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是由第一印象產生的嗎?為什麼?

承諾一張沒有簽名的白紙╰


偏見源於主觀的自我意識,就是偏離了客觀的評價,產生偏見不全是因為第一印象,長時間的接觸後,心中感到厭煩也會產生偏見,這完全是自我意識決定的,隨時都有可能產生。



別凍筆筒


偏見其實是由你的三觀決定的,或者說是由你以往的思維方式決定的。

在遇見一個陌生的人或者碰到一件陌生的事時,你會根據你以往的經歷及思維方式來做出判斷,有時這種判斷就是偏見。

如果你覺得你還不能理解,那我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解釋解釋。

記得在我大三的時候,有一次我要坐公交車去一個985的大學。

在公交車上,我看見一個女生拿著一本學習資料在公交車上看,我當時心裡在想“985的學生就是不一樣,連坐車都這麼愛學習。”

我當時以為這條公交線上只有那一個985學校,所以我就潛意識地默認了她是那個學校的學生,並在心裡對她做出了較高的評價。

可是公交車開到中途,我才知道這條線上還有一個學校,但是一個三本院校。

接著這個女生在這個三本院校的公交站下車了。然後我又在心裡想:原來她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啊,那她剛剛在車上看書好假啊,感覺像在作秀呢。

當我心裡閃過這一連串想法以後,我也被自己驚訝到了。我這種想法不就是偏見嗎?

根據以往所瞭解到的東西來說,985的學生一定是愛學習的,三本的學生就一定是不怎麼愛學習的。

雖然細究也會知道,不管什麼學校都會存在愛學習,和不愛學習的學生。但是我們還是會用普遍性來做出第一判斷,有時這種第一判斷就是自帶偏見的。

而這種用普遍性來對一件陌生的事做出判斷,就是由我們思維方式決定的。我們非常主觀的就對一件事做出了判斷,沒有客觀的分析。這有一點自以為是,但這確實是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

當然,第一印象也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產生偏見。

比如說,我們對某個人的第一印象不好,那我們就會在心裡自動給他打上不好的標籤。其實此刻我們並沒有深入瞭解這個人,但就是因為第一印象不好,所以就覺得這人不好。這其實也是一種偏見。

還有什麼一見鍾情這種事,其實細究起來也是偏見。

當我們對另一個人一見鍾情時,大多是因為這個人長得好看。所以第一眼就對這個人產生了喜歡的想法,並在心裡覺得這個人所有都好。此時,你不會覺得這個人有任何的不足,總覺得他全身上下都是優點。

但是當你和這個人在一起以後,你發現他其實也是有缺點的。此時,你會覺得他變了,他不再是你喜歡的樣子。但其實他並沒有變,只是你在沒有完全瞭解他以後,才選擇和他在一起。只是因為好看,才會在一開始選擇和他在一起。後面當你足夠了解他以後,才發現他不是你喜歡的樣子而已。


娜恩小可愛


在生活中,我們第一次跟人見面的時候,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生怕自己給對方留下不好印象,對自己產生偏見。

我們通常是通過表象包括穿著、說話及言行舉止等來判定一個人。所以,第一次見面,大腦錨定的印象,確實會讓人產生偏見。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花費自己的時間、去進一步瞭解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人的。

有時候通過聽別人說話、去了解一個人,也是會產生偏見的。

在職場上第一印象很關鍵,受偏見的影響更大。

世俗偏見是老一套傳統的固執己見,腦子不更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都會讓時間說話,時間可以考驗一個人的人品。是好是壞,時間見分曉。讓偏見見鬼去。

生活不相信偏見。因為偏見經不起現實的考驗。🌹🌹



丅JH


客觀上是有這麼個概念的!

因為一個人儀表和言行舉止往往不由自主地反應出他(她)的個人性格和修為。如果第一次見面給你的印象很反感,自然會不由自主在心裡產生一些偏見。這很正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


浮萍寄流水


偏見是集本人印象中的記憶,對現在偶遇的人或事沒采取了解、而僅憑以前記憶就下的結論,導致自己思想產生妄加判斷的衝動、而推翻了主觀意識……因此本人的言行被外人看來,就會理解為堅持拙見所犯的錯誤、是整個事件產生締造者,也是你本人導致事件發生後所釀成的個人偏見!

偏見是一個正常人不好的習慣;如何改掉這壞毛病,則需自己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偏見帶來的利㢢衝突、以及產生的惡果。只有攄清,才會感受、有了認知,才能糾錯!

