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 為什麼小二不數數錢,不害怕銀子不夠?

用戶111460487979


在現代社會,我開一個小飯館,賣家常菜那種。如果有人結賬時,直接放下一塊100克金條結賬,然後扭頭就走,我也不會數錢。飯館子吃的再多,也不值四萬塊錢一頓。


放在古代,也是一樣道理。



古代的食物,由於農業勞動力不值錢,與較為稀缺的金銀、手工業品等等相比,相對價格只能更低。今天花一兩銀子能買到的飯菜,在古代最多一百個錢就夠。因為現代的勞動力價格更高,而金銀和工業品價格更低,所以剪刀差效應也越來越小。


《金瓶梅》裡稱,西門慶想跟應伯爵、花子虛等人結拜兄弟,得辦幾桌喜宴,於是稱了四兩銀子,讓家人來興兒去治辦需要的物事。四兩銀子,一共置辦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札、雞鴨案酒等等。



四兩銀子,是很小一塊銀子了,都可以辦好幾桌豪華酒席。放在普通小館子,根本用不上。一般來說,像街頭的小館子,或者城鎮裡的一般酒樓,幾十個錢就足以有魚有肉了。甚至幾錢的銀子,用著都富裕。要知道,一錢銀子也不過是3克多,指甲蓋那麼大一點。


然而,一兩銀子也就是30多克,放在今天不過是100多塊錢而已,只夠在外面餐館吃一頓普通的飯菜。西門慶那四兩銀子,在今天估計最多也就夠買二十斤豬肉,購買力縮水了九成都不止。可見古代白銀購買力之強。


另外還一個關鍵之處,要知道這個題目裡招待客人出面的是“店小二”,這是普通飯館的級別。如果真是一頓飯幾兩銀子的高檔青樓級別,那負責招待的就應該是“姑娘”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話說在明朝時期,一位白衣飄飄的美女俠客正在一家客棧裡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突然,一支飛鏢直接衝著她的腦袋飛了過來。說時遲,那時快,這位大俠不慌不忙用右手很輕鬆便接住了。他覺得事情非常的不簡單,於是便在桌子上面放下了一大塊銀子,連招呼都沒有打一聲,便使出輕功向外飛去,留下了一臉驚愕的店小二。店小二看到桌子上面有一塊銀子,便沒有多說。沒錯,這就是一些武俠劇中,經常出現的場面。

在一些古裝劇中,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幾個人在吃著飯呢,突然之間有事,什麼話都不說,留下銀子便走了。當然了,這只是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古代真實的情況,我覺得不太可能是這樣。

首先來說,最為常見的,使用最廣的便是銅錢了。雖然歷朝歷代的銅錢的樣式可能有點差別,但是銅錢就是主流的貨幣。北宋的時期,比較特殊,出現了紙幣,但這並不妨礙銅錢老大哥的地位。其實在戰國時期,各個小國之間的貨幣都有差別,多虧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貨幣,變得方便了起來。

話說到了明朝時期,這時候銀子終於成為了法定的貨幣。所以可以判定,在明朝之前,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的概率為0。銀子一直是比較大的貨幣了,明朝,清朝很多人都是使用銀子來買東西,而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1000多枚銅板。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吃完麵條,買幾個包子啥的,也就只需要幾個銅板就夠了。一兩銀子完全就吃一頓非常豪華與奢侈的飯了。如果一個人吃完飯,留下一塊銀子,一般來說是絕對夠買下這頓飯的。就算把最貴的菜都端上來,也是夠的。影視劇中主人公留下銀子就走的事情,在現實基本不可能發生。

如果這個人是非常的有錢,吃頓飯就留下一大塊銀子,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就算留下了,小二也不可能會讓你直接就走,因為他首先要檢查一下這塊銀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萬一是塊假的呢,那店小二豈不是要自己支付飯錢。


徐聊


一個原因是因為古代銀子的大小就代表一定的金錢數額,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五塊、十塊一樣,店小二自然可以看出這塊銀子是多少錢。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樣的情節一般都是出現在影視作品當中,既然是演電視,自然不會去數錢。第三個原因就是,其實古人用銀子的機會並不多大部分都是銅錢,店小二還是會去數一下的。

