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戰疫一線 他們是城市的“守護天使”

堅守戰疫一線 他們是城市的“守護天使”

晚上6點半,值守在居家醫學隔離觀察點的西溪街道公管辦徐宏亮藉著手機光吃著同事送上樓的盒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推進,在大多數人和家人歡聚的十幾天裡,2000餘名西湖區社工始終堅守在一線,或在門崗執勤,或在網格排查,或在應急處置,或在彙總各類數據,或在給隔離居民送菜的路上。

這些日子裡,他們已然忘了時間和休息,疏忽了父母孩子,更談不上照顧好自己,“好好睡一覺”“和家人一起吃頓飯”成了最奢侈的願望。

連續無休,通宵值班,夜半鈴聲是他們的工作常態;不下火線,不掉鏈子,是他們堅守的戰時信念。24小時值守隔離點,困了就睡在樓道里;節假日無休應急巡查,累了喝紅牛提神……防疫期間,發生在西湖區社工身上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他們是這座城市的守護天使。

坚守战疫一线 他们是城市的“守护天使”

翠苑四區社工徐志祥過年沒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到凌晨,幾乎每天睡單位,熬不住了,喝紅牛提神

最親的奶奶離世了,他依然衝在最前線

蔣村街道競渡社區黨委書記郭東傑是一名85後的年輕基層幹部,居民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小郭書記”。

大年初四晚上,小郭書記正在社區緊張地研究著馬上要著手的防疫工作。這時手機響了,他一邊向同事交代著工作,一邊接起了電話。很快,同事發現他沉默了下來,低沉地“哦”了聲後,雙手微顫地按了好幾次才把電話掛斷。

可還沒等同事問他怎麼了,他又繼續說起了剛才的工作,接著開始安排出租戶排查、協調人員值守、佈置小區卡口等工作,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那天,他又工作到很晚。

第二天,同事們再見到他時,發現他面色疲憊,眼睛紅腫。這時大家才知道,昨晚,小郭書記最親的奶奶離世了。同事們勸郭東傑請幾天假,先料理好家裡的事。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只是把自己每天的工作排班進行了調整。

那幾天,他白天在家料理奶奶後事,晚上又趕回社區值晚班,帶領網格長、值班員在各個小區、居民樓之間穿梭、掃樓,一戶一戶地仔細排查,始終帶頭衝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我們社區都是回遷安置小區,流動人口多,村社分離,狀況複雜,防疫工作難度大。現在正是社區群眾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留下!”他如是說。

坚守战疫一线 他们是城市的“守护天使”

西溪里社區副書記陳耀坊,白天在轄區巡查,晚上還要值守。困了累了,用紙板為床,大衣為被,小眯一會兒

一把凳子守在樓道口,是責任更是初心

在北山街道松木場社區普通居民樓道里,一位身穿藏藍色羽絨服的工作人員,坐在一把凳子上,守在一戶居民家門口。他是松木場社區副主任魯劼,他正忙碌地記錄著手中的居家隔離戶信息表。

每天八點不到,魯劼就守在樓道里,在這個面積不足5平方米的窄小樓道里,在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條件下,認真守著隔離戶,他了解屋子裡每一位居民的身體狀況,當天的體溫多少?有沒有咳嗽?有沒有氣促?認真做好觀察與記錄。

魯劼說:“每天做觀察記錄,我的心都是揪著的,我們全體工作者都在為居家隔離戶祈禱,所幸他們願意配合工作,再大的難關,我們都能一起挺過去。”

守隔離戶、站小區卡口,魯劼每天的工作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因為我在松木場社區已有6年了,居民對我都比較熟悉,所以被領導安排在卡口,負責量體溫,居民基本上都比較配合我的工作。”量體溫、查出入證、核實身份證件信息,每一個細節他都不會錯漏。

