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白話歷史君


奴才一詞,通常是貶義的意思。即使在清朝,如果是在民間,奴才還是一個貶義詞,就是指那些失去自由奴僕,或者地位低微的人。但是,在清朝的旗人中,奴才卻成為一個褒義詞了,沒有一定身份是不能自稱奴才的。而這些自稱奴才的人,通常就是旗人中的包衣,這才有了包衣奴才之說。

“包衣”是什麼呢?這要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清朝滿人的前身是女真人,最初以遊牧、狩獵為主。女真人在每次出獵之時,會設置臨時的“牛錄額真”,即十人小隊的頭目。努爾哈赤時期,改“牛錄額真”的漢譯為“佐領”,統轄的人數也由10人擴大為了300人。

隨著努爾哈赤部族的壯大,佐領的人數越來越多。於是,努爾哈赤將每5佐領設置為1參領,並設參領(甲喇額真)1人;每5參領為1旗,設都統(固山額真)1人。都統之上,為各旗的旗主、領主。

最初,八旗只有滿人八旗,後來又增設了蒙古八旗,漢人八旗。所以,實際上“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皇太極時期,八旗又被劃分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親領。上三旗固定包含正黃旗和鑲黃旗,皇太極時期加上正藍旗。到了順治時期,多爾袞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劃入了上三旗,將正藍旗移出,上三旗從此固定。

旗人又分為兩大類。一大類主要負責作戰,這些旗人通稱為“外八旗”,又稱“旗分佐領下人”。還有一類,主要作為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奴僕,擔任皇室、王公府的官吏、護衛、隨侍等職,負責管理家務,供主人差遣等等事務,這些人被稱為“內八旗”,又被稱為“包衣佐領下人”,即通常所稱呼的包衣。

最初,包衣作為服務人員,是女真部的下層人員,以及統治家族收養的非血緣關係家族、外戚族人等。後來,戰俘、契約奴僕、罪囚也都被歸入了包衣之列。隨著旗人規模的壯大,甚至一些覺羅宗室也被編入了包衣之列。

通常,包衣都是有單獨戶籍的,特別是上三旗包衣,全部都有獨立戶籍。而下五期的包衣,有一部分也都擁有獨立戶籍。擁有獨立戶籍的這類包衣被統稱為正戶,屬於正身旗人之列。還有一些沒有獨立戶籍的,依附在主家戶籍中,但是成員的屬性是包衣籍。

因為包衣中,人員混雜不同,其地位還是略有不同的。宗室、外戚或者被收養者,地位通常都比較高。包衣的身份,世代固定,即父母為包衣,其子女後代也均為包衣。通常,服務的輩數越多則越受信任,越受重用,地位也越高。所以,最初是戰俘之類的包衣,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位也會越來越高。

包衣男子可以參加科舉,備選甲兵。包衣未婚女子,則可以被納入皇宮,成為宮女、妃嬪,也可以被王公納為媵妾。而上三旗包衣,因為直接服務於皇室,通常在內務府任職,地位相對下五旗包衣更高。同時,上三旗包衣的仕途機會也更多。下五旗的包衣,經皇帝特許,也可以進入上三旗,名曰抬旗。也有因為軍功、世襲爵位從包衣佐領進入旗份佐領的,也被稱為抬旗。

在清朝,包衣因為科舉、軍功,逐漸步步高昇,成為朝廷要員,封疆大吏的還是非常多的。有名的曹雪芹家族,就是包衣出身。而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即乾隆帝的令妃,也是包衣出身。可見,包衣的地位也是可以登峰造極,直達雲霄的。

包衣為什麼和奴才混在一起了呢?其實包衣是滿語的音譯,其意思就是家奴,全稱“包衣阿哈”。因此,包衣通常會自稱奴才。清朝的滿族大臣,為了表示和皇帝的親近關係,通常也會自稱奴才,而皇帝也會欣然接受。

在通常印象中,清朝的漢人大臣是不可以自稱奴才的,只能稱臣。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是旗人,都是可以自稱奴才的,除了滿八旗,也包括漢八旗、蒙八旗的旗人和包衣。只有不在旗的人,不僅僅是漢人,才不能妄稱奴才。因此,“奴才”一詞在清朝的朝廷之中,才成了褒義詞。

