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很少有年輕人種地了,以後農村種植業會怎麼發展呢?

農村婆媳幸福生活


國家應該把種地當成一個職業來陪養年輕人,學農業的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種地,讓學生畢業後種地一樣有錢掙,能養家餬口,還要有職稱,一級,二級,三級農民,級別越高收入越多,你看有沒有年輕人種地,國家應該從實際出發來重視農業不要停在口頭上。


地主140049786


我也是農村的,我們那裡現在已經劃分為工業區,沒幾年就都是大工廠了,年輕人們都去工廠上班了,土地也不多了,閒置的土地村裡會歸置起來,搞承包制,這樣不去工廠的就可以乾點農活,再說土地種植也都是機械化了,也都是科學種植,不僅省了力氣,莊稼還打的多。




天高月滿影悠悠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市就業機會的增加,現在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的待在農村了。農村種植業的主力軍開始慢慢邁入老年,那麼農村的土地以後還有人種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不僅有人種,而且還會越種越好,收益越來越高。

種植模式的改變

大家都知道,雖然我國地域遼闊,但是人均可耕種面積卻不大。以我家為例,我們家最新確權的田地一共八畝左右,我們一家五口,人均一畝六分地,一畝田地一年純收益有1000塊算很好了。隨著機械化發展,這八畝田地我爸爸一人操持綽綽有餘了。但是我爸爸已經65歲了,還能種幾年呢?我會回來繼續種地嗎,憑那八畝地的收益我養不活家人。那以後這些田地會怎麼辦呢,租給種糧大戶,種糧大戶通過機械工具的輔助,可以種植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幾百上千畝的收益顯然是可觀的。所以以後農村土地會由農民零散種植轉變為種糧大戶的集中種植

種植物的改變

農村以前主要都是種植水稻,油菜,棉花,黃豆,小麥等,這些農作物受天氣影響比較大,而且收益並不高。因為我們這裡由於氣候原因水稻種植收成並不高,而且質量還不好,實際上並不適合種水稻。現在由於物流和互聯網的發展,農村的農作物開始向經濟作物改變。以我們這裡為例,已經有部分人開始種植菊花和木耳了,這些經濟作物前期投資會大一點,收益也要大很多,這兩類經濟作物毛收入已經達到一畝一塊的樣子。

在適合的土地上種植收益最高的產物是未來的趨勢,例如東北的大米好吃,那麼就在東北種水稻,我們這裡適合種菊花就著重發展菊花產業。

現在國家也在努力發展農村,我相信農村以後會越來越好,農村人也會越來越富裕,農村的土地也一定會開花結果。


大頭胖哥


我老家沂蒙山老區,本身農村長大的,對於種地很有體會。先說說小時候,家裡的父母春種秋收,一年一年的,可是現在呢父母老了幹不動農活了,就論到我們這一輩人身上了,可是我們這一代別說春種秋收了,就是幹幾天都不幹情願的,不想幹活不想種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土地讓誰來種呢?

答案還是由年輕人種地!這個回答是不是很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假命題!從來沒有什麼年輕人不年輕人之分,如今種地的農民曾經沒有年輕過麼?他們也曾是年輕人。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歷史!無論是誰,往上追三代,多數人都是農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苦農民!年輕人不願意種地,難道我國一個泱泱大國,難道會讓農業萎縮嗎?糧乃國之寶,民以食為天,這是千古不變的簡單道理。如果年輕人不種地,糧食哪裡來?

可是,毋容置疑,農村已經確實是出現了小部分土地荒蕪的現象。這是有原因的,不能以偏概全。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是處在一個歷史轉變的新時期,方方面面都在調整配置組合。國家政府逐漸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業機械化不斷推進。新型農業合作社不斷湧現。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大生產模式逐漸成型完善。相當一部分重體力勞動會被機械代替。農業會慢慢轉變為工廠化。農業從業人口會逐漸減少,糧食生產會大幅提高。

如今的年輕人不願意種地,確實也不能逼著他們種地,就算逼著他們種地他們也不會種出多麼好的糧食,但是這只是現在這種農業情況。未來的土地種植絕對不會再是這個樣子,機械化自動化已成必然,年輕人只是不願意從事現在這種種地方式,新形勢的農業方式比外出進入城市打工要好太多了。不過新型農業要求不用太多的人手所以,不需要所有的年輕人都留下來種地,很少的人就可以了。新形勢的農業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現在數十甚至上百人的工作。而且,現在國家正在應對這個問題,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種地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成為一種商業。如今商人們也在承包土地,建設農場,建設試驗田,一是為了發展新農業,也是一種新的商業。

