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發現後,300年沒人能懂,後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

lucky小默


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破譯相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要難很多。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一直以為古埃及是人類第一個文明中心,但是近年來大家發現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開始得更早。不僅如此,當地的楔形文字出現的時間,也早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由於美索不達米亞採用泥板記錄,而泥板的製作成本極低,比古埃及用的莎草紙便宜多了,使用範圍很廣,因此有大量的泥板保存至今。

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實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被運到了意大利,但是沒有人知道那些符號是什麼意思,因此也就沒有人再去理會它。最初研究和破解楔形文字的是羅林森。

和商博良一樣,羅林森也是一位語言天才,他17歲時就熟練地掌握了波斯語,此外他還會古希臘語。1835年,羅林森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僱員,他被派到德黑蘭去訓練當地的部隊。

他聽說在哈馬丹郊外貝希斯敦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有非常漂亮的雕畫,於是出於好奇就跑去看熱鬧。在那個懸崖峭壁上,他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高達百米的巨型雕畫,雖然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霜,但畫面依舊清晰而漂亮。

這時羅林森注意到在巨幅雕畫的上部刻有很多古怪的符號,他本能地感覺那些符號隱藏著什麼秘密。他想爬上去把它們給拓下來帶回去琢磨,可是他爬不了那麼高。後來,他找來一個能夠爬高的庫爾德小男孩,拿出一大筆錢請那個男孩爬上去幫他拓下那些符號。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

由於那個雕畫高近百米,當時也沒有什麼攀巖工具,因此攀高拓(tà)片是一件非常困難而危險的事情。小男孩在岩石縫裡打下了木樁,然後用繩索拴在木樁上,相當於搭了個簡易的腳手架,這才得以攀到岩石的頂部把那些符號拓了下來。

那些拓片上的符號像一個個小釘子,後來那些文字在英語裡就被稱為釘子形文字,而在中文裡被翻譯為楔形文字。羅林森針對這件事,後來寫道,“我當時並不知道攀登到巖頂找到那些銘文會是怎樣偉大的壯舉”。

也是羅林森運氣好,拓片上的文字和羅塞塔石碑上的一樣也是三種,那麼它們應該是三種不同的文字。但是和羅塞塔石碑所不同的是,這三種文字他一種也不認識。

羅林森沒有辦法,只能先把這件事擱置了。後來他被作為外交官派駐到巴格達,當然同時也被安排了間諜工作。他在巴格達的大街小巷收集各種信息,有些是英國要的情報,有些是他自己想要的史料。

在他32歲那年,一件事讓他後來下決心破解那些楔形文字,那一年,法國人發現了傳說中的亞述帝國的都城尼尼微,歐洲掀起了研究中東地區古代歷史的熱潮。於是,羅林森決定專注於楔形文字的研究。但是,由於他所獲得的拓片上沒有任何他能夠認識的文字內容,因此那些楔形文字的破譯要比利用羅塞塔石碑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難得多。

羅林森決定從其他的地方找到那些銘文的內容,最終他從古希臘人的記述中,見到了對這個古波斯雕畫和碑文的描述,由此,他知道了希臘文的內容。這以後,他將希臘文的內容和拓片上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對照,花了16年時間,才破解了波斯楔形文字,1849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破譯成果。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或者中國文明都不同的是,那裡不是單一文明,而是在大約3000年的時間裡被一個又一個國家輪流統治,因此不同時期的文字也不一樣,需要一一破解。在破解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後,羅林森試圖破解拓片上的第二種楔形文字,以便了解更多的歷史。

當時歐洲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現了大量早期文明的遺蹟,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被發現,很多學者對此感興趣而參加到了破譯的工作中,不過他們並沒有合作。幾年後羅林森和其他學者們獨立地破解出了新埃蘭楔形文字和巴比倫楔形文字。

