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柴创6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元,一万两银子就是价值人民币1500000元。在清朝的前半段中,中国在世界上还算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农业社会国家,货币的购买力自然也不会大起大落,每一石粮食大约可以卖到“银一两四钱六分”,大约是一两银子可以换1000文钱,一石粮食放到现在大约是70公斤上下,平均下来国内杂粮目前价格为两元人民币可以买得一公斤。



劝你善良的自枚鲤


清朝有1万两银子算富翁吗?到底能换算500万还是7000万?

有朋友问,清朝时期有1万两白银算什么概念,能算是大富翁吗?晋商动辄百万两的投资,净资产有多少?

今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

1,按照财政收入对比来看。

清末一年财政收入能有1亿两白银,拿着1万两白银相当于有财政收入的万分之一。

假如清朝和现在国力相当,我们财政共工预算收入是20万亿,如果能有其中万分之一,那就是20亿人民币。这样资产虽然比不上王健林马云这样的顶级富豪,至少也是省市级的首富。

2,按照粮食价格和房屋价格对比。

清朝末年,国家收的钱基本都给列强交保护费了,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粮食价格高得离谱,1两银子能买到107斤粮食,基本上是10000两银子能买到107万斤粮食。

清朝斤虽然是16两,但换算成公制单位也只有550克,实际上也是半公斤。现在我们的优质大米一斤最多卖到5元钱。107万斤大米就是500多万。

这点钱别说当某省某市的首富了,北京五环内买套房都费劲!

清朝买房子要多少钱,历史学家考证,清朝北京房价大约是70两银子买四间瓦房,每一间15-20平米。算下来一两银子就是一平方米。

如今北京房价平均70000元,1万两银子就是7000万人民币。即便是在北京,这也是小有资产的王老五了。

3,按照社会工资来看。

1万两银子能带来怎样的社会地位,主要还看与他人对比。所以,我们可以和各行各业的工资进行对比。

清朝省级干部如巡抚学政一年合法工资是1万两,所以你带着1万两银子在他面前也没得瑟不起来。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厉害了。资料显示,清朝普通士兵的军饷每月2两,社会上普通工人也能挣到2两银子每月。现在我们搬砖工煤矿工快递小哥月薪都能拿到4000-6000。这样对比1两银子相当于2000-3000人民币。

1万两就是3000万人民币,这是普通人工作5000个月的工资!不少了,绝对有钱人。

清朝时,拥有1万两银子,绝对是有钱人中的有钱人,但你未必能过得好,这是因为,在清朝这样一个半奴隶制社会中,你越有钱,往往就会越容易死。

顺治年间,清军在江南地区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杀得人头滚滚。从本质来说,是因为江南人有钱,清朝总是想通过政治权利来掠夺汉族地主的钱财,必然招致当地人的反抗。这件事之后,江南地区始终都是清朝发动财产掠夺的主要方向。

康熙初年,清朝的江宁知府朱国治先后制造了江南三大案。江南士绅地主,要么被指认为郑成功的内应,要么被指控反抗国家意图造反。朱国治在江南掘地三尺,搞得民怨沸腾,居然还能步步高升到云南做巡抚。老天有眼,吴三桂把这个大屠夫弄死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真的有1万两白银,一定要超过一半的钱买个乌纱帽,自己给自己当"保护伞",这样才能保全全家性命。这一点,晋商是都知道的,所以,从来不做官的晋商,在祠堂里全都是衣冠情兽的官员,最高还有从一品大员。这些钱,对于商人来说,绝对是有必要的投资。

清朝,商人地主等有钱人要给朝廷交保护费,朝廷又要给猎枪交保护费。这个社会,简直乱套了!


历史知事


一两银子1000文,也就是1000个铜板。

大米是折算购买力的最有力武器,据史料记载,康熙当时2文买一升米,相当于一斤半米,当时1000文能买750斤米,按照目前2块的均价,一两银子值1500块钱。那时候物价低,购买力很强,康熙时的10000两相当于现在的1500万左右。

到雍正时,物价上涨,银子的价值就相应下跌,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1000左右,10000两银子大概值目前的1000万左右。

乾隆事情,物价上涨太快,官员工资也水涨迅速。过去一品官员的俸禄是180两银子+180斛大米,到乾隆时期还大幅增加养廉银,差不多是工资的100倍,即另外还有2万左右的养廉银。此时的银子大约折合400元左右一两,1万两银子相当于400万左右人民币。

后期,由于鸦片战争,国家经济紧张,赔款巨大,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子开始涨价,此时银子兑换比例开始上涨,从一两银子兑换1000文涨到1500-1600文,到后来涨到2000多文了。但是此时物价也开始水涨船高,一升米需要六七,直至最后需要二十文左右,所以银子的价值实际还是跌了,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块钱左右。鸦片战争后1万两银子相当于200万左右吧


guide911


不管是哪个朝代,拥有一万两白银,都是实实在在的富人阶层,清朝也不例外。

清朝拥有一万两白银,是啥水平?

