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通常情況下,我看電影之前一般不看簡介和影評,以便形成自己的主見,避免被他人觀點影響。對於《少年的你》,我也是這樣做的。而梳理完自己觀點後,我還會參考一下他人的影評,盡力保證自己的思考較為全面。沒想到的是,豆瓣8.3分的《少年的你》,其影評確實有些驚到我。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在豆瓣影評中,熱度最高的一篇影評中提到了非常敏感的兩個字——“抄襲”。進一步瞭解之後我得知,《少年的你》的原著出自玖月晞,而玖月晞則在過去因為“融梗”而爭議不斷。很多人提到,《少年的你》不少人物關係和劇情因果與《白夜行》《嫌疑犯X的獻身》幾近相同。因為“抄襲”涉及原則性問題,很多人毫不猶豫的打出了差評。這些事實在網上很容易查到,信息量較多,是非曲折各位看官自個兒判斷,我便不贅述了。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自問,我還有沒有必要寫影評?

一方面,我對原創的執著近乎偏執。我的信念是,純粹的故事創作必然是對陳詞濫調的宣戰,而陳詞濫調往往是對其他作品的粗劣模仿。抄襲二字,對一個作品來說具有“一票否決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我之所以耗費那麼多時間看電影,耗費那麼多精力寫影評,是因為我在學習和研究故事。一旦看了電影,影片本身就進入我的思考樣本庫。大腦已經自動運轉起來了,各種想法源源出現,這一思考的過程是於我有益的。因此,我還是決定順著原先的思路繼續分析《少年的你》的故事性。

《少年的你》的題材是敏感的,但拍攝手法是委婉的。校園欺凌觸動不少人的神經,但這又是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不過,《少年的你》關於校園欺凌的鏡頭大多采用側面表現的手法,少了血腥、暴力、恐懼等元素,這讓“欺凌”這一行為本身的衝擊力不夠強烈。電影中的“欺凌”,以“辱”為主要方式,側重於心理上的壓迫,而在肢體暴力上的欺壓則少了些許力度。這也許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委婉。相比之下,很多新聞報道反而更讓人感到校園欺凌的可怕。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在《少年的你》中,常見的欺凌方式包括廁所往人身上扔溼紙巾、言語諷刺、推下樓梯、剪頭髮、撕衣服拍視頻、介刀威脅和老鼠恐嚇等。某種程度上,這些給主角造成的恐懼並不是很強,更多是一種心裡不痛快。否則,周冬雨飾演的主角何以保持心態的穩定,沒有出現成績下滑?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如果將主角設定為原本就對特定事物感到恐懼,然後這些欺凌者如同“傷口上撒鹽”一般強化這種恐懼,那麼主角對特定事物的恐懼就與校園欺凌產生心理聯結。之所以強調主角要對欺凌恐懼,是為了更好警示世人。如果人們無法見證校園欺凌如何對一個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創傷,就很難引發“希望這樣的事情更少一些”的心理觸動。唯有親眼見證他人“血淋淋的傷口”,才能反思自己手上是否“握著刀”,這正是警示電影的價值所在。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從結局安排來看,《少年的你》實際上並沒有很好的實現這樣的警示作用。主角經歷了校園欺凌後,依舊堅強的考了不錯的分數;另一邊,校園欺凌者則被過失致死。一方面,《少年的你》有傾向“以暴制暴”的嫌疑。面對校園欺凌,電影並沒有給出更好的方案,而是以暴制暴,冤冤相報的最後是升級的悲劇。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另一方面,這樣的結局安排反而會產生這樣一種“警示”——那些校園欺凌者們,你們得注意點,狗急還會跳牆,把人逼急你們下場可不會好到哪裡去。換言之,這樣的警示主要是針對小部分群體,針對的是那些欺凌者。這遠遠稱不上深度和廣度,因為需要警示的不僅僅是欺凌者。