但是,最古老的蘇美爾楔形文字卻一直沒有得到破譯,因為它們太古老了,和其他楔形文字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更像是象形文。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和後面的差別很大。直至18世紀末到19世紀,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讀出來。解讀順序是這樣的:古波斯楔形文字-新埃蘭楔形文字-巴比倫楔形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

蘇美爾文字的破解非常難,是非常多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從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40年代,大家花了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才算把它基本上搞清楚了。從此,我們才得以瞭解地球上近7000年的文明。

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人都為人類貢獻了什麼呢?說到那裡,大家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已經不存在的空中花園,但那其實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中不過是一個微乎其微的成就。

從蘇美爾人開始,那裡為人類發明了車子和帆船,最早的水利系統,最早的文字,最早的上釉技術,那裡也是最早普遍使用鐵器的地區,那裡的先人還制定了最早的法律,和埃及人簽署了最早的和平條約,等等。

美索不達米亞在很長的時間裡是世界上幾何學和天文學的中心,當時古希臘的學者都要到那裡學習數學。這就是我在下一個模塊第一講要說的內容。

不過,隨著氣候的變遷,波斯帝國的入侵,那裡的文明消失了,並最終被埋在了黃沙之下。不過,如果你到世界上那些大博物館去,依然能夠看到幾千年前那裡的文明。


從黔說事


楔形文字是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西亞地區蘇美爾人使用的一種文字,因文字筆畫多呈一頭大一頭尖的楔形而得名,所以又叫“釘頭文字”和“箭頭字”。

(楔形文字)

最早的時候,蘇美爾人在地上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一些賬目,漸漸的這些記錄賬目的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幾個表意符號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者短語。這種古老的表意符號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和阿拉米人的改造和使用,慢慢轉變為一種半章節文字。

楔形文字共有500種,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唯一的文字體系,是燦爛的蘇美爾文明的代表之一。這種由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善於將一個或者幾個符號組合起來,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比如可以用“口”表示“說”的意思,也可以把“眼睛”和“水”連起來表示“眼淚”的意思。

(楔形文字)

由於當時的蘇美爾文明不掌握造紙術,所以這些楔形文字都是用木棒或者蘆葦杆在潮溼的黏土上寫成,然後晾乾再進行燒製,形成泥版文書。唯一不足的是這種泥版文書非常笨重,有的甚至有兩米多長,近兩米寬,無法攜帶。

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的文字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由於它極為複雜,而且難以掌握,所以在公元一世紀初時,就慢慢消亡了。但是受它影響,古巴比倫王國繼承了楔形文字,並加以擴大和完備,使其變得更加精緻和優美。到了波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對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先進的字母文字。從那時起,世界上再也沒有人使用這種古老而又艱澀的文字了。

(楔形文字)

到了一千多年後的1472年,一個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今天的伊朗一座古廟的牆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字體。雖然他回國後向人說起過這件事,但當時沒有人注意。直到一個叫瓦萊的意大利人在伊拉克又發現了這種刻在牆上的符號,經瓦萊研究,他認為這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他把這個發現帶回了歐洲,使得更多的歐洲人頭一次瞭解了這種古代西亞地區的文字符號。

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楔形文字是貝希斯頓銘文。這是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崗比西斯遠征埃及時,國內爆發了叛亂,崗比西斯因此喪命,貴族大流士平定了叛亂,當上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為了讓世人知道自己的功績,讓人把他平定判斷的經過刻在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貝希斯頓銘文。

(楔形文字)

實際上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不止楔形文字這一種文字,還夾雜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當法國學者羅林森於十九世紀偶然發現這塊銘文後,他從此於這種神秘的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發現貝希斯頓銘文後,羅林森經過九年的研究,先是破譯了銘文上的古波斯文,然後將破譯出的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相比對,終於讀出了大部分的楔形文字的內容。但是還有一部分羅林森始終無法破譯,這成為他至死的遺憾。

(格羅特芬)

幾乎與羅林森同一時代的德國青年學者格羅特芬也是一個楔形文字的愛好者,這位天才的語言學家發明了一種根據波斯拼音進行邏輯推理的解讀方式,這種解讀方式就像一把打開神秘寶箱的鑰匙,使格羅特芬獲得了成功。