所以生活在世上的人們,對於某人瞭解如果是多年前的印象、而此刻相遇不能再用以前認識產生的看法來主宰現在的感觀,不然又會產生偏見。

我們大腦主觀意識形成;是經人或事由本人第一眼後產生的印象,預判、感受而集成主觀意識,然後促使本人的言語行為發展成事情的結果好與壞……!





吾聖


第一印象確實容易產生偏見!

這時候長得好看的就特別有優勢,你會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完美什麼都做的好,就算後來你發現這個人並不如你想的那麼好,也只會覺得可惜了,他明明可以更好

而長得不好看的人,劣勢也很明顯啊,如果這個人本身又很自卑,就算是第一眼,你可能也會覺得這個人哪哪都不太順眼。如果恰好如你所想,你肯定會覺得果然是這樣;但如果其實這個人很內秀,比如是個很好的人,手工很好,人很勤快等等,你又會感慨,可惜了長得不太好看!

同樣受限於第一印象的還有內向的人,內向的人大部分都話少,又看起來不太自信,甚至有些第一面會看起來很高冷,但其實只是因為你不瞭解他們,有些人是需要相處一段時間你才會知道他們的好的!但可能有的人就不會再給這群人機會了,因為本來就不熟,又感覺沒話聊,以後就不用再見了吧!


搞笑喬二男


偏見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由於偏見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獨特的態度,因而也包括態度的三個成分:認知、情感和意向。其與態度的認知成分相對應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著人們對其他團體的成員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見(prejudice)則是與情感要素相聯繫的傾向性,它對別人的評價建立在其所屬的團體之上,而不是認識上。從這一點來看,偏見既不合邏輯,也不合情理,一旦產生偏見又不及時糾正,扭曲後或可演變為歧視。[1]

偏見對社會生活的協調和諧往往產生破壞性的結果,因此,社會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相當重視。一般情況下,社會心理學家在研究偏見時,往往把重點放在偏見得以產生的原因、偏見造成的後果、偏見的消除措施等方面。[1]

與誤解的不同

偏見異於誤解。偏見根源於認識者的偏頗式心理,例如喜歡熱鬧的人認為安靜者無趣,其實各有各的趣味領域,愛好冥想的修煉者在自己的領域有他人難以體會的樂趣。

而誤解是根源於對象的複雜性,例如李四看到張三做了一件壞事而認為他是惡人,彼此不熟悉,其實張三可能是好人而特殊情況下做了件壞事,張三表現的複雜性是李四不瞭解的,導致誤解,例如李四平時可能樂於助人而有的情況下心情不佳而不助人,張三不瞭解這種全面情況。

產生原因

社會群體間的利害衝突論

團體衝突(group conflict)理論認為為了爭得稀有資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團體之間會有偏見的產生,從這一點上來看,偏見實際上是團體衝突的表現。團體衝突理論還用相對剝奪的觀點解釋偏見何時產生,當人們認為自己有權獲得某些利益卻沒有得到,這時他們若把自己與獲得這種利益的團體相比較時,便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這種相對剝奪感最可能引發對立與偏見。[1]社會心理學家謝里夫的實驗說明了這一點。謝里夫和他的同事所進行的一項著名研究。他們讓一群來自不同地區的男孩參加一次暑期夏令營活動,到營地後,將其分為兩組。開始,兩組人員彼此互不認識,也不往來,各自從事自己組內的學習與活動,逐漸地在各族成員內部建立了“我們一體”的群體意識感和歸屬感。隨後,研究者安排兩組進行各種競賽活動,競賽活動的獎勵方式為一組之所得必為另一組所失。隨著競賽活動的進行,兩個群體間的社會距離越來越大,而且產生了對己有利,對對方不利的看法。每個小組成員都認為自己的群體是勇敢的、堅強的、友善的,而對方群體是卑劣的、狡詐的、邪惡的。即使雙方成就差不多,也傾向於高估自己的成就而低估對方。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兩個群體的對立態度不僅出現在競賽活動中,而且也擴散到了其他非競賽的場合。[1]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論認為偏見是習得的。它是通過與其他態度、觀念等同樣的方式,同樣的基本反應機制發展形成的,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經驗獲得的。兒童從父母、朋友、老師和周圍其他人的言談舉止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用消極的態度來看待某些社會群體,而且兒童認同這一點之後,還可能得到重要他人(如老師、同伴和父母等)的讚揚、鼓勵等直接的強化。除了直接學習外,還有模仿學習。周圍人尤其是父母等長輩,經常與人接觸時的表現和態度即是兒童學習的最好榜樣。最後,環境氣氛的感染。這是學習者對特殊環境氣氛的一種認知。例如,存在嚴重種族歧視的國家裡,白人和黑人分區而居,分校而讀。黑人生活的地方白人很少光顧,黑人喜歡的東西白人就討厭。兒童生活的整個社會環境傳遞著“黑白有異”的氣氛,長期生活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就會逐漸被感染,產生符合特定社會環境下所期望的態度和認知,但是,這些認知和態度實際上是偏見。[2]

