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中國理科生多,怎樣才能讓他們更多地成為科學家,從而報效祖國?

心依舊夢依然3


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家要建立更多的世界最一流的大學,科研機構,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吸引世界的科學家來我國工作生活,從而培養更多的我們自己的理科生,留住我們自己的理科生,使他們更好的報效祖國。


南海一號10


您的問題非常好,讓更多的理科生成為科學家報效祖國是國家、社會和人民的需要,非常有現實意義。這是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的關鍵。客觀的說,當前我們國家鼓勵支持理科生成為科學家的現實環境仍不理想,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這個問題這不僅是教育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是我們國家變得更加強大的基礎,有著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同時,您的這個問題,正是回應了李蘭娟院士的這一段話:“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樑之才!希望媒體,教育部門,全社會能夠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崇尚科學,要尊重科學家,要努力成為科學家。疫情過後,希望全社會樹立健康觀念,樹立生物安全意識,多科普健康知識,多一些憂患意識”。


下面,我從這樣幾個層面回答您的問題:首先分析讓理科生更多的成為科學家面臨的主要問題。然後,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為理科生成為科學家創造良好的環境:第一,國家應進一步改善科學家的待遇。第二,社會應進一步形成尊崇科學家的氛圍。第三,學校應該進一步抓好學習。第四,家長應該鼓勵支持孩子成為科學家;第五,學生要樹立為中國科技進步而努力的理想

讓理科生更多的成為科學家面臨的主要問題。

  • 待遇偏低。我們來看看中國商飛公司掛的標語,你就能看出中國科學家的待遇與付出是不是對等了。中國商飛公司對科技人員的要求是“四個長期”:長期奮鬥、長期攻關、長期吃苦、長期奉獻。也就是說,在奮鬥攻關關的同時,還要吃苦和奉獻。相對來說,一些影視明星、主播網紅的收入是不是有點多,科學家們有點少?千萬不能造成“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

  • 讀書無用。不知從何時起,“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變成了“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將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和尊崇,變成了對明星的“追捧”,全民險些陷入了“娛樂至死”的境地。這些社會影響,使很多青少年放棄了成為科學家的理想

  • 專業教育。中國一項研究表明,專業課成績好壞與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沒有太大的關聯,並且對於畢業生畢業7年內的收入增長和職位提升也沒有正向作用。這就說明,中國大學教育的沒有與應用實踐掛鉤,沒有與社會需要掛鉤。這個問題,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降,也成為今後成為科學家的重要障礙。

  • 家庭教育。在獨生子女家庭佔主流的社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寵溺”成為主流,不願意讓孩子吃苦,不願意讓孩子艱苦奮鬥。總想著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改變社會,為國家做貢獻。在家庭教育中,奉獻精神、愛國教育漸漸缺失。

  • 學生自己。讓理科生成為科學家,首先需要理科生能夠樹立成為科學家的理想。如果沒有這個理想,不願意為了理想而奮鬥,那麼就不可能成為科學家。

給理科生更好的發展環境,還需要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面從五個方面說明讓更多的理科生成為科學家的途徑:

國家應進一步改善科學家的待遇。

不能讓科學家們在默默無聞的為國家工作,要全面提高科學家的待遇:

  • 提高工資待遇。讓科學家的工資水平在同等級別中最高,讓科學家的工資收入達到人人羨慕的程度。就像李蘭娟院士說的那樣: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

  • 提高學術待遇。讓一線的科研工作者拿到更多的科技發展紅利。比如在知識產權上,適當多給一線研究人員的佔比,適當將專利技術帶來的收益多給一線科研人員分配一些。

  • 提高政治地位。在任用科研單位幹部時,更多的使用專業人才,而不是專業官員。在政治上,給科學家更多的話語權,避免“外行指揮內行”。

  • 最後,國家要給理科生更多的培養政策。包括人才培養政策、人才選拔政策、就業創業政策、工資待遇政策等等。讓科技工作者拿到應得的待遇,讓科學研究工作成為人人羨慕的工作。

社會應進一步形成尊崇科學的氛圍。

  • 媒體上要多宣傳報道中國的科學進展情況,媒體要多向科學領域傾斜,及時報道中國科學發展的現狀、遇到的難題;科學家的奮鬥精神等等。必須要減少“娛樂至死”的節目。

  • 社會上要形成尊重科學、敬重科學家的氛圍。在社會上,讓科研工作者成為人人尊敬的人,把對權利、金錢、虛榮的嚮往變成對科學的敬意。

  • 這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看到了科學的重要性。鍾南山、李蘭娟已經成了全民的偶像。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次科學家們的貢獻,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疫情過後,又將科學家拋到腦後。繼續娛樂至死的生活。

