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太威風,權勢到底有多大,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

劉驃


在努爾哈赤成立後金政權之前,滿洲政權其實更像一個部落聯合體。努爾哈赤這一支不過是女真人裡勢力比較大的一個部落。

後來,這些部落經過整合,轉變成了八旗制度,而原來的部落手裡,取而代之的是各旗旗主。

各旗的旗主權力有多大?要知道清朝中前期對愛新覺羅家族皇權造成主要威脅的,除了寫反清復明的漢人之外,就是各個旗的權力了。甚至,旗權對於皇權的威脅要比"造反"的漢人還大,畢竟自己內部捅刀子才真的疼。

清朝中前期的歷史大主要脈絡就是八旗貴族分權逐漸向皇帝中央集權過渡。

可以說從皇太極開始,皇權就已經開始和八旗貴族爭奪權力,一直到雍正年間,才基本完成中央集權。

熟悉清朝歷史和朋友,可以想一下從皇太極爭奪皇位,到皇太極死了之後,正黃旗和鑲黃旗之間內鬥,直到皇太極的小兒子涪愛新覺羅福臨繼承皇位;到攝政王多爾袞專權;再到愛新覺羅福臨去世之後,上三旗聯合輔政;再到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除以鰲拜為代表的八旗貴族集團勢力。這其中一直伴隨著皇權和旗權的鬥爭。

到康熙時期,清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已經確定了,但是把其制度建立以來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也就是小說中的八王議政)傳統仍然是很難消除的。

到康熙末年,康熙的兒子們各個結黨營私,在最高權力更迭的時候,奪嫡之爭中,也有旗權參和在其中。

所以到了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削弱旗權就成了一個重要任務,當然雍正皇帝採取鐵腕手段,最大限度了,加強了皇權的中央集權削弱了八旗貴族權利。


一盤拉條子


  • 權勢大不大先不說,威風那是必須的,影視劇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過一段:和珅在蘭州府城下館子,遇上了“金大煙袋”,起初,和珅不服氣,也正常,畢竟和珅也算是皇親,且任清王朝關鍵要職,位極人臣!不過鏡頭一轉,和珅向金大煙袋下跪磕頭,後來金大煙袋又在皇帝面前要求和珅要老實聽話。

這就厲害了,劇中可能虛構,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煙袋自稱正紅旗老旗主,而和珅為滿洲正紅旗,所以見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請安的,且是畢恭畢敬!下面來詳細說說。

八旗是清代的一種制度,起初為黃、白、紅、藍4色旗,後又增4旗,八旗之制確立。清太宗皇太極七年,八旗漢軍編制完成。至此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全部編成,八旗制度得於完善!

其軍隊本身就有極強的戰鬥力,再加上明末衰敗,和明朝統治者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八旗子弟獲得了巨大戰爭利益。努爾哈赤對作戰有功之臣分別授予不同官銜,並賜賞土地財寶,供其享用,且實行世襲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著特殊待遇。

至十八世紀中期,八旗營兵已完成全國軍事要地的分佈,實行永久性的駐紮,是清王朝中前期國家重要軍事武裝,軍事支柱!

說到權勢,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長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這些旗主的權力是相當大的,且地位甚高,僅次於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單獨的一種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員都沒旗主的地位高。這些制度都是由努爾哈赤所立!從八旗角度看,當時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為旗主,清朝早期的軍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議,共同裁決,皇帝本人不能獨斷,且也沒有這種特權。

然後問題就出來了,旗主的權力太大、地位甚高,這個時候經常和皇權貴臣發生衝突,清朝初期的幾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種手段削弱旗主的權力,但效果並不理想。很明顯的,這需要時間,經過幾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後到了乾隆時期,旗主的權力幾乎被架空,原本屬於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到這裡,大家要注意了,各旗主雖然失去了權力,但旗主依然是旗主,也就是說所處地位、所享待遇絲毫不受影響。劇中有這麼一段:我們就不要摻合國家之事了,朝廷每年給我們銀兩財寶,我們要做的就是追求享樂!確實,八旗貴族日夜花天酒地。

和珅見到金大煙袋,被訓斥到:老人沒有給你說過旗裡的事?見到主子該怎麼著?都忘了?

