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拿四項奧斯卡獎,是否實至名歸?

空谷幽客


愛爾蘭人0中,懂的自然懂,侵犯了奧斯卡投票者們的利益還想拿[摳鼻]


劍指s20



首先,這很強,韓國電影獲得金棕櫚+奧斯卡最佳,這是亞洲電影史上未曾出現過的境況,說一句奉俊昊創造歷史不過分。

其次,今年算得上是奧斯卡的一個大年(相比前幾屆而言),提名最佳影片的各部電影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所以從我的主觀角度來說,不管最佳影片是《1917》,《寄生蟲》,甚至是《愛爾蘭人》都我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從客觀角度而言,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9年5月,《寄生蟲》獲得金棕櫚,隨後美國上映,口碑甚佳。

19年11月,《愛爾蘭人》上映,隨後博彩預測《寄生蟲》第一,《愛爾蘭人》第二。

19年12月,《1917》上映,黑馬殺出。

20年1月,《1917》在各前哨獎,風向標,英國奧斯卡大殺特殺,形勢一片大好,幾乎可以內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然後《寄生蟲》就在這種局勢下頑強跑出。

直播時我看《寄生蟲》拿了最佳劇本,內心毫無波動,然後《極速車王》拿了最佳剪輯,我心想《寄生蟲》應該沒有BP了,隨後最佳外語片給了《寄生蟲》,我波瀾不驚。但最佳導演頒給奉俊昊時我開始重燃起那個大膽的想法,因為我原以為會頒給薩姆·門德斯的(按照傳統,最佳影片會在劇本、剪輯、導演這幾個獎中有所斬獲)。最後瓊·芳登頒獎時有一個明顯的遲疑,我頓時get到了大事即將發生...

再來說說第三:奧斯卡選擇將最佳影片頒給《寄生蟲》確實是一個爆冷,但也還算是可以理解。這事要結合另外幾件事一起看:

1.流媒體的崛起。今年netflix系的電影幾乎食白果(除了勞拉鄧恩拿了最佳女配,《美國工廠》拿了最佳紀錄片),《婚姻故事》歡樂陪跑,《愛爾蘭人》掛零,馬丁·斯科塞斯在臺下坐得快睡著了(所以奉俊昊拿最佳導演時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致意馬丁真的很讚了)。這是奧斯卡對流媒體的抗拒,畢竟netflix的崛起確實影響到了整個電影行業,奧斯卡對此自然是不高興的,不管是《美國工廠》還是勞拉鄧恩得獎時,只是一提到“Thanks to netflix”臺下頓時鴉雀無聲。

2.流媒體的崛起,就意味著奧斯卡的衰落。隨著大眾對電影的瞭解日益增長,奧斯卡現在的聲勢已有些不如從前,反而是戛納和威尼斯等電影節的影響力日益增加。為了保持奧斯卡的影響力,學院確實是需要拉攏更多的電影力量(但又不能是流媒體的電影),正好趕上了《寄生蟲》的到來,既是一部國際電影,又有階級議題,而且質量也確實好,為它開個先例其實是可行的,此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國際電影在奧斯卡出現也說不準。

3.過去幾年的頹勢,正如我前文提到的,過去幾屆的奧斯卡相對算是個小年,歷屆最佳分別是《愛樂男孩》(狗頭)、《水形物語》和《綠皮書》(你們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電影不好)今年如果按照過去的傳統選的話確實應該選《1917》,但如果今年要選擇創新的話,那麼《寄生蟲》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寄生蟲》所反映的問題,不僅僅是今天韓國的問題,而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化社會以來,普遍存在的公共性問題。當然,以前也有很多導演在用自己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呈現,比如賈樟柯的《天註定》亦或者庫布里克的《大開眼界》。但是這些電影選擇了用白描的方式來對劇本進行日常化的還願,效果適得其反。觀眾會本能排斥這樣的作品。而《寄生蟲》,則用一種類似舞臺劇的形式,逐層演繹出貧富差距與人性的扭曲,給個體與社會,甚至時代,所帶來的困境。荒誕的黑色幽默與偽懸疑的氣氛烘托,都很容易抓住普通觀眾的眼球。當觀眾被吸引進導演的敘事語境當中後,電影本身是所要表達的主旨也就更加清晰了!