當然以後農業從業人員一定是有知識和技術,當然還是年輕人為主要力量。






沂蒙老區公俊傑


根據我們當地農村現狀,以及多年來在農村生活體驗,說說我對這問題的看法。不一定成熟,與大家交流一下。

我家地處皖南丘陵地區,山不太高,地也不太平。山頂有山場林場,山腰有坡耕旱地,山腳有梯田。當地人在林場旱地梯田上辛勤勞作,依靠其產出物質饋贈,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們這丘陵地區,只適合畜力和人力的耕作,土地不平整,地塊零碎根本就不適合機械化。每戶人頭只分到五六分水田,旱地也就只有畝把,養頭牛來耕作都不化算,分田到戶後,耕牛逐年漸少,直至最後全靠人力,這樣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也實在太落後。如果一家人想靠這樣的勞動產出成果過上富裕生活,那真是痴心妄想,更別說年輕人既沒有經過艱辛勞動的煅練,又沒有延續這樣勞作的必要,何況還要面臨買房取親養子等鉅額款項支出,靠這種相當原始的勞作方式能行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有幸跟本市鄉鎮企業局領頭組織的一隊人馬,到江浙一帶參訪。過了省界立馬耳目一新,與我省境內公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大坑小凼不同,一過省界馬上公路變的寬敞筆直平整。看到路邊的田地整理的方正,把原先不規則不平整,田間荒崗亂墳包,小水坑等等全都推平,水渠統一取直,一切按適合機械化耕作要求來整治,機械化播種,機械化收割,解放了大量年輕勞動力,也大幅降低了人的勞動強度。這樣耕作方式只要少數年輕人就夠了,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從事別的行業。

不能怪現階段農村年輕人不從事耕種業,是落後的生產方式,各種生產要素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勞動付出與勞動所得不成比例,不能保證他們對維持正常生活水平的期許。

農村種植業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規模化,機械化。





篤山猴


現階段來說,我們的改革開放不斷在刷新新的成就,因此同樣的,多年來農村年輕人往城市中去發展的浪潮一浪接一浪,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已經在城市中定居或是打工,不再返回農村種地。這樣就導致了農村多年穩定的狀況出現了新現象,以前土地還沒承包之前,是家家戶戶夢寐以求的金餑餑,但是現在缺少年輕勞動力的農村完全變了樣。種地的基本都是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要不就是跟在老人後頭的幾歲小孩。基本已經沒有年輕人留守在農村生活勞作了。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在農村種地的收入很難滿足現階段農村年輕一代人對生活的需求,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農村一年的收入是很不穩定的,可能碰上年成好的時候,一家人能多收一點作物,改善改善家裡的現狀,但是一遇到個天災人禍啥的,連回本都成問題。

很多人不瞭解農村都以為種地是不需要成本,其實這錯很離譜。在農村種地不僅需要花費很多的種子和化肥農藥支出,另外沒有算在裡面的也是最有價值的就是我們農民朋友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這些都不能忽略不計。因此投入和產出似乎極不均衡的種植業越來越不受到年輕人歡迎,種地的人也越來越少。那麼等到現在在種地的這一輩人種不了地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農村是不是沒有人種地了呢?有人種地的話會是哪些人在種地呢?

其實目前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種地的成本在升高,而相應的種地的收入卻沒有隨物價的增長而增長,這是農村面臨的比較痛苦的問題。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農村的許多困境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一些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就我們目前的發展水平來看,農村種植的科技水平已經有了比較大的提高了,不足的地方是農村目前的種植模式仍然沒有大的變化。相比較多年之前的單戶種植沒有什麼發展和進步。

此外就像前面說到的,目前農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的家庭父母也沒有什麼牽掛的,索性一起到城裡去居住了,就出現了高肥力土地變成“撂荒地”。這樣一來造成了寶貴的農業土地資源的浪費,著實可惜。這不是單一的現象,而是一些農村地區比較普遍的現狀。可以說如果能在這個方面做出一些改變,農村的發展將會出現新局面。隨著農村現代化步伐不斷往前邁進,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合作社和農業種植大戶的不斷增多可以有效地解決目前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的問題。大戶們雖然承受了比較多的種植風險,但是他們承擔的收益也是相當的,無論是有效利用耕地,還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都有比較大的貢獻。

農村合作社就更不用說了,在新一輪土地確權完成之後,農民朋友流傳土地承包權將變得更加便捷和有依據。到時候也會有更多的主體願意加入到農村土地承包的機遇當中來。農村合作社可以集中承包農民手中的承包地,進行整合之後可以規模化種植和經營,這樣一來就能實現土地資源比較合理的分配。農民朋友們在享受合作社股份紅利的時候也能在合作社中工作,兩全其美,逐漸實現共同富裕。


我的黃河入海口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輕人對此充滿了憧憬,都想出去見見市面,這很正常,但並不影響農村種植業,其發展趨勢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不需要那麼多人種地。

以前一家人管個五畝地還勞心勞力,疲憊不堪。現在呢,一個人管十畝地也比較輕鬆,整地、播種、打農藥、施肥、收割,都逐漸的機械化了,效率大大的提高,即使部分青年進城打工受影響也不大。