這裡能看到八旗的規矩,即使你是再大的官,見到旗主,也得恭恭敬敬下跪請安,哪怕旗主衰敗成要飯的,旗人見到一樣行規矩。這也是八旗制度的弊端,八旗子弟是清朝前期攻明的重要軍事力量,也是清朝最終走向衰敗的原因。


行走者believe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在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權利是非常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人,是不是很厲害。但是既然八旗旗主權利這麼大,那麼後來的君主肯定會想方設法的削弱甚至收回他們的權利,所以清朝中期以後,旗主也就基本上沒有什麼權利了,旗主的身份基本上只是個象徵性的榮譽稱號而已。

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是一個梟雄,他以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冑起兵,創立了八旗制度,最終成為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軍事力量。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也就是說大家一起去打獵,打完了東西一起分。努爾哈赤就用滿族人的這種習慣把滿族人分為若干個牛錄,每個牛錄大約三百人左右。大家平時為民,丁壯戰時皆兵,這樣的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一開始起兵以黑旗為旗幟,統領各個牛錄,這時候其實努爾哈赤就一個旗的人馬。後來由於努爾哈赤不斷的征戰,手底下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就不斷的增加新旗。並且由於夜間作戰時,黑旗不容易辨認,就取消了黑旗。再加上新增加的旗,一共八個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正紅旗和鑲紅旗、正白旗和鑲白旗、正藍旗和鑲藍旗。每個旗的最高領導人是旗主,旗主擁有很大的權利,負責管理本旗的軍事和民政。努爾哈赤為兩黃旗的旗主,剩下的旗由努爾哈赤的兒子和侄子統領。所以旗主一般是由皇帝和王公擔任,權利大是必然的。

從此以後,八旗旗主幾乎參與了清初的很多國家大事,就連皇位的歸屬,八旗旗主都可以左右。就像皇太極死後,其皇位之爭就源於八旗旗主之爭。當時多爾袞和豪格都擁有兩旗人馬,雙方互不相讓,最後一點權勢沒有的福臨繼承了皇位。其實這就是因為各旗勢力妥協的產物。

等到順治帝親政時,他為了加強皇權,就把多爾袞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並且規定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上三旗:旗主為皇帝,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 下五旗。

正紅:禮親王世襲,代善後裔。

鑲紅:克勤郡王,代善長子嶽託後裔。

鑲白:肅親王,皇太極長子豪格後裔。

正藍:豫親王,多鐸後裔。

後來清朝統一全國,把下五旗的一半人馬分別駐守全國的重要城市,上三旗和剩下的五旗則負責京師的守衛。

八旗旗主權利的衰退

八旗旗主在清朝建國之初確實權利很大,但是後來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旗主的權利被削弱殆盡。

先是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統制度,都統是從一品的高官。都統負責整個旗的訓練、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實際權力非常大。這些工作原本是八旗旗主王爺的工作,八旗都統負責各個旗的實際工作以後,旗主王爺被逐步架空。

再加上下五旗一半人馬已經到全國各地駐防,旗主早就無法控制本旗的士兵,而皇帝卻有上三旗人馬,所以這時候皇帝已經基本上把權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了,旗主有的權利只是一些封建宗法特權。康熙皇帝還在下五旗繼續安插自己的人出任左嶺,甚至還讓自己兒子到下五旗擔任小旗主,更是把最後一點點旗主的權利給收回了。

雍正皇帝又設立了軍機處用來加強皇權,議政王制度(由八旗旗主王公組成的會議)已經名存實亡了。到了乾隆年間議政王制度直接被廢除了。所以乾隆之後,八旗旗主和貴族就不怎麼參與朝政了。


清朝入關之初,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諸王、貝勒,旗人被旗主欺負,還可以理解,能承受。但是到了清朝後期,旗主與皇帝的血緣已經很遠了,在朝廷裡的地位也很低了,他們卻照樣在旗人面前頤指氣使,甚至故意讓他們難堪,但是也沒有辦法,誰叫人家是旗主來。