目前,雖然仍存在一些詞彙上的小問題和語法上的疑惑,楔形文字基本上已被現代人破譯成功。我們終於能夠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下來的文獻去了解兩河流域文明這一偉大但早已滅亡的文明,也可以解讀出這一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笑語千年


楔形文字的破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過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來進行破譯工程。破譯方法是從古希臘人記述的一則波斯碑文,人們已知其希臘文內容,可以與後來發現的相應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對照。但這種楔形文字與蘇米爾、巴比倫和亞述的楔形文字無共同之處。直至18世紀末到19世紀,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讀出來。解讀順序如下:波斯楔形文字-新埃蘭楔形文字-巴比倫楔形文字-蘇米爾楔形文字(因蘇美爾與其他楔形文字所屬的語系完全不同)。



kagerchen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古代西亞 是人類文明 的發樣地之 一 , 楔形文 字 是古代西亞特 有的一 種書寫 字體 , 因其形 狀像楔子 而得名 。 古代西亞文 明的核心 地區是美索不達米亞 , 意為 “ 河間之地 ” 。 美 索不 達米亞分為兩部分 , 北方 稱為亞述 , 南方稱為 巴 比倫尼 亞 . 巴 比倫尼 亞又分兩 部分 , 北部阿卡德 , 南部蘇美爾 。 公元前30 世紀初期 , 西亞 最早 的楔 形文字 就產生 在蘇美 爾地 區 , 後 隨著 時代的變遷和種 族 的遷徙 , 楔形 文字才逐漸遍及 整 個西亞地 區乃 至埃及。

楔形文字的肇端

西亞最早文 明的創造 者是蘇美爾人 。 公元前40 世紀 中期 , 蘇美爾人先發 明 了圖畫文字 , 這 種文字的 特 點是 , 如要表示 “ 星 ” 就畫一個星 的符 號 , 如要表 示 “ 食物 ” 就畫一個盛食物的碗 。 這種圖畫文字 同 後來 出現 的楔形文字大相徑庭 。

蘇 美爾 人 的圖 畫文 字 向楔形 文字轉化 的 因素 很多 。 首先 , 楔形文字 的產 生與古代西亞的書寫材料 有關 。 古代美索 不達米亞特別是蘇美爾地區 , 是底格 里斯 河和幼發拉底河 的沖積平 原 , 缺少木材 、 石頭等 古代書寫材料 , 但 蘇美爾的粘土資源十分豐 富 , 且雜 質少 , 古代蘇美爾人就用粘土做成泥版 , 在上面書寫 文字 , 待泥版幹 了就成為不可磨滅 的書籍 。 有 的泥版 還用 火鍛 燒過 , 作為書寫材料完全不亞於石頭 。 但在 泥版上刻劃圖畫文字會 出現意想 不到 的麻煩 , 收筆 時往往 留下一個個小疙瘩 , 不但影 響美觀 且不易保 存 , 這就要求 改革書寫技術 , 以適應書寫材料 。

其 次 , 蘇美爾 人的計 數系統 是促使圖畫文字 向 楔形文 字轉化 的第二個 因素 。 。 蘇美爾人 原始的 計 數系統 系採用 小圓錐體 或小泥團或 小石 子 , 即先用 溼泥做 成泥球 , 然 後用石 子尖角或 其他錐狀物體在 泥球外表壓 出各種不 同的形狀表示數量 。 蘇美爾人 後從 中受到啟 發 , 用削成 三角的楔形筆代替原來 的 尖筆 , 在泥 版上壓 出了一個個楔形文 字符號 。

第三 , 圖畫文 字 自身 的弊端也 是促使 其 向楔形 文字轉化 的重要 因素 之一 。 早期 的蘇美爾 圖畫文 字 符號眾 多 , 隨意性很 大 , 不便 於學習 和應 用 , 而使用楔形筆壓出形狀 固定 的符號 , 既有利於統一符號 , 又 提高 了速度 。

