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稱讚一個人有文化,在你心裡有文化指的這個人具備了哪方面的知識?

海雲海


文化!有高低之分,深厚與淺薄之別,一個通古論經,上知天文地理,下曉幾千年人文。一個正直有文化的,他必是博學多才。


健康78690252


文化是人類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歷史長河中所創造的一切進步的東西,是人類進步的結晶與文明的集中體現。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囊括了一個國家或名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科學技術、經濟政治、文學藝術、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倫理道德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與繁衍離不開的。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任何有內涵的方面都可以顯示出“文化”的符號。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念、認知與方法。

筆者認為,評價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有人理解為能寫字讀書就是有文化,有正規學歷就是有文化,學術領域有所專長有所造詣就是有文化。其實,這是片面的。實際上,更應有充滿正能量的思想境界、價值取向、人格修養、道德品質、行為規範、文明禮貌等知識,並努力付諸於社會實踐中。筆者相信,這一觀點將會越來越得到社會絕大多數人的認同。但在導向具體化、內容形象化、行為規範化上人們可能還有不同的見解。

筆者還認為,努力做一個有文化的人,除了應飽覽群書、知識豐富、學有所長,業有所成外,至少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知於禮。懂得尊重關愛,熟悉禮儀常識,待人寬容平和、熱情大方,親疏高低有度,行為舉止文明得體。

二是善於靜。少說話,多傾聽。心態不驕不躁,靜觀其變,耐住寂寞,享受靜美。三思而後言,不出風頭,不爭彩頭,更莫出口傷人。

三是能於忍。"宰相腹內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走馬"。當然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不能忍。但偶遇不公不平的一般性問題莫要急於宣洩,強爭伯仲。一時一事之忍是為了善判能解。氣大傷身,退一步海闊天空。

四是先於讓。謙虛禮讓是一種胸懷,莫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先後、高低、遠近、遲早、上下的蠅頭小事而爭搶。清代康熙年間張英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就是讓的大度,讓的典型。

五是甘於淡。實現個人奮鬥目標與理想要踏實、要奮博,但對己之力所不能及的名利、金錢、感情等現實問題要看得開,當斷則斷,能棄則棄,甘於平淡,莫要惹事生非。有時放棄了也是一種解脫。

六是止於野。人際關係中的野蠻、粗魯、暴躁是文化人的一大忌,極損形象。莫要因功高能強而目中無人,更不能驕橫放縱如刺似荊,視禮儀而不顧,令人反感。

最後需補充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沒有"文化"的平民百姓反而比有"文化"的一些官宦商賈待人行事還要有"文化"。要記住他們,同樣是堅守與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力與揩模。








文海墨韻


在不同的人眼裡,“文化”的含義是不一樣的,而並不是說你具備了哪一方面的知識。

舉個例子。

在村裡,大部分不識字或者讀書少的人,認為上了大學的人就有文化——他們以學歷高低來評判是否是有文化。

在單位,語言文字能力不強的人,往往稱搞文字的或者懂的傳統文化常識多的人為“文化人”——他們以語言文字能力水平為評判標準。

在社會上,往往以是否具備一定國學水準為評判標準,判定一個人是否有文化,比如易中天、王蒙、莫言等。

從文化定義來看,相對於政治經濟外的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統稱為文化,這意義上得文化普遍、宏大,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是文化人。比如,不識字的藝人,可能是非遺傳人,你能說他不具備文化知識嗎?再比如不識字的農村普通老人,幾十年經歷、認識感悟和農耕經驗,也許比誰都豐富,他也許寫不出來,但能說出來,這難道不是文化的表現嗎?


不教書先生


“有文化”在我看來是指:悟懂了為人處世的大道理。

它包括了尊敬父母師長,兄友弟恭,對朋友言而有信,對他人友愛和對社會友愛。能夠做到這些的人可以稱之為“有文化”的人。

這可不是我自己編的,是被稱為“聖賢”的孔子在著作《論語》裡面給出的答案。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便知了。


孔子的主張:先做人做事

下面一段摘自孔子《論語》的“學而”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解釋一下:

“孔子說:“弟子在家裡是個孝子,在外尊敬師長,兄友弟恭,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做人做事謹慎,而又言而有信,對他人友愛,而又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做到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然後根據你的志向所在再去 “學文”(這裡的文,應該指文學、知識、科學、藝術等)”。

看看孔子對其弟子的主張:先學做人,後學做事,最後有餘力了,才學習文學知識這樣的一個順序。前面做人做事辦不好的話,那就不用去學習文學知識了。做人做事不及格的話,文學知識學得再溜也沒有用。可見孔子對於“做人做事”是非常看重的。重要性要高於文學知識的。也即是說,判斷有沒有文化不能光靠“學歷”,不能靠你學了多少知識來見高低的。相反它是看你做人做事的水平來決定。


子夏定義“有文化”

接下來這段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的。直接給出了“有文化”的定義。與孔子的看法一致。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解釋一下:

“子夏說:“遇到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習;對自己的父母,儘自己所能地去孝敬;對答應給人辦的事,儘自己身心和能力去做;跟朋友交往要有誠心,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就算是沒有做過學問,我也一定說他是很有文化的人。”

子夏直接定義了什麼是“有文化”的人:能夠把以上提到的事情做齊了,就算這個人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也一定說這個人“真有文化”。這是“真文化人” 的境界,在於“為人處事”,而不在於“有無讀書”。


結語

孔子師徒二人共同給出了一套判斷“文化人”的標準:看他對父母如何,對朋友如何,對社會如何,就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水平了。