就比如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金大煙袋讓和珅下跪一樣,這個金大煙袋應該是正紅旗旗主,也就是代善的後人,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讓和珅下跪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現實中,一般是沒人這樣不給和珅面子的,畢竟和珅是皇帝的紅人,誰離權利忠心近誰就厲害的,和珅當時的權勢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金大煙袋即使真是旗主,也不會得罪和珅的。


其實如果旗人升官後,或者家裡有人飛上枝頭變鳳凰成為皇親,要想擺脫旗主的欺負,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抬旗,抬入上三旗,畢竟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給皇帝下跪肯定沒什麼好說的啊!慈禧太后曾經就把自己孃家抬入了三三旗,這樣慈禧的家人就不會被旗主欺負了。


楚風說歷史


旗主和旗人是主奴關係。旗人一日為奴,終生都是奴。旗人即便在外面混的再好,其與旗主的主奴關係是不會變的。至於為什麼旗主與旗人是主奴關係,這要從清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清朝有個特點,就是沒有“裂土”制度。入關前是這樣,入關後也是這樣。

所有的功臣,所有的皇室子弟,即便是皇帝的親兒子,皇帝也不會封地。

皇帝不封地,那就有一個問題了——皇帝該如何體現皇室子弟身份的高貴性呢?該如此拉攏人心呢?

賞賜金銀珠寶,賞賜爵位,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兩項,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畢竟商人、土財主也有錢,只靠金錢和空頭爵位還遠遠不能體現皇子身份的高貴性。

所以清朝皇帝就以“賞賜人頭”的辦法,退而求其次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謂賞賜人頭,就是皇帝賞賜給皇子或有功宗室的“屬人”,並使這些“屬人”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就連皇帝也不能輕易剝奪他們對這些“屬人”的所有權。

比如,代善立了功,努爾哈赤就讓他統領正紅旗的旗人,於是正紅旗的旗丁就變成了代善的私有財產。

還比如皇太極當了皇帝,為了擴充實力,同時也為了給大兒子豪格鋪路,他把正藍旗賞賜給了豪格。於是正藍旗的旗丁就變成了豪格的私有財產。

別人都沒“屬人”,就只這一小撮人有。於是皇族子弟的高貴性和特殊性就體現出來了。

PS:這裡只是拿代善和豪格和舉例子,清朝旗主、領主與旗人的附屬關係經常在變,到了清朝後期,正紅旗和正藍旗的旗人也不完全是代善和豪格後裔的附庸了。清末具體的旗屬關係見下面這張圖。


由於旗主和旗人是主奴關係,於是新的現象就產生了——旗主變成了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對屬下旗員、兵丁有嚴格的統屬關係。上到行軍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要旗主同意才行,而皇帝管不著。旗主和旗人變成了實際上的小圈子內的“君臣關係”。

通俗的說,就是皇帝只能管旗主,而各旗主管理的旗人,皇帝管不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太極和多爾袞。皇太極是皇帝,他能管多爾袞,但皇太極無法插手兩白旗的事務,兩白旗的旗人在沒有多爾袞的授意下,不會聽從皇太極的指令。

堂堂皇帝連各旗的旗人都管不了,皇帝能善罷甘休?萬一旗主造反了怎麼辦?旗人又不能忤逆旗主。


所以從順治、康熙開始,皇帝就開始插手各旗的旗務。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插手旗務的手段,就是剝奪旗主對各旗的事務的管理權,將管理權交給新設立的“都統”負責。

都統只是流官,由皇帝任命,而且都統對旗人也沒有所有權,只有管理權。因而由都統管理各旗,皇帝很放心。

當然,皇帝也不能太過分。畢竟旗人與旗主的關係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就確認了的。所以順康兩朝,旗主仍然是旗人的主子。其二者的主奴關係不變。

也就是說,入關之前,旗主不僅有地位,而且還有軍政大權。入關之後,旗主的軍政大權被剝奪了,交由都統負責,旗主不再負責本旗的軍政事務,但主奴關係還在。

到了雍正時期,皇權進一步加強。之前各旗的都統必須由本旗的旗人擔任,旗主對都統仍然有影響力。但從雍正時期開始,都統都是跨旗出任,比如正紅旗的某位旗人出任正藍旗的都統,他與正藍旗主沒有主奴關係。

