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日本的綜合國力誰更強?如果放開了發展,誰軍事實力更靠前?為什麼?

榕錦名車匯


這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的發起國,最後都變成了戰敗國,雖然兩國當時都是法西斯,但是兩國的軍事發展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本是島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所有的東西進出都是靠海運,所以日本也比較注重海上的軍事力量。

德國是屬於陸地國家,周圍有大大小小的國家圍繞著,外來的隱患一般都是來自陸地,所以在過去德國是比較注重陸地軍事力量的,海軍注重程度也遠不如陸軍,但是有意思的是在那個時候日本的許多海軍技術都是來自德國,就可以看出當時德國的軍事技術強於日本,而發展的潛力也是日本遠不及的。

就算是戰後美蘇的軍事技術有非常多都是得自德國的技術,現在的許多軍事武器都還在吃當時德國技術的老本,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隱形戰略轟炸機B2的設計理念就是出自二戰德國的技術,現過去幾十年了其他國家還是研究不出來就可以看得出德國在研發方面的能力強到什麼樣的程度,就算現在德國的科技水平也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大家熟悉的牛到沒有朋友的西門子科技就是一個代表。

而日本呢這個島國自古以來都是非常有侵略性的,而且這個民族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好的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日本人都會非常的好學,這種好學的態度也是日本人在近現代發展非常快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日本人自尊心非常的強,腦子裡一直都有學習他人提高自己到超越對方的心態,對於這樣的民族還是很有潛力的。

德國人嚴謹日本人好學,這兩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點,而這些優點其實都是讓這兩個國家強大的基礎,但是從原創研發方面來說德國的的確確強於日本,日本的許多東西都是學習西方技術然後再做出一些擁有自己特點的改進形成的,從這方面來說日本的原生態研發能力的確不如德國,但是日本的性格是不服輸死要面子的,這種性格也是逼迫了日本把先進技術學過來後在自己身上升華。

說到軍事實力,日德兩個國家都是戰敗國,都受到了發展的限制,在軍隊的規模和武器裝備的研製上面都受到了不同的限制,而德國的態度比較好重點是把心思放在擴大自己國家政治影響力上面,所以組建了歐盟用於政治上面來增加自己的地位,在軍事上面德國為了獲得他國的信任所以把軍隊的力量給降低,讓人覺得德國不再走武裝的路子,也讓周圍的國家放心,這是一種另類強國的路子,以德國的技術想發展高端武器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日本不一樣,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投降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而戰後日本對自己二戰罪行的態度上也是遮遮掩掩的,就說明了日本其實還是對二戰自己的行為耿耿於懷,而日本又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骨子裡根本就是閒不住的,就算在美國的約束下日本一樣通過各種方法來擴張自己的軍力,使得自己的軍力達到了美國允許的極限,足以說明日本對武力的崇拜。

以現在日本的軍力來說的確強於德國,德國的心思並沒有放在提高自己的軍事力量上面,而是用在怎麼提高自己在國際政治地位上面,而日本由於過去惹的仇家太多,而且他們自己的認罪態度不行,害怕自己軍事力量太過弱小被修理所以大量發展軍事力量,再者日本在內心上那種不服輸的態度也是讓日本不願意在軍事領域輸的原因,再者自古以來日本這個國家的人都一直有危機感,只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才能讓他們有安全感,而且還有他們的野心從來沒有變過,所以發展軍事力量當然是為了野心服務,所以現在賬面上看的確是日本略強於德國,但是真正幹起來就不好說了。


無法超越的足跡


似懂非懂的人都認為德國牛,但是真正在該領域懂行的人都知道,德國跟日本不是一個級別。準確的說,德國的厲害領域汽車機械重工機床醫療器械日本比他領先幾十年(不誇張),日本能做的很多德國做不出來。下面我逐一說出來。日本的GDP瞞報不少。

什麼萊卡蔡司鏡頭,不需要尼康佳能出馬。奧林巴斯都能吊打卡爾蔡司。以前是有望遠鏡,現在美國間諜衛星包括各種顯微鏡眼科醫療設備基本都是佳能尼康奧林巴斯。德國最不要臉,徠卡蔡司鏡頭基本是日系尼康富士柯西納代工。賣的是品牌情懷。