包衣奴才,地位是相對較高的,比一般的平民百姓地位都高。其中一些地位較高,比較富有的,還可以擁有自己的奴僕。

按照清朝的制度,宗室、王公除了包衣之外,還可以購買家奴,被稱為旗下家奴。外八旗人,以及包衣,也都可以擁有數量不等的旗下家奴。旗下家奴基本上屬於完全的奴隸地位,是最底層的僕從,近似於賤民。所以,最初的帶貶義的“奴才”,在清朝實際上是指旗下家奴。包衣奴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子,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奕天讀歷史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包衣奴才”這個詞是清朝出現,雖然裡面有“奴才”兩個字,我們現代人聽來是個貶義詞,但是在清朝,不是誰想當“奴才”就能當的,很多高官都認為能稱為“奴才”是一件比較光榮的事。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誰有資格自稱“奴才”

有奴才,便有主子,一般漢臣,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包衣奴才”這個詞彙,是被後人簡稱了,或者說是滿語翻譯的不夠準確,完整的翻譯應該是“包衣阿哈”,這個“包衣”滿語的意思就是“家裡的”,“阿哈”則是奴才的意思,加起來就是“家裡的奴才”,這樣一聽,我是皇帝家裡的奴才,是不是瞬間提升一個檔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以自稱“奴才”為榮了吧。

地位

包衣奴才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雖然在自己主子面前比較恭恭敬敬,但是到了外面,他們就成了別人的主子,相對其他人,則更容易升官發財。

包衣奴才的來源

首先他們是滿族人,也有家生的奴婢,還有戰俘,戰犯等等,這些人一旦成了奴才,就世世代代是奴才,婚喪嫁娶的事都由主人安排。

不是所有的奴才都是風光的,他們也是有明確的等級劃分的,滿洲分為八旗,上三旗的包衣奴才,可以去宮裡的內務府等機構打工,而下三旗的人則去伺候王宮貴胄。

有人問:和珅是不是包衣奴才,不是,因為和珅是滿洲正紅旗,1769年文生員身份承襲的三等都尉,算是滿洲的貴胄。

說到這裡,包衣奴才有大概的瞭解了吧。

如果有更多其他觀點,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紅纓先生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

嚴格來講 “包衣奴才”的說法是錯誤的,包衣就是包衣,奴才就是奴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大部分人認為“包衣”就是“奴隸”,其實不然。

包衣與奴隸的區別: 努爾哈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發展以家族為核心的統治模式,而建立了“主僕關係”明確的八旗制度。換言之,八旗制度等同於清朝的包衣制度,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清代的所謂“奴隸”,多指身份“下賤”的底層漢人,而滿族包衣則是“家僕”,八旗貴族的家奴。

“家僕”與“奴隸”的區別很大,奴隸則只能做太監,做宮女,永遠無法步入仕途。 家僕卻是可以當官兒的,比如和珅。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們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 包衣與滿清貴族相比,雖然是下等人。但是與普通漢人相比,卻是上等人。(狗仗人勢嘛)

包衣是個鐵飯碗 :

包衣相當於“旗下人”,所以有正規的旗人戶口。 旗人戶口是一個“鐵飯碗”,清政府每個月都會給旗人發放贍養銀子,所以包衣餓不死。

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

不對吧?包衣不是奴才嗎?哪來的自由權?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滿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漢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戶口,旗人戶口比漢人戶口高級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規定,擁有旗人戶口的滿人,不可以被主人買賣,也就是說,在清朝買賣漢人是合法的,買賣旗人則是違法的,所以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

包衣雖然是滿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參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權力。漢人當奴才就是沒有科舉權,你見過哪個太監考上過狀元? 所以在清朝,漢臣對皇帝稱“臣”,滿臣對皇帝稱“奴才”。

包衣服務對象,是滿清入關時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大清朝的鐵帽子王。換句話說,包衣服務的對象,都是愛新覺羅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滿人或者漢人,無論權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無法擁有“包衣”的權力。

儘管和珅權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稱呼自己家的奴才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圖謀反。

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隸,也不是奴才,而是專門服務於皇族的旗人。

包衣好比“總統的保鏢”,奴才好比“看門的保安”,兩者的工作性質雖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白話歷史君


你以為是真正的奴隸嗎?在底下扛東西或者是種地的那些人,這個才不是呢。是一個大戶人家裡面相當於管家那種類型的人,或者是丫頭或家僕之類的,這個地位的話要看主人家地位高嗎?正所謂打狗還要看主人,如果主人是皇帝的話,這個奴才肯定是非常厲害的,如果王爺頁的話也是非常不錯。



