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太小,什麼都不懂,沒辦法教或者不必要教,覺得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好了。於是很多爸爸媽媽把寶寶留給老人看管,一年回去看幾次就好。也有的家長,雖然自己帶孩子,卻總會和愛人或長輩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產生分歧而矛盾不斷。

那孩子在讀書之前要不要管?要怎麼管?

一個來訪者講述了她的煩惱,她是一個兩歲半孩子的媽媽,她的苦惱來自於她的丈夫對孩子的態度,她說孩子不會自主上廁所,不會說話,很調皮,吃飯需要爺爺奶奶追著喂,她覺得沒有多大問題,等孩子再長大一點就會了。而爸爸認為該教的規矩就得教,要讓孩子深刻知道自己的問題和錯誤。於是,一個一味寵慣,一個大喊大叫。

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我問家長,瞭解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狀況嗎?家長一頭霧水。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者與周邊人的比較來決定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情緒,有的人很佛系,有的人很焦慮,有時候歡天喜地,有時候雞飛狗跳。因此,我們的教育往往是想當然的。

我們做不到心平氣和,往往是因為我們對這個階段孩子會有什麼表現,需要家長做些什麼,怎麼做不甚瞭解。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一趟生命的征程吧!

1

出生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孩子在媽媽的子宮裡溫暖、安全的度過了九個月。一聲啼哭,嬰兒來到這個世界。

剛生出來的孩子是看不清的,世界是混沌的,他們靠聲音辨別熟悉還是陌生。他們脫離暖暖的羊水,皮膚迅速乾癟,然後感受到衣服、被褥、媽媽溫暖的臂彎和皮膚。他們沒辦法移動、翻身、控制大小便,他們只能依靠感覺來面對陌生的一切。

寶寶餓了或者拉了,或者睡累了或者想換個姿勢了,亦或者只是想感受一下溫暖的懷抱了,它開始哭,希望得到幫助。

媽媽走過來,抱起寶寶,詢問寶寶,並給予關心。嬰兒覺得這個人可以信任,這個世界有人可以依靠,於是信任感和安全感產生。

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但總是哭鬧讓媽媽備受煎熬,她看了一眼,寶寶沒有拉便便,剛剛餵過,於是試著不管寶寶。哭了一會寶寶累了,它停止了哭鬧,它懷疑這個開始以為可以信賴的人,它覺得好像沒有那麼安全。

媽媽不忍心,想抱起寶寶安慰,這時候有個聲音在指責媽媽,“不能太慣著,不然你以後放不下了”,媽媽伸出的手又縮了回去。

又過了很久,媽媽抱起寶寶。這時候寶寶感覺很害怕,因為媽媽很傷心。她的皮膚突然很燙突然又很冰,她憤怒、委屈、傷心、痛苦,寶寶一時不知所措。

嬰兒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他能深切的感受到撫養人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如果他的需求得到滿足、他的生存得到幫助,他便覺得世界是安全的,是可以依賴他人的、與他們親密接觸也會有良好反饋的。反之,則有另外不同的體驗。

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這就是安全感、親密感的最初形成,也是一切發展的前提。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母親或其他撫養人的愛、關心、安撫、幫助,他們沒有高級思維、情感,因此沒有所謂“故意博關注”的行為。

及時的回應和情緒穩定可以為他們一生的安全感打下基礎。

2

學步期

一到兩歲的孩子逐漸開始能自主的控制行為,翻身、獨坐、爬行、站立、走路、說話,他們越來越明白自己的大腦和身體有聯繫,渴望支配自己的身體,迫切的想要將控制權從撫養人手中奪回。

這時候孩子想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向左走或是向右走,跳過小坑還是穿過窄巷他們要自己說了算。

由於身體的不靈活,孩子總是闖禍,打翻了吃飯的碗,碰掉了桌子上的杯子,穿越“障礙”的時候磕到了腳,穿反了衣服褲子,扯壞了新買的鞋子,甚至與別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推到了對方。

