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上海人說話喜歡普通話跟方言混雜在一起?

刀可殺


我們單位是外企,除了外國人就是上海人,基本都是30歲上下。日常對話,上海話沒問題。工作交流,特別說到行業專業術語的時候,根本沒辦法說上海話。比如說“規格材經過窰幹後穩定含水率百分之12”,不覺得說起來老港咯嗎[捂臉]


正義小黃瓜


我是上海人,普通話會說,但說的不是很標準。一般來說,我說的話別人聽得懂就可以了。所以有時候和外地的朋友聊天經常是夾著兩種方言一起表達。我認為沒什麼毛病。有時候在飯店裡服務員滬語聽不懂,我就會用普通話解釋一下。但有時候會碰到外地的一些混蛋,故意裝作上海話聽不懂,一定要你跟著他說普通話。我就不想再說下去了,扭頭就走。因為這種混蛋其實是上海話聽的懂的,故意裝的很嚴肅的傻逼樣。遇見這種混蛋我是感覺今天遇見鬼了,所以避開。我認為方言是消失不了的。方言是一種文化傳承。而且上海人一聽對方開口就知道他聽不聽得懂上海話。馬上就判斷出對方是否誠心。普通話應該推廣,但不是強制執行。地方方言也應該傳承下去。用普通話來壓制方言我感覺就像發神經病。


大主988


看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似乎變成了討論上海話的消失、傳承問題了?不管是上海話還是哪個地方的方言,都是當地文化的一種體現,都不應該消失才是。但是,這是不是走題了呀?

我倒是覺得題主的問題有點偏頗了,就我自己所見所聞,普通話和方言夾雜著說的何止上海人?很多地方的人都如此啊~


我曾就職於一家小型韓資企業,周圍的同事不是韓國人就是來自於吉林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朝鮮族的民族語言和韓語基本一致,所以很自然地公司內部的日常對話常常是韓語一片了。

我雖然不懂韓語,但是我能明顯聽得出他們的對話裡經常會夾雜著一些普通話詞彙,尤其是其中一方是韓國人時,朝鮮族同事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個國語單詞~

我好奇地問過同事怎麼說著說著會說普通話,她說有些新的詞彙用韓語無法確切表達,而韓國同事雖然不會說中文,但是能聽懂個大概的,對於一些新詞,比如網絡詞彙,他們首先接觸到的是中文的說法,所以用普通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理解~


看看,外語都是夾雜著普通話來說的,方言和普通話夾雜豈不是再正常不過?地鐵上常聽見用家鄉方言聊天的二個人突然冒出半句普通話;就我自己有時候和家人說話也會不自覺地溜出幾個普通話詞彙~

我覺得,方言毫無疑問是一種底蘊深厚的地方文化,但是它也很自然地有它的侷限性。兩個完全不同地方的人若是各講各的方言,豈不是等同於雞同鴨講?普通話所具有的"人人都會人人都懂"的普遍性,在很多時候更方便表達,也就更讓人容易理解。

其實,不止有方言夾雜著普通話,普通話說著說著突然來一句方言的也常見啊!因為對於同一個地方的人來說,也總會有一些特定的詞彙是隻有當地人才能心領神會的!


空谷歌吟


上海話是一種標誌“阿拉是上海人”,有優越感。但是有一些偏僻詞說不上來,或者擔心別人不懂,於是一下跳到普通話。比如“我在家裡上網。”上海話大概是這麼說的:“阿拉啦啦屋裡上莽。”但是上網是新詞,只好說“阿拉啦啦屋裡頭––上網”,後面是普通話。


興海亭


大家所說的上海話,基本上指的是上海市區的上海話。上海市區的上海話,實相當於上海區域的“普通話”。

別看小小的上海,東南西北卻各有各的方言。周邊的市郊區,東南方向帶有浙江口音,西北向帶蘇、錫、常口音。只有松江、原上海縣、川沙、南匯等處人方是原始的上海本地人。而市區的十有八九,都是早先全國各地的外耒人。