再來說精加工,日本馬紮克大隈基本吊打德系所有了,根本不用精森,天田三菱東芝出手。德國瑞士很多加工中心機床車床用得日本的主軸絲槓包括對刀儀。西門子現在根本就打不過東芝,更別說日立三菱了。德國最大的德瑪吉早就被日本精森收購了。

再來個熱烈的汽車行業,日系發動機毫無懸念領先德系25年只多不少實際差距更大。具體去查查馬自達的均質壓燃,日產可變壓縮比,本田帶預燃室超稀薄燃燒效率都超過45%。法國雷諾標緻德國奔馳寶馬上世紀研究了幾十年都研究不出來了均質壓燃和可變壓縮比混動更是早了幾十年。就拿豐田的2.0T來說,全段無極可變正時,雙噴射(直噴加岐管)雙渦管雙循環(奧拓加阿特金森)中冷。這些黑科技吊打保時捷那款高功率ea888.其實渦輪增壓發動機都是可以調一階二階參數的提升動力馬力,德系車是犧牲壽命為代價增加低扭和馬力,而且環保還不達標。德系發動機最高效率大眾37.5%,每1%效率提升是非常困難的,可以說是一個代差。大眾技術應該趕韓國現代都差好遠,韓國現代摩比斯有自己獨立的AT還有雙離合,大眾的溼式雙離合還是博格華納博世的,大眾連一款正時鏈條都造不出來。地表最強四缸三菱2.0T4G63還有日產最強六缸3.8TV6都是改裝調教出3000馬力的2.5破百的怪獸。吊打歐洲所有12缸5.0排量以上的車有沒有???再說帕加尼科尼塞克布加迪蘭博基尼的製造背後有日本松浦製作所石川島播磨重工幫他造。

再來說重工機械,日本小松日立川崎住友單獨領出來哪個不弔打蒂森克虜伯,更不要說三菱了。挖機推土機採礦哪有德國什麼事???就起重機還可以一點。懂工程機械這一行的都知道,即使已經有二十年使用經歷的二手小松,日立住友也比利勃海爾蒂森克虜伯新挖機強,有力氣而且速度幹活快,線性流暢

再來看航天,日本火箭技術領先我國二三十年沒異議吧,要不是返回是衛星載人航天涉及洲際導彈領域技術日本航天世界第二應該沒問題。具體去查日本外星探測器,隼鳥一號二號。

再來看半導體光刻機,尼康就在去年已經開發出7nm紫外侵潤光刻機了,秒殺荷蘭ASML有沒有???荷蘭ASML還是個(美日德)組裝貨,自己技術佔比不到15%,尼康可是全自主所有零部件自己開發自己研製,已經有英特爾英偉達的訂單了。要知道英特爾生產設備最佳最必要供應商前20家有19家日本的。


軒轅無敵弒神


當然是德國更強。

人口日本是1.27億,GDP4.97萬億美元,德國是8200萬人,GDP4.00萬億。德國是日本的62%。德國人均4.82萬美元,日本人均3.93萬美元。

日本的強項也是德國的強項。精密機床、精密儀器儀表、電子、汽車等。德國有些產業受到四個佔領國的限制,不能發展,比如航空航天、核能。日本受到美國的扶持,有很大發展。

在發展的外部環境上,日本也比德國有優勢。日本週圍沒有經濟大國和技術工業強國,有東南亞的市場和原料產地,後來又有了中國。德國周邊都是發達國家,競爭激烈,只能尋找世界市場,甚至是發達國家的市場。

美國能發展到世界第一,首先是有國內的市場,和南美洲的市場。其次就是周邊沒有技術強國。拉美都是莊園主經濟,和美國南部一樣,缺乏發展工業的動力。

東亞有工業發展條件的是中國。日本通過技術引進,仿製,首先搶佔大陸市場。因為當時東南亞還是歐洲人的殖民地。

德國完全是靠技術創新和精湛工藝打出自己的天地,在英法的夾縫中頑強生長起來。

所以英法靠殖民地起家的現在都衰退了,德國依然強大。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日本的綜合實力超過德國,日本唯一不足的就是政治地位低下,此外,在經濟,軍事和人口數量等方面,日本都超過德國。如果放開發展,德國在軍事實力方面不是日本的對手。

對於歷史問題,默克爾當面批評日本政府

經濟總量: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和日本迅速從廢墟上崛起,而後日本經濟一騎絕塵,1995年日本經濟巔峰時期,日本經濟總量超過兩個德國,而此時東德西德已經合併。