首先,可以购置大量土地房屋。

自古以来,中国人有钱后,都喜欢购置土地房屋,而拥有一万两,则可以随随便便购置好几套大房子。清朝一间房子的标准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据记载,乾隆十三年的北京城,四间瓦房的价格约为70两。而这四间瓦房的面积大概在80平方米左右,相当于当时的一两银子约可购买一平方米的房子。

所以拥有一万两白银,在清朝,可以让自己在北京很轻松的就拥有一套大房子。



第二,从社会的工资来看。

清朝时期,一个一品官员的年薪,不算其他灰色收入,是180两;二品是155两。

也就是说,一万两白银,可能是一个一品官员大半辈子的俸禄。即便是清朝皇后,一年的俸禄也只有一千两白银,所以一万两白银相当于皇后十年的俸禄,当然算是巨款。

第三,从清朝的物价来看。


在正常情况下,白银和铜的兑换比例为一比一千,也就是说,一两白银可兑换一千文铜钱。而在康乾年间,一升大米大概需要十文钱,清朝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康乾时期,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50斤的大米,一万两白银可以购买150万斤米。

当然,不同时期的米价也有所不同,比如到光绪年间,一两银子大概只能买到110斤左右的大米。但从清朝整体的米价来看,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00斤至150斤大米。

若以大米的价格来算,清朝时期的一万两白银放到现在,也有几百万人民币。



另外,在清朝,你还可以通过捐钱来买一个官职,比如捐4620两白银,就可以当一个七品或六品官员,虽说七品官员的年薪只有45两,六品官员的年薪只有60两,但却能借此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好地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在清朝,拥有一万两白银,绝对算是一个有钱人,可以活得很滋润,但前提是不要卷入如文字狱之类的事件中,否则再有钱,都可能落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金兔历史


大清帝国的一万两银子大约可合现在的币值1500余万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大明王朝时一两银钱约合人民币`600元,浙江学士钱钱益考试作弊,贿赂中考四万两银子,才高中榜眼一举入仕。










94310417小云


1万两白银,放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算得上是相当富裕的人家了。

按照记载,清朝最为辉煌的康雍乾时期,1两白银可兑换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优质大米的价格为1升大米10钱左右。根据换算,清朝时期1升大米折合成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1两白银可以购买优质大米150斤。1万两白银就可以购买150万斤大米。

按照现在的标准,1斤优质大米的价格我们安3元钱计算,150万斤大米那就是人民币450万元。

450万人民币,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标准,那也算的是富裕人家了。按照现在5000的税收起征点,整个中国符合纳税标准人数大概是6000多万,那就意味着中国还是13亿人的月工资不足5000元。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3口之家,要多少年才能赚够450万元?

当然,用大米的价格来衡量还是有点不够准确,我们再换一种方式来衡量一下1万两白银在清朝的富裕程度。

在清朝,获得亲王爵位之人,每年薪水是白银1万两,郡王薪水是白银5000两,贝勒的薪水是白银2500两,贝子的薪水是银1300两。

1万两白银,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 。毕竟一个亲王,位于当时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一年的工资收入也就是1万两白银,而像郡王这种同样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则要两年的工资才有1万。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那些文武百官的工资水平。

按照清朝的制度,一品官员的年薪大概是白银180两,二品大员的薪水是白银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从这个数字来看,在官员们不贪污受贿,不搜刮民脂民膏的情况下,1万两白银也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乾隆年间,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口人家,一年的总收入大概是30两白银到40两白银的样子,总支出基本和收入相当。也就是说,在乾隆时期的北京,1万两白银可以让1个普通的4口之家生活200-300年。要知道,这可是京师,经济水平要超过其他地方,要是在其他地方,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来换个角度。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

2500文,在乾隆时期折合白银2.5两,也就是说,长工吕魁元要不吃不喝连续干上400年,才能攒够1万两白银。

清朝时期,普通的农民,一年靠种地能够获得10两白银的收入,需要1000年才能获得1万两白银。

由此可见,1万两白银,在清朝普通百姓家庭,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他们一辈子也无法赚到钱。


小镇月明


明朝时白银正是成为古代的法定流通货币,而货币的价值与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否强盛、政权是否稳定等等是息息相关的。