這樣皇帝的話,他的家譜可都是有官職的。清朝和古代的其他朝代是不一樣的,而外包奴才再滿足的意思就是家僕而已,並不算是真正奴隸,真正奴隸都可以殺,但是外包奴才就相當於主人家裡的一個家人,但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那一種。



一些王侯貴族的外包奴才甚至比一些當官的還要厲害,這個完全是仗著主人家特別有權勢而已。

在清朝這個朝代裡面,所有的大臣都是皇帝的奴才,他們也可以說是外包奴才,但是唯一和其他奴才有區別的是他們是有官職的,他們是給皇帝打工。因為皇帝的權力非常大,所以他們的地位也就非常高,而且按照他們的重要性,他們的地位自然是不一樣的。


但是除掉皇帝的話,像有一些王侯貴族也是非常有權勢,他們也會有一些外包奴才在家裡打一些家務事,或者是替他們辦一些事情,像乾隆年間的和珅,他也有一些外包奴才,就是幫助和珅去貪汙或者是掙外快的,所有人都對這些外包奴才非常尊敬,因為他背後的是和珅,乃是天下第一大官。要是討好了這些人,自然就可以輕而易舉當官了。

外包奴才並不是靠著自身能力的強大,而是靠著主人家的強勢在清朝這一個社會里面,有了大靠山才是最厲害的。


汪公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包衣奴才?地位高嗎?一般人要是瞅見這幾個字,估計就會想,這不逗樂呢嗎?這都成奴才了,還談啥地位不地位的?

如果您要是抱著這種想法來看這件事的話,俺覺得,還真有必要科普一下。

首先這包衣奴才他這身份,你必須得分三個階段來瞅。

咱直接把他分成前期,中期和後期。

前期

說實話,包衣奴才您要是擱到前期,這的確和文章開頭的想法是一樣的,這都奴才了,還提啥地位不地位的,壓根就沒這資格。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好奇:“這為嘛叫包衣奴才,乾脆點叫奴才不就得了,這傢伙還整個修飾?”

這您就不瞭解了吧,這包衣他是滿文音譯過來的詞的,這包在滿文的裡邊指的是家,而這衣是個虛詞也就是“的”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家的”的意思,那麼包衣奴才這指的就是家裡的奴才。

那麼這包衣奴才是咋來的呢?

來源也比較複雜,他這裡邊既有漢人,也有滿人。本身是滿人身份變成了包衣奴才,要不是犯了罪啦,要不就是破了產,沒法子為了口吃食活下去,把自己個給買了,這就變成了所謂的包衣奴才。

那麼漢人的來源呢?這主要是來自於戰俘,當年滿人對大明朝入侵的時候,掠奪來的人口所組成。

這就是包衣奴才的倆主要來源。最初他們沒有人生自由,被滿族最上邊那波貴族所擁有,強迫他們幹活,你比方說,小到刷個馬桶啦,洗個衣服啦,大到扛著鋤頭刨地啦等等這都是他們要乾的活,至於其他的也用不著他們操心。

這就是包衣奴才前期的身份,這和文章開頭的說法也差不離。

中期

那麼有了變化是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手上發生的。這包衣奴才打這兩位的手上,這就開始進入了中期。

啥變化呢?話說這努爾哈赤的時候,這滿人實力算是大增,但這增加是增加了,他面臨一個問題。

這實力是需要一場接著一場的戰爭來擺明你的強大,但這戰爭他是需要人口來執行的,您這人口基數上不去,說啥都是白搭。

為了這個問題,努爾哈赤他就把蒙古大草原上降服的蒙古人也編入了旗人的部隊,最初他的能力也有限,降服的蒙古人也不多,再加上他還要防備這蒙古人,就編了五個牛錄,隸屬於滿八旗的一部分。

這不後來隨著戰事的擴大,這五個牛錄的蒙古人還挺好使,這就擴編成了兩個蒙古旗,六年以後這就變成了八個旗,這就是滿八旗的來歷。

從這裡,咱就能發現,這滿人打仗他缺少人口,而且卻的不是一星半點兒,要不也不會拿死對頭蒙古人作為八旗的一種。

那麼這戰事進一步擴大,這滿八旗加上蒙八旗他也不夠消耗的,人手還不夠。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就把主意打到了那幫子為滿人貴族提供服務的包衣奴才身上了。

這幫人相對於滿人來說,數量算是龐大。

他就想把這些人給利用起來,他是怎麼做的呢?