於是,各旗的旗主也就是徹底變成了所謂的“空筒子王爺”。

又沒有封地,又沒有權力,如果旗主不出仕當官,就只是個普通的王爺。每月按時領自己的俸祿,指揮不了旗人。

PS:像《雍正王朝》電視劇裡面出現的關外四位旗主王爺進京逼宮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這個時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見了旗主還是要畢恭畢敬。這就好比兒子在外面威風八面,回到家裡還是得老老實實,見了爸爸一樣要規規矩矩。

然而在乾隆中後期,由於乾隆不滿意旗主的特權,就對旗主特權進行了削弱。之後的嘉慶和道光兩朝也是數次削弱旗人對旗主的義務。所以其實到後來,旗主和旗人的統屬關係也就沒有清朝中前期那麼嚴格了。

當然,具體情況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清朝後期,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等鐵帽子王出任軍機揆首,手握實權,他們對各自掌握的旗人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三位都是領主,也就是小旗主)



總的來說。清朝早期,旗主和旗人是一種實質上的君臣關係。旗人見了旗主,就像臣子見了皇帝一樣。但從順治開始,旗主的軍政大權被剝奪。之後的康雍乾三代連續打壓旗主,因而旗主在乾隆之後,就變成了一個榮譽身份。其與旗人的主奴關係雖然還在,但影響力大不如前了。

旗主地位的沒落過程,其實就是清朝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的具體表現。


Mer86


<strong>滿洲八旗制度其實屬於一種帶有奴隸制色彩的軍事體制,及其講究等級尊卑,效忠和服從,特別是尊卑方面,幾乎完全是絕對化的——單純看出身,你生在什麼旗籍,就決定了你在八旗圈子裡的終身地位。即便通過後天努力,你飛黃騰達了,官至廟堂之上,遇到旗籍比你高的人,哪怕他就是個拉洋車的,表面上,你也得畢恭畢敬的把他當大爺;同理,如果遇見同旗的旗主,哪怕他是已經淪落成要飯的,你也得給他下跪請安。

雖說這傳統一直在逐漸淡化,但即便到了20世紀初,旗人的圈子裡,規矩還是相當多的。

清末的一篇隨筆裡就生動的描述過這種非常“奇葩”的現象。

隨筆作者漢族師爺出身,當時正給知府兒女當家庭教師,某日,見證了一次在漢族人看來,特別尷尬的午餐。

參加午餐的是知府夫人和某個佐官夫人(下屬基層官員)。知府官位從四品,而這個不知名的佐官屬於最墊底的九品。然而,佐官夫人進來以後,一直襬出一副老大的姿態,讓都不讓,直接坐正坐,而知府夫人竟然沒有直接入座,而是在一旁侍立,親自端茶倒水。

直到佐官夫人坐好,整理了衣服,吃了兩口茶,才跟知府夫人說到:“姐姐您也坐吧”。知府夫人才誠惶誠恐的側坐在桌旁,僅佔了椅子的二分之一位置,像僕人伺候主子一樣,繼續非常恭敬地侍奉佐官夫人吃飯。

對於這種上級家屬畢恭畢敬伺候下級家屬的尷尬場面,知府家的旗人保姆卻不以為然——因為知府夫人是下五旗出身(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藍旗),而佐官夫人來自於上三旗家族(鑲黃、正黃、正白只有滿蒙,沒有漢軍旗),這兩種地位,類似於奴才和主子的關係。因此,尊卑的溝壑,並沒有被自己老公的官位彌合掉。

再比如,當年的慈禧太后由蘭貴人晉封懿嬪的時候,就先進行了“抬旗”活動,把她從鑲藍旗(下五旗),抬入了排名NO.2的鑲黃旗,這才湊齊了晉級的資格。

那麼,如果是同一旗的旗主,規矩就更多了。

早年,上三旗旗主都是皇帝的近親,下五旗旗主雖說血緣稍遠但也全屬於跟皇室沾親帶故的關係,都是皇族成員,官位和血統很高的。所以剛開始的那一百多年,跪旗主,也沒啥解釋不通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旗主的家族開始沒落(旗主頭銜為世襲性質)。根據相關規定,除了幾個世襲親王外(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其餘的幾十位親王,他們的後代在沒有軍功嘉獎的情形下,從襲貝勒,然後再降級從貝子,再往後就沒品級了。

