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都说学医不好,但每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考生报考医学专业?

李蕾


虽然说治病救人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同时也是一门深奥的专业。 还是一门穷其一生都行走在学习路上的时刻伴随看职业危险的专业。



高考填志愿请报考前三思,最好去医学类大学去实地观察几天医学生的学习状态、作息时间规律,特别是考试期间的学习、生活、休息,作为临床医学生的家长,劝你们“百闻不如一见。”

学医吧,认为学医能发财的还是不要学医了,毕竟我也没见过几个学医能发大财的。 学医这个事吧,投入大周期长,家里没点底子经不起耗也供不起啊。


想想都知道学的最好的30好几了博士后了有一份好工作拿着一份别人看来还算高的工资,但是真的工资高吗? 平心而论除了医学以外哪个专业的博士后工资低的,医学专业怕是待遇和付出很不成正比的了。

当然,是否选择医学专业,是由自己的理想志向爱好决定的。选择救死扶伤的事业是由人生观决定的。是一切让金钱牵着鼻子走的人无法理解的。

同等级别医学院就比师范分高,有很多人说不让自己孩子报医学院,这也正常,希望都不报才好呢,这样医学院分数线能降些。

家里条件不太好的也不建议学医啊,学医耗钱啊,随便几本书就几百,这还只是几本书,不包括你要考试的学习培训和以后得读研读博甚至有想要出国留学的,家里困难的供不起啊。

有位同学期末考试那一个多月,完全是吃了东西就想吐的节奏,目前学医第八年,走过来经历了很多,我是农村孩子,学费全是助学贷款,生活费家里拿点,学校发点,就这样过来,目前学费贷款已经有六万。

当然很多家庭背景好的家长一般不会让孩子报考医学类专业。学习的不好毕业,医师证不好考,就业也费劲刚上班也不挣几个钱钱,压力太大一辈子都得学习查资料还有得职业病的危险特别还是高危行业!


交大升学小博士


我就是一名在校大四医学生,临床专业。我当初选这专业是父母帮我决定的,自己没在意。上了医学院后,我才知道这专业有多么难学了。背书是常事儿,临近考试不熬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医的,就这样四年挺下来了。从我入学那时起,学医一直被人们不看好,我高中同学只有三个学医,其中一个学检验了,属于辅助科室。其实我高中时期成绩算中等偏后的,很多同学也对我爱理不理的。学到现在,经常有几个同学微信上咨询我自己哪儿不舒服,我现在才觉得,这个专业竟然让这些家伙对我的态度有所改善,念得值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学医不好为何还有人报考?因为这工作很稳定,人们都认为读这专业出来就是医生,受人尊重吧。而且现在的医学电视剧给很多人留下极佳的印象,成为很多高中生的理想选择。那些说学医不好的,大概就是被一些媒体的说辞蒙蔽了双眼,还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医学院,自己根本没有亲自走入这个行业。正是有了这些人,才使本来想报考医学专业的优秀学生望而却步,优秀的人才少了,人民的医疗水平又怎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希望大家对我的想法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dog521


呵呵 外行人终究是外行人 只有外行人才觉得医生有多光鲜 现在学医必须五年吧 硕士三年 这期间不包括你考不上研二战三战的 如果是学硕 你得再规培三年 如果你孩子是男孩儿 他最少要三十才能开始工作 女孩子三十才能准备结婚 你觉得女孩子拖到那么大好嫁人呢? 而且别扯淡什么农民工辛苦 医生在成为医生之前付出了多少 他们家里的投资是多少 这时候的农民工早就开始挣钱了吧 等你孩子毕业 农民工早就挣了十年钱不夸张吧 农民工的辛苦是他以前不好好学习 这你承认不承认 你不努力还想不辛苦? 凭什么 反观医生 付出那么多 这么高学历挣得也不过是那么一点点 说真的 你孩子是硕士也不见得能进个好医院 别的行业硕士已经是精英了 医生里硕士一把一把的 所以 你依然是最平凡的一个 建议农村的孩子 你的父母思想局限保守 他们只是想你有个铁饭碗 他们不会知道你选择学医意味着你得再学习十年 不夸张 是高强度学习 因为渣渣在本科毕业已经淘汰 十年的投入对于普通家庭是吃不消的


冥府之仴


我是名医学生,目前在读博士,一路走过五年本科三年硕士然后直接读的博士,我来说说为什么选医生比较多但是又有很多人抱怨医疗行业差的不行。对于高三党我先摆我的立场,在中国真的不要从事临床类专业。

