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平臺"印象識堂"上線:推出"病毒防護"專題 傳遞理性之光


內容平臺


2020年2月7日,印象筆記旗下的內容平臺"印象識堂"宣佈上線。該平臺將專注於傳遞、分享值得人們保存的常識、知識和見識。前《財經》雜誌執行主編靳麗萍現已加盟印象筆記,並全面負責印象識堂的內容運營。


在內容方向上,"印象識堂"堅持"拒絕喧囂,安靜讀寫"的價值主張,鼓勵一切有志於分享優質內容的作者入住,不定期發佈隨筆心得、專業知識或技能,與數千萬印象筆記用戶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見,與印象筆記一同打造中文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高價值信息平臺。


圍繞全社會最關心的新冠肺炎疫情,"印象識堂"特別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防護"專題,供所有用戶閱讀、保存、分享。同時上線的專題還有彙集了"印象識堂"內測用戶原創文章的《我與這個特別的冬天》——從親歷者的視角,闡述這個冬天發生在全國各個角落的特別故事,希望在特殊時期為讀者帶來溫暖、啟發和安慰。

內容平臺

靳麗萍以"印象識堂守門人"的身份,撰寫了平臺的發刊詞《你所記錄和分享的內容,成就了你自己》。她寫道: 當印象識堂問世時,疫情尚未明朗。但回望人類歷史,幾乎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都能催生社會與個人的成長……荒誕之側,常伴有理性之光。正是流動著的常識、知識與見識,以及映射其間的人性,連接了各行各業以及不同階層的人們,並推動人們砥礪前行。


內容平臺


在"印象識堂",用戶將擁有專屬的個人主頁,用戶可以在這裡設置個人簡介、發佈自己想要公開的筆記。用戶未公開發布的筆記仍然是僅自己可見。根據推薦規則,用戶公開發布在個人主頁的優秀筆記,將有機會出現在印象識堂中,供所有印象筆記用戶閱讀、點贊及保存。用戶還可以將個人主頁通過微信、微博、QQ等渠道分享給好友,邀請好友瀏覽自己所有的公開筆記。

內容平臺


印象筆記進入中國七年來,為數千萬用戶保存了數十億條筆記,記錄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作為用戶的"第二大腦",如何讓這些信息之間產生有機關聯,甚至進一步培育出新的創想,一直是印象筆記的願景所在。同時,隨著積累的增多,用戶們也渴望能將自己的經驗、知識與洞察在印象筆記內共享、交流和分享。"


"印象識堂"的推出是印象筆記在內容領域的探索與佈局,顯示出印象筆記突破工具型應用的新思考方向,更是對"成為人類的第二大腦"的初心的迴歸。


——————————————

"印象識堂"發刊詞|你所記錄和分享的內容,成就了你自己


這個冬天註定是不平凡的。當下之經歷,點滴皆為歷史。


年終歲末,新型冠狀病毒事件經由"暗流潛行",漸成"濁浪咆哮",終致人人自危。而每日疫情信息,"事實與謠言共舞,真知與謬誤齊飛",也漸次讓人焦慮,甚至疲憊。但眾生喧譁中,基於常識的人性表達,基於知識的科學分享,基於見識的深度追問與解答,以及具有"良知"與"真知"的抗疫人士,仍能無一例外獲得最大程度的公眾理解與信任。


"常識、知識和見識"代表的"優質人類與社會信息",在任何時期,都值得被記錄,被留存,被分享。而這些"優質信息",並非都來自官員、學者、大V,溯其源頭,大多產生於秉承"良知"的我們身邊的"專業人士"之手。


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正在籌備這樣一件事:在印象筆記數千萬用戶的基礎上,為在常識、知識和見識方面,有專長或專業見解,並願意提筆創作的朋友,搭建一個新的內容分享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不僅僅有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分享,還有人生百態、人情冷暖,以及人性的光輝。在這個平臺上,不僅將有"一字千金"的理性分析,還將有"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激揚滌盪"的人生書寫。


因此,疫情尚未消散,夥伴們雖在遠程辦公,我們仍如期推出"印象識堂"這個平臺。就在今天。

"尊重常識,分享知識,增長見識",是這個平臺的價值取向。


在"印象識堂",我們歡迎:


在每一個專業領域裡,有專業知識積累與技能的朋友,創作知識筆記並分享。每個人既可以是個體知識生產者與分享者,也可以是接收和學習信息的人。授人以漁,且得魚。


人類的思維方式與認知角度如此不同,才構成多元化的繽紛圖景。我們不想要同聲共氣,更喜歡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不論你在哪,不論你是誰,期待你對生活的真實記錄和思考----內測期間,正值抗擊疫情緊要關頭,我們仍收到了天南海北朋友上傳的生活筆記,並錄為專題《這個冬日的特別感受》。


我們期待優質的知識分享者,但並不強求你是意見領袖或行業大V。我們擁抱開放創新,崇尚平等,不迷信權威的極客精神。同時反對炒作焦慮,販賣速食,銷售雞湯。


我們的平臺,將以科技助力信息編輯、寫作效率和分享體驗。印象筆記的模塊化編輯器,是你的創作利器,讓你輕鬆將筆記內的碎片化知識與記憶,進行排列組合。新的創意與想法,就誕生於排列組合的電光火石間。我們還將持續通過算法和產品機制,將優質內容推薦至相應的用戶,讓同氣者連枝,讓連枝者惺惺相惜,相互助力。


在印象識堂問世之前,我們也聽到一些疑問:工具能產生內容嗎?工具需要內容嗎?習慣使用工具記錄、收藏的人,也許更喜歡自由而沉默的空間?


Maybe. Maybe not.


Stepan Pachikov是硅谷的一位科技先鋒,他首次將手寫輸入與掌上電腦結合起來,還發明瞭早期的一種虛擬現實系統。2001年9月11日清晨,他在曼哈頓公寓裡透過窗子目睹了那場恐怖襲擊。"當時,他住在West Side公寓第44層樓上,那架他慣常使用的相機,一直是瞄準地平線的,當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猛地向世界貿易中心傾倒時,他的手指正放在相機的快門上。在一陣衝擊之下,他本能地按下了快門。"


Pachikov,是Evernote的創始人。像普通人一樣,他本能地想要保存生命中的記憶並將之流傳,因為"最終,關於你的一生,是你所記得的內容成就了你自己。"Pachikov說。


當印象識堂問世時,疫情尚未明朗。但回望人類歷史,幾乎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都能催生社會與個人的成長。正如伴隨謠言的,往往是自發的糾錯信息;一地的困境受到披露,無數陌生人會伸手予贈、守望相助。


荒誕之側,常伴有理性之光。正是流動著的常識、知識與見識,以及映射其間的人性,連接了各行各業以及不同階層的人們,並推動人們砥礪前行。也正是常識、知識與見識的累積,形成了人類的記憶。


保存和分享人類記憶,從歷史信息中揭秘紛繁的人類思維,並將之進行組合,為人類的下一代服務,這是Evernote創始人的初心,是印象筆記傳承的使命,也是你我的使命。


印象識堂守門人 靳麗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