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前言:華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除了文明自身的因素外還有著諸多因素,本文以歷史上3次華夏文明與其他文明的碰撞的角度,來分析華夏文明沒有中斷的原因。

【上篇回顧】

【本篇繼續】

1.華夏文明第一次危機:雛形時期的文明考驗

大約3300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小冰河期,高緯度地區生活的古印歐人,因氣候變冷開始了遷徙之路,這次遷徙對文明的破壞影響到了整個歐亞大陸,因為古印歐人雖然沒有發達的文明,也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卻擁有很進步的戰爭武器,當落後的“野蠻人”武力強盛時,便是人類文明的災難。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古印歐人大遷徙


印歐人的一支遷徙到地中海希臘一帶,當時的希臘已經形成自己的文明,但是後到來的印歐人對當地文明造成很大的衝擊,使希臘進入了一個西方學者所謂的黑暗時期。

另外一支向東遷徙的印歐人在中亞附近分開,一支向南進入印度後將創造出燦爛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征服,制定了種姓制度,把自己列為最高種姓,而印度的原住民卻被列為低等種姓。

最終,比中國起源更早的印度文明就在這種野蠻的種族隔離制度下逐步衰亡——因為被禁止學習就意味著政治人才的匱乏,所以印度歷史上基本沒有統一的局面,也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但另一支進入中國的這支印歐人未能繼續前進,因為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商朝武丁中興時期,面對外來入侵,武丁的妻子兼女將婦好,多次率領商朝軍民與入侵者作戰,在最後的決戰中,

印歐人侵略者被打的大敗,入侵者成為商朝奴隸。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婦好像


卜辭記載:

辛巳卜,爭貞:今者王共人呼婦好伐土方。《合集》6412

辛未卜,爭貞:婦好其比沚瞂伐印方,王自東亳(薄)伐捍,陷於婦好立(位)。《合集》6480

貞:王令婦好比侯告伐屍方。《合集》6480。

這是華夏文明第一次、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危機,因為那時的華夏文明還處於雛形時期,文明形式還很脆弱,如同一棵小樹苗,一場暴風雨就能將其摧毀。好在當時的中國正值強盛,華夏文明在這場急風暴雨中沒有倒下,成為整個東亞的文明燈塔。

學者李濟把武丁時期有關“西北戰爭”的甲骨文梳理後說:“這些最為可靠的原始資料,透露了中華民族在形成時代艱苦奮鬥的真相,尤其是在內蒙古、河套一帶發生的爭奪戰,實為奠定中國文明的一連串決戰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亞於傳說中史學家歌頌的黃帝的阪泉、涿鹿之戰。”“在這一時代,中華民族在西北邊疆打了一次勇敢的、勝利的自衛戰,這一戰奠定了殷商時代的文化生活,為東亞及太平洋區域建立了一個偉大文明的新基礎"。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商朝疆域和周邊部族


在我們民族的文明雛形時期,和其他幾個遠古文明一樣,同樣遇到了古印歐人的威脅,但是,在婦好的帶領下,我們成功地戰勝了侵略者,把自己的種族和文明保存了下來,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挺立至今的民族和文明。

2.中華文明第二次危機:壯年時期的文明碰撞

公元前8世紀,在阿拉伯地區建立的阿拉伯帝國(又稱黑衣大食)強大起來,他們四處擴張,消滅其他國家,當他們向東擴張的時候,與當時的大唐不可避免的遭遇。

當時的發展和交通條件,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完全可以跨越中國西部大漠向中國入侵。幸運的是,此時的中國和第一次危機時一樣,正值大唐最強盛的時候,大唐帝國更不是好惹的。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在中亞地區相遇


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在中亞地區遭遇,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與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安西軍在恆羅斯進行決戰,阿拉伯帝國慘勝。

雖然阿拉伯帝國獲勝,但這也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阿拉伯舉國之力以多戰少、而且唐軍內部陣營發生倒戈的情況下才慘勝唐朝地方軍,讓阿拉伯帝國看到了東擴無望,停止了向東繼續大規模擴張的步伐,避免了唐朝安史之亂國勢衰弱後遭到的糾纏。

不過,此時的華夏文明已經是壯年時期,就算阿拉伯帝國獲勝入侵中原,也難以最終取勝,這時的華夏,已經不是商朝的脆弱雛形時期。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唐朝軍隊劇照


3.中華文明第三次危機:成熟後的落伍與復興

這次危機也是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危機,那就是近現代危機。

中國自從明朝後期開始落伍於世界,在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下,東西方差距越拉越大。西方在新航路開闢後,靠著掠奪殖民地大肆發展,他們開始嘗試侵略中國。