前 3 00 年前期 , 蘇美爾文 字逐漸發展成 為一套 較成熟 的文字體系 , 約 有2 0 0 個符號 , 有音符 , 也有 意符 , 既能書寫實詞 , 也能書寫虛詞 。但是 , 由於一音 多符或 一符多義 的情 況較多 , 因此有許多同音異義 詞需要加上 區別符號 。 從文字的類型上看 , 蘇美爾楔 形文字 基本上是 一種表意 文字 , 但表音符 號 己經出 現 , 圖符也 己變成字符。

楔形文字 的傳播與發展

前30 世 紀後期 , 閃族的阿卡德部 落侵入美索不 達米亞 , 起初定居 蘇美爾北部 , 後滅 蘇美爾諸國 , 統 一了巴比倫尼亞 。 阿 卡德 人在蘇美爾楔形文字基礎 上創立 了阿 卡德楔形 文字 , 並將它傳遍 巴 比倫尼 亞 , 蘇美爾文字 自此走 向沒落 , 成為一種宗教文字 。 繼阿 卡德人之後 , 閃族的阿摩 利諸部 落( mA or it es ) 來到 美索不達米 亞 , 他們 中進入南部 的融合為巴 比倫 人 , 進入北部 的發展成亞述人 。 巴比倫 人在阿卡德楔形 文字的基礎 上創 立了巴比倫楔形文字 。 前 20 世紀前 期 , 巴 比倫人建立 了巴 比倫王 國 , 他們 的楔形文 字也 隨之傳遍周邊地區 。 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亞 述帝國在前 10 世紀盛 極一 時 , 東起伊朗高原西 南部 的埃蘭 , 西到地中海 , 北起小亞細亞 、 亞美尼亞南部 , 南至埃及中部 , 都為亞述帝國的疆域 。 被亞述人借可 的巴 比倫楔形文字 , 隨著亞述軍 隊的東征西討 , 南征 北戰 , 最終成 為西 亞和埃及 的通用文字 。

美索不 達米 亞 的楔形 文字對 周 邊 民族 的影 響 很大 。 前 30 世 紀 中期 , 伊 朗高原 西 南 部的埃 蘭人 (E 1時 it es ) , 在蘇美爾楔 形文字 的影響下創立 了埃 蘭楔形 文字 。 居住 在小亞 細亞 的赫梯人 (Hi t ie s ) 從敘利亞地區的閃族人那裡 瞭解了巴比倫楔形文字 , 並於 前20 世紀 創立 了赫梯楔形文 字 。 . 烏拉爾 圖人 (U ar rt ia ns ) 居住在今亞美尼亞 、 格魯 吉亞南部 , 前 20 世紀末 因亞述人 入侵而接觸 到 了亞述楔 形文字 , 他們在此 基礎上創 立 了烏拉 爾圖楔形文 字 。 此外 , 前 10 世紀中期 , 波斯人 也創 立了 自己 的楔形文字。

自前0 世 紀 中期起 2 , 楔形文 字逐漸成 為西亞和 埃及 的地區通用文 字 , 埃及法老 同巴 比倫 、 亞述 、 赫 梯 等國進 行交 流或 通 信時 , 都廣 泛 地使用 楔形 文 字 。 前 10 世紀前期 , 亞述 勢力遍及西亞和埃及 , 亞述 楔形文 字遂 成 為西 亞和 埃及地 區各 民族 的通 用 文 字 。 需要指 出的是 , 楔形文字在 向周邊地 區的傳 播中 , 發生 了深 刻變化 , 由表 意文字發展成 了典型的音節 文字 。

