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有人说农村现在才是最好的“避难所”,事实是这样吗?

新大风歌


疫情面前,农村也不是绝对的安全,只是农村人口,房子稀疏,主要预防病毒还是靠大家不要随便走动,千万不要到有病毒疫区去,要远离疫区,如果大家都随便走动的话,那到什么地方都是不安全的,搞不好还害别人。


农夫小林


这个确实是农村比较有优势,我老家也是农村的,这次疫轻我们一家四口都跑到农村去了,农村人流量没有城市那么密集,空气质量相对于来说比城市要好,最起码还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就算封村,封路也不需要担心没菜吃。



湘妹子艳儿


农村是不是最大的“避难所”,这个应该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为何?

首先不可否认,一般发生疫情的时候,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首先发生在城市里面,而且是那种人口很多的的城市。就像是2003年的非典的时候,非典发生的时候,在广州、北京这些大城市首先发现。今年的新冠疫情发生地点大家都知道,是在武汉,而武汉是一个有着1000多万的大城市。所以,疫情发生的时候一般城市都是首当其冲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情。

但是,并不是说城市里面会比农村里面要“危险”,而农村就成了一个绝佳的“避难所”。

通过这次新冠疫情,我们应该认识几点:

一是大城市里面的医疗条件要好很多。当发生疫情后,城市里面的医疗条件能够得到更为充足的利用。这次新冠疫情,除了武汉,湖北的黄冈、鄂州、黄石等地的疫情都是相对较为严重的地方。而这些城市先后都得到了大量的其它地方的援助。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援助物资都是直接到各市的对应机构的。所以,不可否认,城市里面确实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二是对疫情的认识城市里面会要比农村里面强。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悬殊,另一方面是对疫情的宣传。城里人的管控明显要比城市要严得多。事实上,新冠疫情发生后,专家们也一度非常的担心疫情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然后各个地方都开始封停公交、城乡客运、轮渡等。继而农村里面的人也慢慢的开始重视,出现了农村封路等应对措施。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疫情的控制,城市明显会要早于农村。

当然,这里也不是说农村就那么的不堪一击,事实上,大家都看到了新闻报道,很多农村一接到通报就开始了行动,组建了检测点进行检测,道路设了点进行卡控,很多的农村道路还被封掉不允许随便的通行,这都是农村里面的一些防控措施。

要说在疫情下,农村相对城市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家一户,不像城市一样一栋楼好多户。农村里面隔离在家,菜、米这些东西都非常的充足,而且活动的空间也很大,家里呆不下了去草坪,草坪不行去菜地,这都能够让自己放松,而城里却不行,只能够呆在家里。

其实,在疫情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各有各的好处,当然也各有各的短处。自己选择在哪里生活,就要选择去适应这里的环境,自己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让自己能够平缓的渡过整个疫情。

大家认为在疫情下,是呆农村好,还是呆城市好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洞庭清水塘


事实并非这样,疫情就发生在我身边的小镇上。

患者陈某,男,63岁,是我茂名市化州人,长期在武汉市武昌区白沙洲大市场做蔬菜、水果批发生意,1月22日从武昌乘坐K1803车次火车返乡,23日凌晨在廉江火车站下车,之后搭乘的士及摩托回到化州笪桥镇家中。1月24日早上,陈某和妻子一起去拜神,25日在村内活动,26日起对其进行居家医学观察。2月8日检测核酸呈阳性,无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当天转至茂名市人民医院隔离治疗。2月10日患者出现咳嗽、乏力等症状,诊断为确诊病例,目前该病例病情稳定。目前已对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一般接触者进行居家隔离观察。

所以说疫情发生地域没有界限的,农村不是避难所,个人建议少出门,少聚集,注意个人卫生,尽量为国家防疫部门提供良好的控制机会,以免病毒蔓延。




粤西海哥


就目前情况看,疫情面前,农村是最好的避难所。原因有四:

1,农村住户相对分散,集市商店、公共场所相比城市都小,人员密集度小,再加上人流量小,疫情传播速度会减慢,对健康者来说被感染的机会变小。

2,农村环境好、空气好、运动场地大,便于人的身心健康,对增强人的免疫力大有好处。再加上能吃到新鲜果蔬、粮食,就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3,如今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如路通、水通、电通、网通等基础设施农村都通。智能手机不说人人有,但每家都有,彩色电视机家家有,这就为疫情信息传播提供了保障。坐在家里,农村人与城里人一样通过看电视、看手机知道疫情防控知识、国家有关防控政策、措施等,配合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实现疫情控制。

4,在疫情救治方面,实现了县、乡、村、组的四级有效联动机制,有效加强网格化管理,确保每一户每一人的安全。

综上所述,疫情面前,农村是最好的避难所!

