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上海人在上海說上海話時會冷不丁蹦出一句普通話來?

袁華幸


我一個上海人還不會上海話了,正宗本地人!我只說上海金山話!有次去外面玩我也說上海人小氣!斤斤計較的確是的!沒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或者抬高別人!!!


一直犯錯1


詞窮了唄 幾乎每一種語言都有詞窮的時候。相反有些普通話傳達不出事情本身的韻味,比如,“掌摑”意思用巴掌打人,我一直覺得這兩個字彆扭表達的不夠生動,如果用土話“呼”加個提手旁,比如、我一耳巴子呼死,比如,某記者被某星呼了一巴掌!


張真華1


這種情況很常見,大致是語境和詞彙量的原因。上海話作為一種本地語言,有很多詞只能讀,不一定能寫,或者用文字翻譯,不能音譯。比如“來賽”、“結棍”、“老卵”不是罵人話,甚至是讚美,意思是因為有本事而很張揚,但表面上聽起來有些粗俗,所以用普通話“挺有本事”更舒服。還有“搓氣”,一般口語裡有些偏女性化,所以用普通話“討厭”代替。

另外,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地方,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非常多,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大環境裡,上海人和非本地人交流的時候也會友善的夾雜普通話,這也是上海人不排外的體現吧。



魔都魅影


1、和詞彙量有關。上海是現代化大都市,海納百川,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人都聚集在上海。各種母語,各種方言彙集,普通話是被大家選擇互相交流的主語,上海話被提及的頻率一步步降低。上海話已經漸漸喪失創造新詞彙的能力,一些新事物、新概念、新講法只能從普通話轉譯過去,上海話詞彙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求。

2、和語境有關。有些詞,有些句子,有些意思,用上海話表達特別彆扭,特別深奧。為了講的更順口,表達的更明白,讓聽者更容易理解,所以會從上海話轉到普通話。

3、掌握上海話的人群數量逐漸減少。隨著外地人口的不斷“入侵”,上海土著居民的不斷減少,以及上海各大教育體系在校內對普通話的全面推廣與普及,普通話已經完全取代上海話,成為上海第一語言。




玩趣魔都


語言本來就是動態變化著的。尤其是近代移民的新興城市上海,真正的長期以來本土語言,卻成為鄉下土著方言,而伴隨西方殖民者而來的寧波買辦階層成為上流社會,以其寧波方言夾雜著洋涇浜英語轉化而來的上海話,卻成為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交流地域擴大,上海內生經濟文化等實力與地位的下降,加上國家一直強制推廣普通話,上海話等方言日漸式微。大一統的國家形式更加明顯。交流溝通效率的提高,高於語言多樣性。回到開頭,上海話偶爾蹦出一句普通話,這句普通話,往往是說話人想要強調的重點。


卡布其平溝


你以為上海話是怎麼來的,上海話就是取自各地各國的語言融合而來的,最早是吳儂語系,然後就是受江浙方言影響,近代開阜後又夾雜很多英語詞彙,解放後推行普通話,很多新一代上海人再說上海話時多少都開始受到普通話影響,二脫離之前的上海話方言習慣了,所以說上海話夾雜普通話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即便書標準普通話現在也有好多讀音因為普遍讀錯而遷就於大眾的習慣做出了改變,比如,上海話又如何能一塵不變呢。


鴿子896


因為現在的上海人已經退化了,許多老上海人用來表達國語的上海話說法,都不會了。另外就是出現了以前沒有的新詞,所以沒法表達。但前者還是佔多數。


初秋之禪


有些年輕的上海人已經不能完全用上海方言表達了,比如岳飛的“嶽”、白鶴的“鶴”、宅基地的“宅”等等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用普通話代替了。



福酒醬香


因為有些字眼,說上海話很怪。所以混合者說著比較順口。比如看電視劇 懸崖,這懸崖就得講普通話。


常檸玲姐


當今人類社會飛速發展,新事新詞層出不窮,一地一國的原有語言詞彙都有不敷使用之感,往往突然就必須用一個外來新詞才能表達。這種現象不但出現在上海市,也出現在各少數民族地區和其他國家。

比如新疆古老的維吾爾語裡原來沒有“共產黨”這個詞,後來就用普通話裡的發音作為新增的詞彙。又比如“豆腐”這個詞的發音也成為許多國家語言中的“豆腐”。

在漢語中有許多外來詞彙,像“幹部”,“高爾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