影響偏見的其他社會認知因素,還有前面已提到的刻板印象的作用,包括內隱的和外顯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作為一種認知框架,對輸入的社會刺激性信息加工具有非常強烈的影響。[2]

有一個測量內隱的種族刻板印象實驗研究,證明了這種內隱的種族偏見。研究者讓被試看一張黑人頭部啟動圖片(黑人臉部圖片)後,判斷與黑人種族刻板印象相關的詞的反應速度,要比看到一張白人頭部啟動圖片(白人臉部圖片)的詞的反應速度要快得多。同樣,被試在看了白人頭部啟動圖片後,判斷與白人刻板印象相關的詞的反應速度,也要比看過黑人頭部啟動圖片之後要快得多。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了自動激活的、內隱的刻板印象的存在。此外,社會規範在偏見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2]。

個人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在同一社會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在偏見傾向上並非一致不二,而是存在著很大的人際差異。這是因為一些獨特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影響著偏見的產生。[1]

首先,具有權威主義人格的人易產生並固守偏見。權威主義人格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固守傳統的等級觀念,排斥、輕視違反傳統價值的人;(2)順從於所屬群體的道德權威,以權威和地位為行事的依據;(3)敵視其他群體的人;(4)對周圍的事物偏好作兩分法的簡單判斷。顯然,具有這些特點的人是很容易產生偏見的。[1]

其次,偏見和某些獨特的心理作用與心理感受有關。弗洛伊德認為,偏見是一種人類傾向於投射的功能。投射有兩種,第一種是相似性投射,即我們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會讚許的慾望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傾向,即想看到別人做我們最害怕被抓住的事情。按照這種觀點,具有將他人視為有敵意和侵犯品質的明顯傾向的人往往暴露了他自己的敵視和侵犯品質。第二種是互補性投射,如資本家在剝削工人時可能認為,他們這樣做不是因為他們貪婪,而是因為被他們剝削的人能力低。除了投射這種心理作用可能導致偏見之外,許多社會心理學家還認為,挫折感也會導致偏見。[1]

偏見的影響

偏見會影響到人們對他人的知覺,以性別偏見為例,儘管實際上男性與女性的身高一樣,但人們的實際判斷依然有很大的差異。[1]

自我實現預言

羅森塔爾效應可以用來說明偏見這一後果。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等人所做的實驗證明,如果教師對某些學生持有積極的看法,那麼這些學生的課堂表現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學習成績也會提高,儘管教師的這種看法可能是完全不正確的。既然積極的看法會導致積極的效果,那麼消極的看法也可能導致消極的效果。如果學生知道老師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愚蠢,那麼這種消極的期望可能會變成他自我實現的預言。他的成績可能會變得很差,並且還會形成自卑感。社會中其他的對團體、對個人的偏見也通常具有這種效果。[1]

性別角色

在社會中還存在著對女性的許多偏見,如認為女人是依賴的、被動的等。這種偏見對於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別角色有著很大的影響。Spencer和 Steele(1995)在研究針對女性數學能力的刻板印象時發現,男性與女性數學能力的差異受測驗指導語的影響,在測驗之前如果告訴參加測驗的男女生這個測驗會有性別差異(男性成績優於女性),則實際測驗能發現這種差異;如果測驗前告訴被試該測驗不會有性別差異,則這種差異也確實消失。又如西方心理學家們所說的“灰姑娘情節”,即女性通常認為自己是無力的、依賴的,需要“白馬王子”來追求和保護等。就和上述這種偏見緊密相關。此外,關於女性的偏見還造成了女性的逃避成就動機,在男性面前的自卑感等等。[1]

疏離

社會的隔離會導致並強化偏見,而偏見又反過來會增加隔膜和疏離。如在學校中,如果學生知道自己不受老師喜歡,就可能避免見到老師,與老師疏遠,並且進而與同學疏遠。這種疏遠會導致受偏見的個體的人格失常,並對周圍的人產生強烈的敵意感。[1]