阿 卡德 楔形 文 字較之蘇美爾 楔形 文字 己 明顯 簡化 , 增 加了表 音成分 . 巴 比倫楔形文字的符號大大 減 少 , 僅 640 多個 , 不 到 蘇 美爾楔 形 文字符 號 ( 約 2 0 0 個 ) 的 1/ 3 , 但表音 功能得 到較快發 展 , 雖然仍 是表意兼表音 , 但表音符號 的重要性越來 越大 。 亞述 楔形文字繼承 了 巴 比倫楔形 文字 , 進一 步簡化 了符 號 , 基 本字符約 為5 70 多個 , 其中常用的約 3 0 個 , 另 外 出現 了一批 表音符號 。 後期的亞述楔形文字 已接 近 音節文字 , 而 後期 的埃蘭文 字則實際上 己經 發展 成為典型的音節文字 。

楔 形文字的衰亡

前 20 世紀 中期 , 阿拉米 人從敘 利亞 、 巴勒 斯坦 移居美索不達米亞 。 他們 以和平 方式進入美索不達 米亞 , 沒有建立 強大國家 , 只是在美索不達米亞西面 建立 了幾個小 國 , 但先後被亞述人消滅 . 阿拉米人在 進入美索不達米亞時 , 帶去了他們 在胖尼基 字母文 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字母 文字 。 胖尼基字母文字是 世界上最早 的字母 文字 , 僅 2 個 字母 , 十分簡便 。 阿 拉米字母文 字較 之胖 尼基字母文字 , 變 化不大 , 最 大 特 點是便於 書寫與應 用 , 這是 阿拉米語 能在西 亞地 區廣泛傳播 的主要原因。

與簡便 易學易 用的阿拉 米字母文 字相 比 , 美索 不達米 亞楔形 文字 的弊端 十 分 明顯 . 儘管 阿卡 德 人 、 巴 比倫 人 、 亞述人都 曾為簡化楔形文字符號作 過努力 , 但還 是有數百個之多 , 並且幾乎都是一符多 意 。 因此 , 無論 巴 比倫楔形文字還是亞述楔形文字 , 其語言關係都很複雜 , 掌握 、 應用均屬不易 。 另外 , 由於 巴 比倫楔形文字和亞述楔形 文字都機械地借用 了蘇美爾楔形文字 , 讓音節符號 佔據 了主要地位 , 從 而阻礙 了巴 比倫楔形文字和 亞述楔形文字向字母文 字 的方 向發展 。 楔形文字這種應用上 的複雜 性 , 不利 於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 展 。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 條件 下 , 阿拉米文字在西亞得 到了迅 速傳 播 。

前 15 世 紀中期 , 阿拉 米文字 與楔形文 字並駕齊 驅 。 可資佐證的是 , 考 古學家在一塊前 15 世紀 的石碑 上發現 了刻有楔形 文字和阿拉米字母兩種文字 的圖 案 . 前 10 世 紀前期 , 亞述 帝國處於鼎盛時期 , 阿拉米文字和楔形文字共 用的圖案更是不勝枚舉 。 在提革 拉 · 帕拉薩 三世 (前7 4 ~ 前 7 2 8) 、 薩爾貢二世 (前 7 2 1一前7 0 5) 和 辛那赫里布 (前 7 04 一前 6 8 1 ) 統治時 期 , 登記戰 利品一般都用 阿拉米文 字和楔形文字兩 種文字 . 在 己經 發現 的歷史文物 中有一幅 圖案 , 上面 畫著一名手執蘆葦筆的書吏正在羊皮或紙草紙上書 寫阿 拉米文字 , 另一 名書吏則手 持楔形筆在泥版 上 壓制楔形文字 。

