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疫情之下,新聞事件接二連三。大家都待在家裡,無比關注時事熱點。而今天,2月11號,眾多熱點事件之中最挑撥人心的莫過於一則“重慶87歲獨居老人捐出畢生積蓄20萬元”的新聞了。

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人日在昨天晚間報道了這個事蹟,然後今天一個叫做“搖鈴鐺”公眾號,發佈了一篇“不要再收老人的錢了”加五個感嘆號的文章,瞬間刷爆朋友圈。這篇文章呼籲各地各組織停止再收某些老人的捐款。

因為這位捐款的老人的居住環境非常糟糕,燈光昏暗、空間逼仄,房屋還無比破舊,看上去就像是個貧民窟。


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於是很多人就覺得,老人的居住條件這麼差,還把30年積攢的一筆20萬的鉅款捐獻出來抗疫,實在太令人心疼了。接收機構壓根就不應該接受老人的捐款。

同時老人在捐款時說了一句“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的話,也被“搖鈴鐺”的公眾號用來挑逗大家的情緒。


但是老人的另外一句話“我有兒有女都孝順,還有退休金,還做小生意,吃穿不愁”,我不知道是“搖鈴鐺”是沒看到這句話,還是怕放上去就沒法挑動讀者的情緒,反正並沒有收錄。


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隨後這篇文章還例舉了失明老人,以及環衛工人的捐款事蹟,來指責收取這些底層老人的捐款是多麼不義的一件事,呼籲各地機構不要接受這些老人的捐款的同時,甚至還不讓媒體報道。覺得媒體的報道是將弱者綁上神壇,是在鼓勵更多的窮困老人捐出畢生積蓄。


這樣的文章看上去是在替弱者發聲,是在吶喊社會的不公。可是你仔細想想,“搖鈴鐺”不光是將這些捐款的老人當做了弱者,甚至還將他們當做了傻子。好像他們只要看到媒體的報道,看到別的老人在捐款,就會馬上不顧自己的生活和未來捐出全部的積蓄。


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這樣的一篇文章,最終收穫了十萬加的閱讀,六萬加的在看,近千人的打賞,並且還在持續增長中。不少人都憤怒而同情地分享到了自己的朋友圈。“搖鈴鐺”一定賺得盆滿缽滿。


可是看完這篇文章,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這些老人靠自己努力掙來的錢,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積蓄想去幫助別人,奉獻了自己的愛心,最終還要被別人當做弱者和傻子來同情。只因為大眾的善良又一次被一個帶節奏的公眾號玩得團團轉。


沒有誰願意當弱者,沒有誰願意被別人當做弱者來同情。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弱勢群體的時候,這裡面是不是也帶有些許的歧視?


如果真的像那篇文章呼籲的那樣,停止接受這些老人的捐款,那更是對他們正常權利的剝奪。


富人有資格捐款,窮人就沒資格了嗎?我這個社會什麼時候這麼功利了,連窮人捐款的權利都要剝奪?成年人的做事,自己承擔後果。這些捐款的老人不是傻子,他們只是想做一些好事,他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任何成年人都有捐款的權利,哪怕是有人賣房賣車甚至貸款去捐款,那也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被質疑,但是不能被剝奪。當我們說“不要再收老人的錢了”的時候,就是在剝奪老人捐款的權利。


人的需求是有多種,除了吃飽穿暖,還有被認同的需求,並且這些需求都是同時存在的,並非遞進。不是說一個人只有衣食無憂了才會去追求被認同,而是一個人即使沒吃飽沒穿暖,也依然有被認同的需求,也依然可以有奉獻精神。


那些拾荒的或者環衛工人的老人,他們矜矜業業一輩子,從來沒有被人重視,甚至都沒有被人正眼瞧過。同胞有難,人人都想出手援助,憑什麼他們就不能出手?就因為他們窮嗎?


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位老人拿著自己的積蓄想要去捐款奉獻自己的愛心,然後被拒絕了。拒絕的人還會跟他說“您太窮了,您是弱勢群體,我們不能接受您的捐款,您留著這些錢改善自己的生活吧”


那他會怎麼想?他很可能會覺得自己被這個社會拋棄了。


再窮的老人也有捐款的權利


當一個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捐款奉獻自己的愛心的時候,應該受到的是這個社會的讚許和掌聲,無論他是富人還是窮人、老人;無論他捐贈了多少錢。


另外,如果非要說一個有著二十萬積蓄的老人是窮人的話,那我也沒什麼可說的。居住條件差,也許只是人家習慣了的清貧生活。若非如此,她為什麼不去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

人各有志,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追求更高的樓更大的房子。這個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也不應該只有一種生活追求。


每一個捐款幫助他人的人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被同情,更不能被拒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