畢竟這大多數都是俘虜過來的,開始人家是不願意的,跑你這裡當牛做馬的,所以努爾哈赤規定,在這些個奴僕當中,每二十個人抽一個人出來當兵。

而且這當兵的人需要的什麼馬匹器械啦,這都得由這二十個人一起出。

瞧見沒,這努爾哈赤不僅解決了兵力不足的問題,還把出兵需要的物資攤到了別人身上,自己都不用出一分一毫,這買賣真划算。

咋說呢?這樣做就有點無賴了,這事擱誰的身上,這都不服氣啊!但是努爾哈赤抓住了一個重點,他只要讓那個當兵的漢人服氣不就成了嗎?

所以他就把這幫子當兵的列為漢軍戶,而且在政策上給予了優待,你比方說可以讓全家遷入到努爾哈赤所居住的城中,這是啥,這就表示努爾哈赤對你的充分信任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不就是漢八旗嗎?”

不!不!您錯了,這充其量就是前身,壓根就不是啥漢八旗,真真變成漢八旗的時候,還是皇太極手裡邊變的,這個時候這幫子漢軍戶,依然掛靠在滿八旗裡邊。

那麼這事到了皇太極上位之後,漢軍戶的人越來越多,畢竟他被他征服的地盤多了起來,所以皇太極就下令這被征服地區的漢人不允許變成滿人家裡的奴。

他這也是為了減少滿漢之間的矛盾做的一個措施。

這不後來皇太極下決心建立一支不隸屬於滿八旗的漢軍,這就從滿八旗那漢人裡邊十個人抽一個出來,就組成了一個旗的漢軍。而且這也有了軍功獎賞。

這就開始慢慢擴編,一個變倆,倆個變八個,這就稱為了所謂的漢八旗。

那麼打這裡起,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算是齊備了,清朝三個軍種這都有了。

這就變成了二十四個旗,這二十四個旗所有成員都叫旗人,漢八旗裡邊的就叫做漢軍旗人。

所以您要說滿人這都指的是最初的女真人,而您要說旗人,這裡邊包括的可就多了,滿人,蒙古人和漢人這都有。

以後大傢伙說的時候,就應該明白滿人是旗人這沒錯,但你不能說旗人就是滿人。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這漢八旗裡邊就有這旗人的包衣奴才,這身份他就一直沒有變,您要是真想變一下,這就得讓皇上同意才成,或者這主子點頭把你這包衣奴才的身份給去了,二選一你自己選一個,您就說吧這難度高不高。

這個時候,他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包衣奴才是奴才,但這奴才打仗有了軍功,而且這軍功還不少,最後居然能做了這主子的上司。

這就比較尷尬了,倆人要是見面了,您是主子給上司行禮,還是奴才給主子行禮,這擱到等級森嚴的過去,您不把這事弄明白了,禮法可就要亂了,咋整?

皇太極到是很看得開:“咱就各論各的!”

這主子永遠是你主子,只要這主子沒點頭把你開出去,你就是奴才。奴才給主子先行禮,官場上咱另算。

後來皇太極乾脆把這口子全撕開了,就說這包衣奴才他也能做官,這不後來那波沒有當兵的包衣奴才也能通過科舉做官。

這不這包衣奴才坐大了之後,他自己個也會有包衣奴才。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包衣奴才的包衣奴才。

這個時候的包衣奴才,您就不能拿最開始的眼光去瞅了。開頭真的是奴才,而現在這奴才有了自由,有了能夠論才學做官的自由,這事受到皇帝的保護,主子都不能攔著。這些包衣奴才身份已經被清朝政府納入了統一管理當中去了。

這為嘛會這樣呢?最主要的還是人口問題,你想滿人入關你把男女老幼全加上撐死了也就一百萬,他要管理中原這麼大的地盤,人手壓根就不夠。

所以他就乾脆把這包衣奴才也用上了,來管理中原。

所以這個時候所謂的包衣奴才比一般的漢人地位還高一點。

你像清朝出名的年羹堯啦,曹雪芹啦等等,這身份都是包衣奴才,而且就是憑藉包衣奴才的身份和主子走的近,這才加官進爵的,當然後來落魄了這不能算裡邊。

咱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主子要是召喚你這當官的包衣奴才去給他們家乾點活,這絕對是必須的。當然是個主子的都不會這麼幹。