後代的不斷降級,導致其家族享受的國家政策補貼和各類特權階級的待遇也跟著降級,排除一些旗主的後代通過個人奮鬥,維繫或者重振家族外,大部分都難免走向落寞,甚至落魄的貧困潦倒。這麼多年,一代又一代下去,雖然他們離早年的皇家血統“越來越遠”,但主子老大的身份和祖傳的“譜兒”卻得堅持“擺下去”。

(真正的旗人閨蜜們聚會,畫風是這樣的)

而其他的旗籍人員,即便通過各種運作或者個人奮鬥,當上了權傾朝野的大領導,成了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遇到旗主,還得擺出一副奴才伺候主子的姿態,磕頭下跪自然不在話下。

此情此景下,即便是心態超好的人,尷尬必定是自然的。

當然,這些都屬於帶有奴隸色彩的陳規舊習,大清國時,也僅僅流行於旗人群體中,跟普通漢族老百姓生活距離很遠。到了民國時代,滿族的旗人把姓都改了(真正的愛新覺羅一族都改姓“金”,比如溥儀親妹妹們。現在一些網紅“愛新覺羅”後代,山寨成分可疑),而這些所謂的“祖制”也就逐漸埋沒於歷史塵埃之中,只不過隨著近年來“清宮戲”的潮流,又被翻出來“蹭熱度”罷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清朝能夠入主中原,主要就是靠著八旗軍隊能征善戰。因此在清朝統一天下後,八旗子弟都被特殊照顧,即使不參加生產勞動,也能夠領取到一筆豐厚的俸祿。作為八旗的主要負責人,八旗的旗主都是皇室宗親,他們的地位普遍比較高。雖然在清朝中後期旗主已經沒有兵權,但是大部分旗主的後代都掛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封號,不管是朝廷裡面多麼大的官員,見到他們都需要下跪。

清朝八旗旗主的地位比較高,主要是因為清朝(後金)早期的八旗貴族議事制度。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沒有安排下專門的繼承人,後金的軍國大事都要交給八旗貴族們共同商議決定。

皇太極剛剛繼位的時候,手中只有一個旗的兵力,為了避免八旗貴族起兵造反,皇太極發誓不會削弱任何一個旗的兵權。一直到了皇太極統治中後期,皇太極才在八旗貴族中擁有兵力優勢,不過當時的多爾袞和代善都兵強馬壯,皇太極始終沒能將八旗兵權集中起來。

皇太極去世之後,豪格沒能繼承皇太極的皇位,清朝的統治權再次落到八旗貴族手中。順治皇帝統治時期,多爾袞擊敗了李自成的起義軍,清朝開始入主中原。清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八旗的各個旗主都出了不少力氣,清朝的天下實際上是八旗貴族共同打下來的。

順治皇帝掌權之後,清朝的軍政大權逐漸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不過順治皇帝並沒有大殺功臣,而是給了八旗旗主後代鐵帽子王的稱號,讓他們能夠世代繼承爵位,永遠保留貴族的稱號。

除了繼承鐵帽子王的人之外,旗主的其他後代也能夠獲得一些專屬於皇族的封號。清朝時期官員按照民族可以分為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兩種,一般滿族官員的官職都比較高,漢族官員做到從一品就已經是位極人臣。

而清朝的滿族官員都是自稱“奴才”,漢族官員都是自稱“臣”,“奴才”的稱號沒有任何貶義,只有八旗出身的人才有資格自稱“奴才”。因為八旗出身的官員都是旗主的“旗奴”,所以只要八旗出身的官員見到旗主的後人,哪怕旗主的後人再落魄也要下跪。

在清朝中後期,旗主已經沒有多少實權,旗主的後人很多都淪落為普通人,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權勢。不過由於清朝的八旗制度等級觀念森嚴,即使是和珅這樣的“二皇帝”,見到正紅旗代善的後人,哪怕代善的後人在乞討,和珅知道身份後也要下跪。


史海泛舟擺渡人


八旗的旗主權勢到底有多大?