古代的銀子由官府統一發放,發放出來的銀子大小都是一定的,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五十或者是一百。區別就在於我們現在的人民幣如果撕開了,分成兩半的錢就不能用了,得去銀行兌換,或者是粘住以後再用。而古代的銀子會在流通過程中被剪小,小銀子就相當於是現在的十塊、五塊啥的,常年當店小二的人,自然能知道一塊銀子是多少錢。

再說了,這樣的情節一般都是出現在電視劇或者是電影當中。這些影視作品當中,人們在飯店吃完飯以後出銀子又不是什麼主要情節,當然是放下銀子就走了,導演哪還會給店小二數錢的時間呀,因為導演也知道觀眾想看的不是這些,這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重點,所以就是能省略就省略。

而在現實生活中,店小二肯定還是會數錢的,就像咱們生活裡的收銀員一樣,不數錢老闆招你去幹啥,又不是飯店缺個吃飯的。況且,古人在現實生活中用銀子的其實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還是用銅錢,那店小二就更得好好數清楚了。

電視劇裡面都是用的銀子,銀子都是按兩來算的,一般來說古代人都會先換好碎銀,不過這都是電視劇裡面的情況,其實古代人用的最多的還是銅錢而不是金銀。


文玩盤他


下館子喝酒,吃完放下銀子就走的那可不是古代人啊,那是影視劇裡的人物!


行走江湖不能掉面

通常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發現那些大俠們每次一到吃飯的時候往酒樓裡一坐,刀劍往桌子上一放,大喝一聲:“小二,上酒!”通常這個時候呢,就有小二屁顛屁顛的端著一壺酒和一盤牛肉和幾個小菜過來,對了如果是丐幫的,肯定還會有一隻燒雞,這就是大俠套餐!

結賬的時候也要灑脫,丟下銀子就得走。作為一個大俠,從不回頭看給的銀子夠不夠,而且甭管多少,店家都得收著。行走江湖的個個都是爺,那絕對都是武功高強的,一言不合拔刀相助都是常有的事,為了幾兩銀子犯不著和自己的小命較勁。


我是大俠我很忙

影視劇裡的大俠一般都是正面角色。作為一個正面人物,怎麼能隨便欠別人錢?更不能持強凌弱。所以一般大俠都會多給點,一來節約時間,畢竟大俠很忙,二來還可以強硬耍酷!

比如一頓飯吃了兩錢銀子,大俠就會多給三錢。那小二一看,肯定樂意啊,自己扣下來點還能是自己的小費呢。當然也不是沒有意外,比如大俠給完錢轉身就走,這時候小二叫住大俠了:“客官,留步,您給的銀子不夠啊,要知道我們這一片牛肉一兩銀子,這一盤怎麼也得三四十片吧?”


那大俠一聽,不樂意了:“不是說牛肉一兩嗎?怎麼成一片一兩了?哦,你們這是黑店。”確認過眼神,是要宰的人!於是,本著劫富濟貧的理念,大俠成功的洗劫了這個酒店,然後又有了零花錢!

打眼一看,用手一過就知道多少錢

對於古代人來說,銀子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這些做買賣的,銀子都是每天過手一遍,成色好壞,幾斤幾兩對於他們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來。而且在古代除了銀錠,大部分都是用碎銀。蓋因為銀錠面值過大,很多時候不方面使用。所以就把銀錠敲碎了,弄成碎銀。

碎銀大小不一,除了有些初學者需要借住一些稱重器材外,凡事有點經驗的賬房先生拿手一顛就知道價值幾何!這種情況下,一頓飯多少錢,手中的銀子多少錢,心中就有個數了!


老百姓可沒大俠豪爽

在古代,雖說酒樓一般都是達官貴人進出吃飯,但是偶爾呢也有平民去享受享受,這時候如果是鄉里鄉親的鄰居,記個賬也就欠著了,如果是拿現銀,吃完飯後還得讓老闆打個折,畢竟賺錢不容易啊!

像《孔乙己》裡描述的: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了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才應該是老百姓們最真實的表現,兩碗酒一碟茴香豆剛好九文錢,我知道價格就拿九文錢出來,我也不多給,偶爾欠個帳掛個單也不是不行: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的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



結束語:還有一件事,古代大俠套餐裡的牛肉也不是隨便就可以吃的!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為大部分是耕牛,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耕牛的地位十分高,不能隨便吃,所以還是不要相信電視劇裡演的了,那都是藝術加工!