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媽媽嫌寶寶吃飯太慢或者撒出去還得收拾,於是來喂,可是寶寶不管,他要自己來。他要掌控自己,所以他不高興,不願意好好吃飯,慢慢地覺得吃飯什麼的變的無聊、無趣。

奶奶害怕寶寶受傷,禁止他踏出所謂的“安全區”半步,她希望寶寶安安靜靜的坐著,如果不行就會冠以“不聽話”“多動”“難管教”的種種名頭。

這個時期的家長需要給寶寶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和掌控,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能管理自己的身體,他們往往會更自信,更能認同自己的角色、狀態、情緒。如果不能,可能會導致孩子不信任自己可以做好一件事,進而損害對世界的好奇心,那麼我們可能會收穫一個懶惰、無趣、散漫、油鹽不進的孩子。

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當出現問題比如受傷、脾氣大、不尊重他人、推搡別的小朋友等等時,我們該怎麼管?

首先,家長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知道孩子在這個時期渴望掌控自身,但能力還在發育的過程中會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很好的完全掌控時,我們遇到問題便不會驚慌失措,遇到外部指責便不會人云亦云,面對不確定情景出現時才可以穩定情緒。

其次,守護大於批評。

家長往往喜歡上綱上線的指責孩子的人格,容易給孩子貼上一些負面標籤,而這樣的行為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他們只會在自我概念形成中內化家長給出的負面評價,進而自己認同你的觀點,貶低自我的價值,而對於更改行為沒有半點用處。

守護孩子,為他提供探索的空間,給予你等待孩子成長的耐心,幫助他完成自我的管理和認同,為將來孩子是否有自信完成生活的挑戰,是否因他人的評價而迷失自己奠定良好的基礎。

3

學前準備

兩到三歲的孩子需要為進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做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準備。

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這個時候有一個遊戲變得至關重要,那就是“躲貓貓”。很多和寶寶玩過這個遊戲的家長都知道,當我們不出現在孩子面前的時候,孩子會尋找、焦慮甚至哭泣;當我們再次出現的時候,孩子“咯咯咯”的笑得很開心。

孩子在這個階段逐漸明白“客體永存”,從開始他們會認為不在眼前出現的人或物就不存在了,到慢慢的他們發現雖然沒有看到,但是這些人或物並沒有消失。

這樣的寶寶會清楚的知道“媽媽沒有離開我,我只是暫時看不到她而已”,這個感受至關重要。

當媽媽不在身邊時,寶寶還是會傷心、焦慮,但他可以很快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媽媽作為穩定的客體一直存在。當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寶寶依靠這個穩定的安全感可以更快的適應長時間離家的集體學習和生活。

嬰幼兒該不該管教?最怕父母意見不合

在開篇的案例中,爸爸覺得有的規則該教就得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在社會環境中成長、發展、實現夢想,那麼社會的規則就該明白並遵守,無可厚非。

關鍵在於,什麼時候開始教?用什麼方式來教?

學前準備就是開始樹立規則的準備期。

孩子還沒有完整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他們依靠模仿來學習新技能,受到讚許的家長行為更容易被孩子模仿學習。因此,我們希望他尊重長輩、對人禮貌、敢於承擔、積極主動、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我們需要做給孩子看。

“示範”的力量在這個階段勝過你無數吼叫,做給他看勝過拉著他講一天道理

奠定良好的安全感,充分的探索和得到支持所積累的自信,處理好分離焦慮,最後為集體生活而培養的規則意識,可以有效、快速的為孩子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孩子該管,該在符合他們大腦、身體、心智的發展階段管該管的事,該用符合發展規律、心理健康、長遠發展的方式去管,願每個孩子被科學對待,願每個人不必用餘生治癒曾經的傷痛,最終家長也才能培養一個幸福、快樂、穩定、健康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