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用人荒”一邊“閒得慌”疫情之下“共享員工”模式持續發酵

央廣網北京2月11日消息(記者王子衿)“疫情致2萬多名員工待業,員工工資每月需要約1.56億元,全國超過4/5的門店受疫情影響關閉了堂食業務……”西貝餐飲集團董事長賈國龍此前透露的信息讓餐飲行業受到的衝擊再次引起關注。

若沒有新冠肺炎疫情,按照賈國龍的推算,西貝春節前後一個月的營業收入就應該有七八個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之下,餐飲、旅遊、娛樂等行業受到明顯衝擊,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與此同時,伴隨全民“宅”起來的,是線上零售平臺訂單激增和人手極度不足。

在此背景下,“共享員工”模式悄然興起並持續發酵。

員工共享 行業互助共渡難關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洪濤用“用工荒”“閒得慌”描述“共享員工”模式的發展背景。

一方面,超市、便利店等業態春節期間面臨“用工荒”,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手短缺現象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受衝擊較大的餐飲等行業則處於暫停營業狀態,已經返回工作崗位的員工只能待業。在此背景下,待業的員工“共享”至人手短缺的配送、商品分揀等崗位也被業界視為“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記者梳理後注意到,生鮮電商盒馬早在2月3日就宣佈聯合雲海餚、西貝等餐飲品牌達成“共享員工”的合作。經過健康排查、衛生檢疫、業務培訓後,這些“共享”的員工就可以上崗工作。京東7FRESH也發佈了“人才共享”計劃,邀請臨時歇業的餐飲、酒店等員工前去工作。

餐飲之外,沃爾瑪、羅森、大潤發、歐尚等商超、便利店也相繼發佈了“共享員工”招募通知,為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暫時歇業的員工提供工作機會。

在洪濤看來,“共享員工”模式解決了企業用工不足、用工不經濟以及員工臨時“閒置”的問題,是當前解決勞動用工問題的最好方法,值得推廣和借鑑。

範圍有限 “共享員工也要防止“後遺症”

儘管在抗擊疫情的大背景下,“共享員工”是安置餐飲等消費服務行業“閒置”勞動力比較好的模式,但業界對此也有擔憂。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記者,“共享員工”模式目前正蓬勃發展,但仍然有其侷限性。

具體而言,相關平臺提供的共享名額有限,能夠安置的員工佔比較小、員工防疫安全等都是擺在企業面前的問題。此外,加入共享計劃的員工,需要綜合素質匹配共享職位提供方的要求,這也在無形中“排除”了一部分待業員工。

洪濤則對員工“五險一金”誰承擔,如何劃分界定等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短期來看這是一種員工借用行為,但從長期而言,這一模式是共享機制的作用結果,企業如果要尋求長期合作就必須明確這些問題。”洪濤說。

對此,洪濤建議,雙方企業在“共享員工”時需要明確工資待遇等問題,不留“後遺症”。同時,政府也應當在特殊時期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幫助企業和個人渡過難關。

“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區塊鏈融合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共享員工’就是其中一個創新的模式,也將是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用工供求失衡的有效途徑。因此,探索‘共享員工’的機制與模式,並將其機制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洪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