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军人数众多,起义之势如滔滔江水,为何还是以失败告终?

老泽杂谈历史


前言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在如此庞大的暴动规模之下,掌握东汉政权的三大外戚、宦官、文人极其罕见地开始联手对敌。最终,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在短短的时间内趋于瓦解。但其影响仍然十分深远,有人凭借镇压黄巾而飞黄腾达,也有人收编黄巾余党而为己用,还有人借黄巾之乱以割据一方,凡此种种都说明了黄巾起义揭开了另一个时代的序幕。

张角:一个精通多种学问的全才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并非是普通的农民,虽然历史和小说都没有正式提及其身份和来历,但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交代了张角是一个“不第秀才”。大家都清楚,科举考试是在隋唐时期才出现的,而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制不但要求备选人员才德兼备,更重要的是看重备选人员的家族背景。很显然,张角是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草根阶层,所以在汉朝选官制度下才会“不第”。

而事实上,张角是一个精通多种学问的全才,首先,历史和小说都记载了张角精通医术,曾经为贫苦的人民大众治病。其次,张角创立的“太平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这也足可证明张角懂得宗教仪式的相关知识。然而,张角虽然懂得多,但无论是医术还是宗教,在当时都不是主流的学问。因为医术当时被视为“方技”,属于末流,《三国志 魏书》最后一卷记载的就是这类所谓的“旁门左道”。

张角的身份和张角所学习的内容实际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注重出身的封建时代,没有家庭背景的张角很难通过学习经典而提升社会地位,而学习其他的一技之长可能难以走仕途这条道路,但是要谋生则有余。而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张角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劳苦大众,也容易察觉到社会现实进而萌生起义的念头。

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大多因为百姓的生活到了极度困窘的状况,黄巾起义也不例外。东汉末期,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培植势力,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百姓被迫成为流民,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民众不仅要忍受沉重的税负还有受到疫病的侵扰。于是百姓的生活希望破灭,逐渐绝望。

与此同时,正如上述所说,以张角为代表的这类底层知识分子,在固化的阶层和混沌的政局面前看不到上升的空间,亦逐步走向绝望。在察觉了大众的状况之后,底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医术和宗教知识赢取了大众的信任,这样在既有领导者又有参与者的基础上,两股绝望的力量联合起来,这就爆发了黄巾起义。张角与刘备、曹操都有类似之处,刘备是没落贵族或没落知识分子,曹操属于较为低级的官宦家庭,他们三人的起点都不高。然而,刘、曹二人之起家虽然低但好歹有拿得出手的招牌。张角在这一点上似乎草根得更为彻底,他没有皇族的牌子,也没有能够买官的家底,所以他的道路必定和其他人不一样。

黄巾起义的失败

  • 其一,黄巾军面对的敌人强大。起义爆发后,镇压黄巾军不仅有庞大的东汉官军,而且还有各地豪强的大小武装,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最终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 其二,由于起义计划被叛徒出卖,使起义不得不仓促发动,各地起义军之间的相互配合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洛阳起义流产,使东汉政府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镇压外围起义军。
  • 其三,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从主观方面来说,黄巾军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人物,其起义计划的制定极不完备,起义后各地起义军没有迅速地集结起来,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动,甚至不进行相互支援配合,终于被官军各个击破。同时起义军首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张角、张梁、张宝、波才、张曼成、赵弘、韩忠等,个个都是只知固守一城一池,或久围坚城,与东汉军拼消耗,不懂得运用灵活的战术战法,取得主动,始终被动挨打,直至失败。
  • 其四,东汉派来镇压黄巾起义的将领,如皇甫嵩、朱儁、曹操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战的悍将,他们的统兵作战的能力,军事指挥的才能、战术计谋的运用,都高于黄巾军首领,因而往往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击败黄巾军。
  • 其五,黄巾之乱虽然开始是农民起义,但是在起义后完全背离了刚开始时的宗旨,比当时的官府更疯狂地残害农民,失去了农民拥护的基础,完全化为一股盗匪,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再加上官府的镇压,最终失败。