經過20多年的停滯,日本仍然穩居世界第三位,經濟總量比德國多1/4,不過日本2018年人均GDP為3.8萬美元,與法國持平,而德國人均GDP約為4.4萬美元,日本經濟總量超過德國,人口數量是重要因素。

政治地位:德國和日本都是戰敗國,但是兩國如今的政治地位相差懸殊,德國是歐盟老大,在北約內部也具有很大的話語權,而日本只能充當美國的小弟的角色,還沒有做到與美國平起平坐。

德國與日本的地位通過兩幅圖就可以比較出來。


默克爾敢對著特朗普怒吼,而安倍晉三訪問美國,卻只能一隻腳踏進紅毯,雖然面帶微笑,實則窘迫。

軍事實力:日本被束縛住手腳,尤其是《和平憲法》和美國駐軍的存在,使得日本不敢全力發展軍事實力,軍費一直保持在GDP的1%以下,不過由於東亞地區局勢變化,美國默認日本軍力的發展,日本目前總兵力25萬人,擁有四艘直升機航母,大量的水面艦艇,加上從美國進口的F35戰鬥機,日本自衛隊戰鬥力並不弱。


德國的環境相對寬鬆,基本上沒有受到限制,美國不僅沒有制止德國軍事實力的發展,反而一再要求德國加強武裝力量,承擔更多的責任。

德國與周邊國家同處於北約,與各國關係良好,沒有領土爭端,加上美國的保護,所以德國軍事實力嚴重衰退,120多架戰機只有4架能夠隨時起飛,200多輛坦克也只有一半可以作戰。


德軍士兵上下班打卡,軍事演習超過下班時間需要付加班費,德軍曾跟隨美軍前往伊拉克戰場,但是不是喝啤酒就是啃香腸,不漲戰鬥力,只長肚皮。為了應付北約內部軍演,德軍之間甚至需要互相借武器裝備。

特朗普曾在北約峰會上向德國提出要求,立刻增加軍費,默克爾雖然答應,但是短期內軍費卻沒有實質性增長。

德國沒有領土爭端,不需要強大的軍隊,省下來的軍費用於國計民生,而日本不同,與俄羅斯、韓國和中國都有領土問題,所以如果放開,日本會加強自衛隊,而德國不會。



日本雖然總體實力強過德國,但是並不安穩,因為得罪的國家太多了。德國也曾傷害了許多國家,但是德國積極道歉,尤其是德國總理勃蘭特在受害者墓碑前跪倒:勃蘭特跪下了,德國從此站起來了!


視野新觀


德國綜合國力要超過日本。

1.經濟

單看GDP,日本高於德國,但這只是日本人口多,以及日元升值後造成的。論質量,德國比日本更高。

產業層次上,全球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信息業(代表國為美國)

第二層,金融業(代表國為英國)

第三層,高端裝備產業(代表國為德國)

第四層,高端產品製造業(代表國為日本)

第五層,中低端產品製造業

第六層,能源與原材料

可見,論產業層次,德國都比日本要高。

例如,汽車工業,德日都是汽車生產大國,但日本只能聚集在中低端市場。本田的銷量是寶馬的三倍,而利潤卻不到寶馬的一半。一個奧迪的銷量就比所有日本豪華車加起來還要高。至於更高級的奢華車、跑車市場,仍然是歐美車企的天下。

2.政治

德日都是二戰戰敗國,被限制,是政治侏儒。

但德國依託於歐洲,是歐盟的兩大火車頭之一,藉助歐洲的外衣,德國發揮政治大國的作用。

如伊朗核問題、歐洲防務、歐洲安全、北約…德國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反,日本的周邊都是“敵國”(中、朝、韓、俄…)東亞地區的碎片化,也讓日本獨木難支,無法發揮政治大國作用。

