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胤礽是按照宗法制度被立為儲君的,所以繼續按照宗法制度的話,“無嫡立長”,現在唯一的嫡子胤礽被廢,那麼剩下的可不就是唯一的長子胤禔了?

所以胤禔“鬆土”是最積極的,為了把胤礽搞下去,甚至玩起了最為宮廷政治忌諱的“魘鎮”,關鍵是還被胤祉給掌握了證據。這說明對於政治鬥爭,胤禔的水平還是非常低的,可見他缺乏好的謀士,對歷史知識空白。如果他知道“巫蠱之禍”,魘鎮這事他應該會後悔。

另外看到胤礽被康熙徹底否定的時候,他竟然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不顧人倫,一心要至胤礽於死地,以絕後患。而晚年的康熙更希望看到的是父慈子孝的局面。胤礽哪怕再有錯,那畢竟是自己的兄弟,但是胤禔已經利令智昏了,顧不上道義了。

這恰恰是突破了奪嫡的人倫底線,這也最終所有其他參與“九子奪嫡”的人最終在乾隆朝都得以翻案,而唯獨胤禔沒有得到翻案的原因。


風塵素人


康熙長子胤禔雖是皇長子,但卻不是嫡長子。在崇尚嫡子繼承的舊時代,長子的地位是沒有嫡子的地位高的。是以胤礽雖不是長子但卻是嫡子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就在這裡。

還有就是能力問題,在後期,康熙47年胤礽第一次被費掉太子之時,也許有康熙主觀意識裡認為胤礽只是偶然犯渾,總有清醒之時的,是以太子之位就虛位以待。但在康熙51年第二次廢掉胤礽之時,是徹底對這個嫡子死心了。這時的胤禔如果真有出眾的能力,相信英明的康熙不大會固守立嫡這一常規,畢竟治理一個國家,能力是很重要的。既然你不能在身份地位上佔據優勢,那麼能力出眾也行,這兩者都不佔優,立你也不能服眾。

正是由於嫡長子被廢,餘下諸皇子只能通過考察,才能再選出合格優秀的繼承人,不能貿然行事。也許在康熙的眼裡,諸子皆優秀,很難取捨,但時不我待,在他猶豫不決之時一命歸西,以至給後世留下了千古未解之迷。

能力決定一切,胤禔不能登頂,只能說他能力不足,無有其他可怪之處。





新不二說


首先要注意的是,身份不一樣,待遇自然也不一樣。

被立為皇太子的胤礽

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人們最為重視的對象,有好東西先要給胤礽,好吃的也是先讓胤礽吃,就連讀書,也是給胤礽配備最好的老師。再碰上個喜歡曬太子的皇帝爹,每次也是先向文武大臣們炫耀胤礽。

在康熙眾多的皇子中,胤禔不但是康熙皇長子,能力也是一流的,而且人也長得俊美,做事也很得康熙信任。然而,有才有貌有能有功的他,為什麼卻不被康熙立為太子,反而最後被禁錮於高牆之內,直到死呢?

胤禔雖是皇子長,卻因為母親只是庶出的妃子,所以只能算庶長子。而比他小兩歲的胤礽則憑著生母孝誠仁皇后,很早便被冊立為皇太子。

作為皇長子的胤禔,母親是惠妃納喇氏。其實,早在胤禔之前,康熙還有五個皇子,然而這五個皇子都未能養活,因此排行第五的胤禔便成了皇長子。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胤礽所享有的都是最好的,而胤禔卻總是被忽略的那一個。他恨透了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儘管他一再努力,卻永遠只能活在胤礽的陰影中。因此,在眾多皇子中,他也是對胤礽最不服氣的一個。

不過,儘管不服氣,但胤禔並沒有愚蠢地表露出來,反而加倍努力,希望有一天能成為讓康熙驕傲的人。

曾經擔任過康熙老師的法國傳教士白晉,在回憶錄中,曾有過對胤禔的記載,他說:“胤禔是一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且具有許多美德。”可見,經過一番努力,胤禔的確成了一個文德貌兼備的皇子。

其實,胤禔的努力,康熙是看在眼裡的。不然,也不會從他12歲起,就常帶在身邊巡視塞外。

也是因為胤禔處事機敏,康熙曾許以重任。早在他18歲時,便命他為副將軍,隨伯父撫遠大將軍參與指揮作戰。他26歲,康熙在平叛噶爾丹時,又命他與索額圖領御前鋒營,參贊軍機。他30歲,在隨康熙出巡永定河時,又被命為負責修築河堤的總管。

不管康熙交待了什麼任務,胤禔總能做到盡善盡美,康熙也很滿意,封他為直郡王。

一個有能力的人,往往也是有野心的人。胤禔就是這樣的人。他不甘心臣服於比他小兩歲的皇太子胤礽,他常常想,如果沒有胤礽,以自己皇長子的身份,必然是康熙天然的接班人。

不過,胤禔也沒有表現出怨天尤人,他明白,機會是等待來的。如果皇太子胤礽犯了過錯,遭到了康熙的廢黜,自己肯定就有機會了!