偏見的消除

在我們的社會中,偏見是普遍存在的,並且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消極後果。但是,偏見並非是不可消除的。只要我們對症下藥,便可達到預防和消除偏見的目的。社會心理學家們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種解決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1]

(1)消除刻板印象。偏見和一般的態度一樣,也具有認知、情感、意向三種成分。而偏見的認知成分往往是一種社會刻板印象。一般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常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如白人認為黑人智力低下、不求上進,男人認為女人有依賴性、被動性等。根據研究,由偏見對象表現出與刻板印象相異的行為來,會有助於偏見的消除。例如,如果黑人從事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並在其中取得成就的話,就有助於減少人們對黑人持有的偏見。[1]

(2)增加平等的、個人間的接觸。平等的接觸和個人間的接觸都是為了深入全面地瞭解接觸雙方的獨特性。不平等的接觸妨礙雙方相互間的深入、細緻的瞭解,並且還易產生先入為主的、刻板化的判斷,這種判斷往往是對地位地下者不利的。同樣,非個人間的接觸通常也只能導致接觸雙方之間膚淺的、形式化的認識。只有平等的、個人間的接觸,才有利於真實地瞭解對方獨特的能力、性格、愛好、抱負等,避免形成先入為主的判斷,從而達到預防和消除偏見的目的。[1]

(3)共同命運與合作獎勵。社會心理學家謝里夫在暑期夏令營的研究中發現,競爭可以引發兩組原來互不相識的群體相互間的敵視和偏見。那麼,如何消除這種敵視和偏見呢?在該實驗室中,謝里夫把營區的供水系統加以破壞,使兩個群體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命運,解決這個困難只有依靠兩個群體全部成員的共同合作才能消除。結果證明,共同的命運與合作性的獎勵(獎勵的給予視全體人員是否共同合作而定)是消解群體間的敵對情緒和偏見的重要途徑。[1]

(4)制定有助於消除偏見的社會規範。人們都有服從並認同社會規範的行為傾向。如果社會規範對其他群體是可以接受的,則人們就比較有可能改變對其他群體的偏見。[1]


農村小河流


偏見是人們脫離客觀事實而建立起來對人和事物的消極認知與態度。大多數情況下,偏見是僅僅根據某些社會群體的成員身份而對其成員形成的一種態度,並且往往是不正確的否定或懷有敵意的態度。

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據對方的表情、姿態、身體、儀表和服裝等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這種初次獲得的印象往往是今後交往的依據。偏見與第一印象有著密切的關係,第一印象往往是形成偏見的基礎,偏見往往是第一印象的加深和拓寬。在社會實踐中,因第一印象在用人上造成失誤,古今中外是不乏其例的。所以,管理者既要重視第一印象,又要儘量避免因第一印象而造成的認識上和用人上的錯誤。


淺笑丶微憶


第一印象確實很容易對別人產生偏見,但是所有的偏見不一定都是由第一印象產生。

為什麼第一印象容易產生偏見呢,我個人覺得主要跟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我們的三觀有很大關係。比如:我們以前對環衛工人有偏見,對收破爛的有偏見,對擺地攤的有偏見等等,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第一印象,如果你不去了解,可能這種偏見還會一直有,如果你去了解了環衛工人為了讓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加乾淨整潔每天起早貪黑,如果你去了解收破爛的年收入百萬,擺地攤的都是開著寶馬,或許這種偏見就沒有了,而且特崇拜和羨慕,可能有時候更會不解,為什麼他們要這樣…這就是偏見!無知的偏見,而且這種人很多,以前我也是…但是自從我成年成家以後,這種偏見慢慢沒有了,而且還很悔恨,感覺自己以前真的很無知。這就是第一印象產生的偏見,沒有科學依據,沒有眼見為實,就是單純的第一印象。

還有些偏見並不是第一印象產生,而是通過對它的瞭解,觀察,相處後才有的偏見,比如說哪個朋友剛開始覺得挺好,越相處感覺這人越不怎麼樣,到最後可能都不怎麼聯繫了,這就是慢慢產生了偏見…

所以還是開頭說的,很多偏見都是由第一印象產生,但是也有很多偏見是在以後的相處和認知中產生…


李鋼king


很大程度上是這樣的!尤其是對新生的事物或者人,第一印象就有先入為主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