黄巾起义的影响

黄巾起义直接促成了外戚、宦官、文人三大势力的和解,党锢开放,史载,负责征讨黄巾的主帅皇甫嵩建议灵帝“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中常侍吕强也提及:“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 由此可见,宦官集团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暴动,士人集团在国家危难之际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黄巾起义在统治者看来是叛乱,而在传统的观念看来汉室虽然衰亡但是还是有救的,所以只能急救不能推翻,推翻就是谋逆,而从文学设定上,张角必须是一个反面典型。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中,镇压黄巾的主力都是士人,知识分子集团镇压知识分子领导的民众起义,这不免有些讽刺。虽然如此,黄巾起义还是带来了诸多反省,新登场的英雄认识到旧的秩序似乎不能够维系这个国家继续走下去,于是乎,不同的英雄开始思考建立不同的秩序,这就有了曹操、袁绍、孙坚、刘备等人的不同政治设想,然而,英雄成就的代价,却是以百姓的鲜血和寒门子弟的牺牲换来的。也因此,黄巾起义可谓是因绝望而爆发,却悲情地落幕。


老子名字怎么了


黄巾起义是一起著名的宗教对皇权的挑战,在外国可能很平常,可在中国,宗教是臣服于皇权的,是为皇帝服务的!所谓来的快,去的也快,黄巾军起义开始势头很猛,打了东汉朝廷一个措手不及,可等东汉朝廷反应过来,事态迅速急转,东汉只有短短的九个月就把起义给灭了!

黄巾军起义说白了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罢了,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就避免不了缺乏战略部署,没有大局观,打到哪算哪,感觉和趁火打劫没有分别,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黄巾起义以“苍天以死,黄天当立”为口号,下面的什么战略指导就没有了,这口号太简单了吧,就告诉大家,朝廷完蛋了,到我们当家了,这太空泛了。打仗是需要战略和战术部署的,没有指导,一窝蜂的进攻那是愚蠢很冒险的。张角三兄弟筹划了多年,以太平道做宣传,积累了三十几万的教徒,没找到临到起义时涉密了,就仓促起义,不过没关系,起义迅速攻陷了很多城市,震动了东汉朝廷。既然涉密了,就应该注意保密啊,打仗没有保密意识就是玩命啊,后来黄巾军又犯了!本来黄巾军打算在东汉的核心地区洛阳发动起义,结果又涉密了,东汉朝廷迅速扑灭了起义军,最好的战略攻击就这样错过了!



东汉朝廷扑灭了洛阳起义后,没有了后顾之忧,迅速集中朝廷和地主豪强的武装,组成拳头打击黄巾军起义。朝廷爆发了,这是黄巾军这些乌合之众不能相比的,实力悬殊啊!第一就是素质相差大,你张角念经还可以,没有多少军事知识啊,东汉一大批的优秀的将领,比不过啊!东汉军队有高素质的军师智囊,专门出谋划策搞阴险招数,你张角一个拿得出手的军师都没有,怎么打嘛,没法打啊!再者粮草和金钱上也不能相比,东汉集中了所有的地主阶层,钱粮多的是,你张角根本没有存粮可用,都是抢来的粮食,吃不了多久,这么多人吃饭怎么够消耗呢!汉灵帝为了迅速扑灭黄巾军,允许各地的地主豪强建立私人武装,这就增强了朝廷的实力,加速了黄巾军的失败!