學校應該進一步抓好學習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提出了:"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說明,我們學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還存在一定問題,還應該進一步抓好學生的學習。


  • 大學要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環境。在體制上,大學應該由懂教育的人來辦,而不是讓官員來辦,同時,大學應該逐步改變行政化,按照教育規律辦學。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大學行政化管理體制中造就的思想僵化,不求進取的現狀。

  • 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在講好大學教育理論性的同時,要與社會需要、科研需要結合起來,使大學學到的知識真正為學生們進入社會工作奠定基礎。

  • 建立公用研究開發中心,提供有創新課題與項目的科學家開發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實驗室平臺、資料檢索平臺等,從而增加創業的成功率,形成發明家型企業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稅收政策促使投資者將資金投入貨真價實的高科技開發項目。

家長應該鼓勵支持孩子成為科學家

  • 曾幾何時,我們回答孩子上學是為什麼時,總是說,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為了更加富有,為了出人頭地,為了光宗耀祖。將個人突出,將國家放在後面。是時候看看“岳母刺字”了,加強愛國教育了。讓孩子以為國家多做貢獻為榮。

  • 讓孩子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再富不能富孩子”。讓孩子多吃點苦,多參加勞動,為以後成為人民愛戴的科學技術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學生要樹立為中國科技進步而努力的理想

  • 目前,中國的科技水平進步很快,但是與美國比還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國需要更多的科學技術人才,也就是說,需要更多的理科生投入到科學技術工作中去。

與美國技術整體水平時間差距:從2011年差6.6年,到2016年差5.33年,平均每年縮短差距0.254年;與美國技術整體水平先進性比較,2011年67%,2116年71.4%,平均每年追趕的水平進步0.88%。從2017年算起,現有的120項技術達到美國現有技術水平需32.5年,基本上需要到2050年;達到81%的水平,需要10.91年,需要到2028年,進入技術領先國家行列。這裡的前提條件是:美國原地踏步,否則需要高於這個追趕速度。
  • 理科生不見得都要成為科學家,也可以成為專業的技術人才。中國需要科學家,更需要大量的工程師。


《中國製造2025》提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製造2025》提出: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要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也就是說,除了科學家以外,還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工程師、設計師、建築師等多方面的科技人才。只要理科生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都是報效祖國,都是為了中華崛起而奮鬥。

希望將下一代人爭做科技工作,爭當科學家,而不是爭進娛樂圈,從而讓我們國家變成世界第一的科技強國。讓我們的人民群眾從“娛樂至死”中醒來,讓科學家成為社會的偶像。


理念主導教育


朋友你好

我是你提及多數里的一名理科生,但是很遺憾我沒能成為一個科學家。如果我的父母老師再去更努力的研究一下如何幫助我,我想結果還是會一樣的,我成為不了科學家。為什麼?因為我那不是我的真心所愛也不是我的生命追求所在,更不是我的強項所在。

大多數的理科生不能成為科學家我想都是這個原因。同理,能夠成功成為科學家的理科生也是因為他們真心喜歡且發明創造就是他們畢生追求的生命意義所在。

尊重事實,善於觀察和發現,敢於挑戰和創新,這些能力都是科學家不可或缺的。

伯樂識才,感謝那些老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儘早認清了自己的本心並培養了他們那成功路上那不可或缺的能力,更萬幸感謝那顆為了促進人類發展與進步而不懈努力奮鬥終身的赤誠之心。

可我還是要思索,我是理科,我的心之所好不是科學發明創造,我還能報銷祖國為人類發展做貢獻嗎?

當然可以,只要我也找到了那點燃我生命激情的心之所好,並保有那顆為了促進人類發展與進步而不懈努力奮鬥終身的赤誠之心。

我認為只有讓理科生更多成為科學家才能更好報效祖國,這是個偏激的想法,二者不成條件關係。幫助讓每個孩子發現自己的心之所好和解開自身的生命密碼,豈不是社會和全人類之福哉樂哉?