故心城


在疫情不能出門的氛圍下,我格外煩躁,於是我忍不住再簡化歸納一下傻逼寄生蟲為什麼是大爛片。根本原因就在於人物內核性質的轉變。你想,一家蝸居半地下室、上網靠蹭......就這麼幾個人,在一個情節之後,瞬間變身超能特工隊,一個接一個幹掉之前僱員,那種談吐、知識儲備、心理素質還有手腕,完全雙商爆棚,個頂個的厲害角色。從上一種狀態到下一種狀態,完全是質變。什麼原因的和條件促使了這種變化?沒有,情節需要。王晶都不敢這麼拍。唯一能解釋的手段就是給這種質變賦予神性,事實上導演也是這麼做的,就是劇裡那塊石頭。但關鍵後面質變又再次質變,狀態又從牛逼變為傻逼,這在石頭的處理上就開始手忙腳亂或者乾脆迴避了,於是這電影就成了一泡汙。

以及,關於那個牛逼的狀態,黃章晉歸納得不錯:金家人都有強烈的財富慾望,敏銳的機會嗅覺,把握機會的非凡創造力和想象力,驚人的自控和自律能力,無所顧忌的手段,異乎尋常的冒險精神,超人般的臨場抗壓和應變能力。這種人是什麼人?是約翰·洛克菲勒,扔到沙漠裡也會發財。


托米缸的托拉斯


個人不喜歡。劇情誇張,醜化窮人,凸顯下層的醜惡。心目中,最佳是1917



一路捫心問診


一部在戛納電影節捧回金棕櫚大獎,獲得2020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四大獎項,這是亞洲電影史上未曾出現過的境況,說一句《寄生蟲》創造了歷史這並不過分。

在看電影之前,我先是看了好多影評人對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其實完全可以理解,“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畢竟沒有誰能真正的感同身受,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讓我來評價的話,是的,他值得這些獎項,實至名歸。


一、電影呈現的階級壁壘是真實的、殘酷的。


中國導演鄭瓊,拍過一個紀錄片《出路》

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小孩,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裡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讓你看看這三個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

1、農村小孩用心且努力的讀書、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教育和思想的侷限性就在那裡,即使想去幹1000多塊的工作,也沒有人給她機會。

16歲,女孩出嫁了,在農村,繼續著這個階層的輪迴。

2、北京少女,農村小孩做夢才能去的北京高校,而她輕而易舉就放棄了。早早輟學,開酒吧、留學、開公司,享受人生。

對北京少女來說,她可以選擇學業,選擇職業,也可以選擇,隨時換個目標。

3、城鎮男孩,雖然他奮鬥的終點,還遠未到達袁晗寒的起點,但他紮紮實實是三個人中,唯一一個確實被讀書改變命運的人。

被問到階層的差距,男孩說“我現在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存在,但我會努力去改變。”


在山村女孩身上,我們看到了封閉,絕望,失去自我。

在都市女孩身上,我們看到了個性,瀟灑,無拘無束。

在小鎮青年身上,我們看到了努力,拼搏,負重前行。


我們國家的階層都在逐步固化,更何況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壁壘,像影片中最後的那道柵欄,難以跨越。

金基澤一家成功”就職“在樸社長家後,感受到貧富的直接衝擊。剛開始聽到自己及家人身上有相同的味道時,它還單純以為是洗衣皂的味道。但到後來他終於明白,那是地位懸殊的味道,是階級差異的味道,是貧窮的味道,他意識到樸社長一家子謙謙有禮的表面下卻是暗湧著無法抑制的階級優越感和對窮人的蔑視感。金基澤秉著怒氣,在混亂中刺死了樸會長。


其實窮人沒錯,富人也沒錯,錯就錯在貧富階級之間不可逾越的壁壘鴻溝。

二、到底誰是寄生蟲

1、 電影上半段,可以看到這一家四口陸續的通過各種掩飾和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就職”樸社長家。沒有相應的能力,即使再精湛的騙術也掩蓋不去。

所以電影中的這家人是有能力靠自己的技能去謀生的,只是沒有機會。而機會出現後,他們能想盡一切辦法去把握機會,這不正是職場應聘中的各位麼?他們算是寄生蟲麼?

2、前任保姆的老公一直住在豪宅的地下,而他的日常開銷都是花著保姆工作掙到的錢(電影裡有這樣的對話,權當是真的),住的是主人家未知的空間。這種行為到底是叫“侵佔”還是叫“寄生”呢?

3、豪宅的女主人在家負責家裡的正常運行。她享受著陽光、綠草、豪宅、paty,享受著傭人的服務,她精緻生活,她也掌握著這些人“生殺大權”。她算不算寄生蟲呢?

誰是寄生蟲?是誰的寄生蟲?為什麼會有寄生蟲?他們又該何去何從?自己是不是寄生蟲?

