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勢在打手中怎麼用?王宗嶽《打手歌》集解(四)


十三勢在打手中怎麼用?王宗嶽《打手歌》集解(四)

十三勢在打手中怎麼用?

一一王宗嶽《打手歌》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十三勢在打手中怎麼用?王宗嶽《打手歌》集解(四)

【解曰】前已述及,十三勢就是太極拳,太極拳就是十三勢,是以講到打手,不能不研究十三勢在打手中的具體用法,王宗嶽《打手歌》言之明矣:“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這是對十三勢之具體用法最簡單、最直接,而又最準確、最深刻、最精妙的解釋。

然而,人們往往喜歡捨近求遠,自王宗嶽《打手歌》傳世以來,又有許多更詳細的解釋,而且越講越複雜,如流傳最廣的《十八在訣》:“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進在雲手,退在轉肱;顧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橫……”

這樣的解釋當然也是一種善方便,但很明顯不是王宗嶽《打手歌》的本意。《十八在訣》講的是,十三勢在推手初級階段的用法,是用形,多是身體局部的動作,至少還遠沒有達到亂環階段,離粘手就相差更遠了,難以適應實戰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而也就沒必要再作進一步研究了,存而不論可也。

而王宗嶽《打手歌》講的是打手的高級階段,也就是粘手的用法,是用意,是一動無不動,故能適應同任何武術實戰而獨具優勢。“掤捋擠按須認真”,為什麼十三勢在這裡只提到掤捋擠按呢?正是因為十三勢在實際運用中只是一勢,講掤捋擠按,就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什麼都包括在內了,不論走架還是打手,每一個動作都是完整的十二勢,才能達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實戰效果。

同時,十三勢的每一勢都不是局部的,故曰“上下相隨人難進”,講上下就前後、左右、內外也都包括在內了,“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也就是前輩們常講的“掤捋擠按皆非是,妙手一著一太極”,是以《打手歌》講“掤捋擠按須認真”,就十三勢都包括在內了,都要認真,與《十三勢行工歌訣》講的“十三總勢莫輕視”,都是一個道理。

十三勢在打手中怎麼用?王宗嶽《打手歌》集解(四)

有關十三勢之每一勢在打手中的具體用法,拙文《十三勢的技擊用法》,以王武李論為指導,根據前輩的口授,結合個人心得,言之詳矣,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謹以懶扎衣、野馬分鬃兩勢為例,作進一步闡釋。懶扎衣,是打手中最常用的著勢,一般認為技擊用法是掤捋擠按,而實際上不只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亦在其中。要想贏人就必須意在人先,此即採也;使敵上下不能相隨,此即挒也;敵掤我肘,我即以肘牽制之,此即肘也;敵以雙手按我胸部,我鬆開手臂,放敵進入內圈,而以胸部接敵以制之,此即靠也;同時的每一動,進退顧盼定亦在其中矣。

掤捋擠按也是一個整勁,無非是化和打的問題。如敵主動進攻,我只要能夠引進落空,不須打而敵自跌出,故曰化即是打;化是因敵變化,我打敵亦必化,要能夠打得動,就必須在打的同時化掉敵之化勁,故曰打即是化。是以和化和打也是一個整體。

再如野馬分鬃,一般認為技擊用法是採挒肘靠,但同時也不能沒有掤捋擠按,不能沒有進退顧盼定。如我以野馬分鬃攻敵,敵必欲走化,而我有掤捋擠按同在,敵化我亦化,使敵莫能化,則採挒肘靠乃能奏效。反之,如果沒有掤捋擠按,而且採挒肘靠也只是一下是一下,敵化我必被引進落空而為敵所乘矣。

若敵以野馬分鬃攻我,我仍以野馬分鬃接敵,只要我有掤捋擠按同在,勁由內換,則在上在下,內圈外圈,都是一樣的,敵靠我即我靠敵,叫做“要啥給啥,吃啥吐啥”。敢給才是捨己從人,敢不敢給?給了能不能為敵所乘?不僅不能為敵所乘,而且只有給了才能夠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挨何處何處可擊,關鍵在於要做到每一動都是完整的十三勢,而十三勢的每一勢都是因敵變化而“忽隱忽現”(王宗嶽《太極拳論》),故能或攻或守,是打是化,進退轉換無不得機待勢。

還有,要弄清楚十三勢在打手中怎麼用的問題,不能不明確走架與打手的關係,走架與打手也是一個整體,叫做“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在李亦畬手訂拳譜中,太極拳的拳架(套路)就叫做“十三勢架”,拳架中的每個著勢動作都是完整的十三勢,怎麼練就怎麼用,怎麼用就怎麼練。打手功夫最主要是靠走架練出來的,打手的主要作用在於驗證走架是否正確,不好使,不能贏人肯定不對,仍要從走架中去糾正。但好使,能贏人也不一定對,還要看贏的是什麼對手,贏得是否輕鬆等等,仍要不斷找出差距,從走架中不斷改進和提高,叫做“走架以知己,打手以知人,而知人仍是問己”,能知人而不為人知,自能制人而不為人制。(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