在清朝初期,八旗旗主共八人,一旗一人。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創立,八旗共分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各棋之間相互獨立相互依存。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相當於奴隸制度,各個旗主是最大的奴隸主,對手下的旗人有生殺與奪的大權。旗人得罪旗主將會有各種懲罰臨到,甚至喪掉性命,被滅族。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諸王、貝勒,開國大臣,是世襲制,他們有聲望有實力,朝廷高官見了他們都得下跪。就算旗人在朝中當了最大的官,而旗主成了四處流浪的叫花子,這個權傾朝野的官員見了叫花子旗主,也必須下跪行禮。

因為清朝祖制規定一日為奴,終身為奴、世代為奴,無論旗人以後的身份有多麼尊貴,他永遠是旗主的奴隸。



電視《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正紅旗出身的和珅,他的旗主是金大煙袋金爺,金爺一語道出了旗主到底有多牛:“就算我當街要飯,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轎給我磕頭!”,其實這說的也是現實版的旗主。


皇帝以外的旗主相當於二皇帝,皇帝臨到一些國家大事還需要眾旗主點頭才能裁決,單憑皇帝一人說了不算。

  • 有實力的旗主敢逼大妃殉葬

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將自己的兩黃旗分別賜給阿巴亥的兩個兒子阿濟格、多鐸,並準備另賜一旗給她的另一個兒子多爾袞。但是努爾哈赤突然離世,正白旗旗主皇太極在其他旗主的擁護下奪取了王位,逼大妃阿巴亥殉了葬。多爾袞三兄弟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母親殉葬,卻無能為力。

  • 旗主敢對高官家屬為所欲為

鑲白旗旗主多鐸(原鑲黃旗旗主)侮辱並佔有了他旗下大臣范文程的妻子。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孫。努爾哈赤的開國元勳,皇太極的重臣,新手皇太極的信賴,國內外的一些決策都有他參與決定。就這樣的一位重臣,被旗主戴了綠帽,還得必須忍氣吞聲。

最後不知誰透露了消息,讓皇太極知道了,因為皇太極早就想整治多鐸,這才罰了他銀子萬兩,並奪走鑲白旗所屬牛錄三分之一,而多鐸本人依然活得瀟灑。



  • 非常時期,旗主有權決定皇位的繼承人

皇太極猝死後,八旗旗主在滿清的歷史上做了一項重大決策。 當時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一場內戰一觸即發。最後在眾旗主的決策下,讓皇太極的九兒子,六歲的福臨(順治帝)繼承了皇位,這才平息了戰爭。

  • 在順治時,旗主的權勢更突出。

順治時旗主的權利甚至超過了皇帝,導致皇權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順治帝繼位後,正白旗旗主多爾袞為攝政王,把持朝政,他可以對皇帝不行跪拜之禮,還令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隨時使用,他所用儀仗的種類也與皇帝等同。



後來順治帝把多爾袞的正白旗給收了過來,正黃旗和鑲黃旗也全部歸皇帝管理,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已經形成。

由於旗主的權力隨時都能威脅到皇權,所以清朝統治者都在想方設法削弱旗主的權利,到了清朝後期,原本屬於各旗旗主的權力都收回到皇帝一人手中。乾隆之後,旗主的昔日輝煌已不在,剩下的也只僅僅一個稱號而已。

為何官員升官後怕見旗主?