瀚海說史


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小二還不數錢那是電視劇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顧客,否則店小二肯定要查看銀子真假、成色和分量。

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候通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的銅錢,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銀流入以後。而在中國古代,流通的白銀是以重量計價,不是由官方發行的,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各家銀鋪甚至個人都能熔鑄銀錠使用。

另外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銀有元寶形的,有條形的,還有塊狀的,樣子千奇百怪,成色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銀子的真假,在使用時也需要根據其成色進行折算,非常麻煩。

而且白銀的價值太高,像《儒林外史》裡記載牛玉圃在外面吃飯,一碟臘豬頭肉只需要一分銀子,而一碟蘆蒿炒豆腐乾是五釐銀子,然後一碗湯加一大碗飯一共是二釐,加起來一共不過花了一分七釐。不過古人的收入也不高,《二刻拍案驚奇》裡的郭信,當教書先生每個月收入不過一兩銀子。

所以在古代如果真的下館子喝酒以後用銀子付賬,沒幾個顧客會直接扔出一錠銀子就走,小二也肯定會小心的先查驗銀子真假和成色,換算好了以後從銀錠上切割下所需的重量,然後把剩下的還給顧客。畢竟銀子太貴重,誰都不願意承擔出錯的損失。

古代稱碎銀的工具——戥子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很負責很繁瑣,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普通人下館子吃一頓飯用銅錢就夠了,熟悉點的還可以記賬,比如我們在書裡看到的孔乙己就記過幾次帳。而用白銀付賬只有那些豪門大戶去大酒樓吃飯時才有可能使用到,而在這些大酒樓裡,收賬的一般都有專門的帳房,小二不會管。

不過呢,如果是常來店裡的豪客,那麼也可能會隨手丟下差不多重量的白銀,讓小二直接送到櫃檯上。畢竟按照古代人的生活圈子,城裡有頭有臉的人大家都熟悉,一般也不會佔這點便宜,酒樓也不會拉著人一定要驗完銀子再走。

在《武林外傳》裡呂秀才乾的活才是收銀


不沉的經遠


提及古代的銀子,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畢竟“金銀珠寶”乃是古代四大硬通貨,基本是不存在貶值的可能,走到哪都能用得上;電視劇經常有這麼一幕,“戴著斗笠,可能帶著一把刀,吃完飯也沒說多少錢,急匆匆就放下塊碎銀跑路?”

古裝電視劇慣用的套路,那就是吃飯隨手扔銀子,畢竟在現代社會,銀子作為道具相對來說成本較為的低廉,在古代還是硬通貨。

一般的小商販看到被物品吸引而來的客戶,腰邊掛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袋子,就知道這買主是一個有錢的主顧,畢竟沒錢的都用“銅板”不是。

在酒店之中有的客人隨手給店小二一個碎銀子,然後說:不用找了。或者不說一句話,留下一塊銀子就走,這樣不管不顧,難道古代做生意的店家是傻子嗎?不怕錢不夠?

白銀在古代的“正統地位”

白銀,屬性為銀,因為泛白,故而又稱白銀,與黃金價值相對。對於古代來說,黃金白銀就相當於現在的美元地位一般,屬於國際的硬通貨。

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不遠萬里來到了東方,遊歷了東方之後回國,寫下了《馬克·波羅遊記》,將當時的東方描述成了一個金磚鋪地、金瓦蓋屋的黃金世界,讓西方所有人都覺得東方世界就是世界最富的地界,是“天堂遺忘的富饒地界”,被西方所垂涎。

與黃金相對,可見白銀的地位有多麼的高,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是見不到大錠的元寶,因為這都是受著官家管制的東西,市面上普通老百姓能拿到手的都是碎銀子,經過了切割的小碎片。

古代白銀的重量是不一樣的,有五十兩一錠、有十兩一錠和五兩一錠,如果非要把古代的銀子進行換算,不同時期的價值其實不一樣,但大概就是一兩銀子換算為3000元左右的人民幣,屬於高價值物品了。

這種高價值的物品,你吃個飯,扔一小塊碎銀子,其實足矣,畢竟扔碎銀子的都是闊綽人,不然一般人都是拿銅板的,這種情況下店小二看到扔碎銀子開心都來不及,怎麼會覺得不夠呢。

碎銀與錢莊,古代花錢日常

沒有真正見過古代人,但是古代的電視劇總是看過的,古代有錢人都有在腰邊別一個袋子,這個袋子一般會裝碎銀子以及銀票,碎銀子一般不會裝的太多,多的可能是銀票,銀票拿去錢莊兌換銀子或者黃金。

