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实:新冠肺炎个别潜伏期可长达24天

网传消息:钟南山领衔发论文,称新冠肺炎的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

鉴定结果: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属实,但只是“个别情况”,潜伏期中位数是3.0天,不必恐慌。

属实:新冠肺炎个别潜伏期可长达24天

钟南山先生的研究

权威解读:

  • 目前发现的24天超长潜伏期,仅为个例。
  • 潜伏期中位数为3天,大大缩短。
  • 患者主要群体是中老年人,互联网主体的年轻群体无需过多恐慌。

查证者:



延伸阅读: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结果《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在论文中,作者提到了最长潜伏期为24天,让很多人都震惊,也引发了媒体上的一番讨论。在我看来,这是过度反应。

为什么不需要对24天过度反应

首先,这个24天仅仅是个例。论文的第一作者关伟杰表示,这是一个个例,既然是个例,那么就代表了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无需恐慌。事实上,从这次疫情中,相信大家看到了很多事实,比如有些人病情很严重,但是有的人竟然可以做到感染后无任何症状最后自愈。这在传染病中其实很正常,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从先天免疫到后天免疫都能够发挥对抗传染病的作用,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差异很大,这就造成了发病的差异性。

其次,该论文目前只是上传到预印网站medRxiv上,并不代表实际发表的论文。什么是“预印”?稍微解释下,大家知道论文是要发表在对应的期刊上才属于“发表”,而有时候科研工作者将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提前在互联网上选择公开,这就是“预印”。相比于发表,预印本优势是及时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但是缺点是,预印本还没有通过同行专家的审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错误。比如之前在网络上炒作得很火的新型冠状病毒和HIV的关系论文就属于预印本,被同行专家指出严重错误之后,印度作者自行将其撤稿。

而接下来的内容,其实不少都是让人宽慰的结果,也可以缓解下大家紧张的情绪。在开始前,首先解释一下一个关键词:中位数。

所谓中位数(Median)又称中值,这是一个统计学中的专有名词,意思是,将一组数据按照顺序排列,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据就是中位数。

属实:新冠肺炎个别潜伏期可长达24天

啥是中位数?

中位数有什么意义呢?在传染病中,中位数往往代表了大部分群体所处的位置,比平均数更具有说服力,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极端情况的出现。之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上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统计如下图所示,大家可以看到,其实中位数应该是左边的峰值附近,而不是最极端的21天,事实也是如此,中位数是5.2天。

属实:新冠肺炎个别潜伏期可长达24天

中位数靠左,意味着大多数患者潜伏期是5.2天左右

钟南山领衔的发现称:潜伏期的中位数仅3天

在早期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在统计了425例患者后,给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中位数是5.2天。而这次钟南山领衔的团队扩大了研究群体,从31个省/市的552家医院纳入了1099例患者。从统计学上,样本量越大,样本的分布越全面,其统计效力越高,因此这篇新的研究更具有说服性。这个结果也十分让人欣慰,那就是:潜伏期的中位数只有3天。这比之前提到的疾病潜伏期大大缩短了。

当前面对疫情人心惶惶,总是担心自己感染了却还处于潜伏期。之前媒体报道说潜伏期可长达14天,后来给出了5.2天的中位数;而这次的3天中位数,则是进一步缩短了潜伏期,意味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3天左右还没有症状,那么极有可能是没被感染,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中位年龄为47.0岁

造成一种传染病爆发的有三个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从当前的年龄分布来看,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是47岁,基本处于中老年阶段,这也和之前的判断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群体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人的体质总体上趋于下滑,而中老年群体往往本身免疫力较差,不少有各种基础病,因此成为了病毒的易感人群。

如果把人群进行细分,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在入院时分为非严重组和严重组:其中非严重组有926例,而严重组则有173例患者。这样显示出,大部分人(84.26%)的病情是不严重的,所以大家不要过度担心,重症患者比例没那么高。二者的年龄也有差异,非严重组平均年龄是45岁,严重组比非严重组大7岁(52岁),依然符合上面的判断。

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上面,我通过大量的篇幅告诉大家无需恐慌。因为一方面疾病的潜伏期很短,中位数只有3天;另一方面,发病群体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所以作为互联网主体用户的年轻人,不必太恐慌。

属实:新冠肺炎个别潜伏期可长达24天

我国互联网网民年龄结构分布,10-49岁是网民占全部网民的82.5%

但是,当前疫情并未出现拐点,疫情仍在继续,且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和粪口传播也存在可能性。此次研究中再次证实了感染后发病症状有时候并不明显,比如只有43.8%在早期表现出发热症状,所以如果你有密切接触感染者的经历,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在当前情况下,大家还是要积极地自我隔离,能不外出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请佩戴口罩,并且对接触的物品尽量做好消毒措施。同时在家里多通风,勤洗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