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法作品中有几个同一个字,但写法不一样,为什么?

立之96


其实只要是书法达到一定功力,有独到的见解,都会注意这个问题,历代名碑名帖中几乎都没有同字同写法的。一幅作品如果有相同的字,要尽量不雷同,同时在风格上还不能差异太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书法是无声的音乐”,试想一下,如果音乐的声调都差不多,那就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了。书法是讲究艺术审美的,通篇下来,相同的字都写法一样,就缺少了意趣,不耐看了。同时,又要使书写风格一样,假如把《九成宫醴泉铭》的字和《勤礼碑》的字放一起,那就不协调了。

其次,单独写好一个字相对较容易,但相同的字写法不同的情况下还能写好,风格又没有太大差异,是非常考验书写技巧的,没有十年如一日的苦功是不行的。我们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时候可以注意其中的细节,同时感受书者的书法功力。有些东西,看似简单,真的要自己也能做到,恐怕不容易。

最后,我想起了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大自然的巧妙组合,何尝不是艺术作品应当追求的境界呢?感谢书友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个问题可能以《兰亭序》为例来讨论的人比较多,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附几张《大字阴符经》的同字不同写法的图片,仅供参考。








龙铭先生


书法里连续出现两个以上重复的字,为了避免雷同呆板,为了最追求书法的变化美,变换写法处理的作品甚为精妙!

中国书法是东方特有艺术,纵观我国三千多年来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点画、结体、章法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用毛笔写出的字具有线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变化美。 点画的变化美 点画是构成各种书体字的最基本的零件,因此点画的变化是书法变化的最基本的因素。 书法中的各种基本笔画本身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智永在"永"字八法中对各种不同笔画的写法提出各种要求:"点"要写得"如鸟翻然侧 下";"横"要写得"如勒马之用缰";"提"要写得"如策马之用鞭";"撇"要写得"如蓖之掠发"。这说明各种笔画的姿态都可以和具体的自然物联系起来,这当然也是一种变化美。 但更多的是同一种点画重复出现时的变化美。孙过庭《书谱》中有这么一句话:"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后提出来的。形体"各异"、"互乖"就是指其开头、大小、粗细、欹正的变化。

隶书有"蚕无二设,燕不双飞"的规定,这个规定表面看起来是条死规定,似乎束缚了书写的手脚,其实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变化美的指导思想,根据这条规定写出来的隶书就,避免了相同点画机械的重复。例如;"清"和"浇"两字,"清"字的三点水均呈三角形,上面二点较靠近,而"浇"字的三点水第一点就不呈三角形,第三点和第二点较靠近。两个"法"字,第一个三点水分离;第二个三点水中后两点相连。 结构的变化美 历代书家结构变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各种: (1):不改变点画在字形中排列次序,改变点画的粗细、点画之间的距离、角度等,从而产生结构形状的变化。 例如:两个"使"字,前一个"使"了较平正,后一个"使"字,"人"明显向下移,而形成左低右高的体势。两个"种"字,其偏旁"禾",除了笔画有所变化(第二个"禾",中间竖带钩)外,还有偏侧的变化:第一个"禾"旁上部向左倾斜,第二个"禾"旁上部却向右偏转。 (2):变换左右或上下部分的位置。 (3):增减点画。 作为书法作品,为了要破机械重复,却常常要增减笔画以达到"变化美"的目的。

(4):有些字还可以用不同的结构书写。 (5):各种书体结合。 一个字如果在同一篇作品中重复出现,往往采用变换书体或渗进揉合其他书体的笔法来达到变异的目的。不过,变换的书体,笔尖风格一般都比较接近,常见的有以下几中形式。 A:隶书揉合篆书笔法,或变为篆体。 B:楷书揉合隶书笔法。 C:行书揉合楷书笔法,或变为楷书体。 D:行草互杂法。 E:篆、隶、楷、行、互杂法(郑板桥常用此法)。 在以上几种方法中,用得最多,变化也最多的是行草互杂法。宋朝米芾,可算得上是行草结合,追求结体变化美的典范。 章法的变化美 章法又叫布白,有小章法和大章法之说。按变化美的原则,安排一个字的结构的方法叫小章法,把字组成篇章的方法叫大章法。一般说的章法通常指大章法。

清代书画家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点出了两个问题: 一、字与画(这里指中国画)一样,布局要有疏密的变化,疏处不怕留出大块的空白,密处不怕稠; 二、要把空白的设计和黑字的设计看成同等重要。 国画的布白是如此重要,书法的布白也是如此。写篆、隶、楷、行、草诸字体,都存在章法变化美的问题,但是最能体现变化美的是行草的章法。 其变化因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各文字的仰、俯、斜、偏、大小、长短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要根据文字结构特点,以及章法变化的需要,要受"气势"的支配,要变化得和。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324个字,其结构的变化臻神入妙,其中20个字"之"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 (2) 字距、行距的变化:

一般行草作品的行距要明显大于字距。行距变化不大,字距变化较大。 (3) 参差揖让的变化: 参差的变化包含两层意思:一、不要把每行字安排成字数一样、长短一样,整齐划一,而应该有长短变化。二每个字除了不要上下左右对得很平外,其笔画应该有长短的变化。所谓揖让,即字与字之间不能互相冲突,不允许有笔画重迭、交叉的现象存在。有时为了笔法变化的需要,某一个字需要写得大些,或某一笔向左伸得较长些,这时邻近的字就要写得小一些,让出空档,从而产生揖让美。 (4)墨的枯、润、淡的变化; 历代书家都非常重视墨色的运用。墨色的合理使用,直接关系着书法笔画的质感美,关系到书法骨力美和韵律美。 墨色的变化大致有: A:浓与淡的变化:

古今书家多数喜欢用浓墨。如肃东坡。因为浓墨字能和白纸形成鲜明的对比,黑字入木三分,有沉稳的美感,而且富长期保存。但也有少数书家善用淡墨的。如黄山谷、董其昌、傅山等。搞现代书法的更是不乏其人。淡墨用得好,也能产生特殊的美感。 行草书法的用墨如果以浓为主杂以淡墨写的字,就更富于韵律的变化美。 在中国画里是非常注意浓淡的变化的。如画山,一般远物淡近物浓,从而使画面产生远近、轻重、虚实的变化美。同样道理,书法用墨的浓淡,也能产生这种变化美。这种立体效果显然优于二度平面内变化的效果。 B:枯、润的变化; 古人用墨贵润贵枯,强调"笔酣而墨饱",这样写出的字具有洋溢柔和美。古人还认为枯笔产生全国硬、飘浮之病。这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满篇枯笔固然乏味,而通篇以润笔为主,杂以部分枯笔其效果却要比全篇润笔来得佳。 姜夔《续书谱》中有一段话说得好:"行革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显然,险妍兼备具有一种自然的阳刚,阴柔变化美。

米芾的《虹县诗》墨迹枯笔用得很美:如"清"、"风"、"满"、"舟"等字弯弯曲曲的枯笔线条,犹如万岁枯藤,苍老坚韧。 C:浓、淡、枯、润的综合运用: 如果综合运用浓、淡、枯、润的笔墨,其变化就更丰富。 (5)节奏的变化: 书法的节奏变化是指线条的长短、粗细,用笔的轻重、墨色的浓淡,运笔的快慢等变化。凡是重笔、粗线 浓墨相当于乐曲中的强拍音符,而用笔轻、线条细、墨色淡相当于音乐中的弱后音符。线条的闰长,给人延长拍子的感觉,多转折的线条给人节奏快的感觉,线条的中断给人以换气、休止号的感觉。因此,节奏变化的乐曲能使人"悦耳",节奏有变化的书法才能感目乐心。 以上从点画、结构、章法三个方面谈了书法的变化美。其实书法的变化美还应该包括对同一种书体不同书家写出不同风格的美,这就是个性美。 例如同样是楷书体,欧阳询的风格是清癯险绝,精整工稳;颜真卿的风格是端庄雄健、内舒外紧;柳公权的则体势劲媚、内紧外松。同样是行书,王羲之的字秀丽神逸,如"清风出补袖,明月入怀";黄

山谷的行 书,气魄宏大,笔画作向外辐射状;米芾的行书,似"快刀利剑,八面出锋"。这种不同风格的变化美,体现了个性美,这种个性的美是不能用一个尺度去量出第一名、第二名的。 当然书法美还应包括"统一美",变化和统一是一对矛盾,变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松风工坊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行书和草书之中,楷书、隶书、篆书在这方面要求不严,似乎也没这个必要。

这是一个约定成俗的书法艺术规则,事实上在行草书的书法创作中,大家也都尽量避免出现同一个字写法雷同。有人统计说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出现21个“之”字,每个“之”的写法均不一样,正式这些之字的千变万化,让整幅作品变得更加灵动和绝美。

为什么行草书要追求变化呢?

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如果书法只是为了让别人获取知识或信息,完全没有必要把同一个字写成不同的模样,但行草书书法艺术很早就已经脱离了文字知识传播系统,而具备了独立的美学艺术体系,在浩瀚的中国书法史上,无数的书法理论家都在孜孜以求地研究书法的美学理论,并代代相传,迭代,升华。

既然行草书书法已经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品类之一,理应按照艺术的美学要求去处理汉字书写,那就必须求变,求丰富多彩,求视觉效果。

事实上,平时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如果雷同的字,写成雷同的模样,也的确不好看,这应该是一条普通人都有的最朴素的审美要求!

回答就到这里,顺祝安康!


