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並不“高大上”,只是帶修飾的搶奪,亦有騙人禪讓的“奇葩”

在古代歷史中有一種繼承製度叫禪讓,而且相傳只有聖賢之君才能實施此法;傳說最早完成禪讓的堯舜二帝,事實上到底有沒有這兩個人都成問題,禪讓事蹟也是無從考證;不過後世也的確發生過許多禪讓皇位的人與事,例如五代十國、唐宋等時期都曾有過禪讓之事,但禪讓卻沒有宣稱的那樣光彩,那麼禪讓的本質是什麼?為何禪讓在歷史中有很大的市場呢?聽編者為您仔細道來。

禪讓並不“高大上”,只是帶修飾的搶奪,亦有騙人禪讓的“奇葩”

​縱觀歷史我們能發現,禪讓只不過是一場“戲”,實際上就是一些人為了搶皇位,還硬要別人說是樂意讓位;禪讓還有一種形式叫“內禪”,即老皇帝在活著的時候,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其實內禪也分為兩種,自願與被逼無奈;被逼內禪和皇位被搶差不多,只不過是被自己的兒子搶,觀感要好上一些,例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禪讓給自己的兒子太宗李世民;而自願內禪的皇帝,暗地裡也要把持著權利,例如乾隆禪讓嘉慶的那些事;所以說禪讓只是一種有修飾的搶奪皇位的霸道形式。

禪讓並不“高大上”,只是帶修飾的搶奪,亦有騙人禪讓的“奇葩”

​不過在歷史禪讓的長河中,也會偶爾出現幾朵“奇葩”;例如戰國時期的燕國國君噲,他志向遠大頭腦卻不大靈光,同戰國七雄一樣,他對擴張地盤與追求名氣有著很強的慾望,期望能因此名留青史;當時燕國相叫子之,此人出身貴族,雖然能力平庸,也沒有突出的政績,但是同燕王一樣有著很大的野心;

禪讓並不“高大上”,只是帶修飾的搶奪,亦有騙人禪讓的“奇葩”

​只不過燕王整日沉醉在虛名中難以自拔,被名氣衝昏了頭腦,而子之卻很清醒,由此還發生了一件大事;某日一位說客來到燕國,面見燕王說古有堯禪讓給許由,許由最後未答應,因此堯不僅得了禪讓賢君的美名,又保住了皇位;如今大王何不效仿堯禪讓給子之,再讓子之拒絕,到時大王您不會損失半毫,還定能得到賢君的美名。

禪讓並不“高大上”,只是帶修飾的搶奪,亦有騙人禪讓的“奇葩”

​這位說客到底是受誰指使,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但利高者疑子之肯定嫌疑最大;這愚蠢的燕王為了追求名聲,竟然同意了這條“妙計”,但子之卻未如許由般清高,他不僅答應為王,還通過一系列手段打擊燕王噲,牢牢坐穩了王位;好在燕王有一個優秀的兒子,燕太子在當時手中有著一定的力量,他在燕國與子之一部打得昏天黑地,齊國也趁火打劫,燕國局勢一時混亂不堪,子之與燕王噲也在這場混亂中丟了性命;後來燕太子繼位為王,是為燕昭王,他勵精圖治收攬大將樂毅,南下攻打齊國連下七十多座城池,報了一箭之仇。

禪讓並不“高大上”,只是帶修飾的搶奪,亦有騙人禪讓的“奇葩”

​因此我們能看出,禪讓不僅是一場皇位搶奪戰,也有一定的哄騙成分在內;搶是面對實力更強的敵人無力反抗,主動交出皇位還有保住性命的可能,而騙則是在老皇帝未到山窮水盡之時,甚至實力佔優的情況下,被別有用心之人將皇位騙了去,如貪戀聲名的燕王噲,自己作死沒看清自己的斤兩,就輕易效仿古人。

禪讓並不“高大上”,只是帶修飾的搶奪,亦有騙人禪讓的“奇葩”

​禪讓並非天上掉餡餅,自從封建帝制成型以來,古代君王無論是浴血奮戰過的開國之君,還是在眾多皇兄弟中打贏繼承戰,最終脫穎而出的皇族血脈,大多都歷經千辛才坐上皇位,來之不易固然無法輕易放棄,又有哪位君王甘願為他人做嫁衣呢?所以禪讓的本質,只是一場自編自導有著文化修飾的搶奪,或者為了奪位進行的陰謀哄騙,連哄帶騙遠沒有宣揚的那般“高大上”。

【參考資料:《論禪讓制度》,《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