放眼我的周边,没几个是主动选择医疗的。就算有,卫生行业分基础,临床,检验等等,还有西医,中医,尤其后者稍微不小心就入坑。你说一个高三党毕业没进过医院没去过实验室,他们会在这么多坑爹的专业中准确选择临床专业,然后又准确的选择西医而非中医,不是自己能力强意愿高就是有人指使,大多数当医生的同学在选择专业那一刻都受到父母干涉。当然人生有过贵人相助起死回生的经历而励志从医的也有,但是我一路走来还真没碰到。反而受老一辈误导的高三党很多,比如我和我的周遭朋友。

所谓老一辈也就是自己的父母。不要拍砖,我敢打赌大多数的父母尤其是60后那批人由于时代的缺陷使他们身上都有种求安稳怕折腾的烙印。但安稳意味着平凡,怕折腾意味着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如今时代把他们推向社会的中坚人群,但他们的多数仍然还在中低资产阶级下生活,他们的朋友圈很少有社会的精英,分析问题多来自平乏生活中的经验,尤其容易受三叔七婶的蛊惑,在重大决定上时时犹豫不决。而医生这个行业,从表面看似乎围绕了安稳,赚钱,社会声誉高等诸多优点,但是对于其它行业,没有从事过有经验的家长很难给予孩子指导,你问他电商,HR,都是一脸萌比。你问他当医生,肯定说不错,你问他什么是基础医学,什么是临床医学,然后又是萌比。改革开放后时代已然被精英阶层划分了格局,他们掌握着充分的资源和信息,可以做个对比,学医的孩子大多来自工薪阶层,他们的父母大多没有自己的家族事业,已然扮演了繁育后代,让后代安稳的这样一个死循环的角色。

但是入了这个坑的兄弟姐妹想跳出去,除非受过重大转折,比如生命危险精神创伤之类,想主动脱下白大褂也很少,一是习惯了现在害怕改变,二是舍不得这么多年的投入,三,还是有那么一丝丝对美好的希望。


浙里很大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网上说学医不好,而是现实中学医确实不好,任志强说房价是由国家的政策决定的,当国家依赖土地财政的时候,国家怎么会让房价下跌呢?国家的医疗政策决定了医生这个行业到底好不好,可惜现阶段国家的医疗政策还不尽如人意,并且国家只给政策,配套资金跟不上,让好多病人以为医生在实际医疗中不执行国家政策,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转嫁到医生身上,让医生当了背锅侠,医生的社会声誉受损地位下降。做为一个行业除了个别的大医院,大部分医院的医生待遇一般般,并且值夜班加班不给钱,而不规律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医生的健康,至少比别少活几十年。再者一个医生从上学到成为一个医生需要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相比其他行业要大的多,属于高投入低收益的行业,以此精力时间和金钱投入其他行业所获要比医疗行业高的多。当然医学有两大好处一个是好就业,因无人愿意当医生,二是工作稳定,医院招不来人你当然不会有生存危机感,再者学医只能在医院工作,转行很困难。总之我是果断的没有让孩子学医,也许以后会变好。


幸运的世外桃源2006


说是网上学医不好,网上建议学什么好呢,看一门学科选择一种职业首先选择生存态度。

历史上多少朝代包括現代的相信大家都会了解“医生”存活率率是“高贵”的生物链。只要你不自己倒下,别人都会在意你活着,有幸分享医生价值。

是的,上医学院学业很苦。原著家址离协和医院很近,每天走过学府大门就有一种敬畏之心,听说要学习八年。毕业后都快30岁了,好像有奌沉長。

相信教育改革会有新的变化,我非常敬佩学医的孩子,有担当有责任准备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且也是数理化最好的人。

学医是当下最好的学业。随着現在社会医疗医药制度创新改革,制度的建立大大渐远了医患关系复杂性,淡化矛盾。重要的是大大提高医生本人医术能力表现。現看主任级大夫要挂佰圆号了。临近改变前,我看普通号見普通号大夫态度好很多,还曾留话以后挂号后直接找他(不分号了)因为提银子钱都会在挂号里,多看患者搞定关系是互益的。

总之,要用发展眼光看医生看医院看医疗的变化。五年十年是飞跃,不是渐近。

馬云先生目光都注目地方,一定会有金子的光芒。学医是所有抱负理想的人,最适合的学科。

如果我有学医科的孩子,就是一种幸福荣耀光环。医生毕竟还会让社会认同敬意。往往让人们失意不是医生而是许多制度不完善,相信医疗医药改革甚至医学教育本身都会越来越走向人文,走向进步。让有能力孩子放手学医吧,在学业中改变世界。


山人品茶


这就好比钱钟书在《围城》中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虽然原本说的是婚姻,但在这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些说学医不好的人,恰恰是学医的和从医的,就像结了婚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妻子的唠叨,丈夫的懒惰,从医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值夜班的劳累,做手术的紧张。