用心做教育,讓中國的孩子領跑世界,我們一起加油,this is Joan,喜歡我的回答請加關注~


心靈的果實


這是一個很高層次的問題,應該是從頂層設計出發,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普通的老百姓,其實只能大概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吧,或許並不會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樣的人才能變成科學家?或者說科學家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品質?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要擁有什麼樣的特質?這個首先要研究清楚。

其次,我們再來思考怎樣的培養方案,能夠讓學生具有這樣一些品質,擁有這樣的能力,這個是一個系列工程,需要有強大的執行力和公信力來做背書,才能推廣得下去。

最後,在我們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有具有能力的人——老師只是其中一部分,來真正執行這套方案,通過他們的教育,能夠真正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達到我們需要的育人目標。


剛哥物理


科學家既然成為家,本身就比較難的事,必然是少數精英才能完成這個使命。大多數的理科生最終還是轉為從事工科崗位,成為生產鏈上的一顆螺絲釘。

其次,不能單純按照理科生多就必然科學家多的比例來推算,就像大片的沙漠找不到一條活著的鯨魚一樣,土地再大也不行,因為鯨魚無法在沙漠那樣的環境存活。同理,要成為科學家是需要環境的,只有把適合科學家誕生的環境打造的越來越好,才能誕生出更多的科學家。這個環境不但包括學術水平,學術環境,還包括社會價值觀,民族文化等等更深層次的東西。


線上夜班


第10個問題,哈哈哈我這個人有點傻,有時見到一些事我就想要說兩嘴,也就是直言不悔的那種人吧!說出去從來不考慮後果。說的不對就當我沒說,划過去得了。您說的怎麼從眾多的理科生中來培養科學家,報效祖國的話題,那我要說,首先要讓家長改變思想觀念,有錢能使鬼推磨,不但改變而且必須改變,要尊師重教,無論你是農村的孩子還是窮人家的孩子,只要你有聰慧的大腦我就優先提拔,在它聰明的基礎上發揮它應有的能量,它能充分發揮它的能量,它就是超於常人的思維,做一些常人想像不到的科研成果,它就是帶動國民發展,給國民造福。可是現在的人觀念都是以權力,金錢來看人,首先是成人,然後孩子受大人的薰陶,我的老子有錢有勢,你第一我第二而我第二的呢借點老子的東風我便是第一了,可是它沒有原第一的聰明,有智慧,可以說它本來就沒有那個能力,你想一想後果吧!


自然與和諧


1.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錢有關係,培養科學家,首先得解決科研人員的後續各種物質生活問題,提升

2.人才報國,教育為先,教育重點關注精神領域而非數字物質結果。多關注貢獻價值,德育健全的心理和完整人格。

3.國家重要部門和媒體特別關注以及社會資本的投入


心燈Awakened


這是一個視角很高的問題,一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我們常常批判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那些娛樂明星知名度很高,而真正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卻默默無聞,這是我們整個社會應該反思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至少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導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一項長久的工作,而且不會迅速起效,但也是能真正從根源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們知道了正確的價值觀,就能在面臨選擇是做出正確的選擇,不管是選擇偶像(他們會知道科學家比明星更值得崇拜),還是選擇職業(他們知道未來自己該做什麼)。這樣經過一代代的培養,整個社會會形成好的風氣,自然會更多的成為科學家。

第二,應該給科學家們更多實際的好處。雖然他們的好處也已經很多了,但我覺得還可以更多,與他們所做的貢獻相比,還不夠。實際的好處有很多,金錢只是其中之一,榮譽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雖然很多心懷天下的科學家不在乎這些,但更多地處於搖擺位置的科學家需要實質的獎勵鼓勵他們。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有不同意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愛讀書的大明


首先要打牢基礎知識,只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才有發明創造。其次要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和對某學科的濃厚的興趣愛好。三是營造濃烈的學術研究、討論、交流的氛圍。四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世界科技界、學術界、名牌大學經常互動,拓寬視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五是“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最優秀的人”,堅決清理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的南郭先生。六是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濃厚氛圍,給科學家以優厚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堅決杜絕“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堅決杜絕歌星“走穴一曲百萬,追星族萬萬千千"的出現的問題。


飲長江


報效祖國,方法很多,我們理科生多是不假,可是我們的學習制度可能需要強化!大學生現在學習在幹嘛?騰訊遊戲哪個不會?有多少個學生安心的去學習,去探索?我們周圍的大學生你去打聽一下,我說的對不對?我九幾年上師範時候,那時候也沒有騰訊遊戲,智能手機都沒有,學校裡面訂閱的報紙都要看一遍,多數學生都報名自學考試,那個時候自學考試,完全靠的是真本事,一門一門的考,考不過就補考!現在的學生吃不了那個苦啊!不說了,多說無益![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