校園欺凌是一系列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不僅是施害者與受害者的對立,還有很多冷漠旁觀者、喧鬧助威者、不知情者、知情不言者。所謂不知情者,指老師不可只顧自己的成績,要細心的覺察學生心理狀態;知情不言、助威者、旁觀者更是罪惡的助推。換言之,哪怕沒直接參與,並不代表與校園欺凌無關。在校園欺凌這件事情上,很難存在局外人。如果《少年的你》可以從這些角度設計人物角色,並將“校園欺凌”這一事實的動態發展過程都梳理清楚,將矛頭指向欺凌者、校方、老師、同學、家長等,那就可以更全面的討論校園欺凌。

其實《少年的你》是有類似定位的人物,但卻沒有將他們的所作所為與校園欺凌聯繫在一起。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 - 男生知道自殺者遭遇校園欺凌而不說,電影卻沒有譴責他。甚至,他與之前的自殺者是什麼關係?他是否親眼見到欺凌?他為什麼不說?這些信息在電影中也沒有交代。
  • - 有的女同學不得不成為欺凌者的跟班,她在電影中存在感很低。如果把她刻畫好,將她內心的掙扎表現出來——譬如,她為什麼要做跟班?她為什麼不反抗?倘若如此刻畫人物,也能更好的呼應主題。
  • - 老師在電影中的影響很小,且不說他對年級前十的主角居然那麼不關心,就說他對校園欺凌的態度,幾乎是沒有的。如果讓老師直擊校園欺凌的後果,讓其反思自己的責任,效果也會更好。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如果說以上是側重多方動態影響的橫向延伸,那麼心理的縱向延伸則是劇情發展的另一個方向。《少年的你》中人物的不少行為是讓人不解的。成績不錯、復讀的欺凌者為什麼要欺凌他人?如果說是心理問題、家庭教育問題,那麼電影則絲毫沒有表現出來。很多人說,現實中的校園欺凌並沒有什麼理由,很多時候是無端針對某人,近乎成了習慣。但是,藝術高於生活,電影理應提煉出欺凌者的心理、動機。甚至,哪怕是對“吃飯睡覺打豆豆”這一習慣養成的諷刺,也會讓電影更具深度。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此外,主角為什麼會討厭交朋友?被欺凌後,她心理發生了什麼變化嗎?關於這些,電影並沒有過多琢磨,欺凌事件反而更像是推進愛情線的故事背景。遭遇校園欺凌前後,實在很難看出主角有什麼人物形象上的變化。此外,從主角無意間致死欺凌者的劇情來看,《少年的你》太過於美化主角,不忍心讓她變成一個內心充滿憤怒、邪惡的人,固執的堅持她“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

這並不算是好設計。《狗十三》最後雖然主角變得無情些,但這種變化過程自然會引導觀眾思考,這樣的成長代價是否值得?相比之下,《少年的你》對主角美好形象的執著並沒有起到這般效果。

《少年的你》在電影后半段主題跑偏,拍成了犯罪推理類型。且不提犯罪及推理過程“致敬”《嫌疑人x的獻身》,就說這一劇情對校園欺凌主題的效果,就讓人生疑。從尾聲視頻來看,校園欺凌無疑是《少年的你》的核心。犯罪後男女主角的互相支持也許可能表現出兩人的愛情關係,但是對電影的主題核心幾乎沒有益處。既不能推動關於校園欺凌的劇情,也不能圍繞校園欺凌主題來刻畫人物。但是,如果沒有最後這部分犯罪推理,卻又很難為男女主角這段“好學生與社會青年”的關係畫上句號,結局設計會變得困難。這不禁讓人發問,在推進愛情線之餘,易烊千璽演的這個男主角對校園欺凌主題是否有意義?

評《少年的你》:且不論爭論風波,校園欺凌主題還得要更深入

創作團隊稱,《少年的你》相比原著改編很多。但現在看來,改編還遠遠不夠。優秀的改編往往需要再創作。如果創作團隊挖掘足夠深入,改編幅度足夠大,完全可能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如果真的做到這種程度,恐怕就能稱得上化腐朽為神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