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党员干部来“上岗”居民出入要“打卡”

“严禁在公共场所及镇村任何场地、农户家中聚集扎堆!”这几天,在宋家川街道各个社区的主次干道处,都设有一支“党员志愿者先锋岗”,循环播放《吴堡县新冠肺炎防控非常时期二十条“禁令”》。

“我是社区党员,我承诺在岗!”“我是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我是共建单位党员,算我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宋家川街道充分运用城市基层党建共建共驻四级(县、街道、社区、驻区单位)联动机制,发挥3个社区与共建单位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的优势,集结驻区单位61家,号召党员及吴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433名,对办事处辖区内四层以上无正规物业小区及人口密集集中地设置排查点130个,实行出入登记和24小时轮流值班。

吴堡:党员干部来“上岗”居民出入要“打卡”

宋家川街道新建街社区位于吴堡主城区,大多小区都是敞开式,四通八达,没有围墙、也没有门禁,无物业,管控难度极大。辖区内还有散户315户900余人,大多为窑洞住户,散居于龙凤山、白家沟、井沟等区域,居住人员复杂。

对此,新建街社区党委书记曹聪聪的战“疫”思路:组织共建单位工作人员、网格员、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分片包干、拉网式登记排查,实行“六个一”跟踪防疫的方法,即“一支小喇叭、一块宣传板、一份登记表、一套温度计、一套消毒装备、一支联防联控队伍”。针对高层(四层以上)小区住户,引导物业公司严格进出入登记管理和公共区域消毒工作;针对散居户和低层住户(三层以下)签订承诺书,发挥党员志愿者、“巷道长“”、网格员作用,由其牵头做好防疫期间上传下达、协调、执勤执守等“最后一公里”防线工作。

吴堡:党员干部来“上岗”居民出入要“打卡”

在防疫值守阵地,驻区单位和党员志愿者可谓“各显神通”。

“老宋,今天是你出去买菜所?现在8点半,10点半之前就要回来哟……”2月7日,在新建街社区工行家属院,党员志愿者辛涛边从居民手中接过出入通行证,边在登记本上做好小区住户出入信息登记。

两天登记下来,辛涛发现表中对外来人员与本小区人员在一起填写,找的时候不易区分,还发现小区中的单位上班人员,每次出入时都要填写身份证号与手机号,有些繁琐,加之在后期过录信息时,又不方便找出。于是,辛涛和同事决定重新设计一个能方便、快捷使用的表格。

经过在微信群中的反复讨论,大家最终定为两种表格:一种是《XX小区住户基本信息表》,记录小区住户的户信息、人信息。第二种表是《XX小区常住户进出信息登记表》,记录门牌号、住户姓名,出入时间、体温等信息。通过记录表的创新完善,能大大缩短记录时间,也得到了进出居民尤其是“上班族”的点赞。由于住户多不容易找,此表又分单元装订,方便翻找。小区外来人员一般禁止入内,有特殊情况的按社区发放表填写即可。

吴堡:党员干部来“上岗”居民出入要“打卡”

同样,在居民出入“过关”的问题上,共青团吴堡县委党员志愿者郭荣亮也使出了“招数”。电商经验丰富的他联系开发商为居民“订制”了一个系统,会使用微信的居民只需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经工作人员确认后即可进出小区。居民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录入信息提交后,工作人员可以从系统后台即时了解小区住户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体温是否正常、车牌号码、进出时间等信息,便于整体统计。如发现可疑人员,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系统后台可快速调取出入信息,大大减少了人工查找的时间。

“扫二维码完成人员出入登记,一方面节省了登记时间,解决了因登记信息出现的聚集、扎堆现象,另一方面进行无纸化登记避免了多人共用纸笔造成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郭荣亮介绍,针对年龄偏大不会使用微信的居民,出入小区仍然采用纸质登记。

吴堡:党员干部来“上岗”居民出入要“打卡”

“近几天,我们社区经常通过微信和社区里的返乡人员聊天,了解他们一些生活需求,也是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抚。”曹聪聪说。这些返乡人员回来之后,一直居家隔离,生活起居不太方便,所以社区提出了“一对一帮包服务”,工作人员每天定期给他们清理门口垃圾、送生活用品。

曹聪聪介绍,大年初二,社区居委会委员、党员志愿者宋建斌亲自为一名家住白家沟、从武汉回来的大学生上门送温度计。“通过几天的交流,有许多返乡人员和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甚至给我发信息,说我就是亲人了,看到这条信息,我觉得我们做的所有的工作都值了。”

新建街社区老旧小区老年人居多,很多老年人都是独居,行动不便,尤其是老旧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关闭,买菜成了难题。为了方便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起居,社区成立了“暖心帮买团”,由社区统一采购新鲜蔬菜,通过微信网上订单的形式,每天由网格员或志愿者送货上门。“菜都很便宜、很新鲜,对老年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人来说,真的是很贴心。”新建街社区居民霍英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