那歷史上最出名的和珅和大人他也是包衣奴才,這要是遇到他的主子在,他也得向這主子行禮,您就算是乾隆蹲這,這禮儀都不能廢,這就是規矩。

在這裡,咱在普及一個小知識,清朝這每三年選一次秀女,這秀女通常都是從滿八旗,漢八旗中的上三旗裡邊挑,這挑出來的都叫秀女。

那麼這八旗秀女可以看做是皇后啦,妃嬪啦這些皇帝老婆的備選,至於這漢八旗裡邊上三旗選出來的,這都去承擔後宮裡邊的雜役,洗個馬桶啦,洗個衣服啦,這都是他們的活。

當然她們也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老婆,但這概率極低,整個清朝二百多年下來,真真的沒幾個。你比方說康熙那九子奪嫡中的八阿哥,他的母親曾經就被康熙罵過是辛者庫的那啥婦。

從這裡咱就能看出來,你就算是生了兒子,這地位也不高。

後期

這是中期,那麼到了後期,這基本上也就進入到了清朝末期,快要被埋到歷史的沙土堆裡的時候,這就又有了變化。

最顯著的就是,選秀女的時候,最開始漢八旗上三旗的還叫秀女,這後邊就乾脆變成了包衣三旗使女。這稱為也就變了,您自己個也能體會這當中間的變化。

從這裡咱也就能感覺這包衣奴才和滿人之間有了那麼看不見的東西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喲!


梁老師說史


八旗中真正的奴隸

這事兒要扯起來可就長了,其實清朝所謂的包衣奴才完全是滿洲語言漢字化造成的誤解,在八旗建制裡包衣非但不是奴才,相反應該算一種事務官的角色。在順治末年清朝就明確過包衣和奴隸的名稱區別,只是很多人沒有留意而已。

從階級上八旗的結構其實應該這樣的,天下最大的是皇帝,皇帝大於等於旗主(兼任旗主),旗主大於領主,而領主下邊是正身旗人和包衣人。在地位上正身旗人大於等於包衣人,就是說正身旗人也可能去做包衣的事情,但地位高於他們。

在八旗結構中真正的底層奴隸叫“旗下家奴”,這部分人連個戶籍都沒有,完全依附主家存在,法律上類似明代的賤民。他們不能參加科舉、捐官,不能和旗人通婚、被旗人殺了也不用賠命,就算殺掉他的是漢人也會減一等罪。

在出關以前這些“旗下家奴”大抵是來自於戰爭中掠奪的漢人平民,因為彼此缺乏瞭解,明末時期的漢字文獻常誤寫作“包衣”。後來清軍出關,大量圈地掠奪,又產生了一大堆奴隸,連普通旗兵都有五、六個奴隸。於是他們把出關前的奴隸叫“陳奴僕”,用來區別兩者。

這樣新陳混雜的結構必然造成混亂,康熙時期權臣索額圖之子阿爾吉善家裡就多大541個奴隸,加上名稱與包衣混淆,經常有正經的包衣人被當成奴隸收拾一頓(真的)。於是順治才下令徹底在名稱上區分兩者,包衣和旗下家奴完全是兩個階級。

不過旗下家奴是有上升渠道的,他們可以通過立功來“開戶”,“開戶人”就是正常的旗人。而且一直到清末旗下家奴也有來源,電視劇裡演的官員犯事,被皇帝“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就是當這玩意兒,據說這些會寫字的奴隸還挺受旗人歡迎的。

包衣真正的角色

其實所謂包衣完全是後金半原始社會的產物,最早《滿洲實錄》記載就是女真統治家族或者下層家庭收養、接納的非血緣關係成員,字面上直接翻譯就是“家的”“家裡的”,後來不正確的引申為家僕。

其實最早他們與正身旗人的地位大抵相當,只是負責的職務不同,正身旗人主要用來訓練和打仗,所以常被稱為“外八旗”,而包衣們通常負責護衛、家務、差役、隨侍、生產管理,所以常被叫做“內八旗”。