各地豪强有自己的武装,那就可以配合朝廷对黄巾军的打击,而黄巾军在各地起义都被攻击,就是说向地主抢不到粮食了,农民就更没有粮食了,没了粮食,军队供给不上,没了力气怎么打仗啊,以战养战这招没用了!东汉这边不愁粮食,一个吃不饱,一个能吃饱,打起来,谁会胜,结果显而易见!所以东汉朝廷反应过来后所爆发的能量,黄巾军根本不能相比。而黄巾军也是没有统一的筹划,各个起义军,都是你抢你的,没有统一命令。这样一来,地主豪强很容易把那些小的起义黄巾军消灭,然后聚拢在朝廷军队身边,集中成为一个拳头,由优秀的朝廷将领率领攻打张角这个最大的头目,结果一打,差距就出现了,黄巾军屡屡败亡,接着张角还病死了,没有了威望最高的张角,他的两个兄弟没有威望率领大军,士气衰落,朝廷军迅速攻击,短短的九个月就扑灭了几十万的黄巾军,真是干脆利落啊!



正是由于黄巾军的起义,让地主阶层崛起了,才有后来像曹操,孙权等人争霸天下的局面,这点上,黄巾军是有功劳的,只不过,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代中,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没了命,谁输了,谁得益了,都说不清楚了,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真的说的有道理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导语: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军一直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缺少战略指导思想。从黄巾军的战略格局上来看,他们压根就没有大局意识,也就是说,部队打到哪儿算哪儿,根本就没有人帮他忙规划一下接下来的每一步该怎么走。

张角是太平道创始人,自然是有点本事的。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军师,也就是类似诸葛亮的人物。

所以张角的起义军看似恢弘大气,却因为他的病逝,从而土崩瓦解。整支起义军没有从制度上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所以人马聚集起来快,溃散起来也快。

01黄巾起义是一场宗教向皇权做出挑战的起义。

中国封建史跟西方有所不同,西方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宗教总是凌驾于皇权之上。也就是说宗教的领袖,始终都是国家领袖,比国王或者说皇帝还要高一个等级。

就连临近我们的古印度,其实也是佛教凌驾于皇权之上。但是我们中国封建历史上,宗教始终都没有机会彻底控制皇权,而皇权却总能实实在在地掌控宗教。

  1. 张角发动的这次黄巾起义,那就是一场宗教向皇权做出挑战的起义。起义军的主体那就是太平道教的信徒。而张角本人是太平道的创始人,号称天公将军。
  2. 张角、张宝和张梁三兄弟都是道教的信徒,为此他们在道教的基础上,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宗教太平道教。这种思想之所以能够流行,主要是因为汉朝高层有很长一段时间,信奉黄老学说,而太平道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合。
  3. 所以加入太平道的教徒非常多,十多年下来,在地方上的太平道信徒已经多达几十万人。张角他们非常聪明,一直要求大家行善积德,完全不像邪教的模样。而且张角还给信徒们治病,并且传授治病良方,让他们传播出去。

这么一来信奉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伴随着东汉末年吏治腐败的情况,老百姓们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张角振臂一呼,他那几十万的信徒们也就都跟着他揭竿而起。

这是一场预谋了十多年的起义,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宗教想要夺取政权。可是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通过数千年历史可以看得出,这种情况显然是行不通的。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馀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万。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后汉书》

宗教在西方或许可以夺取政权,但是在我们中国,永远都不可能。所以张角的这场起义,必然是要以失败而告终的。

02汉灵帝解禁党锢之争的士族,集全国之力合围黄巾军。

汉灵帝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大的危险,他当然十分紧张。所以他命令何进作为大将军,带领大军镇守京师,这是自保的方式。

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召群臣会议。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帝从之。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馀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后汉书》

此外下达命令,在全国所有重要关卡都要设置都尉驻守,发动各地土豪积极组织民兵起来对抗黄巾军。

所以说几乎形成了全民皆兵的状态,皇帝下诏,下面的子民当然是招办,所以我们看刘备就是在这之后,得到土豪资助起兵救国的。

  • 汉灵帝时期的党争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就是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宦官集团胜利以后,多次将士族集团的重要人员关押。
  • 如果士族集团在这个时候和黄巾军联合在一起的话,那对汉朝来说可就太可怕了。为此汉灵帝听从了皇甫嵩的建议,解禁了党锢之争中受到关押的士族子弟,让他们效忠国家,不遗余力地打击黄巾军。
  • 这一道命令非常重要,因为士族集团虽然短时间内没有争得过宦官集团,但是他们家族庞大,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庞大的关系网络。而且他们手里的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钱财人才都比较多。