魯劼所在的王家弄卡口在農貿市場附近,人員密集、人流量大,一天下來基本上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喝一口水了。累了倦了,中午交接班時,他會在辦公室裡打個盹,然後繼續投入到工作中。

返杭人員“掃樓”排摸、小區出入證發放、代買和輸送食物……防疫攻堅戰還在持續,魯劼的腳步仍未停止。

坚守战疫一线 他们是城市的“守护天使”

因隔離居民的實際需要,蔣村花園社區工作人員胡云玉將“家”安置在了小區樓道里,一張簡易的床、一條被子、兩把熱水壺就是全部“家當”

一碗雞湯兩封家書,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2月6日中午飯點,西溪街道鐵佛寺社區書記項靜的母親戴著口罩穿著雨衣來到社區,她給項靜帶領的這支團隊帶來了親手煲的雞湯,給項靜帶來了兩封家信。

團隊小夥伴們喝著雞湯,從嘴裡一直暖到心裡。而此時的項靜正在辦公室偷偷抹著淚,兩封家信的內容,有家人的思念,有女兒的呼喚,有家人的心疼,但更多的是家人的支持、理解和鼓勵,流下的是幸福的淚水。

2003年的“非典”,15歲的項靜還是名懵懵懂懂的住校初中生。在醫院值守的母親整整一個多月沒有回過家,吃住全在醫院,一直堅守在一線崗位上戰鬥。那一年,母親在一線抗擊“非典”,成為女兒的偶像。

今年,作為一名社區書記,項靜正在用那顆熾熱的心努力讓轄區居民們“靜”下來,放寬心,宅在家,由社區這支團隊為大家做生活保障工作,共同努力迎接勝利的曙光。這一次,女兒在一線抗擊疫情,成為母親的驕傲。

坚守战疫一线 他们是城市的“守护天使”

慶豐社區80後主任餘峰,撇開妻女與剛手術過的父親,每天兼職為隔離群眾送外賣、送快遞

防疫路上一起走,這點痛不算啥

“大哥,你們的菜放在門外了,趕緊拿進去哦,有啥事隨時聯繫我好了!”一大早,三墩鎮頤蘭社區工作人員朱新靈就為隔離人員送上了生活物資,這已經是她連續工作的第21天了。

社區啟動居家隔離的第一天,朱新靈就接到了一個“大單”。同事們手頭上都在忙各種事,朱新靈立馬跑向小區門口。身高1米74的她,扛起50斤米就向隔離戶家走去。搬上臺階的瞬間,她的腰部感覺到一陣刺骨的痛。她強忍著痛,微笑地看著隔離戶拿進東西,再一瘸一拐地回到社區繼續工作。

掌握居民的行程信息,安撫居家隔離對象情緒,瞭解他們的身體狀況、生活需求等,朱新靈每天的工作都這麼忙忙碌碌。“大靈,你的腳天天這麼瘸著,去趟醫院看看,休息一天吧。”“我平常身體好,不礙事,過兩天就好了。”同事們紛紛勸她,朱新靈的心裡明白,大家手頭的任務都很多很重,自己能克服的,一定要想辦法克服。

坚守战疫一线 他们是城市的“守护天使”

松木場社區社工童文龍不畏嚴寒,24小時值守小區出入卡口

不僅僅是她,她的丈夫也是三墩的一名社工。夫妻倆全身心地投入防疫一線,每天早出晚歸,走訪排查、宣傳聯繫,無法顧及家裡兩個年幼的孩子,只能早早地將一雙兒女送到奶奶家照顧。“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也好。我正好可以安心工作。”說完這話,她的眼眶有些溼潤。

現在是防控疫情的關鍵期,朱新靈說:“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在堅持,大家都是這樣,日夜奮戰,防疫路上一起走,這點痛不算啥。”

(原標題《致敬!他們是城市的“守護天使”》,記者 毛長久 通訊員 葉歆 周潔 沈麗娜 龐國美 袁芳。編輯:王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