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老祖宗道出原委

农村俗语:“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老祖宗道出原委

在农村,我们会经常听到老人说一些我们不曾听说过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比较简短的,但是读起来又朗朗上口,非常通顺,加上这些句子读起来又有些有趣,所以我们听一次可能就可以记住。

这些句子后来就被人们称为俗语,其实俗语就和我们书本上常见的谚语差不多,只不过俗语大多都是民间的百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些俗语里面了解到一些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讲究,为何说是一些地区而不是整个民间,那是因为每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地域的百姓总结出来的俗语也都只是适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一定符合其他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农村俗语:“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老祖宗道出原委

比如民间就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这么一看,我们就感觉到了古时候人们对女性的浓浓的歧视,居然说女人不算是人。其实并不是真的说女人不是人,这还跟古时候的男尊女卑的现实情况有关。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女人压根没有社会地位,在人们眼里,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庸,女人无德便是才,女人只需要好好地待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好公公婆婆,打理好家中的事务,其他的都不需要女人去做,更不需要女人去接待客人,也不能上桌同客人一起吃饭等等。

农村俗语:“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老祖宗道出原委

女人连与客人同桌都不行,更不用说与客人交谈了。所以,当家中有客人来访,有事情要谈一谈,便会直接问家中有没有人,如果家中没有男人可以出面谈事情,女人便会回答家中无人,客人便会回去,改日再来拜访。久而久之,古人便总结出了这一句话,说的并不是女人不是人,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

如今我们的社会开放了,所有人都讲究男女平等,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真正能够上得厅堂的女人并不多,男女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毕竟女人天生就处于弱势,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在很多方面都有限制,工作单位也更愿意招收男员工,其中的原委相信大家也能够明白,所以现在呢我们还可以某些农村听到这一句俗语。

农村俗语:“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老祖宗道出原委

那么南方的门怎么就不是门?很多南方的朋友听了这句俗语都表示很疑惑,南方的人并不认为自家的门不是门啊。其实这个门并不是指的我们家里的这些大门和房门,而是指的古时候人们家中的后门。

在以前,很多人家都会在自家开一个后门,然后在后门附近开一个小水沟,人们洗衣服晾衣服就在这里,一般都是自家人才来这个地方,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所以这里是比较隐秘的,除非跟家人非常亲近的人知道,客人是不会知道这里的,所以就不会有人介意了。

农村俗语:“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老祖宗道出原委

这个后门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后门"可能还有点关联,大家想想,一般能够走后门的人都是有关系的人,其他的没有关系的人一般很难走后门。而走后门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走后门达到自己目的的人也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是走的后门,这样一来,就更加没有人知道后门的存在了。这种现象与古时候的人们家中有一个后门的现象非常相似,人们便将这两个不一样的"后门"关联在了一起。

古人原本总结的当时的一种生活现象,没想到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在千百年后还与现代的一种社会现象重合了,也难怪这些俗语到现在还被人们口口相传。你们还知道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俗语呢?不妨在下方留言与大家分享一下。

农村俗语:“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门不是门”,老祖宗道出原委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张喜燕主编《俗语小辞典》、温端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