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額受捐卻物資緊缺?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原司長指出原因和對策


鉅額受捐卻物資緊缺?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原司長指出原因和對策


隨著1月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席捲中國,慈善組織、商業公司、民間NGO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捐助力度空前。

據1月30日召開的湖北省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披露,截至2020年1月30日12時,湖北省紅十字會、省慈善總會、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累計接收包括醫用防護服、N95口罩等捐贈物資615.43萬件。截至2020年1月29日12時,全省累計接收社會捐贈資金42.67億元,其中省級15.8億元,武漢市24.33億元。

全國層面的社會捐助規模也在不斷增長。人民日報客戶端最新消息顯示,截至2020年1月31日17時,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機關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共接受用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社會捐贈款物8.50億元。其中,接受資金6.60億元,物資價值1.93億元。

鉅額善款源源不斷流入慈善機構,但全國範圍內“抗疫”一線的各級醫院所面臨的醫療防護物資嚴重短缺局面並未明顯緩解。1月30日,武漢協和醫院再次在社交平臺求助稱“物資即將用盡。不是告急,是沒有了!”經《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佈轉發後引起熱議;日前,全國多個省市的多家醫院因為防護物資緊缺,也相繼發佈了接受社會捐贈公告。

在這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療物資短缺成為橫亙在一線醫務工作者面前的巨大難題。鉅額受捐卻物資緊缺,重大疫情中物資募集機制的合理性、湖北省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的款項使用情況等飽受質疑。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長江商學院公益委員會委員、EMBA16期校友,曾參與統籌汶川救災一線工作的原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全國各地尤其是湖北省一線醫院物資緊缺的根本原因,在於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以前線需求為標準的物資支援體系和捐助體系。

鉅額受捐卻物資緊缺?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原司長指出原因和對策

鉅額受捐卻物資緊缺?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原司長指出原因和對策

王振耀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長江商學院長江商學院公益委員會委員

長江商學院EMBA16期校友


Q:目前全國各地尤其是湖北省一線醫院物資緊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王振耀: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到現階段,實際上是對整個物資供應保障體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挑戰。目前造成物資短缺的原因,是救援物資在調度過程中出現的運轉不盡通暢的問題。醫院都直接在網上呼籲募集物資了,實際上是各省市物資調度整個出現失靈的信號。

Q:根據民政部規定,疫情中慈善組織所募款物應統一交由湖北省五家官辦背景的基金會統一分配,如何看待在重大公共事件中這種模式?

王振耀:湖北紅十字會所負責區域是全國疫情的前線,把錢捐給前線是沒有問題的,但這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醫院是我們抗擊疫情的前線陣地,需要“炮彈”的時候物資要及時供應。但現在的情況是,醫療物資“一裝一卸一調動”,對前線醫院來說已經晚了。

時間是關鍵,物資捐助到了,醫院等著分配,但是環節多,能不能把裝卸分配的環節省去?

另外,前線物資信息也缺乏透明化。目前來看,大家都對災區情況並不清楚,每家醫院需要多少物資?重點社區需要多少?全國層面的醫院又需要多少?他們的需求滿足了多少?只有掌握前線物資的具體需求量,才能直接根據醫院、社區需求短線供應物資,需求信息有時不一定準確,但在應急時期,不準確的信息也比滯後的信息有用得多。

Q:所以這是整體物資支援體系的問題?

王振耀:對,是整體物資支援體系和捐助體系建設、或者說體系完善的問題。物資到了武漢,再由紅會分給醫院和社區,環節就相對顯得多一些。

那為了建立這個機制,我覺得應該是把幾類線索分一分:政府應該有大體的功能保障,醫院要多少物資應該給個基數;慈善機構儘快短線對接,醫院需要的物資緊急援助;醫院自身也要有靈活資金,把採購渠道都激活,社會捐贈也可以補充靈活資金。

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要先把整個體系安排下來,其他工作才好開展。

Q:你參加過汶川救災的捐助物資統籌,從中得到了怎樣的經驗?

王振耀:在汶川救災的時候,時間是很重要的。當時人們捐贈熱情很高,每天有來自全國2000多火車皮的物資送到成都火車站,物資在成都都堆成山了,但都江堰、綿竹完全沒有物資,也沒有車來拉。我們就說,別把貨從火車站卸到成都了,就差百八十公里,大多數的物資直接拉到災區各地。

後來,整體物資支援體系和捐助體系就搭建起來了。整個體系也經過一週左右的調整,發現由一個省專門援助災區一個市或幾個縣都不行。後來就進行了調整,一個省對一個縣,省長直接和縣長聊,就是短線直接對接,缺什麼物資就跟省長提。曾經的湖北省對口援助的就是雅安的漢源縣。

Q:要以前端的需求為出發點?

王振耀:對,現在大多數還是按常規性的,我捐贈到一個地方,等他再分配。環節這麼多太耽誤時間了。現在協和醫院就說“不是缺物資,是沒有了”,有能力的話,趕快建立一套機制,儘快滿足重點醫院的需要。

Q:在疫情中,包括湖北在內,全國各地物資募集機制應如何搭建?又如何實現短線對接?

王振耀:整體募集機制的搭建應該以前線需求為標準,前線需求的主體包括一線醫院和重點社區,物資供應方就包括政府部門和相關慈善機構,後者直接化、短線對接前者。就像汶川救災時一個省對口援助災區一個縣那樣。舉例說,武漢市紅會可以只負責協和等幾家大醫院的物資,或幾類物資,哪家醫院物資緊缺了,就找哪家基金會,基金會也對調度物資的數量、方向很清楚。

Q:這樣的募集體系在武漢建立需要哪些力量的支持?

王振耀:目前是需要中央、地方政府和慈善機構都能儘快達成共識,整個捐助體系的搭建只由湖北省層面來做是不夠的,需要上一級下沉:省來調動市,中央來調動省,由全國性基金會來協助武漢調動物資,武漢再根據各縣區醫院、社區情況進行佈局。

當時汶川救災,四川省調度不了全國甚至全球的物資,就是由中央在一線前方指揮部管。

Q:如何讓民間捐贈在這次疫情捐贈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王振耀:先把體系搭建好,更多的這種民間捐贈也不會顯得那麼亂了。一直以來民間捐贈的力量都很大,在汶川救災中也有體現。如果搭建了完整的平臺,比如協和缺物資,和他對線的紅會就可以聯合醫院進行募捐,短線就可以把仗打贏了。

Q:目前,網絡平臺上民間公益性團體的捐助規模也在不斷增加,其中不乏有影響力的個人和團體通過社交平臺搭建自發性的民間公益性團體,自行選購物資進行捐助。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王振耀:我認為這種現象是很好的,是對我所說的捐贈體系的調整補充。用互聯網平臺公示這種募捐,可以促成捐助體系中信息公開化透明化,不僅提高了捐助的及時性,對其他民間捐贈的物質保障也提供了一定的參照。

Q:如何規範互聯網平臺民間捐贈?

王振耀:民間捐贈發展前期可能發生的無序並不可怕。目前,還是應該鼓勵更多民間力量進入疫情防控的捐助領域。可以“邊行動邊提醒”,不要一開始就出一堆政策讓人家研究一個月最後放棄了。我們都沒經歷過這樣一場大的疫情,這應該是全國一起應對的,我們都處於學習過程,各類平臺肯定也有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有問題出現,相關部門可以制定規則去約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