官員升官後怕見旗主,主要說的是清朝後期。

清朝前期旗主的身份個個牛掰,旗人跪拜旗主很自然。而到了清朝後期,八旗制度幾乎不復存在,世襲好幾代的旗主和皇帝的血緣已經很淡。有些旗主過慣了不思進取的生活,現已落魄到流浪街頭的境地,而有些旗人憑著真憑實學和能力,在朝中身為要職,身份尊貴顯赫。那些落魄的旗主,也許是出於羨慕嫉妒恨,也許是想找回昔日的榮耀,他們對自己旗下的旗人想法刁難。拿著老祖宗的規矩當招牌,對旗人吆五喝六。



“旗主每有貧無聊賴,執賤役以餬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車駟馬者,必喝其名,使下車代役。”——《清稗類鈔》

道光皇帝時,他的軍機大臣松筠屬於正藍旗旗人,正藍旗旗主家死人了,旗主命令他為其家人奔喪,松筠只好放棄朝廷事務,慌忙去了。旗主讓他穿一身白袍,腰間一鼓,見有人來就敲鼓。一個國家的軍機大臣,就像是被人耍猴似的,整日敲敲打打,滑稽搞笑,也讓朝廷的顏面掃地,一連好幾天,天天如此。他無暇顧及朝中大事,面對道光的呼召,他也只能回覆兩個字:“沒空”。道光皇帝瞭解後,下旨將松筠抬旗進入“上三旗”,松筠的旗主就變成了道光本人,這才擺脫為正藍旗旗主服喪的尷尬局面。

“道光朝,大學士松文清筠秉政,宣宗甚倚重之。忽請假數日不至,異也。次日,軍機召見,奏對畢,上忽問曰:‘松筠何事請假?’一滿軍機對曰:‘因該旗主家有白事,松筠照例前往當差。’上曰:‘汝往視之,如無甚要事,可命其早日銷假。’滿軍機銜命往,至則見松筠摘纓冠,身白袍,坐大門外司鼓。”——《清稗類鈔》

身份顯赫的官員,亦屬於被眾人跪拜的人物。如果讓他們給落魄的旗主下跪,或者遭旗主戲弄,這場面不僅讓其顏面掃地,更讓朝廷顏面掃地。所以這些官員們怕見到旗主,能躲則躲,但是實在躲不掉就會面臨被奚落的局面。而被皇帝抬入皇帝的旗下為奴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給皇帝下跪總好過給落魄的旗主下跪。


小姐姐講史


都知道清王朝是滿人治天下,作為清朝八旗的旗主,他們(包括他們的祖先)為清朝建立下汗馬功勞。所以這些旗主的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優越感和特殊身份是無人能及的,畢竟是和皇親國戚沾邊,驕傲,自豪,隱形的炫富!




所以在當時不管朝廷官員(漢臣)的官位有多麼高,能力有多麼出眾,在八旗旗主面前都低人一等,甚至還會有被羞辱,自討沒趣的情況出現,這也是朝廷官員不喜歡見各旗主的原因。


在清朝八旗旗主全部都是由滿人擔當,他們在清朝政治中八旗旗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特別是在清朝創立之初,朝廷的任何決策都需要爭取八旗旗主的意見,只有得到八旗旗主的贊成和擁戴,清朝皇帝才能鞏固自己的根基。而且清朝滿族特殊的制度,八旗旗主可以世襲祖先的功勞,加上天生擁有滿族戶口,既便是芝麻大的官,在身份信息上也是高人一等。



清朝初期時候,八旗旗主都是由努爾哈赤的子嗣擔任,他們每個人都有著非常強大勢力,背後都統領著一支軍隊,在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後,這些將領的後代就坐享其成享受祖父輩的功勞,領導著本族的族人過日子,在他們本族內旗主可以隨意處罰下人,而且朝廷的官員對此還不能發表意見,如果一不小心就可能惹怒了他們,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在清朝每個旗主手下的奴才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處置)。


就像雍正與年羹堯似的,無論年羹堯立下多少戰功,為雍正付出多少,他永遠都是雍正的家奴,而且是世世代代傳下去,直到這個朝代不復存在,這就是清朝八旗的特殊制度。


一個旗主只需要管理好旗內的事物,他們就是這個組織最大的人物,在當時很多的官員都是畏懼他們手中的權力,而且每個旗主都是個體,和其他旗主之間基本也沒過多聯繫,他們之間不是隸屬關係,他們直接受皇帝統領管理,也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由於他們是個特殊的體系,當時很多的大清官員對他們是敬而遠之。