所以從孔子的主張中可以看出。所謂“有文化”,是要從人生的經驗中去體會的。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只能說他文學好;這個人知識淵博,只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文化”。而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文化”的人。


一葉淨心


文雅而不粗俗,講規則、講道理、有條理,不極端。按照規則,有依有據,不任性胡為,就被認為有文化。為什麼這樣做事會被認為是有文化呢?它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使然。過去人們相信老天爺是有規則的,這個規則叫做理。誰懂理啊?實際上,明白事理的人很多,社會也尊重明白事理的人。而一般認為,人要明白事理,需要學習,知書達理,也就是通過讀書,明白事理。所以讀書人在過去的位置很高,全社會尊重知識,但另一方面,讀書人也代表著理。有了事,人們願意先讀書人評理,這樣的人就被認為有文化。


三句半苦逼


人們經常稱讚一個人有文化,到底具備了哪些知識才叫做有文化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從這些覺得別人有文化的那些人著手,他們為什麼說別人有文化?在什麼情況下會覺得別人有文化?我們來分析一下:

1、當你遇到某件事情困難重重,自己一籌莫展無法解決時,別人卻能夠易如反掌地幫你解決你遇到的困難問題。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有知識)

2、當你與人交談時,有些時候自己完全組織不出非常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而對方說話卻說得頭頭是道,並說非常順暢流利。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有口才)

3、當你看見一幅名畫時,完全看不懂這幅畫是什麼意思,而別人卻能夠看懂這幅畫的意思來,並能夠解釋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懂藝術)

4、當你與別人交流到過去的某個歷史人物時,自己全然不知,而別人卻完全瞭解這個歷史人物並且談得不亦樂乎。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懂歷史)

5、當你看見一個蘋果從樹上掉落在地上,你不知道為什麼,而別人卻知識這是為什麼,並告訴你原因,另外還給你講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懂科技)

還有好多,這就不多舉例了。

歸拉總結一下,從以上可以分析出他們都是在自己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或者對某些東西不瞭解時,而別人卻非常瞭解並能夠解決問題。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由衷地稱讚他有文化。

這說明人們常說的有文化的人是包括懂得各種各樣的文化知識與經驗的人,不單單只是懂得一種專業知識的人。有文化的人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就像前面講的:有知識;有口才;懂藝術;懂歷史;懂科技等等。

所以說有文化的人都是一些博學多才之人,也就是懂得各方面知識的人。







智宇思維


一個有文化的人,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被謬論謠言洗腦。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舉手投足間散發的教養,連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實在不能說這樣的人有文化。一個有文化的人,具有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不管環境如何浮躁或如何荒蕪,有文化的人已然可以豐富自己的內心,並從中獲得安寧。他們習慣獨處、懂得獨處、渴望獨處,在獨處中思考、在獨處中昇華。一個有文化的人,不畏懼獨處,更喜歡在獨處中默默提升自己。

很多時候,文化是一種隱性的存在,是一種人生的準則。它也許看不到,但很重要。它會讓你思想更豐盛、選擇更高級、做事更自主、生活更充滿情趣,這些都是對自己的好處。只有保持謙遜,繼續學習,才能讓自己的內在力量更強大。

你的文化涵養,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晗光丹影


缺啥贊啥唄。對於一個贊他有文化的人,他必須是沒文化的。但是必須識字,不然別人會反感。

比如你很醜,就可以贊你的眼睛真漂亮。你會打心底高興的,因為你確實覺得你的眼睛是最好看的,只是別的五官不太搭掉。

也可以說實話但是不真實的,比如說贊你鼻樑高,是實話,但是高鼻樑人醜的也多,眼大而醜的人也多。誇其大不提其醜就可以了。萬能的就說呀你好有才呀。一般他會認真的問你,你說啥,你就認真的再說一遍,你真有才!就可以了。他會不好意思的說一句,哦!你就感緊轉移話題,他一般都會答應你的。


饕餮生煎


我們一般說一個人有文化,是指他說話、做事、處理問題的方式,文雅而不粗俗,講規則、講道理、有條理,不溫不火,不極端。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按照規則,有依有據,不任性胡為,就被認為有文化。為什麼這樣做事會被認為是有文化呢?它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使然。過去人們相信老天爺是有規則的,這個規則叫做理。誰懂理啊?實際上,明白事理的人很多,我們說一個老太太也能很明白事理,社會也尊重明白事理的人。而一般認為,人要明白事理,需要學習,知書達理,也就是通過讀書,明白事理。所以讀書人在過去的位置很高,全社會尊重知識,這當然因為讀書會做官,但另一方面,讀書人也代表著理。有了事,人們願意先讀書人評理,這樣的人就被認為有文化。說一個人有文化,這個說法,本身也是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文化的結果。過去,你沒文化,還不講理,就會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斥。今天這個傳統在削弱,為什麼?因為社會風尚在宣揚我是流氓我怕誰,這個時候稱讚一個人有文化,那是相當不容易的。


真相很簡單


文化一詞源自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簡言之,文化最初包括的範圍是對天象的認識產生的知識理論,人類製作的相關制度、規範等等。

換句話說,物相雜為文,推而廣之為化。文化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組織之間的一切普遍認同的規則。所以文化範疇很廣,哲學角度、歷史角度等都有不同的文化劃分。

稱讚一個人有文化是指他懂得人世間更多的物理、道理、規則、習俗等等知識的統稱。現在一般指上過學,學歷高,但只有這些知識還不能算真正的有文化,知識能轉化應用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