这帮人投靠谁,谁就能掌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性。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袁绍、袁术兄弟俩,其实就是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在大将皇甫嵩、卢植、朱隽等人的努力之下,黄巾起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汉朝是集全国之力与黄巾军做对抗,没有理由不成功。

03黄巾起义被平定后,各路诸侯开启了天下割据局面。

让人想不到的是,黄巾军虽然被平定了,可是汉朝皇室却再也无法真正掌握权力了。汉灵帝时期,虽然身边的宦官弄权,可是皇帝是有决定权的。

而且没有皇帝的支持,宦官的权力也是假的。可是黄巾起义以后,各地诸侯手里都拥有了一支相对客观的军事力量。

  1. 这些军事力量,远可以保证国家安宁,近则可以割据一方。显然汉朝朝廷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威严,士族们在地方上掌握了军权以后,终于有了跟宦官控制的朝廷相抗衡的实力。
  2. 在党锢之争中,士族是吃尽了苦头,因为手里没有权力,所以一直都被宦官集团打压。这次通过平定黄巾起义,士族们手里有了军权,那他们根本不可能再听从宦官集团的指挥。
  3. 就算宦官集团以皇帝的名义给他们下达命令,他们还是可以不听,毕竟他们手里有军队,这就是他们最好的保障。

所以说当年皇甫嵩的建议,虽然有利于汉朝平定黄巾起义,却完全不利于汉朝的统治延续。类似于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其实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大半权力,权力都在湘军、淮军和楚军领袖们的手里。

徐州刺史陶谦、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敢言之行车骑将军河南尹莫府:国家既曹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祸,幼主劫执忠良残敝,长安隔绝,不知吉凶。是以临官尹人,搢绅有识,莫不忧惧,以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济祸乱。---《后汉书》

地方上的土豪和士族集团都拥有了军队,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团体,完全成为了独立的小王国。

汉朝破败的局面,其实也就这么形成了。汉灵帝是能力不足,对全局的把控失策,所以导致了这一混乱的结果。

总结:黄巾起义缺少高人指点,所以类似于一盘散沙。

张角读书应该不会少,可是他偏向于道教的学问,却很少研究战略格局的问题。这是张角比较吃亏的地方,而普遍读书人比较多的士族,已经被汉灵帝给笼络住了,所以张角想要获得人才的帮助,简直比登天还难。

由此可见,张角的失败,其实是缺少人才的结果。如果有人才帮助他们对全局做一个大致的安排,黄巾起义绝对不会那么惨。


江湖小晓生


黄巾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巨鹿(今河北巨鹿)人,是太平道的首领,为了组织发动农民起义,他与弟弟张宝张梁通过传播太平道向广大群众作了长期的思想动员和组织训练,张角自称"大贤良师\

回看历史123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单从人数上来说,黄巾军比官军多得太多了,黄巾军首领张角就全国参加太平道的人划分为三十六大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算起来部众得有数十万人,全国各地起义浪潮不断。人数虽多,但并不代表就能成功推翻当时的东汉政权。那么密谋十年的黄巾起义合为何短短九个月时间就遭失败呢?