在古代,他們帶碎銀出行實在是不方便,一是多帶一點重量就吃不住,銀子就是跟石頭一樣,總不能出門帶一袋子石頭;二是目標太大,帶出去容易被偷走。

古代人出行會將大塊的元寶用利器切開成一兩或者等量的重量,然後方便交易,這種銀子在交易的時候,扔出去一般吃喝玩樂是足夠的,除非你去古代的紅樓,可能就是用銀票了。

這麼一些碎銀子流入到市場之後,可以重新將其鑄造成為大塊元寶,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錢莊”,錢莊在古代的地位,就相當於現代的各大銀行一般。

這就是完整元寶到碎銀,然後轉化為元寶的過程,其中錢莊是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

結語:

看到這裡的人,不清楚為什麼要解釋的這麼詳細,或者說講了半天這是普通人都懂的知識,但聯繫前面的和吃飯扔銀子,就可以得出結論:

1.古代吃完飯扔銀子,頭都不回的,要麼就是官宦子弟,要麼就是富豪之家,這種人扔的錢一定是不會少的,面對這種情況,店小二還是有眼力見的,高興都來不及,更別說去留住人細細數錢。

2.銀子面積跟重量是成正比的,店小二除非是新手,不然肯定明白,是否錢夠,看上去錢不夠肯定會留人,錢夠或者超出,自然就默而不語。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古代用碎銀子去付賬相當的麻煩,需要用特定的秤來衡量其重量,還要看成色,像古裝劇中到酒樓吃飯,然後扔下碎銀子直接走,起碼在古代記錄來看,還是少數,不能說沒有。

在古代最常見的是小額的銅錢,這種銅錢就相當於人民幣的小額面值,不用找零,好算錢不說,還方便攜帶,輕便,人人都明白麵值。


筆下點史


小二上一壺酒,二兩牛肉,再來一碟花生米。這是古代大俠下館子的標配,也是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一個場景。

很有意思的是,一般大俠們吃完飯,他們都是不讓小二算帳的,而是吃完之後直接丟下一錠銀子,然後就離開了。

至於給的這個銀子,到底是多還是少?小二好像也沒有提起過,在我們看來大俠給多少,他們就要多少。

似乎小二是不關心這個事情的。

為何會是這種情況呢?為何大俠們不讓小二算帳呢?

說實話算帳這種事情,若是真的出現的話,會有點畫面不美的感覺。畢竟你是大俠,是幹大事的人,你最不缺的就是銀子。

因為一點銀子給人家斤斤計較,算來算去,這樣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好的。所以,一般大俠都是給的銀子超過了這一頓飯的。

在這種情況下,小二當然是不會說什麼的了,而是把銀子給收起來,繼續悶聲發大財。

當然了有一些大俠,他們吃飯也是不給錢的。

遇到這種人,你也沒有辦法,畢竟他們手裡有刀,他們身上有武功,若是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給你錢,你也不能要,否則,小命就不保了。

不過裡裡外外,摺合一下,有的人給錢多,有的人不給錢,最後應該還是有盈餘的,至少是可以讓他們繼續支撐下去的。

所以,小二當然是不能給大俠們明算帳的了。當然了上面我們說的是影視劇,是小說裡的一個情節。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這種可能的。

但是,現實當中更多的是,小二是會給你把賬算的一清二楚的,你只能多給,不能少給。就像我們現在的人下館子吃飯一樣,不給人家就是不講理,就是違法。說不定人家會養一些打手,把你打的皮開肉綻也不一定呢。

你說對不對?


不才講史


會問這個問題的老哥顯然是還把自己沉浸在電視劇中沒有自拔出來。

在電視劇中,那些大俠們丟下一大塊銀子就走、小二們看都不看就收起來的劇情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在現實歷史中,很少會有大俠吃一頓飯就丟下一大塊銀子、很少會有小二不確認銀子就讓大俠們走。


古代銀子價值巨大

在明朝末期之前,因為我們國內的白銀產量有限,所以我們古代的白銀價值一直都非常高昂,購買力遠非現在可以相比。

在那個時候,一顆銀元寶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就算是一顆小的銀元寶,也能讓普通的百姓家庭支撐數個月,更不用說是那些體積碩大、重量驕人的銀元寶了,那些銀元寶的購買力要更加龐大,恐怕在京城或者一些全國聞名的大城裡買一個小一點的房子都沒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誰會簡單吃一頓飯就丟下一大塊銀子?誰有這個資本支撐得起這樣的消費。

