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瀕臨崩潰,“馬景濤式”叮囑有用麼?


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瀕臨崩潰,“馬景濤式”叮囑有用麼?

這段時間經常有朋友和我抱怨,自己家孩子有個特別“遭人恨”的毛病,就是屢教不改!

“同樣的錯誤犯了幾次,每次教育都說知道了,結果第二次,第三次又犯了,最後我像馬景濤似得喊了半天,氣得腦袋痛”, 朋友痛苦地回憶。

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瀕臨崩潰,“馬景濤式”叮囑有用麼?

兒子最愛的一個小故事,每個孩子都是天上的小天使,趴在雲頭選父母,看中了就從天上飛下來,把翅膀還給上帝,所以父母應該珍惜自己的孩子。每次貓叔用這個故事開導那些無可奈何的家長時,對方都懟我一句:俺家的似乎是失憶的天使,把記性和翅膀一起還回去了?!


家長們感覺很無奈,同樣的錯,孩子為什麼就不能好好記住呢?

從人腦的發育來看,記住一件事並非一瞬間形成的,那些過目不忘的典故,往往都是功成名就之後的段子而已,切不可用這些極端例子來比對自己的孩子。

其實人的記憶是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即使出現“過目不忘”的個別現象,也是因為人腦在某件事的記憶,並非單純一點,而是記住了一個區域,一個時間段,一個上下文聯繫,一個因果關係,正是因為這種連續的記憶方法,才能形成像圖書館標籤一樣的隨叫隨到的提醒查詢效果,這也就是現在很多科普上提到的聯想記憶法。

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瀕臨崩潰,“馬景濤式”叮囑有用麼?

還是回到人類大腦的記憶方面,科學已經證實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信息一般有兩個特點,一是信息的重要程度,就像每個人的身份證號碼,支付密碼之類的,你忘了你就很難出門;另一個則是信息的重複程度,比如《賣油翁》裡所寫,無他唯手熟爾,長時間不斷的記憶,當然就能記住了。當這兩個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孩子們才能“記得牢”。

科學研究,幼兒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相比,有更多的神經元連接,但承認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卻比幼兒的多。

所以幼兒的專注度很低,低齡幼兒專注度只有幾分鐘,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

在孩子們的眼中,世界並沒有主次之分,很多事情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但這些事沒有任何排序。

正因為這樣,很多還處於腦發育中的孩子,總會顯得不夠專注,自己做錯的事還會再犯,家長三番五次的告誡也成了耳旁風。

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長記性”呢?

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瀕臨崩潰,“馬景濤式”叮囑有用麼?

除了言簡意賅,家長與孩子溝通還應該摒棄一些“套路”。

總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需要啟發,在教育孩子時,明明該有一說一,但就是不點破那張窗戶紙,家長的思維是,如果在我的引導下,孩子自己捅破的那層窗戶紙,那肯定記的更牢固啊。但這個想法大錯特錯,孩子的思維和閱歷與成年人不是不對等的,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揣度孩子的心態,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有什麼錯誤,需要指正時立刻說,同時也要給出正確答案。

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瀕臨崩潰,“馬景濤式”叮囑有用麼?

最後一點還是我的老生常談,養育孩子一直都是一個需要毅力的事,自從那個小生命呱呱墜地,身為家長的我們就應該秉承無限耐心,去包容自己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個體,有些人記憶天生就不錯,而有些孩子的記性很平常,所以不要盲目追求極限,用巔峰去要求自己的孩子,還是要耐下性子安心打磨自己的璞玉,根據孩子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改善“屢教不改”的習慣。


作者:貓叔,資深媒體記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沐瀅育兒智囊團成員,善用理性文字書寫溫情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