张角的黄巾起义是有周密计划和明确的目标

张角是个读书人,但他的仕途不顺,面对东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严重,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老百姓民不聊生。张角利用民间信奉的宗教信仰,以《太平奇书》到处救死扶伤,并在进行宣传和收教徒,等到时机成熟,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开始了反对汉朝政权的起义。起义过程中虽然遭到叛徒唐周的泄密,但在张角的规划下,提前一个月爆发了起义,并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二十八郡一起发动战事,由于汉朝政府未做好充分的应对,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轰动全国。

在初期起义算是成功的开始了,也对汉朝政府有了非常大的冲击,那为何声势浩大的起义在短短九个月时间内就被镇压了呢?下面分析下失败的原因

1.一个统一战略规划和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张角是总指挥,但从起义开始后,都是各自为战,究竟起义后该如何发展,下一次的战略规划又该如何?都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张角病死后,各自为战,毫无目标,只是仗着人多,只要东汉政府规划好,各个击破,想要扑灭简直易如反掌。事实上也是这样,皇甫嵩和朱儁战长社、仓亭和曲阳、卢植战广宗、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

2.没有建立自己稳固的后方。黄巾军每到一个地方,就是攻占城池,继续推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连个稳固的后方,连粮草供应都是个问题,只能靠抢掠。

3.黄巾军强大的对手。黄巾军人数所多,但起义的首领多是没有啥学问的人,除了张角读过点书外,起义军遇到的对手不止腐败的东汉朝廷,东汉朝廷当时尚有皇甫嵩、卢植和朱儁等名将,东汉政府为了迅速镇压起义,对地方放宽了政策,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乡勇,来武装自己用来对抗黄巾军,曹操、孙坚、刘备、等人都是从平黄巾开始发家的。面对整个东汉的朝廷和各地的地方武装,张角的起义被很快镇压就很好的理解了。

4.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尽管黄巾起义号称有百万之众,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但主力还是以老百姓为主,既没有智谋之士的加盟,又缺少大规模作战的经验。面对常年领兵作战的名将朱儁、皇甫嵩等人,只能靠人数优势来与之对敌,久而久之,分散在各地的义军终究会被各个击破。

结语:起义的成功与否,人数并不是最主要的。张角聚集的百万之众说到底还是战斗力一般的乌合之众,这样的起义缺少明确的方向、合理的战略规划、人才的加盟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迟早还是会失败的。其实不管是张角的黄巾起义,之后的多次农民起义也验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攻无不克的黄巾军,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没有战略目标,众黄巾军口号很响亮“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却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苍天如何死,黄天如何立,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各地黄巾军没有统一指挥缺少联动。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南阳等地,但黄巾军各自为战,一方战败另一方也不来支援。以至于经常被朝廷及诸侯各个击破。

三:军队纪律差,未联合各诸侯。黄巾军在攻破城池后往往会对各地的土豪诸侯进行烧杀抢掠,没有军队纪律,且这样得罪了各诸侯,使得自己树敌太多。

四:黄巾军人数虽众,战斗力却很差。因为黄巾军的组成人数里很多是吃不起饭的农民,缺少军事训练,战斗力很有限。

虽然黄巾军未能成功。但中央为尽快平乱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虽败但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各诸侯、将领借平定黄巾之乱趁机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并为了三国分立种下远因。



赵山河聊历史


前言:

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又遇上全国大旱,老百姓颗粒无收,但朝廷的赋税徭役却不减轻。终于,在公元184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太平道创始人张角的带领下,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起义。

一时间,全国七州二十八郡的贫苦农民都揭竿而起,积极响应。他们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起义的人们都头裹黄巾,所以朝廷称他们为“黄巾军”。

然而,虽然在短时间内起义军势如破竹,但随着朝廷的镇压,经过了十几年秘密准备的黄巾军起义,仅仅经历了9个月的时间就失败了。

据统计,起义军人数众多,足有30万人之多,为什么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经过精心准备的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呢?