恐怕也就只有古代“王思聰”之類的鉅富家庭才能支撐得起這樣的消耗了。

古代人消費支付的貨幣

一般來說,獨身一人行走江湖的“大俠”都比較窮,就如同李白這樣行走天涯的劍客,奉行的都是能省著點用就省著點用的原則,根本就不可能會有吃一頓飯就丟下一塊銀子的行為出現。


如果是小的消費,他們會拿銅錢來支付,雖然說銅錢的價值偏低,但是那個時候在一般的飯館吃飯也要不了多少錢,銅錢支付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果覺得銅錢太多、難拿,那麼人們就會攜帶一些重量大小不一的碎銀子,這些碎銀子相比銅錢來說,要更適合使用在比較大的消費上。

而要是手上只有一大顆銀元寶或者銀錠,那也不需要全給,因為那時候的商家基本都會準備專門剪銀子的剪子,所以該付多少錢,他們只要從完整的銀元或者銀錠上剪下來就行了。


古人收銀子時會稱量和鑑定

當然,古代商家在收銀子的時候肯定是會認真稱量一下或者鑑定一番的。

量的方法很簡單,那時候的商家們都會準備一個專門稱銀子的秤,只要把銀子在上面量一下就知道價值多少了。

鑑定的方法也不難,銀子的質地比較軟,只要咬得動或者專門的剪刀剪得動,那麼基本就沒有問題。

還有就是銀子的重量一般是有限定的,在相應的體積下,只要重量符合,也基本沒什麼問題。


孤客生


真正的歷史上的古人都是大都拿銅錢付飯錢的。銀子的數額很大的。銀子又不是土豆,一挖一麻袋,哪裡能人人兜裡揣著,大多數人身上都是銅錢。

這種情況也只能出現在電視劇中。為了使電視劇更有連貫性,導演會把一些無關緊要的過程省略。

這和拉屎一個道理,我們看了這麼多年古裝電視,有沒有看見哪位大俠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先去拉屎,提著褲子找手紙。

同樣我們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景,例如喬峰,段譽,虛竹圍在一起喝喝完酒後,喬峰喊來小二結賬

小二說:一共是4兩銀子,客官

喬峰:這麼貴,宰我啊!能不能便宜點啊,兄弟。

小二:哎呀,最少得給三兩,再少我做不了主了。

段譽:二兩怎麼樣,都是老熟客了,不行叫你們老闆來。

老闆來後:客官,我這也是小本買賣,二兩真的就虧本了!

虛竹說:哎呀,薄利多銷嘛!下次多帶幾個盆友來給你捧場,做生意這麼小氣,怎麼發大財!

﹉﹉

結果,老闆還是不同意!喬峰急了,一掌拍碎了桌子,一掌拍死了老闆。

要是這樣拍的話,估計光是討價還價就得一集!

所以電視裡,把這些過程都省了也許老闆找錢了,也許放稱上稱了,只是拍這些對劇情毫無意義意義而已啦!


小海娛


這些都是古裝劇的胡編。

在歷史上,真正的古人在吃酒時絕對不會只撂下一塊銀子就走,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首先,銀子是明朝以後才作為貨幣使用的。歷史上真正長期流通的貨幣是銅錢。

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把銀子作為唯一流通的貨幣。但是,白銀的貨幣化是很晚才發生的事。

在明朝以前,普遍流行的貨幣就是銅錢。例如,漢朝政府推行的是五銖錢,還有唐朝的“開元通寶”錢。

如果下館子的話,都是在桌子上留下對應的銅錢,而不是扔下一塊銀子就走。

直到清朝建立後,才正式確立銀子、銅錢的平行本位貨幣制度。在此之前,銀子的流通是有限的。

那麼,清朝時下館子,也是撂下一塊銀子就走嗎?

非也。銀子的幣值是很大的。

我隨便舉個物價的例子:

在清朝末年,豬肉的價格是每斤20文錢;而一兩銀子大概能兌換2000-3000個制錢。

假設那一塊銀子就是一兩,至少可以買100斤豬肉。這是什麼概念?

說明如果你撂下一塊銀子就走,無異於是冤大頭。

總而言之,真實的古代並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