2:種植品種單一化區域化集中,種植效率提高,品牌效應凸現。

以前農業產業不集中,一家農戶一年下來,可能種植了五六種作物,花生黃豆玉米稻穀,什麼都有,導致種植經驗上不來,產量不高。而且發揮不了地區自然條件優勢,比如南方地區種黃豆,畝產量和品質,要超越東北的黃豆,很難。

如今一個縣可能只種植一至兩個品種,農民有時間專研,政府也比較好指導,種植經驗自然就上去了,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更重要的是,種植品種的單一化,品牌效應就出來了,以我的家鄉桂林來說,荔浦的砂糖橘、恭城的柿子、陽朔的金桔,都是名聲在外。

土地集中化,更有利於發揮規模效應

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戶,通過承包土地,成了大種植戶,種地也成了不可小覷的大產業。農資採購成本降低、種植管理經驗進一步提升、品牌效應更為凸現,分工更為明確,產量效益也跟著提升,這是農業發現的必然趨勢。

返鄉人員,帶來了更好的項目和更多的經驗。

現在也有很多返鄉人員從事種植業,包括一些大學生,他們更熟悉網絡,更熟悉城市和市場,給鄉村帶來了更好的種植項目和經驗,農產品銷售也多了更多的選擇,比如直播賣貨、淘寶賣貨等。

總結:市場有自我調節的功能,雖然農村很多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但這並沒有嚴重影響農村的種植業。種植業機械化、種植品種單一化、區域品牌化、品質化,將是農業種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農課題


不用太擔心了,年輕人不是不種地而是種地沒有錢途,所以不種地,都外出打工了,現在糧食產量非常高,我們家前年種的田,糧食今年都沒有吃完,所以不需要大家都來種地,產量高了所以糧食價格上不去,大家掙不到錢,就沒人願意幹這個,要是國家覺得靠進口有危險,把糧食價格調高一點不知道有多少農村人願意種地,畢竟打工也很苦,至於今後的種植業會如何發展呢?本人覺得在國家出臺更加優惠政策後農村的大部分土地會以入股的形式承包給少數擁有大量資金的人,當然同時也會有人通過用資金購買部分人的土地來進行種植,於是農村的土地便得到更好的整合利用進行現代化的生產,於是到那時農民們可以通過入股土地同出賣土地及幫承包者勞動獲得利潤報酬,於是農村剩餘的大量勞動力也就可以通過外出打工或者到城裡從事商業活動從而更好地促進城鄉發展。






湘上小農人


我的家鄉——河南省林州市,這裡山多坡廣,村裡五十歲以下的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孩子上學,買房,結婚,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靠種地是沒法解決這些問題的。留在家裡種地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種地由原來的一年兩季大都改成一年一季了。以種植秋作物為主,以玉米,穀子為主,也種植紅薯,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由於山區地塊小,機械耕耘難度大,那些土地流轉大戶也很難有大的作為。現在有個值得高興的事情是:我市東姚鎮白象井村一帶發現了富硒土壤,這兩年東姚鎮的富硒小米開始出名啦。










嶺海話硒


大家好,我是基金定投攀哥。今天給大家分享我的想法,不喜歡😔的朋友不要評論,我玻璃心。

第一,集約養殖業

這涉及到豬禽牛羊和水產養殖。同設施園藝業類似,集約化的養殖業,也是一系列技術的綜合和集成,包括畜禽水產品種、飼料技術、養殖設施、環境控制、疾病控制等。對豐富我國人民的餐桌和飯碗,養殖業貢獻巨大,卻鮮受表揚。倒是時不時地聽到一些抱怨,說40-50天的雞,四五個月的豬,長得太快了,味道不地道了。想想看,當年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票時,那肉吃起來自然美味無比。集約養殖業的發展,讓肉蛋奶魚從節假日才能品嚐一下的奢侈品,變成老百姓的家常菜。集約養殖業的發展,也讓農村院落變得乾淨起來。

第二,現代林果業與土特種養業

我國山區丘陵區面積很大,這些地區,地塊零散,難以實行大規模機械化;同時,傳統的大田種植也不利於保護生態環境。這些地方,往往最適合發展林果業、野菜藥材等土特產品種植業、土雞山蛙等特種養殖業。這些產業往往耗費較多勞動,但產出的附加值很高。在現代物流業和加工業的支持下,能夠很好地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有的,還可以與鄉村旅遊度假休閒結合起來。

第三,現代設施園藝業

主要區域在東部發達地區和城市郊區。其技術特徵是綜合性與集成性的,包括優質高產品種、土肥植保技術、栽培模式(水培、立體等)技術、溫控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產品類別是:大量蔬菜,少量水果,個別花卉。設施園藝業有很多優點:同一塊土地,產出率高出幾倍;受天氣影響小,;整個生產流程可控,產品質量、規格和安全性更好。收益情況,應該普遍很好,遠遠高於大田。

我的分享到這裡也就結束了,下次我們在相見。謝謝大家一路上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