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如果你在東莞,如果你恰好有半天的空閒,不妨像我這樣,來一場探尋紅色記憶的自駕遊。

我首先前往的是大逕村,它是厚街鎮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的一個行政村,與大嶺山鎮交界。之前我便多次聽說大逕村是傳統的革命老區,一直想去探索走訪,如今終於成行。大逕村裡建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高約10米,正面鑲嵌的黑色大理石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泊金大字。紀念碑後的山坡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顯得十分靜謐與莊嚴。

我站在紀念碑前的廣場上,凝視著碑文,想象著多年以前的歷史畫面。這裡於1940年發生了“黃潭戰鬥”,是東莞抗日武裝公開打出共產黨旗號的第一仗。歷史該是多麼壯烈與激昂,如今這裡已打造為紅色主題公園,滿是和平與安詳,這不就是當年革命烈士的心願麼?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從大逕紀念碑出發,沿著厚大路行駛約15公里,便來到了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江縱隊是共產黨領導的一支華南人民抗日武裝,在人民群眾和愛國僑胞的支持下,堅持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

我對東江縱隊的最初認識,是來自電影《明月幾時有》,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十分傳奇,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危險任務。但那畢竟只是電影,而通過參觀紀念館,可以讓我對東江縱隊有更加真實全面的瞭解。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須先攀登一段長長的臺階,方可抵達紀念館的入口。館內共有七個展廳,陳列展示著各種歷史圖像與物品。其中許多物品是由烈士親屬捐贈的,如證書、文件、武器、生活用品等。我在館內聽到一個女生對她同行的朋友說著,她的爺爺輩就是東江縱隊的一員,館裡有某件物品是她家捐贈的,不過她不知道是哪一件,她家至今都還能領到政府發放的體卹金。

我參觀著館內的一件件物品,瀏覽著牆壁上的照片和文字,彷彿看到了許多流淌在眼前的人物事蹟。這些人物事蹟在歷史長河中,閃爍著光芒,怎可被遺忘?我們無法去切身體會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但我們可以去知曉歷史,並銘記於心。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在紀念館裡的所有展品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王嶺村的沙盤模型。大王嶺村即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東江縱隊曾經的抗日堡壘。我俯瞰著沙盤,在整齊有致的房屋中,標記著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等舊址,這就是當年遊擊部隊機關的所在地。

如今這個村子仍保留著抗日時期的歷史風貌,距離紀念館僅有5分鐘的步行距離。我來到村子時,已是下午四點多,陽光斜斜照著古老的磚牆與瓦片,整個村子空無一人,時光彷彿靜止了一般。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這個村子的結構十分特別,它就像是建設在一片梯田上,整齊的房屋一排高過一排,又像是電影院的座椅。巷子不寬,房屋一座座緊挨著。巷子縱橫交錯,每走幾步便有一個巷口。站在屋後,可以平視前方的屋頂,重重疊疊的瓦片觸手可及。站在村子最上方,可以看到一條鋪著石板的長巷,如一個斜坡向下延伸著。巷子的名稱很有意思,統稱“遊擊巷”。每座房屋都貼上了門牌,如“遊擊十巷10號”,這就是歷史賦予的符號和編號。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我在村子裡隨意地來回走著,順著路牌的指引,我找到了一處處當年的舊址。祠堂是會議室,小商店作掩護設立交通站,泥磚民房裡創辦了《大家團結》報,這是廣東敵後地區的第一份革命報紙。當年游擊隊藏匿在村子裡,研究部隊及根據地的建設,討論戰略戰術等問題。如今這裡雲淡風輕,僅剩一座座老房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我發現其中某座房子大門兩邊的對聯早已褪色破損,但橫批卻保存得很好。這不知是何年張貼的對聯,“光榮之家”四個字鏗鏘有力,如一座豐碑屹立在門框上。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我就這樣走訪參觀了一個下午,慢慢地與歷史交流對話。那些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物事蹟,如今也沉澱在我記憶中,融入了我的思想裡。

探尋東莞的紅色記憶

時代的巨輪滾滾前行,紅色記憶是一種提醒。它提醒著當代的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