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假阴性”,这届病毒太狡猾?


2月5日,一名发热肺炎患者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这名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甲流核酸检测阳性,因此于1月30日以“重症甲流”被收入院。入院后插管上呼吸机,通过肺泡灌洗检测才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实际上,不止北京,多地均出现过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情况。

“假阴性”意味着,一些症状较轻的病人自以为未受感染,不能及时治疗,同时他们在社会上流动,也会增加其他人的传染几率;而病人出院时显示“假阴性”,会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已经治愈,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感染”。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新民表示,这次病毒感染有些症状非常不典型,不是病毒更狡猾,是我们认识不足,随着病例积累,再狡猾的病毒也是会逐渐被发现的。(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假阴性是怎么造成的?

核酸检测阳性率到底有多少?

危重症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给出了一个范围:30%~50%。

核酸检测“假阴性”,这届病毒太狡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

第一,样本局限性。在检测敏感性上,肺泡灌洗液大于上呼吸道的口咽或鼻咽部的分泌物,但对轻症患者来说,肺泡灌洗液很难被采集到。

第二,操作复杂性。核酸检测操作步骤复杂,技术要求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试剂盒质量。国家药监局为应对疫情加急审批部分试剂盒用于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市面上也有厂商在加急自主研发试剂盒,由于时间仓促,试剂盒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检测结果。

第四,新冠肺炎病毒对人体器官侵害的特异性也存在差异。

“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阳性,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例外。”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占成也表示,检测结果与患者本身病情轻重程度、疾病发展阶段、取样采样方式方法和实验室自身检测条件相关。

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

核酸检测“假阴性”,这届病毒太狡猾?

图片说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朋友圈截图

前几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广泛讨论。张笑春本人对此表示:“我的意思是不要只等待核酸检测的结果,在做核酸检测的同时、进行肺部CT影像检查,将肺部CT呈现急性炎症征象的患者、按照‘疑病从有’的原则及早收治。而核酸检测依然是最终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其病原学证据是无可替代和不容置疑的。”

既然无可取代,为什么还要召唤“CT影像”?

因为CT检查方便、快捷、直观,在基层医院易于普及。

但必须要注意,CT是一种能够进行肺炎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可引起肺炎的病毒有很多,不一定是新冠肺炎病毒。所以,核酸检测依然是目前确诊的最重要依据。二者不能互相取代。

包括张笑春在内的医生们认为,非常时期,可以通过CT辅助诊断,减少交叉感染,使尽可能多的人不被感染,也让感染的无症状患者能及时被发现和及早治疗。

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回应,在2月5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正式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核酸检测“假阴性”,这届病毒太狡猾?

图片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截图

那么,对于那些核酸检测为假阴性的人,误诊是否会耽误他们的治疗呢?

首批上海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教授周新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表示:“从大方向来讲应该不会,但从个体来讲,可能受一些影响。比如你做了两次都是阴性,我把你放回去,事实上你还是个病人。在流行区域里比如在武汉,尽管是阴性核酸,但是有发烧、呼吸困难、CT检查有肺炎的影像,还是要列为临床诊断的病例。”

由华人运通首席冠名、长安信托特约赞助的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我是科学人》全网上线,欢迎观看。

传承科学精神,汲取榜样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