前 6世 紀 中期 , 波斯人從伊 朗高原進 入美索 不 達米 亞 , 儘管波斯 人一度模仿 巴 比倫楔形 文字 創立 了波斯楔形文字 , 但不久就被阿拉米文字所取代 . 前 4世紀 後期 , 希臘 、 羅馬人相繼入侵 西亞 , 並 使希臘 語 、 拉丁語 成為通用 文字 。 在 希臘語 、 拉丁語的衝 擊下 , 楔形文字的應用範 圍進一步縮小 。 迄今發現的 最後一塊楔形文字泥版 文書書寫於 75 年 。 。 阿拉伯 人入主西亞 以後 , 與 當地居 民同化 , 使當地 居民失去 了原有的語言和傳統文化 。 儘管阿拉伯人統治時仍 有許 多楔 形文字泥版 和石碑流 傳下來 , 但在阿拉伯 伊斯蘭 文化 的影 響下 , 楔形文 字在人 們的記憶 中逐 漸消失 , 最終成為一種 死文 字 。

楔形文字的釋讀

古代西亞 楔形 文字在沉睡 了近 20 0 年 以後 終 於 遇到 了識 者 。 歐洲人 在 17 世紀 發現到 了楔形文 字 。 第一塊 楔形文 字泥 版 由彼德 羅 · 德拉 · 瓦勒 ( P i e t r o De l l a Da l l e ) 帶回歐洲 , 他於 16 2 1年訪問 西 亞 , 抄寫 了5個楔 形文字符 號 , 並對楔 形文字的書 寫方向作 了研究 。 最先仔 細研究楔形文字者是漢諾 威 人 尼布 爾 (C . iN eb hu )r , 他研 究 的是波 斯古 都波 斯帕里斯 (P er s eP ol i s) 的楔形文字 銘文拓本 , 該拓 本用三種文字寫成 。 他 區分 了40 多個字符 , 為楔形文 字的研究立下 了首功 。

在 釋讀 楔形 文字 方面邁 出決定性 一步 的是德 國戈 廷根 的青年 中學 教師 格 羅特 芬 (G . F . Gor et - f e n d) . 據 說 , 他釋 讀楔形 文字的動機 是為了打賭 , 試一試 自己 的聰 明才智 。 18 02 年 的某 一天 , 他趁著 酒興 同別人打賭 , 賭 的是 當時一流學者宣稱無法 釋 讀的楔形文字 。 當時他手頭有幾張劣質波斯波里斯 楔形文字銘文 的拓本 , 憑著年輕人的機敏 , 他找到 了 釋讀楔形文字 的關鍵 。 他先認 出了幾個國王的名字 , 釋讀了十幾個楔形文字符 號 , 以後步步深入 , 成功地 釋讀 了波斯楔形文 字 。 格 羅特芬釋讀波斯楔形文字 獲 得成功轟 動 了世 界 , 各 國學者因此掀起 了釋讀楔 形 文 字 的 高 潮 . 1 83 8 一 1 8 51 年 , 英 國 的 諾 裡 斯 (E . No r r i s) 在格 羅特 芬 的基礎 上初 步釋 讀埃 蘭楔 形文字成 功。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杭州刺史


誰說是“突然”被破譯的?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稱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字。這種起源於兩河流域的文字,是蘇美爾人所創造。這些文字被刻在溼潤的泥板上,然後在火中烤乾,就可以長期保存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逐漸湮沒在歷史當中。

1625年,意大利探險家彼得羅來到了兩河流域,在荒漠中,他發現了一些神秘的土丘。在這裡,彼得羅發現了一些殘破的磚塊,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號。於是,他蒐集了一些帶回歐洲,想要研究上面到底是什麼。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考古學的概念,這些奇怪的符號也就沒有人願意花時間研究了。

1700年,英國學者托馬斯·海德,將這種文字命名為“楔形文字”。到了1802年,破解楔形文字已經在歐洲成為一種潮流,當時年僅27歲的德國中學希臘語教師格羅特芬德,在和朋友喝酒時吹牛,說自己能破解這種文字。酒醒之後真的開始研究了,他找到了幾分銘文摹本,大膽猜想波斯文的行文句式,然後套入到楔形文字符號中,竟然獲得了成功,破譯了10個波斯楔形文字。


1835年,英國陸軍中尉羅林森一個波斯小鎮,在懸崖峭壁上臨摹了一份楔形文字的銘文。

(貝希斯敦銘文)