正是因為八旗特殊的制度,八旗旗主除了帝王之外很多的官員對他們也束手無策,既便是他們犯了殺人放火的事,也只有帝王能處罰,所以這種制度也是間接對他們的庇護。他們作為清朝戰亂時戰時保家衛國的官兵,付出的代價是最大的享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這種庇護也使得很多的八旗子弟仗著自己的特殊身份,很多的官員在身份都沒他們尊貴,所以他們不敢和八旗旗主爭長論短,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不平衡。





微風之語


滿清入關後有八旗兵,這些旗主的作用自然是節制手下的士兵,當初努爾哈赤為了能夠更好的籠絡這些人的心,因此只好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利,可這些權利常常與皇權衝突,可見其權利之大,只要是八旗子弟不論官做到什麼地步,見到要飯的旗主也要下跪,這也就導致了一些實權比較大的官員都不喜歡看到落魄的旗主。


八旗的最高長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初期,這些旗主的權力非常大,地位僅次於皇帝。事實上,當時的皇帝本人也是旗主,只是最大的旗主而已。滿清早期的軍國大事都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議,共同裁決。皇帝本人並沒有乾綱獨斷的特權。

八旗下屬的基本組織單位叫牛錄(漢語譯為“佐領”),每個牛錄有三百人。牛錄越多的旗,實力就越強,旗主地位自然越高。比如最強的正黃旗擁有四十五個牛錄,最弱的鑲白旗只有十五個牛錄。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長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這些旗主的權力是相當大的,且地位甚高,僅次於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單獨的一種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員都沒旗主的地位高。這些制度都是由努爾哈赤所立!


從八旗角度看,當時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為旗主,清朝早期的軍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議,共同裁決,皇帝本人不能獨斷,且也沒有這種特權。

然後問題就出來了,旗主的權力太大、地位甚高,這個時候經常和皇權貴臣發生衝突,清朝初期的幾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種手段削弱旗主的權力,但效果並不理想。很明顯的,這需要時間,最後到了乾隆時期,旗主的權力幾乎被架空,原本屬於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八旗旗主依然在清朝的政治舞臺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由於旗主的權力經常和皇權產生衝突,所以清朝初期的幾位皇帝一直都在通過各種手段削弱旗主的權力。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終於把原本屬於各旗旗主的權力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

到了乾隆朝之後,旗主的身份基本上只是個象徵性的榮譽稱號,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所以清朝中後期也就沒有明確的旗主說法了。


歷史紅塵


因為歸根結底,八旗制度從設立的那一刻起,其本質便是一種奴隸制度。

像素記得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麼一幕:權和珅在蘭州遇到自己本旗旗主(正紅旗)金大煙袋。金大煙袋也是絲毫不給面子說到:“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討飯,和珅見到我也要跪下磕頭。”另一邊和珅聽了也只能磕頭說是。

雖說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卻也反映出一個史實:“旗主是所有本旗旗人的主子,而旗人也只是旗主的奴隸。”

作為八旗旗主可以隨意處置旗奴的生命、財產。所以對於下五旗的旗人來說,他們除了要聽命於皇帝之外還得絕對服從於本旗的旗主(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屬於皇帝親軍)。以和珅為例,彼時的和珅雖貴為內閣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更是乾隆皇帝身邊的紅人,就算他權勢滔天,作為一個旗奴,在自己旗主的面前依舊如同一隻螻蟻。

至於題主所說的情況,是由於旗主在朝中落魄的心理落差所形成的。

若說滿清入關之初,當時的旗主們不是皇帝就是親王、貝勒們,旗人被旗主欺負,也算是無可厚非。

但是其實到了清朝中後期,因為旗主與皇帝的血緣關係已經較為疏遠,在朝中的地位也跟著變低了,他的旗人們,一個個都混的比他們好,作為旗主自然存在心理的不平衡那麼就會出現題主說說的情況,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旗主們還會故意讓旗人難堪,以刷自己的存在感!

畢竟有祖制在,旗主與旗奴們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用金大煙袋的話說,那就是他畢竟和當今的皇上“血濃於水”,任憑旗主在落魄也比那些達官貴族們地位高得多,而且也不之時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他們什麼時候都害怕見到自己的旗主。特別是清朝中後期,這些落魄的旗主,看到你升官發財,心裡面不知道多癢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