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战国古玺

战国格言玺为中国现存的最古印章。《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已有关于使用印章的记载。今可确证的先秦古印多属战国时期,遗存古玺约有 6000 余方,分官玺、私玺两大类。

初识战国古玺


官玺仅约 300方,绝大部分是私玺。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印章,其质地、形状、纽式乃至用字多寡、玺文排列形式等均无固定的模式。

初识战国古玺

玺文为战国古文,用阴阳两法镌刻,结构多紧密,笔划圆转多姿,印面布局错落有致,和谐自然,并依据构图美观的需要,或减笔,或增笔,或挪动偏旁,甚至合文。由于国别不同,个别玺文的笔画结构也有一定的区别。

初识战国古玺

官玺是官吏佩带和使用的印章。战国时期已有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的制度,每官均有相应的官玺,以作为其身份等级及行使权力的凭证。

初识战国古玺

遗存官玺有铜、玉、陶等质地,多数为铜质。官玺多镌有官名,见于文献的有王、君、司徒、司马、司工、司寇、莫嚣(敖)、连尹、大偗、行偗、职岁、大夫、丞工师、啬夫等,也有不少官名为文献所无。印面有的仅刻官名,如“左司徒”、“右司马”等。

是指私人使用的印章。今遗存的私玺亦铜质居多,其次为玉质、银质。铜私玺形制多种多样,印体有方、长方、圆、椭圆、半圆及心形、月牙形、矩形等不规则形状。纽有鼻、亭、蛇、鸟、兽、带勾等式。

初识战国古玺

最常见的为边长仅 1.5厘米左右的方形鼻纽小玺,印背有的隆起呈坡状,有的起台呈坛状,制作极为精致。银质玺亦多此形制。铜玺阴、阳文并用,阳文玺字画细如毫发,刚柔相兼,劲丽自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玉玺均阴文,多覆斗纽,也有人纽、兽纽,雕镂均精。

依据玺文内容,私玺可分姓名玺、闲文玺、肖形玺3 类。

初识战国古玺

姓名玺有的印面刻姓名,有的仅刻单姓或单名,玺文1~4字不等。姓名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仅双姓就有近50种,不少姓氏早已失传,甚至有的姓氏文献中亦无记载。

初识战国古玺

闲文玺或称成语玺。遗存闲文玺有 120余种,重文者达七、八百方,分:

①修身类:敬身、敬事、日敬毋怠、中身(信)、中正、正行无私、上下和、宜士和众、士君子等,此类文字多出儒家经典,反映了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深远影响;

②言志类:得志、偄事得志(知)、王孙之右等,这类玺文表现出作者的某种情趣或志向;

③吉语类:善、吉、宜官、千秋、万金、日有百万、出内大吉、善寿、千秋万世昌等,这类玺文表现出作者对官禄、财富、福寿的向往和祈求。

初识战国古玺

肖形玺印面多单独镌刻图纹,也有刻图纹于玺文旁,作为玺文的装饰。肖形玺的形制与文字玺无别。阴、阳纹并见,多模铸,图象多虎、凤、鹿、独角兽等吉祥动物,形象简朴,神态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