当然啰,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制定的三农好政策,农村才有今天的新气象、新面貌。


SHOUDU首度


凡事都有两面性,但总的说来,疫情面前,农村有很多优势,是城市很难具备的。

1:封村容易。

进出村庄的路不多,派人设卡即可完成封村,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保障村里的人不被感染,这一点城市很难做到。

2:排查容易。

村里基本没有游客类的外来人口,都是本村村民,左邻右舍的,谁去过哪,谁家又来了谁,大家很容易知道,加上村里总户数不多,排查起来难度不大。

3:沟通容易。

现在很多村庄都有微信群了,沟通很方便,大家相互监督,村委会还有大喇叭,有重要的、需反复强调的,大喇叭反复喊上几回,效果很好哦。

4:食品丰富

过年期间农家都制作或采购了不少吃的年货,比如腊肉、年糕等,菜地有菜,棚里有鸡鸭,鸡又生蛋。疫情期间暂时不用担心食品不够。

5:空间开阔:

农村很多农户都建了两层或三层的小洋楼,前院宽敞,楼顶开阔,家里也有WIFI,疫情期间不外出,活动的场所比城里的小三房宽敞多了。

提示:疫情当前,农村对比城市确实有很多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牢记少出门,勤洗手,勤通风,不聚会的基本操作,众人同心,否则,哪都不是“避难所”。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愿早日战胜疫情,祖国处处平安!


三农课题


当前疫情火,众寻优处躲。城里封闭死,蜗室愁叹气。

乡村风光美,阡陌田间路。麦海绿油油,天然氧吧呼。米面粮仓囤,蔬菜园中取。天然地泉水,随用随抽有。柴草堆成山,吃用皆不愁……

疫情严聚众,隔地话悠悠。乡情溢浓浓,幸福脸花朵。说到疫难时,泪眼都婆娑。祈祷美祖国,早日消愁忧……

友问避难所,乡野美处多。胜似陶公园,诚谢党政府!祝愿国慈母,瑞阳照全球!





宏宏老师


本人农民,家住农村几十年,就朋友提出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进入庚子年,非常不平凡。新冠病毒源自武汉,传播速度快,恰又逢新年。人口流动大,特别是大城市。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机场、码头、大型超市、娱乐场所、都是人口聚集区。病毒极易传播。所以国家采取了封城封路,强制隔离,不出门不串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等防控措施。

农村地域广阔,村庄分散,人口密度相应稀少。独家独院,比城市容易管控。家家有米有面有水有菜,所以很少出门购物。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再者,农村田野麦田象万顷绿色地毯,空气清新,气侯宜人。偶尔出门散散步,心情舒畅,烦恼顿消。不象城里小区封闭严实,终日闭门不家。时间久了就身心难受。没法呀,疫情凶猛,不容大意。只有听政府的话,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疫情面前,全国一盘棋,全民献爱心。众志成城,支援武汉。相信我们的国家有能力战胜病魔。要象群众顺口遛说的:

国家有难,咱不添乱。

老实在家,就是贡献。

听从政府的命令,阻断传染源,城乡都是避难所。树立起必胜的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光明就在前头,胜利为期不远,病毒定能消灭。

谢谢!





文长法wcf


疫情面前有人说农村现在才是最好的避难所,大家有没有同感呢?

农村天宽地广,人员较少,村与村之间间隔较远,农村每家每户都是独立的个体,空间又比较宽广,出门虽然没有公园花圃,但是打开窗户能闻到淡淡的草香,小河,树林,麦田,还有房前屋后的小菜园,一年四季都有绿植。

在农村虽然不富裕但是很惬意,即使有病毒也会被绿植吸收店[可爱][可爱][可爱][可爱]

农村永远不会断菜断粮,每家都有菜园子,有鸡鸭猪羊,

这就是农村,远离城市的纷扰,唯有这一方净土,才是心中永远的世外桃源






田园胖胖


山阳本人现在就在农村,同时也是被称为“逃离”武汉500万人之一,我来说说在疫情面前农村是不是最好的“避乱所”。

1,农村人口稀少VS城市人口密集

农村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地广人稀,确实,尤其是这些年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年轻人都去城市生活了。有的人是因为在城市工作迁往城市,也有的为了孩子读书而去城市,这种状况常见的是去县城。

我们村一共六个自然湾,我们湾大概三十户,人口不到200人,还有今年因为疫情没能回来的,目前可能在150人左右,所以整个湾子没有多少人,对于疫情的防御还是很有利。在武汉封城之后,农村也适应了封村,我们这里的唯一出口被封住,还有专门的人看守。只要控制好这150人,不也外界接触,严格按照要求隔离,这个湾子都是安全的。

而在城市,人口密集,一栋楼住的人都超过整个湾子。人口的多,流动人口相对农村也多很多,潜在的感染可能性也会高。

2,农村的广阔空间VS城市的狭小空间

城市实行封城,农村实行封村。农村的呆在自己家里,一般来说农村的房子都比较大,门前也比较开阔,外面绿化也比较好,没事站在门口还可以看到广阔的天地。而相比在城市住在百把平的商品房里,抬头是房顶,放眼望去全是高楼林立,一种压迫感油然而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590002d2528e4d25b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