想成為繼任皇太子的胤禔,密切地關注著康熙和胤礽之間的一舉一動。

機會很快就來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回程途中,康熙受了風寒,患了嚴重的重感冒,他命胤礽和胤祉迎駕。

雙方見面之後,最得寵愛的胤礽,看到康熙身患重病,卻無憂慮之色,更不要說噓寒問暖了。不光如此,康熙問到朝中的情況,胤礽也是隻言片語頗不耐煩。胤礽的冷淡,讓康熙心裡異常難過和不快。

此事發生後,很快就有人密報給了胤禔。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礽隨康熙巡視山東德州時患病。康熙讓胤礽留在德州養病,並召胤礽的外祖父,業已退休在家的索額圖(胤礽是索額圖的親侄外孫)前來侍疾。

既然是祖孫倆,再加上自幼胤礽又一直得到索額圖疼愛,自然兩人在一起時,便少了許多約束,說話也隨便些。

胤礽此時已經做了20多年的皇太子,但一直看不到接班的希望,難免對康熙有所抱怨。說自己都做了20多年的太子,卻一直沒有一星半點的權力。至於接班,康熙的身體還非常硬朗,那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索額圖在朝中多年,性格要圓滑得多,他只是笑著,反覆勸胤礽要做好自己的事,至於繼位的事情,總歸是等得到的。

但是,這祖孫倆的談話,很快又被人密報給了胤禔。胤禔聽了心花怒放,立刻呈報給了康熙。不過,他呈報的時候,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成了胤礽想要結黨謀變。

康熙聽後勃然大怒,立刻將索額圖抓捕入獄。儘管沒有廢黜胤礽,但與胤礽的關係,已經不復當初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塞外巡視。跟隨而去的皇十八子胤祄途中病重,年老的康熙焦慮萬分。大概這個胤礽情商確實有問題,身為哥哥的他,又一次無動於衷。也因此,他遭到康熙訓斥。但他卻還不服,極力爭辯。

康熙和胤礽的爭吵自然也讓跟隨左右的胤禔聽得一清二楚。偏偏入夜,胤禔又發現胤礽在康熙帳外徘徊。於是,胤禔馬上向康熙呈報了胤礽的行蹤,並又有意將其行蹤說成“欲行不軌”。果然,康熙聽後暴怒,當即將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廢黜,並將其看管起來,而看管胤礽的重任,就交給了胤禔。

胤禔見康熙將看管胤礽的職責交給了自己,以為康熙的意思是有意立自己為繼任太子,頓時覺得憧憬多年的願望,馬上要成為現實,不免得意洋洋,甚至向康熙上奏“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讓胤禔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建議讓康熙大光其火,當時就斥責他:“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回京後,康熙餘怒未消。想到胤禔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又召集大臣和皇子們發表了聲明,聲明“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胤禔那個灰心啊,已經全到地面了!

不過,他依然還是不服,要做最後的努力,雖然自己無太子之緣,好歹太子要對自己有利。於是,他又自作聰明向康熙推薦了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八皇子胤禩。想著,若是胤禩能繼大統,自己也算站對了隊伍,日後必然也會飛黃騰達。

誰知康熙正對胤禩百般顧忌,見胤禔大力舉薦,便認為他們互相勾結,反而在內心更加厭憎他。

胤禔為了保舉胤禩成功,竟讓江湖術士大造輿論,說“胤禩日後必大貴”。

他卻不知道,皇三子胤祉卻向康熙告發,說他以巫術鎮魘胤礽。兩案齊發,最終人證物證確鑿,康熙痛恨胤禔竟為了太子之位,瞞君欺弟,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一定要嚴肅處理。

胤禔的生母惠妃得知後,做了一件向死而生的事情。她跪在康熙面前,痛哭流涕,連稱自己養兒不孝,大罪,讓康熙正法胤禔,同時治自己罪。

畢竟胤禔是自己的親骨肉,康熙痛思良久,最終只是革除了胤禔的王爵之位,並把他禁錮於高牆之內。

被禁錮的胤禔當時正值精壯之年,然而從此以後,除了四方天,他便一無所有了。

雍正繼位後,依然沒有放他。雍正十二年,被禁錮了26年之久的胤禔死在高牆之內,終年6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