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支持:在特殊时期送出“特别呵护”

“我咳嗽好几天了,这是在潜伏期吗?”

“我一直在干咳,跟电视上描述的疫情症状特像,我是不是中招了?”

“我现在不能听到家人咳嗽,一听到我就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怎么办?”

近半个月来,这些问题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防疫科普团队负责人林钗华博士和她的疫情心理支持团队解答的最多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充斥眼前,难免会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疫情本身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地震等灾难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它的可传染性导致全民的情绪都陷入恐慌、焦虑之中。如何及时地去帮助大家调整情绪、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林钗华告诉记者,从疫情突发初期一些人“谈疫色变”,到疫情发展期的科学防控,再到疫情防控关键期的积极应对,心理干预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心理支持:在特殊时期送出“特别呵护”

▲ 林钗华博士。(受访者供图)

心理支持:在特殊时期送出“特别呵护”

▲ 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部分成员。(受访者供图)

“身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病患及家属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普通民众中也有不少人出现了负面情绪。”林钗华说,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紧急筹备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1月27日早6点开始面向全国展开免费心理援助服务。“帮助民众、一线的医护人员及患者消除消极情绪,让更多人学到自助方法,引导公众保持良好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疫情。”

截至2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群众达2800多人次。

繁忙的心理热线

春节过后,随着疫情范围的不断扩大,部分民众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恐慌、恐惧、害怕是最突出的表现。”林钗华说,这个时候就会凸显心理支持工作的重要性。

“每天能接到200个热线电话,最高峰一天接到大约300个;网络辅导部也平均每天60个左右,目前日最高量达到110人次。”林钗华说,群众如此密集的心理咨询是抗疫过程中社会出现的一个“痛点”。

林钗华她们还专门做了一个统计,前来咨询的人当中,“普通民众占58%,被隔离人群13%,一线医务人员5%,出现症状尚未治疗且自行隔离的5%,患者家属5%,一线工作人员家属4%,记者等人群10%”。她说,这组数据非常明确地说明了疫情之下普通民众的心理状况。

心理支持:在特殊时期送出“特别呵护”

▲(受访者供图)

“总体来看,前来咨询的民众感觉到恐慌、恐惧、害怕的人数最多,约占44%;其次是健康焦虑,怀疑自己患有肺炎的占19%;还有出现躯体化症状(失眠,头痛等)的占7%;以及感觉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的情况,占7%;还有一些是受疫情影响出现了家庭问题和亲密关系议题的占6%;2%的求助者反应遭受到了地域歧视;因疫情而导致原本心理问题加重的(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占4%;其他还有一些情绪的议题,例如感到自责、愤怒、孤独、无聊的,总共占7%。”针对不同人出现的不同问题,团队成员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耐心的心理疏解和支持。

帮助医护人员度过“心理难关”

疫情发生以来,一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死神竞速,挽救抢夺濒危的生命,在这样一种高压的工作状态下,很多人会产生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以及身体的极度倦怠。“很多医护人员在前线会感到焦虑、恐惧,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危险时很正常的情绪,但一部分医护人员可能很难接纳这些情绪,会因为自己的恐惧害怕而感到羞耻,长此以往,心理负荷可想而知。”林钗华说,长时间隔离的孤独、害怕染病的担忧、大量病患引发的焦虑无助以及面对一些死亡病例产生的强烈自责、内疚,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被称为英雄的他们觉得自己不能脆弱,不应该害怕,不能崩溃,也不敢和家人朋友说,害怕亲友的牵挂和担心。”

另外,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一部分患者会和医护人员起言语和肢体冲突,也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压力;还有一部分人会因过劳而感到亢奋或疲倦,出现头痛、胃痛、心跳加速等躯体化症状。

心理支持:在特殊时期送出“特别呵护”

▲ 夜里还在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受访者供图)

林钗华说,医护人员应该在出现身体酸痛、头疼等疲劳信号时,暂时按下“暂停键”,去休息,哪怕是5分钟的闭目养神。“最重要的是要告诉自己,医护人员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尽力了可能也没有办法。”林钗华说,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寻求同事、朋友和或家人的支持,有时候只需要简单的陪伴。

疏解群众的恐慌和焦虑

林钗华告诉记者,疫情扩散造成的群众焦虑和恐慌,是抗击疫情不可忽视的。“如果任由不良情绪泛滥,将会带来个体行为失控、社会心理恐慌,无疑会严重干扰疫情防控大局。”

林钗华说,长时间接受负面消息、担心自己及家人健康都会造成一些群众的心理焦虑,甚至会出现失眠、呕吐、身体疼痛不适等具体症状。还有一些人觉得“生活失控了”,伴随着这种失控感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质疑为什么疫情还没有被控制等。

由于长期居家隔离,生活方式从丰富变得单一,生活变得不规律,也会让一部分感到无聊和空虚。“会发生这些改变都是正常的,接纳改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接纳情绪、合理宣泄情绪、与他人诉说和照顾自己的情绪等方式,让我们在疫情中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林钗华说。

林钗华说,被感染群体和被隔离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觑。被感染群体会担心是否感染家人,对染病存在愧疚感、负罪感,“同时还有疾病本身伴随的强烈的恐惧和死亡焦虑。”她指出,较早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焦虑。同时,“很多湖北地区被隔离的市民遇到了比较多被污名化的现象,遭到了排挤,包括他们的隐私信息被泄露等困扰”。她说,在隔离期间,这些人不确定自己是否被感染,会产生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我们都有成为少数群体的时候,因来自疫区而被歧视,这的确令人痛苦,但我们希望通过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歧视,还有温暖、有帮助。”林钗华说,心理咨询师们每天都在倾听和交流中为来访者的心理困扰提供支持。

全民防控时期心理干预要到位

“大家在疫情面前,应该尽可能地去互相支持,并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疫情的受害者,我们都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彼此都应该温柔以待,一起去对抗疫情。”林钗华说。

心理支持:在特殊时期送出“特别呵护”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大家发现自己有强迫性地反复搜索疫情相关报道,反复查看自己的身体症状,甚至出现一些心慌、失眠等生理症状的话,可能说明情绪已经陷入了一个不良的循环。”她建议,这个时候,需要做一些事去缓解心中的恐惧和焦虑,比如限制负面信息的摄取,安排一些积极的活动,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家人支持包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等。

“要打赢这场战‘疫’,不仅需要防疫到位,更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到位,做好心理救助服务,把‘特别的呵护’送给特殊时期的医护人员和民众。”林钗华说。

- END -

记者:马 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