而清朝恰恰是经历了由萧条到兴盛再到衰败的一个单循环,因此判断1万两白银在清朝属于什么水平我们需要根据清朝每个时期的不同情况来回答。

在清朝初期,国家久经战乱刚刚稳定,物价水平是相对较高的。根据史料《榕城纪闻》记载,清朝初年大米的价格差不多在三两白银一石左右。一石相当于现在的50kg,10000两白银能够买170000kg大米。以一个人一天吃2kg大米来计算,1万两白银够一个人吃230年左右。这足以证明在清朝初年1万两白银能够支撑一家五口吃上一辈子了,诚然是一笔巨款。

清朝中期,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物价水平降低,大米的价格相对建国初期降了三分之二,我们不再进行折算。而在乾隆时期,在北京城靠近皇宫的位置买一座四间砖瓦房的宅子大概要花费100两白银,那么手里有一万两白银的话就像现在在北京能买100栋楼房的样子,这笔财富不可想象。

清朝末年,又是太平天国运动又是西方列强侵华,战乱之下物价飞涨。白银的购买力打到了清朝初期的水平,甚至是其二倍。

此外,清朝统治者也有买官卖官的情况,乾隆时期一个正四品实权官职的价格在16000两白银左右,而一个五品虚职的价格大概在1000至两千两白银之间。慈禧西逃时寡妇张氏用一万两白银就买了个”二品诰命夫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清朝时期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在3两银子左右,大部分家庭也就是每年数着手里的那几个铜板,是见不着银子的。清朝的官员俸禄也是低的可怜,一品官员年俸禄在200两左右,最低的九品官员一年才30两。1万两白银几乎清朝人民一辈子甚至几百辈子都挣不来的。

综上可知,1万两白银在清朝就是是超级富豪的财富了。如果你带着一万两白银回到清朝可以买上千亩良田过过地主的生活,可以作为商业资本发财致富,可以买一片商铺收收房租,也可以买个官步入仕途。一万两白银,一万种可能!


以史励人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万两白银不等同于现在的一万块钱,再者在清朝的不同时期,这些银子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来说清朝康熙年间一石大米的价格也就是八九钱,最多不超过一两银子(一石等于50kg)那么一万两银子,大家应该也清楚什么价格了。

乾隆年间,国家安定大肆的吃喝玩乐导致经济开始衰败,于是物价直线上涨,到了19世纪的时候,一石大米已经二两有余了。

甲午战争时期,米的价格更是接近六两一石了,在当时的话一万两银子就缩水很多了,当时一万白银相当于总督级别的官员一年的俸禄了。

在和平年代,拥有一万两白银的家庭,算是很富裕了,不过战乱年代或者国家动荡时期,那么白银或者现在的货币就会缩水很多。






请叫我温格


清朝初期

物资比较短缺的时候,一般的商品,是不出现在市面上的,不过大米却一直都有,当然这也是属于人们的日常所需,在清朝,一石大米大概有一百五十斤,当时一石大米要三两银子,要是收成好一些,那么价钱自然会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渐渐安定了下来,这个时候的物价也就降低了不少。

清朝中期

康熙年间,为了能让百姓吃上饭,国家还曾从泰国买一些大米回来,再价格朝廷的一些措施,所以米价相对稳定,到了雍正、乾隆前期的时候,清朝的整体物价,都是比较低的。

这个时候,一石大米的价格,也就是八九钱,最多不超过一两银子,那么一石大米是一百五十斤,那么一万两银子,大家也大概知道是个什么价格。

结果到了乾隆中叶以后,乾隆认为国家安定,自己开始大肆的吃喝玩乐,朝廷的经济开始衰败,于是物价就直线上涨,再加上后来白银大量流出,物价更是涨的飞快,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一石大米已经涨到了二两白银。

清朝末期

后来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因为国家还是到处战乱,所以各地的物价也要相对高一些,米的价格更是到了一石五两八钱银子,接近六两了,在当时的话,一万两银子就要缩水很多了, 当时一万两银子,大概就是总督级别的官员,一年的养廉银的收入,也算是还不错了。

按照购买力来说,清朝的一两银子能够兑换1000文铜钱,一石米需要600到700文钱,按照现在的米价3块钱一斤,一石米需要510块钱,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不到1000块钱。而现在的银价在3.5元左右,一两银子才170块钱。

综上所述,我们的生活成本可比古代高多了啊,当然清朝采用16两,我们采用的是10两制,所以用现在银价去比较古代是很不合适的。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点点关注。


怀信同学


大户水平,古代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银子,一般的三口之家一年的费用也就3—5两银子,20两银子能买一个丫鬟,记住,是买断了的,她就是你的私人货物。清朝乾隆年间一年的税收在6000万两左右,相当于你的家产是满清王朝收入的1/6000,自己可以换算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