因為後金政權一直都屬於掠奪型,所以明顯“外八旗”獲得利益更方便,也更容易晉升為領主,所以漸漸的壓了包衣一頭。但上三旗的包衣依然是一般人惹不起的存在,因為人家算老大的“家人”,晉升空間比下五旗正身都大。

包衣內的階級

包衣中其實也是有階級存在的,比如上三旗包衣就被稱作“內務府屬”,是皇帝的“家人”,故此身份地位完全等同正身旗人,不止有獨立戶籍,還可以做官,享受一切旗人的待遇。乾隆時期的內閣成員來保就是包衣出身,雍正年間的軍機大臣高斌也是包衣出身,他們無一例外的都來自內務府。

而下五旗的一般叫做“王公府屬”,因為是王公的“家人”,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混的好了有戶籍,混不好興許沒戶籍,當官前景也不如上三旗,大部分只能在王公府混個屬官。不過如果朝廷徵調這些人為官無需家主同意,那算有點前景。

總體來說包衣雖然比較像家僕,但主家沒有任何權利虐待,隨便毆打都不行。道光年間惇親王綿愷私自囚禁包衣,被皇帝直接降成郡王、革去宗令,還罰俸三年賠給了包衣,氣得綿愷當年就暴斃而亡。而且清朝這200多年的時間裡,也不乏僕大欺主的例子,康熙的堂兄傑書就被包衣把岳父家給拆了,這倒黴孩子還得請示完康熙再去處罰。


總結起來吧,清朝的包衣不是奴才,即使是奴才也是相對皇帝王公而言的,在八旗體系裡雖然結構偏下,但地位不低,有良好的上升渠道。真正倒黴的應該是“旗下家奴”,他們的地位還不如種地的漢人,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小編之前在看《康熙王朝》的時候,發現在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口中總是說“包衣奴才”這四個字,奴才就是奴才,為什麼還要加包衣這兩個字,包衣奴才又是什麼樣的一類人呢?

“包衣奴才”的含義

其實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官員都自稱自己為奴才,而“包衣奴才”即為家奴的意思。

“包衣”一詞來自於滿語的音譯,意為“家庭的”,所以連在一起就是“家庭的奴隸”,也就是家奴。

在清朝,包衣奴才處於滿族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世代都是奴僕,專門侍奉滿族貴族,所以包衣奴才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以可以看到當皇帝或者官員生氣時可以大罵包衣奴才,絲毫沒有人身的尊嚴,不過這種現象在清朝也是很常見的,並不侷限於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來源

包衣奴才主要有三種來源。

  1. 漢人。在清朝,雖然朝廷名義上說各個民族平等,但是漢人還是低人一等,所以大部分的“包衣奴才”還是由漢人擔任。

  1. 滿人。雖然滿人的地位得天獨厚,但是不免有一些滿人因為犯罪被降為奴隸,或者賣身成為奴隸,所以這一類的“包衣奴才”比較較受到歡迎。

  2. 外籍人士。比如我們的鄰國朝鮮,因為戰亂變為奴隸,最後也就成為了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地位

因為“包衣奴才”負責的都是一些瑣事或者髒活累活,就別談有地位了。“包衣奴才的”子孫後代皆為包衣,其生老病死都由主人決定,所以在清朝包衣是一個很悲慘的職業。

但是包衣奴才也有另一個很好的升遷機會,因為有些“包衣奴才”長期服侍滿族貴族,所以情商高的很容易得到信任。

所以使得“包衣奴才”成為了一個兩面性的產物。一方面他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受盡了統治階級的凌辱與剝削,另一方面包衣奴才相比於常人可以更加快速的升遷,從而享受榮華富貴,最上等的包衣奴才甚至可以入旗,也就是加入八旗貴族的陣營,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殊榮。


所以包衣奴才是清朝封建制度的產物,是一種非常扭曲人性的職業!