一、起义军的成员战斗力不强

黄巾军的成员都是靠着迷信聚集到一起的。当时张角以教主的身份进行布道,自称是“贤良大师”,会种种法术,特别是擅长给人治病,而且治病不用药,只需灵符就行。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他的忽悠之下,教徒达到了几十万人,最后起义。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招来的,都是一群没有什么独立思考能力的乌合之众。这样一些人组织起来的军队,自然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二、叛徒出卖,起义仓促

迷信终究是不可能忽悠到所有人的,难免有人抱着其他的目的前来投靠。所以,最后,黄巾军中出了一个叫“唐周”的叛徒,他向汉王朝告发张角要发动黄巾起义,使得黄巾军失去了在朝廷里面的内应,不得不仓促发动起义。

张角原本打算在三月发动起义,但是因为唐周的叛变,使得起义提前了一个月仓促发动。由于准备不足,各地起义军之间的相互配合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失去了内应,使朝廷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镇压外围起义军。

三、政治目标不明确

整个黄巾起义的始末,起义始终没有正确、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理想。当时张角起义时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听起来非常的高大上,确确实实能够忽悠到一些人跟着他干。

但是久而久之,穷苦老百姓就会明白,苍天死不死,黄天立不立,跟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们只求有一口饭吃,有安稳的日子过,可以活得下去。当时汉朝朝廷及其腐败,皇帝不管老百姓死活,民不聊生。如果黄巾军能够打出给老百姓抢田种地,免除赋税徭役等这样的口号,想必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四、起义领导人缺乏军事才能,作战不力

在黄巾军中,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人物,起义的领导人基本不具备军事才能,起义计划制定得极其不完备。而且,由于起义仓促,起义后各地的起义军并没有迅速地集结起来,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动。

虽然起义军人数众多,但是军队散乱,没有主导力量,各自为战,不懂得相互支持配合。像张梁、张宝、韩忠等起义将领,个个都知道知固守一城一池,与朝廷军队打消耗战,不懂得运用灵活的战术战法。最终,给了朝廷机会各个击破。

五、朝廷的镇压军队十分强大

在黄巾起义还没爆发的时候,朝廷就把黄巾军在朝廷的内应马元义给杀了,而且还清除 了长安城和洛阳城附近的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把黄巾军在朝廷的内应给切断了。

起义爆发后,朝廷又派出了众多的将领前去镇压。先是派出何进,后又派出卢植、皇甫嵩、朱儁(jùn)、孙坚、曹操等名将各自领兵攻打黄巾军。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悍将,能力远超黄巾军的首领。

因为黄巾军起义也触动了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除了官军之外,各地的地主豪强也组织起武装来镇压黄巾军。在强大的官军和地主豪强武装的共同镇压之下,黄巾军起义最终失败。

总结:虽然黄巾军起义人数众多,但是由于这些人战斗力不是很强,而且义军首领没有军事才能,不懂得相互支援配合,导致各地的起义军队散乱、各自为战,没有主导力量。还有,起义的目标不够正确、明确。再加上官军和地主豪强武装的强力镇压,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李小新吖


黄巾军起义,是东汉晚期重要的农民战争,最终朝廷镇压起义失败。黄巾军之所以失败有几下几点:

1、缺乏充分周密的准备计划。公元184年巨鹿人张角,看到朝廷黑暗腐败,民不聊生、连年战乱,又遇天灾,官员横征赋税使民怨沸腾。他一边行医一边宣传当今朝廷的腐败和自己的志向。利用人们对朝廷的不满,暗中纠结了很多农民,很快形成了一股反抗朝廷的大军,足以推翻当时朝廷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洛阳有个叫唐周的弟子,将此事告之官府。于是一千多名骨干分子被铲除并下令缉拿张角,捕杀追随他的信徒。张角被迫提前起义,史称“黄巾军”。这时由于信众过多,已成嫽源之势。

2、对于东汉的政权来说,“黄巾军”的势力,已对朝廷构成威胁,成了心头大患,于是以大将军何进为统领,率皇甫嵩、卢植等精兵与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行战斗。同时各地的土豪劣绅也揭杆而起,组织团练加入了对“黄巾军”的绞杀中。经过一年多的撕杀,“黄巾军”起义被镇压下去,将领被杀部众被军阀收编,张角被剖棺辱尸,头颅割下送往京城。