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被放大丑化的窮人和被放大愚化的富人

總有脆弱的人會這樣去評價。

生活的不易和艱辛不是你看到,就能體會的到的。

導演非常好地通過電影美術來表現這種差距。窮人的回家路是又長又暗,需要不斷向下;富人的回家路是開闊明亮,需要不斷向上。

為什麼這一家四口能夠勝任崗位呢?導演也許想表達的是其實窮人相較富人,只是差一個機會。

樸會長在家和妻子說過一段話”金司機一直在線上開,一直在線上開......“,是他早發現了金司機駕駛的問題,只是在盡力包容。這又哪裡是被愚化的人呢。

看著倒在血泊中的母女,看著被小姐背出暈死的兒子,金基澤沒有舉刀刺殺兇手,而是刺向了樸會長,是不合情理?是暈昏了頭?我認為是神來之筆。


只有宿主死了,寄生蟲們才會煙消雲散吧。



小魚的良心鋪子


這部《寄生蟲》在韓國甚至國際社會上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拿到奧斯卡獎也是實至名歸了。

電影講述的是住在半地下室的無業遊民的韓國一家四口,長子因為通過朋友的介紹所以意外的成為富豪人家的女兒的外教,又抓住這個機會,把自己的妹妹、父親,還有媽媽陸續地介紹到這個樸社長家裡工作,成為了依靠樸社長生存的“寄生蟲”,卻又在無意中發現富豪家裡還有著其他的寄生蟲

這部電影很難定義它是悲劇還是喜劇,它打破了某種類型上的定義,感覺上半段是喜劇,後半段是悲劇。電影的上半段在看的時候會覺得好像一種黑色幽默一樣,讓人看著很愉快。看著這一家四口陸續地通過各種掩飾和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就職”樸社長家,就好像看到有能力的職場新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功進入到大企業一樣的那種快感。但是漸漸地你會陷入沉思,也會覺得緊張感和不安感越來越強……因為使用這樣的“能力”再怎麼也是一種欺騙,甚至是犯罪。

電影重要的轉折點是樸社長一家人去露營不在家的那個夜晚。窮人一家四口在富豪家裡喝酒享用美食聊天,然而被辭掉的前家政阿姨突然來訪並說明自己離職走得匆忙忘了拿一些個人物品,然而那個個人物品居然是隱居在樸社長家裡不可見天日的深層地下室裡的丈夫!

從這裡開始,整個電影的節奏加快,緊張感更加強烈,電影的風格也開始轉向悲劇,暗沉、黑色、抑鬱

導演也非常好地通過電影美術來表現了這種轉變。窮人的一家人回家的路又長又暗,需要不斷向下,下到階梯的下邊,再下到地下室……這與富豪家人的房子及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去樸社長的家需要不斷向上走,畫面是開闊的,明亮的。樸社長的家門口有一塊開闊的綠地,可以開派對,可以在這裡享受陽光浴;然而,住在地下室的一家人唯一的窗連著地面,時不時可以看到喝醉酒的人隨意的小便……家門前的“風景”對比同樣明顯。

電影中一直提到一個敏感的詞,那就是味道。準確的說應該是臭味。地下室的一家人擁有著洗不掉的某種共同的味道,其實在這個社會當中,很多時候就是通過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來區分人類的階級的。在這部電影裡,你可以看到很多社會問題,如階級兩極分化。但是一定會給你一個思考,我們這個社會的寄生蟲是誰?為什麼會有寄生蟲?他們又該何去何從?自己是不是一隻寄生蟲?

看完也許你會失眠,但是是那種有意義的失眠。

因為怕涉及劇透,很多情節我不打算再談。在演技方面,崔宇植是一個不斷會給人驚喜的韓國男演員,他的表現總是超過對他的期待,演員之路還很長很長,真的未來可期。

對於電影的結局,我一直很好奇其他觀眾的想法。我既覺得男主人公有可能買得起那棟房子又覺得他一輩子都不可能買得起。韓國現實很殘酷,他想要奮鬥到能買那樣的房子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但是我又覺得一個那麼能夠豁出去的聰明窮小子,也許拼命也能掙到那麼多錢吧,你認為呢?