這些楔形文字的內容旁邊,有一副浮雕,上面是波斯國王大流士腳踩反叛者,在貴族的陪同下傲視俘虜的形象。更關鍵的是,羅林森臨摹的楔形文字,也就是貝希斯敦銘文,是由三種不同的楔形文字寫成的(古波斯語、埃蘭語、阿卡德語),這成了破解楔形文字的關鍵。

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語言記錄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大流士鎮壓反叛者的故事。而古波斯語和現代波斯語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於是就可以參考現代波斯語,破解古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然後就可以直接推導之前的楔形文字。

可能大家有些迷糊,楔形文字怎麼還分這麼多?和古波斯語又有啥關係?

簡單的說,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之後,逐漸被其他民族拿來使用了,然後發展出了不同的楔形文字語言——比如咱們的漢字,很早之前被韓國和日本借鑑使用,逐漸形成了另一種系統。日語中的漢字雖然我們認識,但有時意思不完全一樣。


總之,簡單的理解就是,楔形文字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找到了其中一個突破口,通過貝希斯敦銘文這樣的“多語文獻”一對比,破譯就容易多了。

(楔形文字破譯)

通過現代波斯語研究古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然後再通過“記錄同一事件的銘文”,解讀其他楔形文字語言,直到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通過十幾年不懈的努力,羅林森才完整破譯了銘文,並且破譯出150個楔形文字的讀音,以及500和單詞及幾十個專有名詞。

一直到1857年,包括羅林森在內的楔形文字破譯者,在英國皇家協會主持下,分別破譯了同一篇銘文,結果基本一致。這證明,人們已經解讀了楔形文字。

所以,楔形文字不是“突然”被破譯的。首先是楔形文字的不斷流傳,讓人們找到了古波斯語的突破口。然後就是很多研究者的不斷努力,才慢慢破譯的。


七追風


破譯又如何?浪費人力精力無任何意義!有些人抓住古人的破帽子、破礶子、破尿壺,研究來研究去,無論怎麼研究也是古老落後。這些人為何熱衷於研究過去,為何不喜歡研究當代先進?

我勸這些研究人員別在浪費國家糧食了,應該研究一下日本為什麼長壽第一,瑞典為什麼諾貝爾第一,美國為什麼發明第一,芬蘭為什麼教育第一,以色列為什麼科技第一,丹麥為什麼廉潔第一,韓國為什麼人均收入世界前列,德國為什麼工業第一,法國為什麼人類發展指數很高,加拿大為何幸福指數很高,澳大利亞為何環境衛生世界前列,新西蘭為何福利世界較高?


楊哥之翩翩舞


那是公元前522年(東周景王姬貴24年)的事情。

當時的波斯國王岡比西斯二世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在國內發動了叛亂。岡比西斯聞訊後從埃及返回,卻不幸於中途死亡。一時間,波斯貴族群龍無首。

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人設法獲得了王位,並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命人將平定叛亂的經過,用三種文字(巴比倫文、埃蘭文和波斯文)刻在今天伊朗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

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清道光16年(公元1835年),一個叫羅林森的英國人偶然發現了銘文,並製成了拓本。經過8年多的努力,羅林森首先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第一次讀通了這些文字。

在羅林森和其他學者的不懈努力下,到清光緒27年(公元1900年),雖然還存在一些詞彙問題和語法疑惑,對楔形文字的釋讀工作基本上成功了。

正是在成功解讀了楔形文字的基礎上,今天的我們才能看懂古代兩河流域留給我們的寶貴文獻,進而知道了距今3000-5000年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王朝更替、民族興亡和文化變遷。


零度灰界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和衰落,究其原因,主觀因素都是人,所以破解一種文字不過是時間問題


獨自行走的朝聖者


由蘇美爾人所創,屬於象形文字。被破譯是時間問題,祖國穩定了,當然有時間考究歷史了


成都本地幫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我們的聖人給過很通透的解釋了,對你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