而那些不顾非议执著考医学院的学生,就像没有结过婚的人总是对婚姻的两厢厮守,耳鬓厮磨的生活充满幻想,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医生的光鲜外表,丰厚的收入,受人尊敬的地位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等等。

客观的说,每一份职业都有付出和收获,不管是医生、老师、律师、还是明星或者企业家,明星们在台上那么受追捧,台下照样要辛勤练功,还要受潜规则的困扰,所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衡量好利弊再做决定。

不过如果你特别喜欢一样东西,就不要管什么得失利弊,热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也反应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道理:得到的有恃无恐,没得到的永远在骚动。许多人在得到之前认为期盼的不得了,得到后发现不过如此,很快就不当回事,就像马云说最后悔的事是创办了阿里巴巴,刘强东是自己不知道奶茶漂亮一样。


超级女儿奴


仅仅百分之十的医生家长想让自己孩子学医,学医成冷门?

作为家长,经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公务员,会计,银行,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专业,而现在,医学专业是不是不那么火了,学医不再是很多家长的给孩子的选择。

只有百分之十的医生愿意让自己孩子学医,学医是不是不再受待见了?

在中国,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平均来说,美国的医生年收入大概20万美金,而国内20万人民币以内这样的水平。不断发生的医患冲突,国外也有医患冲突,但是暴力伤医事件没有这么多,这也是影响医学生报考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有319万执业医师、助理医师中,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只占51%,而国际发达国家都是本科起点。而且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临床水平差异比较大。从人才队伍的结构来看,我国全科医生占医生队伍的总数6.6%,欧美发达国家都是30-40%。应该说这个结构与医改提出的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差距很大。”

为什么现在医生越来越不受待见了呢?

媒体对医生和老师不负责任的抹黑式负面报道,无疑把医生和老师这两个本该受到尊重的群体推倒了社会舆论的是非漩涡中。尤其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尽管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有时往往还是得不到理解而倍受责难,甚至还会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看病难看病贵使医生成了某些人发泄不满的出气筒暨社会吐槽的众矢之的,再加上极个别医生悖逆医德的行为,从而让医生的名声更加雪上加霜。窃以为,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为看病难看病贵是医疗机制急需完善的问题,而与医生毫无关系;极个别悖逆医风医德的现象更是无损于绝大多数敬业医生的医者仁心:因为绝大多数敬业医生心中都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

美国医患关系

每个医学生都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美国医学院大多采用1968年修改过的现代版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相关的几条摘录如下:

- 我将谨记医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温暖,同情和理解可能比手术刀和药物更重要。

- 我将从病患的利益出发,采取所有必要的救助,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虚无主义这两个陷阱。

- 我不会羞于说“我不知道”,也不会在病患需要时不去寻求同行的帮助。

-我将谨记我不是在治疗一张发烧图表或者一个肿瘤,而是一个患病的人,他/她的病情可能会影响到他/她的家庭和经济状况。

医生行业所面临的劳动强度大、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等工作特点。学习压力大成长周期长,工作似持久战

经济状况大不如前,但有句行话, 当医生也是要熬的, 读书要熬、 临床要熬、 主治要熬、 主任也要熬, 逝去的即是青春, 也是他们无私的奉献,确实很辛苦。

学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着力从入口生源质量过程深化改革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将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全科医生30万以上。

家长心声

1.教师的孩子一成也不会再做教师!

2.只有医生才知道其中心酸,所以我要是生女孩肯定不让她学医,生男孩还可以考虑。

3.不是没人愿意学,而是基本的安全尊严得不到保障,让人非常不安,学医更多的时候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在支撑,但是社会要现实的多,心冷了,也就不想再尝试了,身边同学们的规划也有好多打算考研考博然后就教书。

4.怕什么,医生不愿意自己孩子当医生,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苦、自己累,但是360行,从事哪行的都觉得自己累自己苦,自己做这世界上最憋屈的工作,所以,医生受不受待见,不能看医生的孩子,另外,从事医务工作人少了以后,由于稀缺程度增加,待遇会变好(指的是各种待遇,而不仅仅是工资等,比如为了保证医生安全,重拳治理医闹),待遇变好后,想从事的人数又会增多,如此反复循环。

5.医学考研党一名 真的心酸 家境不好学医更是心累 本科五年 研究生三年 再去医院规培三年 错过自己最年轻美好的岁月 对于家庭也是很重的一笔付出开销。

我在想,也许有一天真的没人愿意当医生了。你到医院看病,那就先签字,答应不让医院和医生承担任何风险后他再开始诊治。当大家都不愿、不敢承担对病人的救治责任时,受害的将是所有的患者。