上海以前的確存有地域歧視,蘇杭名貫天下,加之夲地原住民皆帶蘇南、浙杭語系,於是“吳越”語系稍加變通便成了上海通用語。

由蘇南、浙北移居上海的,這些人上海話就很流利,其它地方特別離上海較遠處的人移居上海後,一開始學上海話,真是南腔北調讓人發笑。當然時日久了,也就講得比較像模像樣了。學話也有天份,也要看環境,有人學得快,也有人學得慢甚至一直學不會。老漢就有兩老朋友,土生土長在上海,至今上海話還是一團糟,平日他們乾脆不說上海話了。

上海人跟人說話常帶普通話,不是故意作態而是無奈之舉。很多拗口的冷闢字句,除了原住民及一些蘇南浙北耒的,根本無力說準,說了對方也聽不明白,於是急性的便用都能聽懂的普通話帶過,慢性者便會多說兩句用其它詞句將意思表達出來。

上海本地話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好多種。舉個小例:像“八隊”,市裡人講的是“佰隊”,佰上聲,有的本地人講的是“撥隊”,撥過鼻腔發下聲。


魯陽揮弋


不要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感覺真的有點可悲。為何會造就上海人說話如今普通話和上海話交叉出現的問題。我想問一下,為什麼要出現一個很可笑的規定,學生在校期間,課間同學不許用上海話交流,這是有多麼奇葩的規定。這是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腦袋想出來的如此霸道的規定。你是有多恨上海人,有多恨上海話。想要一種文化消失,就要在根上讓她消失,而孩子就是這一種文化,語言的根。孩子失去了語境,失去了開口說的機會。你感覺他們還能說好上海話。??!畢竟他們才是地方語言傳承的根。!!!特別是85後,90後的這一群孩子。他們可以說基本上都無法完整用上海話去表達一句話的意思。其中最少要有15%的普通話出現,這是可悲的現狀。全國南方城市有那個城市會出現這麼可怕的事。

也不要說,推廣普通話是國家規定,是為了規範語言環境,不影響國人的交流溝通。中國很大,各地方言也非常多樣,溝通是有很多不便。但,卻沒有一個城市會出現一個那樣的規定。一個城市需要她的魂,方言就是她的魂。沒有了魂,這座城市還有活力嗎。許多從全國其他地方來上海工作學習的同袍,也再做著一個很讓上海人可悲的事,不許上海人用我們上海話與他們交流,說用上海話與他們溝通,是看不起他們,是排斥他們。我就不明白了。你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怪異,兼厚顏無恥的要求,一個客人跑到主人家,主人熱情款待,但是你卻反客為主,對主人說,你把鑰匙給我,以後你這個家我要有一半的話語權。這合理嗎。???可笑,上海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她有著很大的包容性,可她也有著自己的根。

還有對於那位一樓的回答者,我想說,你對上海方言完全不瞭解。上海話屬於吳語系,是目前為止還能保留古漢語發音的語系。上海市區的語系其中有著很多寧波話,蘇北話。蘇州路,無錫話的發音和語調。而上海郊區的方言就有十幾中。至於周立波在他脫口秀中出現的普通話,那是他要照顧其中一部分所謂的新上海人。他是上海滑稽劇團的出身,怎麼可能說不好上海話。所以不要說什麼上海話語言不夠豐富。可用詞彙量不足。那是你對上海根本就不瞭解。


游泳的羊24266077


其實這個問題是從強行推廣普通話開始的,很多上海人從小被規定在公共場合禁止說上海話,在校說上海話會被扣德育分,所以80後上海人只會講夾雜著普通話的不標準滬語,90後上海人很多隻能說幾個滬語單詞,我兒子00後,幼兒園的時候被要求家長即使在家不要和孩子說滬語,現在小孩上海話聽不全,說一句也開不口,完全沒有上海口音。現在的上海,除了70後以前的,有幾個能說一口上海話,反而是戶口遷來的新上海人在努力學一點滬語。但是能把上海話詞語說全的人已經很少了,千分之一可能都有點樂觀了。反正現在滬語已經連拯救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了。普通話的強制推廣有效地摧毀了滬語。除了崇明,嘉定,松江,川沙還有一些效縣口音的方言,原先市區的滬語將來很可能在70後80後去世後基本絕跡於上海市區。現在即使是電視臺電臺也難覓正宗滬語了。因為很多主持人也不是上海人,他們很努力地學習上海話,但是語言敏感期並沒有在滬語環境下,所以語感不是很準。大力推廣普通話是不錯,可惜大力了一點,成功消滅了上海話。