電影天堂小旋風


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韓國影片《寄生蟲》連奪4項奧斯卡大獎

在此之前,《寄生蟲》已經被戛納電影節授予捧回金棕櫚大獎,實現韓國電影在戛納電影節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而後,《寄生蟲》又在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上喜提“最佳外語片”,成為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最大熱門作品。

《寄生蟲》是奧斯卡獎項開始以來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韓國影片,這對於《寄生蟲》全體成員來說是一個很驚喜的消息,也不辜負他們全體成員出席這個盛宴了。喜歡韓國影片的觀眾都知道韓國電影一般擅長拍攝揭露人性醜惡一面,劇情不拖拉,環環扣人心絃,所以這次《寄生蟲》能夠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也是意料之中的。除了這個最佳原創劇本獎之外還有一個“國際最佳影片”的獎項也是由《寄生蟲》拿下了。

包括被譽為“英國奧斯卡”的英國電影學院獎,《寄生蟲》同樣在“最佳非英語片”獎項中脫穎而出。

但人們對《寄生蟲》此次衝奧之旅的獲獎預測,更多是認為它能捧回“最佳國際影片”獎。

結果,《寄生蟲》不僅順利摘得“最佳國際影片”獎,還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影片”悉數囊入懷中。

當年《臥虎藏龍》可謂是風光無限,在奧斯卡所得的最高榮譽也僅僅是“最佳外語片”而已,

而《寄生蟲》卻將奧斯卡大獎一舉拿下,可見這部片子的評價有多高了。

作為一部徹頭徹尾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幾乎沒有可能斬獲“最佳國際影片”之外的重量級獎項。

但這一次,奧斯卡評委會顯然對《寄生蟲》情有獨鍾,不惜把“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全部授予該片。

《寄生蟲》所得的獎項榮譽,為韓國電影翻開了新篇章

而《寄生蟲》的導演奉俊昊,更是因此步入事業巔峰,他如今在韓國影壇的地位,恐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當你看了這部電影之後,肯定覺得四項奧斯卡獎項是《寄生蟲》該拿的。


大飛愛吐槽


《寄生蟲》討論了階級固化和貧富分化問題,卻沒有深入展開。片中對窮人的諷刺力度不可謂不大,對富人的批判卻只是隔靴搔癢。而且影片在劇情上也有很多爛俗及不合理之處。

比如:金家一家人突然從樓梯上滾下來,就非常俗套無聊。

另外,影片最後,宋康昊扮演的金基澤見女兒被殺,卻無動於衷,只想著遭受到的氣味歧視,而忙著洩憤。這一點就非常不合乎情理。

《寄生蟲》是亞洲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更是奧斯卡歷史上首奪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此前,《寄生蟲》還為韓國斬獲了首個戛納金棕櫚,可謂風頭無兩。

《寄生蟲》的確獲得了很多獎項的認可,但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最好的亞洲電影,甚至它也不是奉俊昊最好的電影。


幽客說電影


《寄生蟲》能成為創造奧斯卡歷史的影片,應該和它獲得戛納金棕櫚獎最佳影片獎、第7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等諸多重量級獎項的原因相同,正如奉俊昊所說“最個人的東西就是最有創造性的東西。”

《寄生蟲》的故事是有趣的,主題是深刻的,娛樂性和現實主義相得益彰,通過對韓國社會的剖析展現了全球貧富差異的事實。一部好的影片絕不只是拍給某一部分人看的,而是不分國界的觀眾都能有所領悟。




深夜廢話君


《寄生蟲》在任何頒獎典禮上都是有資格競爭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重量級獎項的,之前在戛納電影節《寄生蟲》已經大獲全勝,如今再一次“橫掃”奧斯卡,可以說既在預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寄生蟲》此前已經取得的成就表明了這部電影在藝術上的成就,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想必也對這部電影傳達的階級對立這一主題印象深刻。因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對立,這部影片受到了西方社會的普遍認可。但是一部非英語影片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這是史無前例的,這部影片註定震撼西方世界,同時也註定載入影史。



外語片拿下最佳影片,這是奧斯卡頒獎典禮從未有的,可以說是開天闢地頭一遭。在這之前,無論一部外語電影如何的出色,奧斯卡最佳影片一律對其開紅燈。

個人認為,這部影片之所以征服奧斯卡評委,成為別無選擇的存在,並非因為電影的拍攝手法或者說其藝術價值,最關鍵因素是這部影片強烈的現實因素,影片充滿著秦俊昊導演對未來世界的思索和看法,以極具寫實的風格和無處不在的暗示展現了當下社會人民最關注的話題,並且展現出了最強烈的諷刺與鞭笞,但偏偏這種諷刺確實最無力的,因為越是強烈的表達,就越顯示出無力,更越發真實。


而這種無力才是打動奧斯卡評委的最核心因素,因為每個評委或多或少都受到這種無力影響,他們選擇這部電影,更多是希望這部影片能被更多的人關注,更多的是希望更多的人……

當然,這部影片本身從劇本、鏡頭、剪輯、畫面、佈景、配樂等等,都是上乘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