七七談歷史


清朝的包衣奴才比較特殊,包衣雖然是奴才,卻是有人身自由,而且還可以當官,其身份地位要看是為誰服務,為皇室家族服務的包衣地位是很高的,乾的好的甚至能官居一品,成為清朝統治階層的權柄人物。


包衣這個詞來源於滿語,意思是“家裡的”,包衣人在滿語裡全稱是包衣阿哈,意思是家裡的僕人,從名字上看,包衣的出身是比較卑微的,但是包衣是奴才卻不是奴隸,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主人想打就打想罵就罵,殺死或轉賣給別人,是沒有人管的,對於包衣,主人只能責罰,卻是無權將其殺死,也無權私自買賣、交換、贈送,乾隆皇帝的惇妃仗著自己生了十公主,因為女兒得寵的惇妃經常會為了點小事打罵宮女,這些乾隆都不管她,乾隆四十三年,惇妃一怒之下把一個宮女活活打死了,這下卻闖了大禍。

在清代,想當一個宮女是有條件的,最重要的一點必須是旗人,在《清宮史》中有這麼一條:“凡三年一次引選八旗秀女……凡一年一次引選內務府秀女。”


八旗秀女自然是不必說了,內務府秀女是內務府包衣的女兒,就是皇家奴才,也是旗人的身份,內務府秀女在宮中基本上是幹些洗衣擦地的打雜累活,地位並不高,這宮女被寵妃打死了要放在明朝根本不算什麼事,乾隆卻為此大發雷霆,本想著要把惇妃位號擯黜的,只不過想到十公主,才手下留情,革去惇妃的妃位,降級為嬪,沒有了撫養女兒的權力,與此案有關的本宮首領太監,受到革去頂戴並罰錢糧二年的處分。

包衣的身份說高自然也是不高,因為八旗內的官員和兵丁都可以擁有,不過包衣的總管理權在國家,只有皇家擁有賜予或回收的權力,也就是說包衣是皇家分配的,包衣奴才被分給封主家,是實行世襲制,世世代代為封主服務,包衣奴才所生的子女,他們的身份也只能是成為包衣奴才,他們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家主來安排,從這點來看,包衣的出身並不高,包衣即是家奴也是家臣,為家主耕田種地、料理家務,也能陪家主出征作戰,如果有戰功的,家主可以報請朝廷,給予升遷,這些人可以在朝廷當官,不過就算是當了高官,回到封主家也只能以僕人自居,就算封主家已經落魄了,也要行以僕人之禮,為封主家操辦家中各種事物。



說包衣地位高,主要是看服務的對象,最高的包衣自然是皇家的,因為包衣附屬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封主而言,和別人沒關係,所以上三旗包衣地位就很高了,這上三旗是歸皇帝親自統領,上三旗包衣組成了內務府,這內務府是專門管理皇家事務的地方,是清朝油水最多的地方,內務府伺候的對象是包括皇帝在內的皇室成員,這上三旗包衣就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有點類似明朝的太監,不過他們可沒有被閹割,就象曹雪芹就是出身於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

曹雪芹的曾祖母做過康熙帝的奶媽,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兩歲時就淪為了努爾哈赤的俘虜,在襁褓中成為了皇太極的“包衣阿哈”,後來卻成了首任江寧織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來也任了江寧織造,六十餘年裡,江寧織造一職一直由曹家子孫擔任,這是一個肥缺,可以說《紅樓夢》賈家有多少錢,曹家就有多少錢,而且曹家還負責向皇帝直接呈送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

曹家只不過是眾多內務府包衣的一個縮影,在清朝有不少內務府包衣出身最終成為封疆大吏的例子,從這裡可以看到包衣的地位是隨家主的地位高低而定的,包衣即是家奴也是家臣,上三旗包衣出身雖然卑微,地位卻比許多普通旗人高多了,相比之下,下五旗包衣就慘多了,因為他們伺候的對象是各位宗室王爺,從出生開始在職業上就遇到了“天花板”,基本上就只能在王府裡混個屬官了。


歷史紅塵


包衣的全稱叫包衣阿哈,這是滿語音譯過來的,這其中包衣是家的意思,而這個阿哈的意思是奴僕,也就是總的來說,包衣阿哈,就是家僕的意思。

那這個家僕,又是誰的家僕呢?

我們知道,清朝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其中,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而另外五旗自然就是下五旗了。

既然叫上三旗和下五旗,那自然是有地位之差的,上三旗是由皇帝直接統領的,而下五旗是由五旗貴族統領的,最大的自然是各自旗的旗主了,所以,包衣自然就是這上三旗的皇帝,下五旗的貴族的家僕了。

而上三旗的包衣,地位自然也要比下五旗的要高一些,他們是由內務府直接統領,可以這樣認為,上三旗的包衣,就是皇帝的家僕。

是不是旗人就是包衣呢?