3.未來

德日兩國都進入了老齡化。

但德國通過東德、海外德國人、中東歐、以及其他國家,不斷引入移民,源源不斷地補充勞動力。

相反,日本人由於地理和心理的封閉,排斥移民,導致人口不斷衰老、減少。


雁去無痕ty


提到日本和德國,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這兩國曾在上個世紀,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出了瘋狂舉動;當然,正義是終究會戰勝邪惡的。日本和德國等法西斯國家,也在最終迎來了昂貴的代價。這兩個國家在上世紀作為戰敗國,現如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牢牢的被美國所“控制"住。簡單來看,從日本和德國的海陸空力量去作比較的話,日本的實力要稍微強一些,真相出乎意料! 10式主戰坦克 德國方面,海軍是其最大軟肋,德國僅有十幾艘護衛艦,連一艘像樣的攻擊型驅逐艦都沒有,航母更是空想;德國的士兵人數在16萬左右,在空軍方面德國要領先於日本,德國擁有自主研發颱風級戰機,這是一大優勢。反觀日本,日本擁有總兵力在15萬左右,預備隊4萬人,其國內擁有超過2000多輛各類型的坦克戰車,4艘出雲級直升機航母,上百艘海上軍艦,同時還有十幾艘潛艇。空軍實力主要依賴美軍提供的F系列戰機。 豹2A6主戰坦克 。空軍方面,德國要比日本強一些。首先德國的自主研發能力就更勝一籌,能夠自主研發颱風這樣的先進三代戰鬥機,而日本卻始終依賴美國的F-15、F-16。

日本的綜合國力比德國更強。日本在經濟、軍事、政治、科技等方面都大幅度領先於德國,德國和日本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首先是經濟上來看,日本的GDP為4.9萬億美元,德國為3.7萬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要超過德國1萬億美元,即便是考慮到德國的經濟增漲速度超過了日本,德國起碼也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接近日本的水平,而且從經濟結構來看,雖然兩國都屬於工業強國,但是日本顯然更勝一籌,日本擁有世界上汽車銷量最大的企業豐田,擁有世界第三位的造船總量,日本的核電站也比德國更多,在能源供應上也比德國更優。而從國際的戰略地位來看,日本的外向性比德國更高,德國是歐洲經濟的核心,但是日本經濟是世界經濟的主要部分之一。

假如沒有了美國的因素,讓德國和日本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正常國家,德國更加的有優勢。德國數次崛起為歐洲大陸的霸主,只不過因為政權邪惡和目標的過於貪婪,這才被其它國家聯合絞殺。但德國的潛力可說是十分巨大的,沒有成為世界霸主,那是時也運也。而日本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真正的崛起過。它在二戰前的驕橫只不過是因為中國的暫時衰落和美國的一時縱容所導致的結果。

從當前的國家狀態來看,德國已經卸下了歷史的包袱,正在領導著歐盟在和中美俄角逐著世界的站位。而日本自始至終都沒有卸下它身上揹負的沉重的歷史包袱,自始至終都是美國的一個傀儡,即便是去了美國這根繩子,日本在中美俄的擠壓下,也絕不可發展壯大起來,什麼GDP,科技水平都是虛的。











經常用了


德國與日本都是七個富裕國中的經濟強國,這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相比各有特色。首先是都俱有完備的現代化工業體系,都非常重視工業匠心精神,都擁有精細的工業技術。其次是二戰以後美國都是駐軍下發展,實際在一段時間內,處於美國半殖民狀態,但這兩個國家在經濟上迅速重建掘起,特別是東西德統一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日本經濟一度居世界第二位,美國逼迫日本簽訂巜廣場協議》以後,經濟出現滯漲,現在仍居世界第三位。所以綜合國力相比日本優於德國,日本的現代化工業學習精神和世代感優於德國。外匯儲備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百年企業擁有數世界第一。三是軍事實力日本比德國優勢大多了,這與兩個國家的對歷史認知有很大關係。德國二戰後認真檢討自己的侵略事實,決不再戰的思想路線落到實處。而日本至今對亞洲受害國家不檢討不道謙,所以發展軍備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美國由於戰略需要讓日本突破限制,軍費預算快速增長,擁有和美國共同生產的F35戰機,蒼龍級潛艇居世界領先地位。擁有自衛隊23萬人。陸軍、海軍和空軍裝備僅次於美國。是擁有兩艘輕型航母的國家。所以日本的軍事力量優於德國多矣!