上進的紅蜘蛛


這個問題不是上海市一個地方的問題,而是許多城市的語言問題。比如我所知道的我們這裡的語言,也會講著講著就夾雜著普通話的單詞在裡面,因為本地語言無法表達所要說的意思,只有用普通話來說明。

這就是證明南方方言的表達詞彙單詞太少了,而普通話就能夠用任何單詞來表達。

我們看見一個久居美國的人,開始不懂英語,幾年後會說流利的英語,學會了英語表達方式,你和他講華語,他的華語也非常流利,但是,講著講著就會夾雜著許多英語單詞,而叫不會英語的中國人聽不懂這個單詞的意思。而他自己認為這個不會英語的中國老鄉聽懂了。

這就是語言詞彙的簡陋化,而不能表達心裡所表達的意思,而夾雜著其它語言全面自己語言表達的意思。

漢語普通話詞彙豐富,能夠優越於中國的許多方言。

我們聽見福建人說話感覺滑稽可笑,比如,一個手機,或一隻手機,一部汽車,一艘輪船,而福建話講,就是一架手機,一架汽車,一架輪船。全部都是一架。可見閩南話的語言詞彙簡陋,許多的語言表達方式也簡陋,表達名詞困難。

所以文學作品都用華語普通話寫作,而用地方語言寫作就會遇到單詞運用困難的問題。

上海人說話,和許多其他地方的人說話,在無法表達自己的心語時,就會用普通話單詞來圓滿自己的語言。要想清楚的表達,還必須用普通話單詞夾雜在方言中,來說明白意思。


寶樹白石


外埠,開放城市就是這個樣,青島也是,在青島的方言中就融合了一些德語用詞的音譯,比如軲轆,井蓋,托盤,草莓。

不必奇怪,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中國話,你只要稍微博覽群書,就會知道它融合了幾十個民族還有國家的語言。

不光是語言,還有建築,你看所有的外埠開放城市,都留下了外國遺蹟,哈爾濱不必說,大連,青島,上海,廣洲。生活的融合,多見於語言,建築和飲食。

普通話嘛,那就更好理解了,自己家的話的融合總比外國語容易的多。其實,青島普通話用青島銀自己的話說,也很藥人,不規範,明顯帶著方言的腔調。

中國真的很大,表現之一就是語言割據,為了提高效率,這就是推廣普通話的初衷。融合且提高效率,減小成本。沒有普通話,要有效管理中國,幾乎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天津的普通話更逗,那腔調更明顯。方言的生命力,穿透力比人們以為的強大。

最後,不是上海獨有,青島普通話真的很藥人。

藥,青島方言念月。哈哈😄!藥人,月銀,是不很離譜?!無獨有偶,像我走遍中國的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不奇怪了!


秋歌988


上海人說普通話為什麼會普通話發音和方言穿插用,主要是方言特點跟普通話差別較大,許多普通話用詞拿到上海方言來講就會很拗口,不如就直接用普通話來表達,但往往又會說出來改變了普通話原本音調,使人感覺怪怪的,上海人自己也稱其為“洋徑棒"

其實說方言的普遍都有這個情況,與外鄉人講話恐對方聽不懂方言,只能用普通話說,但說慣了方言,自身普通話說得不很標準,難免會穿插方言發音,難免就會怪腔怪調的了,我們稱其為"打官腔",這個詞的由來是各地都說自家方言,但相互溝通曆代都會有較統一語言叫做“官話",普通話就是現代的“官話",與人交流時由於不熟或用詞不知如何表達時就會方言官話穿插起來說就變成了“打官腔",上海人與外地人交流說普通話而形成的“洋徑棒"也正是如此。

江西南昌方言也有這個特點,發音和用詞習慣與普通話也有較大差距,南昌人用方言與外鄉人交流當然會自感很彆扭只好使用普通話,但由於發音和用詞習慣問題,自身普通話不很標準就會難免穿插有方言發音,這尤以老南昌人為甚,被稱為南昌塑料普通話,比如說:∥天搖嘿了,到了赤呀飯咯時幹了",(天要黑了,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了),“你搖到哪裡娶"(你要到哪裡去),由於發音和用詞變了,南昌普通話讓人聽起來怪怪的也有點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