3、“黄巾军"的起义虽人数众多,但毕竟是乌合之众。没有一个足智多谋的首领,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队伍,怎能统一指挥,齐心协力?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王玉洁507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 ,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黄巾军失败原因如下: 第一,起事仓促,起义之初便被叛徒出卖。导致里应外合之战略计划失败,张角被迫提前举事。 第二,农民起义军根本没有正确的战术战法,领导人基本不具备军事才能。没有战略首脑,起义的军队虽然人数庞大,但黄巾军的力量并未集中到一个点上。导致黄巾军各自为战,彼此孤立行动不能给汉政府致命一击。 第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农民起义军本来是贫苦百姓自己的队伍,对于杀官吏诛暴卒,这是他们反抗的必经之事。不过对待同为受压迫的农民,他们也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大力屠戮。相比于过去的腐败官府来说,他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后方兵员支撑,没有基地建设组织后勤。 黄巾军主力皆为农民,仍然秉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战规律。这在兵者诡道的非常时期如何能不败,最重要的一点是黄巾军没有一个根本的政治,治国理想。他们只是做了旧时代的破坏者,而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想过如何建立新时代。自身缺陷再加上残酷的外在环境,使黄巾起义最终归于失败。



看遍天下影


公元184年,全国大旱,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但东汉朝廷的苛捐杂税依然不减,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黄巾起义爆发,起义领导人太平道道主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短时间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的贫苦农民都揭竿而起,积极响应。因为他们头裹黄巾,所以被东汉朝廷称为“黄巾军”。然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虽然经过了起义者十余年的精心筹划,但为何只维持了短短九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黄巾军的对手很强大

东汉汉灵帝虽然荒淫无道,但汉政权当时还是很强大的。起义刚发生,汉灵帝就斩杀了黄巾军在京师的内应马元义,有清除了长安城和洛阳城内太平道徒千余人,稳定了内部局势。

紧接着,汉灵帝又任命大舅哥何进为大将军,全权负责剿灭黄巾军。安排卢植对付张角主力,朱儁携孙坚攻打波才军,皇甫嵩讨伐颍川。短时间内,东汉政权组织军队,动员整个地主阶级和各地豪强武装,开展了围剿黄巾军的军事行动

二、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人物,战斗计划漏洞百出,战略战术运用错误

黄巾军作为农民起义,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起义领导人基本不具备军事才能,而且虽然人数众多,但军队散乱,没有主导力量居中,黄巾军各自孤立为战,不仅不能给汉政权致命一击,而且还给汉政权逐个剿灭自己的机会。


先是朱儁、皇甫嵩、曹操三军大败围困长社的黄巾军。然后官军后又相继平定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而张角大军也被卢植击溃,同时斩杀了万余人,黄巾军一时声势低落。

黄巾军失败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没有良好的战略战术,他们一直信奉死守一座城池的战略战术,即使知道没有援军赶来相助,但仍然死守城池。结果被朱儁与皇甫嵩这两位具有优秀军事指挥才能的将领逐个击破,黄巾军岌岌可危。

三、黄巾军起义计划多次被叛徒出卖,而且不得民心,缺乏人民基础

起义之初,就是因为叛徒的出卖,才导致张角不得已被迫提前一个月起事。

起义军杀贪官诛暴卒没有错,但所到之处,对待和他们同样受压迫的农民,也是大肆屠杀,他们的所作所为跟东汉腐朽政权的做法雷同,这样就导致起义军慢慢丧失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了民心,内部又不团结,黄巾军失败是大势所趋。

四、黄巾军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

纵观黄巾起义的始末,起义没有正确、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理想,空有众多军队,但“蛇无头不行”,一盘散沙的局面最终让官军钻了空子,轻松剿灭。

综上所述,黄巾军虽然声势浩大,人马众多,但随着张角病死,张梁和张宝被斩杀,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