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連喝18碗酒還能打虎,他的酒量真的這麼好?其實我們理解錯了

自《水滸傳》成書以來,“武松打虎”這一環節就被讀者觀眾所津津樂道,故事描寫生動形象,充分展示出了武松的英雄形象。而在武松打虎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武松連喝了十八碗酒,然後才上了景陽崗,藉著酒醉打死了老虎,最終成為了打虎英雄。

然而十八碗酒聽起來非常誇張,按理說喝了十八碗酒走路都成問題,武松竟然上景陽岡還能打死老虎,著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有人說那是因為當時酒的度數低,而這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武松喝酒的那家店名叫“三碗不過崗”,這又恰恰說明了酒的度數並不低。那麼這到底是是怎麼一回事呢?

武松連喝18碗酒還能打虎,他的酒量真的這麼好?其實我們理解錯了


咱們從古代的酒文化開始說起,酒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佔有著特殊的地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至今仍然是我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你會發現,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得了酒而存在。

自夏朝以來,我國就有了釀酒技術,到漢朝時已經較為成熟,當時以麥子為主要原料。到了唐朝,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有了以大米為原料的酒,由曲母培養紅曲,宋朝也基本沿用這種酒,只不過形式更加多樣。

武松連喝18碗酒還能打虎,他的酒量真的這麼好?其實我們理解錯了


在許多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江湖好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在今天大碗喝酒這種情況基本已經不復存在,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度數的差別。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中原流行的酒都是發酵酒,當時的過濾技術還比較粗糙,酒精度總體上比較低,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當時主流的酒有糧食酒(米酒)、果酒(葡萄酒)、黃酒,酒精度大約在七八度左右,也就是比我們今天的啤酒度數還要低一點,所以大碗喝酒這種現象比較常見,根本就不足為怪。而武松打虎前喝酒的店家雖然打著“三碗不過崗”的旗號,估計也是酒的度數比平常略高一點,但也不會高得很誇張。

武松連喝18碗酒還能打虎,他的酒量真的這麼好?其實我們理解錯了


對於古代的普通人來說,三碗能倒下的酒度數應該在20度左右,按理說20度也不是特別高,但可能是人們喝三碗的速度應該比較快,這酒後勁和普通酒比起來相對較大;再加上人們經常喝七八度的酒,偶爾來次度數較高的不太適應。而武松本來就身材魁梧,走南闖北很多年,酒量也異於常人,所以才能連喝十八碗並且還可以打死老虎。

總的來說,三碗不過崗和武松打死老虎並無矛盾,說白了就是這家店裡的酒要比平常的度數高一些。

武松連喝18碗酒還能打虎,他的酒量真的這麼好?其實我們理解錯了


而武松這個人物是施耐庵用了大量篇幅“神化”的人物之一,自然不能和常人一樣了。而且按照《水滸傳》裡好漢的設定,一般來說力氣越大的人酒量也就越好,比如魯智深,也是力氣大酒量好的典型。

也就是說,關於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打死老虎這一描述,肯定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而這恰恰是施耐庵為了彰顯武松的勇武,為後面的打虎做鋪墊。

武松連喝18碗酒還能打虎,他的酒量真的這麼好?其實我們理解錯了


武松畢竟是一個文學人物,我們自然不能拿看待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待他。您說是不是這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