感悟77741162


眾所周知,日本和德國都是二戰戰敗國,而德國和日本在二戰結束後也都受到了嚴厲的制裁,德國被一分為二,劃分為東德和西德,在冷戰時期這裡一直都是北約和華約交鋒的熱點地區。而日本則在二戰時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核彈打擊的國家,戰後更是被美國所接管。在美國的主導下修訂了嚴格的《和平憲法》,雙方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要說到現在日本和德國哪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更強,筆者更傾向於德國。有人會說了,日本曾一直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前幾年才被我國超過,而德國的經濟一直都比日本差,那德國的實力為什麼會比日本強呢,首先我們來說說兩國的軍事實力。二戰結束後,德國雖然被蘇聯和北約強行瓜分,但是其軍事實力卻並未因此減弱,相反,作為冷戰雙方對峙最激烈的地方,東德和西德的軍事實力都是很強的,東德和西德的軍事素養都是很高的。

日本就不一樣了,二戰結束後,日本被美國接管。剛開始日本自衛隊只是一支治安性質的軍隊,然而冷戰時期,因為美國要加強其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感,所以才將自衛隊的實力慢慢放開。在這期間,日本海上自衛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隻是一支偏向反潛性質的軍隊,而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實力則比不過德國陸軍。

再看看影響力,這一點上德國更是大大超過日本,二戰結束後,德國主動承認錯誤,在歐洲贏得了各國的原諒,現在其經濟實力更是歐盟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歐盟老大。反觀日本,由於其軍國主義勢力抬頭,所以日本在亞洲與許多國家都有深仇大恨,國際形象要差得多。而且由於德國是北約國家,還要承擔北約的防務任務,所以其在軍事上的限制要比日本小得多。日本則因為有和平憲法的限制,很難放開手腳發展軍隊,這也是兩國差異最懸殊的地方。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德國的豹2坦克,能夠暢銷多個國家,而德國的120MM坦克炮更是成為了西方的制式坦克炮,就連美國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也要用德國生產的火炮。而日本想要出售武器就很困難了,會遭到許多國家的反對。德國曾參與過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也曾派出過大量維和部隊,相比之下,日本僅僅是在2003年參與過伊拉克戰爭,而且沒有參與過戰鬥,僅僅擔任後勤任務,說白了就是出錢當冤大頭,所以實際上德國在軍事上自由度要比日本高得多。

總的來說,德國與日本最大的不同是雙方的影響力有顯著區別,德國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質疑美國,與美國唱反調。而且德國是歐盟真正的大哥大。相比之下,日本則一般都是唯美國馬首是瞻,而且非常依賴駐日美軍,所以筆者認為,經濟因素並不是決定國家影響力的唯一指標。打個比方,俄羅斯GDP還不如一個廣東省,但北約沒有一個國家不時時刻刻提防俄羅斯,各位讀者覺得呢?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如果兩國同時失去了戰敗國身份,美國把軍事力量撤出兩國。

短期內顯然是日本強一些,不論是現有的軍事實力,還是軍工,抑或綜合國力,日本都要比德國強出不止一籌。

長期看的話,日本簡直是地獄模式。北有大毛,西有中國,日本海對面就是朝鮮這個超級火藥桶,外加一個已經發展起來軍事實力不俗的小韓國。

歷史上這幾個國家都是世仇,日本幾乎被半包圍,這種情況下,沒有美國保護,日本想發展軍事,豈非作死。

只怕美國的軍事基地剛撤出日本,中國的航母就開到了東京灣。

日本的最好的結局就是現在,受美國壓制,同時也受美國保護。如果徹底消除政治壓制,代表美國已經完全退出日本,實際上的意義不過是把美國爸爸換回中國爸爸。

德國的情況好很多,周邊國家對德國並沒有體量上的絕對壓制。

雖然法國目前的軍事實力比德國強太多,但是至少德國還有機會,不是日本這種碾壓式的困境。


尹瀟深


綜合國力,不相伯仲。 日本再軍事上略強,德國再政治上較強。

日本四周全是敵人,德國四周全是朋友;日本除了當美國跟班別無選擇,德國還可以領導歐洲小夥伴,一起推進歐盟一體化。 其他的都差不太多。

日本人口多,但是老齡化比例高;人口素質,工業水平,製造能力,兩國都很了不起;自然資源又都很匱乏。


單純比目前的軍事: 日本更勝一籌。


放開了發展,那要看如何放開,如果考慮只是兩個國家單純PK,不允許其聯合外部力量的話,日本更勝一籌因為日本有巨大的太平洋退可以作為天然屏障,進能為日本提供大量的自然資源(據傳日本海底發現大量稀土);而德國四周全是國界線,陸地發展受限;海岸線也很短。


如果可以聯合國際力量的話,德國更加有優勢;還是上面那句話,德國可以整合歐洲資源(包括經濟,技術,政治等一切資源),日本除了太平洋,還是太平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