這個當然不是,旗人不是家僕,自然就不是包衣了,旗人的地位比包衣自由多了。那包衣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般來說,有三種來源。

第一,旗人轉變,如果旗人被典賣,或者因罪罰為包衣。

第二,包衣世代為包衣,包衣子女也是包衣。

第三,各部落因為戰爭產生的俘虜,可能是滿人,也可能是漢人。

包衣的地位低嗎?這個可不好說,尤其內務府,上三旗的包衣,地位可能會比較高。比如雍正帝的生母,德妃,嘉慶帝的生母魏佳氏,都是上三旗包衣出身。

另外,我們所熟知的曹雪芹家,也就是歷史上的曹寅家,也是上三旗包衣出身。

也就是說,包衣的地位,取決於他們的主人,還有取決於他們後來的地位。


歷史簡單說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麼回事,說起來包衣奴才容易給人一個奴隸的感覺,個人覺得包衣奴才從字面理解有兩種意思。

一種是清朝包衣旗人臣子的意思。清朝有八旗本身存在的“主僕”關係,所以清朝有八旗出身的人才能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這裡的奴才並不是一般奴隸的意思。

另一種是包衣旗人的家奴,這裡的奴才就接近一般奴隸的含義。

首先看包衣的含義

包衣是滿文booi 的音譯,boo 是滿語“家”的意思,i是虛詞“的”的意思,合起來即為“家的”。這樣一看,包衣一詞本身是一個形容詞,但在滿洲與清朝實際運用中,包衣是用來代表身份的。

滿洲人在使用包衣這個詞時,在實際意義上也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包衣是清朝統治階層裡的八旗臣子;另一方面,包衣是滿族氏族社會里的家奴。

包衣旗人和旗下家奴

所謂包衣旗人,他們的主人是八旗的領主,這些領主即是“入八分”的宗室王公。換句話說,包衣所服侍的對象,身份最差的也是皇族內的“奉恩輔國公”貴族家族。也可以說,“包衣旗人”只存在於高級皇族的家庭裡,一般的非皇族出身的旗人貴族,無論爵位多高,都是無法擁有自己的“包衣旗人”的,從這個角度看,包衣旗人更符合高級家奴的定位。

至於“旗下家奴”,即是旗人的“戶下人”,即高級家奴的奴隸,他們是符合一般意義上的標準的奴隸。

雖然八旗包衣也就是滿清貴族的家奴,但是你不能因此認為八旗包衣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奴隸”。

一般上認為古代歷史上 的“奴隸”,指的是當時社會中的“賤民”,大多是“戶下人”。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沒有的獨立戶口身份。“戶下人”沒有獨立戶口,只是作為“附記”而存在於主人的戶口之下。

2.沒有人身自由權。這一點表現在他們可以被主人進行買賣交易活動。

3.法律上不將他們作為“良民”、“正身”身份看待。

4.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不能出仕為官。

我們再來看看包衣旗人的身份特點:

1.擁有獨立戶口。包衣旗人屬於旗籍的一種,包衣旗人作為獨立戶口,還擁有自己的“奴隸”或者“戶下人”。

2.擁有人身自由權。,不可被主人用於買賣。

3.法律上,包衣旗人屬於“良人”,也是“正身”,和外八旗旗人的待遇一致,都是“良人”待遇。

4.包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可以出仕為官。

所以說包衣旗人並不是一般含義的“奴隸”。準確一點來說,他們應該屬於一種有特殊義務的旗人。

清代包衣旗人的來源

包衣旗人來源比較複雜,當然是以滿洲為主,但是千萬別以為只有滿洲人,其實有滿洲人、也有蒙古人、朝鮮人、漢人。其中,以滿洲、蒙古人的比例居多,兩者要佔包衣旗人的一大半以上。我們所熟知的“滿洲大姓”,如富察氏、鈕祜祿氏、瓜爾佳氏、納喇氏等等,都有旗籍為包衣的支系。同時因為包衣旗人的來源比較複雜,所以包衣旗人裡面什麼族裔都是有的。

總結

清朝包衣奴才的含義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指包衣旗人,那麼身份地位還是有的,畢竟作為皇族出身貴族的高級家奴,這裡的奴才並不是一般奴隸的意思,他們是允許參加科舉,出仕為官的。如果是指旗下家奴,那就跟一般的奴隸沒有什麼區別,就是相當於古代所以的賤民,戶下人,自然就沒有身份地位可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