湖北文都教育


医疗行业中子承父业十分普遍,我大学本科同学有近三分之一父母是医生,硕士博士同学就更多了。当前网上出现“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等论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医生在成才周期长,职务晋升难度大,职业挑战度大,医患患者不和谐等方面的社会现实。但总的来说,医生还是一个十分不错的职业,总结网上叫苦连天,坚决不让子女继续行医的主要有三类人群:1.正处于学习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医学生,我在本科阶段也有同样想法,只是十几年前网络不发达,无处宣泄。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对职业尚无全面认识,典型的跟风群体。不愿学五年毕业赶紧转行,但事实上医学院校研究生报考依旧火爆。2.基层,特别是二级医院一下的医生,这些医生真的不容易,面对底层人群,社会矛盾多,得不到病人的认可。业务上没机会进步,不让孩子学习情有可原。3.特别不如意的医生,这些人身处三甲医院,但无奈受到个人素质或其他方面影响,专业能力一般,一官半职也没混上,一把年纪和小年轻一起跑龙套,吃尽了医生的苦,没享到主任,专家的福,一身负能量,唱衰医学也就不足为奇。其实,科室主任或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子女很多都选择了子承父业,首先从小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医比学其他专业更熟悉。我女儿四岁,对盆底解剖的熟悉程度都好过我医学院读大二的外甥。第二父母在医学领域工作多年,资源丰富,对孩子成长更有帮助。其他领域一穷二白,全靠孩子一个人独创天涯,哪个成功率更高不言而喻吧。第三,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对医生的宣传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吻合,如果只是上网,那医生根本没法工作,对整个医生群体骂声一片,人人喊打。可现实中呢,到医生住院手术哪个不想找个熟人,上来就拿医生当敌人那是他自己不想活了吧,真正的红包有几个是医生主动要得,大多是主动送的吧。每个职业都有他自身的规律,医生肩负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这就像是修炼一样。这也注定了我们年轻的季节更多是选择去学习和奋斗,而不是恣意的享受青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病人的性命相托。中学同学在销售,跑市场已风生水起,而医学生的事业刚刚起步,千万不要着急,多数人事业日薄西山,我们如日中天,但前提是努力奋斗。医学生朋友,努力奋斗提高技能才是根本,叫苦连天没有意义,实在受不了五年毕业赶紧改行,其实哪行都没那么简单。当初妈妈违背我的意愿,强迫我读了医科大学,曾经剧烈抵触,曾经试图改行,但博士毕业十年,妈妈已不在,感谢她替我做出的选择。


xinyupumch


网上都说学医不好,从学识上看,学医太累,太苦,而且学无止境,永远都有学不完的新知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即便如此,依然还有太多太多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病症。还需要不断地在工作的闲暇之余甚至节假日的时间,为了晋升职称挑灯夜战,从日暮到日出……

现在医科大学毕业想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没有过硬的学历证,进门工作都难上加难。工作强度大,责任重大,所有的脏活累活都要抢着干。理论知识只是学医的临床基础知识,要能够在临床上游刃有余的工作自如,还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拥有颇丰的阅历,才可能处理好存在着个体差异的纷繁复杂的临床的救治任务。

死读书,读死书,在第一线根本走不通。人文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够使所学的医学技术发挥的极致。否则,现在一触即发的医患关系,永远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原本想医者仁心仁术倍受人尊重和爱戴,人与人之间的付出与获取是等价交换,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绑架,让医者们不能安心的救死扶伤,在抢救过程中,还有处处防备万一来自后背的袭击……

学医看似方便了家人衣食住行中的医疗保健和养生。其实,只是咨询和用药指导和学习知识可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所有医者家人要付出的代价是其他职业难以想象的,没有固定的节假日,没有正常人的作息时间。因为医者工作的连贯性和特殊性,带病坚持上班是常态,不能陪伴病榻上的亲人尽忠尽孝而忙碌在病人的抢救第一线,也是习以为常的惯例。关心着病人的一日三餐而忘记了自己的吃饭时间,甚至休息脑子里依然考虑着病人的治疗方案。

学医不好,医者是苦行僧,对人生的生离死别看的越多,就越胆小,就越尊重每一个最近自己的生命体。天职不敢懈怠啊!尽管内心有很多委屈,也和常人一样会有怨言,但是救死扶伤的使命,让医者从工作中获取让生命的延续之成就感是常人理解不了的。

学医不好?一人学医,全家受益。一旦学医,终身受益。累并快乐着。没有大富大贵,但可以衣食无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