永书101


嗯,书法作品中,特别是行书或行草书法作品中,多出现同一个字的不同书写方法。比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中的"之“字就多达十来种写法,且每个之字既苍劲有力而又如行云流水,静动相宜。

在一篇书法作品中同一个字用不同书写形式表现出来,作者是从多个方面考虑的,首先在整篇作品布局上同一个字写不同字形可增加整体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为,彰显了我国书体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其次是增强作品的动感和表现力。根据作品整体布白的特色,特点安排设计同一个字的不同字形。以给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以心相见


《兰亭序》,不说整幅书法如何,单说其中的一个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功底了,此帖连落款一共出现二十一个“之”字,形态迥异,各具美态。

不同的字写出不同的姿态很容易,但是相同的字写出不同的体势,这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此帖中出现了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也是王羲之的高明之处。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为有楷书的造诣,王羲之把楷书的写法带入到行草中来。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书笔法,不把楷书中处理横折的转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来,也许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获得书圣的美誉。









阿祖的艺术思考


大家好,我选择这个问题来看看我个人的意见,说得不好希望大家指正。在书法上同一个字都用一种写法写的话,显得太单调。作品字不灵动了,变得死板。假如写的作品某个字出现的次数较多,比如古文中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之”“有”等字,用同一写法写,更给作品凸显乏味。

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即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

书法艺术里通过线条来诉诸人的视觉,因此笔墨线条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带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现性为了避免雷同,和富于变化 ,符合审美,没什么讲究,再次就是体现出书写者对于书法内涵知识丰富。











秦则伟业


  • 一幅作品,如果都写相同一个字,你觉得会好看吗?显然不好看!同理,一幅作品,有几个相同的字,写法一样,不进行变化,你会觉得好看吗?
  • 当下,有些老师受到质疑,估计也与此有关。一篇作品,相同的字,写法相同;不同的字,相同的笔画,写法也不变化。

性静情逸


同一个字都用一种写法写的话,显得太单调,是欠美伤美的败笔。作品字不灵动了,变得死板。假如写的作品某个字出现的次数较多,比如古文中的“之”“也”等字,用同一写法写,更给作品掉价。

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即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

书法艺术里通过线条来诉诸人的视觉,因此笔墨线条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带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现性。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在书法家笔下,这些线条有的重如崩石,有的轻如飞花,有的刚如凿铁,有的捷如闪电,有的柔如嫩芽,千姿百态,各显其妙。

河西简牍书艺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各种变化,归根结蒂是线条形态与组合的变化,由用笔、结体、章法的变化形成了河西简牍书艺的特征,所以说线条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书法家以自己的作品来反映自然与社会。使书法艺术美与天地山川美、衣冠人物的社会美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线条。在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丰富的情感也是通过线条实现的,书法家笔下千变万化的线条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表露。

中国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线条,把中国近万年的书法史,描绘得有声有色。



A李锡A铭


我认为,书法中同一字出现多次时只有在写法上求活求变,才能让书法变得丰富多彩。若总是用一样的写法,就会像人与人之间“撞衫”那样尴尬,从而导致“审美”变成了“损美”,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败笔”,既让“作品”变得呆板,又失去了它的灵动和生机。以“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之所以它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作品中出现的21个“之”字写法均不一样,这一变化,让整幅作品变得更加灵动和绝美。反之,若21个“之”字写法千篇一律,会让书法“输了法”。

因此,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即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

书法艺术里通过线条来诉诸人的视觉,因此笔墨线条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带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现性。

需要强调的是,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在书法家笔下,这些线条有的重如崩石,有的轻如飞花,有的刚如凿铁,有的捷如闪电,有的柔如嫩芽,字字千姿百态,笔笔各显其妙。

河西简牍书艺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各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线条形态与组合的变化,由用笔、结体、章法的变化形成了河西简牍书艺的特征,所以说线条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书法家以自己的作品来反映自然与社会,使书法艺术美与天地山川美、江河湖海美、生态自然美等等联系起来。在书法艺术中,书者丰富的情感也是通过线条实现的,其笔下千变万化的线条是书者内心世界的表露。

所以,中国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线条,才把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描绘得有声有色,这就是书法的精妙绝伦之处。

以下是《兰亭序》局部与整体。








校傲临风(书画)


你提的这个问题,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头是最能够得到体现的,兰亭集序里头的“之”字总共有21个,但是每一个形态各不相同。至于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归纳到,这就是写字和书法艺术的最大不同之处。

写字你只要按照书写的规范要求把它书写出来,至于美跟不美,变跟不变就不是在书写时考虑的范围内。这一种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印刷体就很明了了。

而书法艺术它是书家借用汉字的造型之美,用以抒发自身的感情,气质,精神等。而人类的情感、精神在这一方面,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字,不同的人书写出来它的表现方式,它的字的造型会有所不同。而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书家书写的时候,由于书写时间的不同,情感的起伏,以及他对审美的一种体会和人生经历的差异。他也是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另外,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讲,同样的一个字进行不同的变化,这正是书法作品在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从这个话题我们引申到清代的馆阁体,以及现在的田楷。

为什么现在对田楷的评价有好有坏?说他好的人是赞同他的字写的非常棒,功力深厚,说他不好的人主要是表现了一个观点就是:字如算子,千篇一律,说白一点就是他所书写的每个字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一篇作品中如果出现21个“之”字,他的每一个书写的都是一模一样。
而这一种不变化的书写正是人们诟病馆阁体和田楷的主要地方。

其实从书写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馆阁体还是田楷,它们的书写都是非常优秀的。

因此,

变跟不变是写字和书法的要求而已。看你是从哪一个角度去切入来进行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