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侦察英雄杨子荣,林海雪原最后剿匪,驳壳枪为什么没打响?

关于侦察英雄杨子荣,林海雪原最后剿匪,驳壳枪为什么没打响?

(内容提要:侦察英雄杨子荣,在东北林海雪原剿匪最后阶段,因手上的驳壳枪没有打响而壮烈牺牲!时至今日仍然为人婉惜。至于杨子荣的枪为什么没有打响?相关的说法很多。笔者下面的文字,为一孔之见,也是有感、有据、有史实而发的。只是供阅读人参考,让我们大家都怀念,杨子荣这位了不起的英雄。)

关于侦察英雄杨子荣,林海雪原最后剿匪,驳壳枪为什么没打响?

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图片

笔者在“今日头条”、“文庙山居”栏目,《1951年4月,我解放军、民兵、土匪投诚人员,合力击毙巨匪袁旭东》一文中。有土匪投诚人员“吕少坤一边说话一边把驳壳枪的撞针,往里面紧了半圈,以保证不瞎火打得响。”的文字叙述。这也是当年经历人,亲口告诉的。笔者在类似的书籍中,也看到有人开枪前,紧驳壳枪手枪撞针的文字。

笔者妄议,吕少坤打袁旭东的时候,已经30多岁为老土匪了。故能在开枪前,“把驳壳枪的撞针,往里面紧了半圈”。我侦察班长,也是老战士了;但毕竟年轻一些,这时才20多岁。他开枪前没有“把驳壳枪的撞针,往里面紧了半圈”的动作,在生死攸关的战斗中,这么一小点不足,竟然要了班长的命。同样有书籍载,曾经活捉“座山雕”的,我军侦察英雄杨子荣。也是在“林海雪原”,近距离枪击土匪的时候。同样因驳壳没有及时打响!而壮烈牺牲的。

年轻时候笔者曾经有机会,仔细拆卸、装成,类似的德国造驳壳枪。枪的撞针是靠小弹簧和螺纹,与枪身联结在一起的。如果驳壳枪带在身上,长时间没有使用?因为人体运动,枪的撞针真的会;顺螺纹往外自然退缩,这时候会影响枪射击。如果庆云寺之战,我侦察班长;还有“林海雪原”之战,我侦察英雄;都能够也像吕少坤那样,有紧撞针的动作?那么他们在战斗中,就不会倒下……。

关于侦察英雄杨子荣,林海雪原最后剿匪,驳壳枪为什么没打响?

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

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看过一本(两卷集)关于东北林海雪原剿匪的记载书籍。其中谈到一个姓孟的土匪,打死侦察英雄杨子荣,这人居然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书中还有这人的插图。当时的情节是,这人在土匪窝棚里地位较低,故早晨的时候起来做早饭。而别的土匪10多人,仍然在睡清晨觉。孟土匪的一支中正式七九步枪,按土匪惯例顶上子弹,随手放在锅台边。

这时候已经是林海雪原剿匪的最后阶段,大股土匪已经打垮,小股土匪仍然在流窜。杨子荣率领10多位战士们,已经到了土匪窝棚边。见到窝棚冒烟,情知里面有匪!子荣将战士们布置在外面埋伏,自己身先士卒紧握驳壳手枪上前。待子荣拉开窝棚的木门,见孟土匪正在锅灶前忙碌,灶门的火光清楚照印这人的身驱。子荣举手就一枪!可惜这枪没有打响……。

林海雪原天气很冷!窝棚房门拉开屋子内温度骤降,里面的人自然会感知。孟土匪见门口有人举枪,向着自己搂火……。连忙抓起中正式步枪,抠动扳机朝来人打去。双方近在咫尺,自然是谁的枪响,谁就占尽上风。子荣中枪倒下,立即有我军战士上前,将自己的排长从窝棚边挪开。

孟土匪乘乱跑出窝棚逃生,其余10个土匪急忙起床,穿衣抓枪向外射击。我军战士们迅速将10多枚手榴弹,投进土匪们的窝棚。窝棚被炸飞,10多个土匪都被炸死,孟土匪为唯一逃生。再后来清匪反霸的时候,这人狡猾十分,居然蒙混过关。同伙人都死了,也没有谁供诉孟作恶之事。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作家采访写作时,虽然有孟本人的口诉材料。但是法律方面,已经不再具备追诉条件了。

关于侦察英雄杨子荣,林海雪原最后剿匪,驳壳枪为什么没打响?

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

关于侦察英雄杨子荣的驳壳枪,为什么在关键时候没有打响?这方面要找的原因很多,现在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原因应该是,和温江军分区侦察班长一样,手枪的撞针向外松动了。须要向阅读人说明,现在的国产各类手枪,已经不必开枪前再紧撞针了。

还须向阅读人说明的是,紧驳壳枪撞针,一般需要螺纹改刀(也叫启子)一类的工具,用匕首、小刀的尖也可以。笔者少年时候看过一本什么书?里面有北方大汉,手指甲盖就能紧撞针。当年笔者青年时拆散、组装同类驳壳枪时,自己的以及身边人的指甲盖,肯定都不能转动撞针。有可能是四川人手指甲盖软,不能扭动硬物的原因。

1951年4月袁旭东的跟班吕少坤下山投诚,然后奉命去赵公山上打袁旭东之时。灌县四区武装部长老红军杨明光,只给他3发子弹,且不允许吕带匕首等刀子。但吕要了把改刀即启子,说明是开枪时紧撞针之用。1981年笔者采访杨明光时,杨讲到这事还说过,吕少坤是老土匪!晓得怎样开枪才稳当。

(文庙山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