1)第一次嘗試:明朝中期的嘗試

第一次嘗試是大明中後期的試探,此時西方殖民強國是葡萄牙、西班牙,葡萄牙首先對明朝發難,於公元1521年爆發明葡戰爭,1523年明朝獲勝。這次戰爭的勝利,讓西方看到了大明王朝的實力,此後近百年,不敢再打明朝主意。

《東莞縣誌》:“是役也,於正德辛已(1521年)出師,嘉靖壬午(1522年)凱還”。

明葡戰爭,雖然明朝獲勝,但還是為明朝統治者和士大夫敲響了警鐘,開始大力發展火器事業,增加軍事實力,為後期的戰爭勝利打下了基礎。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明朝中後期,與西方殖民國家開始在沿海遭遇


2)第二次嘗試:明朝末期的嘗試

此時的大明王朝東北有女真政權的邊患,內有農民起義不斷,正面臨著內憂外患,西方殖民者也正是看到了大明王朝的衰弱,打算趁火打劫,在華夏大地上分得一杯羹。

這時西方的荷蘭已經取代葡萄牙,成為西方最強大的國家,控制著海洋,號稱海上馬車伕,荷蘭方面認為以先進的大炮武器,性能優異的快速戰艦攻打中國十拿九穩,於公元1633年對明朝發動進攻,料羅灣海戰打響,結果明朝獲勝,荷蘭大敗。

據《巴達維亞城日記》所記,料羅灣海戰被俘虜的荷蘭人約 計百人。據福建巡撫鄒維璉奏報的戰績:“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馘斬夷級二十顆,焚夷夾版鉅艦五隻,奪夷夾版鉅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隻,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後銃死夷屍被夷拖去,未能割級者,累累難數,亦不敢敘。”

料羅灣海戰是即將滅亡的明王朝與國力蒸蒸日上的荷蘭(七省聯盟已獨立但尚未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進行的一場大海戰,海戰之後讓荷蘭明白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深刻含義。幾十年後明朝殘餘勢力(鄭成功)再次打敗侵佔臺灣的荷蘭人,讓荷蘭人此後近200年徹底不敢再打中國主意。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料羅灣海戰,荷蘭大敗


料羅灣海戰和侵佔臺灣的失敗,使之後的西方列強不敢再輕易染指中國,保障了之後近200年的和平。

3)第三次嘗試:清朝後期的嘗試

隨著英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實力大增,作為當時西方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大英帝國以鴉片為藉口對大清帝國發動鴉片戰爭。

結果,大清帝國在這次較量中敗下陣來,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國門洞開。

大清帝國被英國叩開國門後,西方列強蜂擁而至,開始對大清帝國軟硬兼施,大肆侵略掠奪中國。

北方的沙皇俄國,不斷鯨吞蠶食大清的領土,中國面臨著外來侵略的空前危機。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清朝後期周邊勢力


4)企圖亡我中華的日本

在清朝末年,蕞爾小國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制定了亡我中華為目標的大陸政策,開始了對中國的一步步鯨吞蠶食。

甲午戰爭,奪取我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九一八事變,奪去我東北;七七事變,發動亡我中華的全面侵華戰爭。

好在,此時的中國已經開始甦醒,在外敵面前,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過十四年的全民抗戰,在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大打擊下,最終取得全面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開始走上快速復興的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日新月異,國家實力蒸蒸日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每個中國人的使命。

睡獅已醒,昂立東方!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抗日戰爭中國取得全面勝利


總結

筆者認為,華夏文明面臨的三次危機,以第一次危機最為兇險,成功度過第一次危機後,隨著文明的發展、文化的繁榮,華夏文明已經有了深厚的底蘊和基礎,如同參天大樹,雷霆暴風雨過後,依然挺拔。

正是成功度過了三次危機,華夏文明成為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延續至今,不斷繁榮復興!

你們認為呢?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歷史的朋友關注津城沐雨,更多歷史奧秘,等你一起來了解。

為何唯獨華夏文明5000年從未中斷?從3次文明碰撞角度來分析原因

四大文明


作者簡介:津城沐雨,獲得頭條號歷史領域創作者、歷史問答達人認證,以獨特的角度和分析專注於歷史領域內容創作,力求讓歷史知識更加有趣的表達。

參考文獻:

【1】《甲骨文合集》

【2】《唐歷》,柳芳(唐)

【3】《中亞文明史》

【4】《世界文明史》

【5】《東南紀事•卷十一》,紹廷採(清)

【6】《東莞縣誌》

【7】《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